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1 题号:15589248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沂州道上

邓友梅

赶车人个子魁梧,黑地里看不清脸相,问过我俩的来处后,骡车就摇晃着出了村子。

风悠悠地大着。一团街黑云从沂蒙山顶往东南涌过来,一带山峦成了墨黑色。沂州道上,一片肃穆景象。

坐在我对面黑影中的是顾彤,一个热情而容易激动的人。我俩来临沂采访,对象是一位出色的农业社主任。顾彤望望四周,充满感慨地说:“这条道,我十年没走了。十年前,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人,那人高大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这两天,看到这久别的景象,他的影子又在我眼底活了过来。”

他说的是什么人呢?我禁不住要求他讲下去。

一九四七年夏末,我们那个纵队奉陈毅将军的命令从鲁中插到鲁南敌后,破坏敌人的重点进攻。

西进第一天,火药烟似的黑云连成一片,从西北方压下来。风带着沂河两岸的砂石,滚卷过鲁南平原。我们用毛巾包上脸,走一二十步睁眼看看前边的人。夜里,风小了,翻了海似的大雨砸下来,转眼就没了路。我们把绑腿解下来,从头到尾连成一根长索,抓着走路。沂蒙山虎啸似地吼着。离我们三四里地远有部队在打阻击,我们却连枪声都听不见。到天亮,总共才走了二十来里路。上级命令休息两小时,分班做饭。

我在连里当文书,通讯员给我送来一茶缸煮黄豆。这时,从我们的来路上,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一个人。这人好魁梧的个儿,长脸,高颧骨,一双大眼滚满了红丝,左胳膊挂在胸前的一条草绳上,整个袖子全被血染成了深褐色。

他走到我面前,看看煮黄豆,爽快地说:“同志,给我吃些行不?”

我把茶缸递给他,他就地一坐,一会儿就吃光了。放下茶缸,他问:“咱们连上有药没有?我这胳膊还没包扎呢。”

我问他是哪个单位的,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湿了的土皮夹,又从皮夹里抓出一张复员军人证明书,上面印着:临沂县支前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我们连的卫生员上个星期牺牲了,留下一瓶红药水和一个救急包在我皮包里。我把红药水倒在手巾上,轻轻给他一抹,手巾被一件硬东西挂住了。他浑身紧张了一下,用力推开我,两眼注视着伤口,两根指头捏着一块弹片,狠命一拔,随手扔到泥里,抢过药水,往伤口浇,拿救急包按住,又用破袖子一裹,一声不响地走了。

我们连队有任务,不能帮他。但到了休息站,我们捡了一匹骡子,指导员令我拉着它等那位同志。

我找个树下坐好,不知不觉睡过去了。睡着睡着,一阵机枪声惊醒了我。四架野马式飞机在东边开阔地上空俯冲,响起一阵阵枪声。地面有一个人,一会儿倒下,一会儿跳起来往这边跑。

他看见我,怔了一下,随即又倒了下去,这次却没再爬起来。飞机又在他头上扫射了好久,然后盘旋了一周,嗷嗷嗥着,朝西边飞去了。

他还没起来。我把骡子拴在树杈上,想过去看他。还没出树下,就听他喊:“别动,飞机还要回来。”

果然,话音刚散,一架野马式飞机从我身后掠过来,又在开阔地的上方旋了一圈,这才飞走。

飞机消失后,他带着满身泥水走过来,正是那位同志。他简直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窝和腮都深深地凹进去了,脸色蜡黄,嘴唇焦黑,吊着的那只手变成了黑紫色。

我拆了些树枝,把我俩和骡子都伪装起来,扶他骑上牲口,在青纱帐里走。走着走着,忽然,头顶上嗖嗖两枪,四周看去,糟了,五十米开外有十几个敌人,正往我们这儿跑。

他一下子就跳下来,伸手从我皮带上拉出手枪,夹在左胳膊弯里,右手抽出匕首,喊道:“快,上去!”

我说:“你先上!”

他说:“你上去拉我!”

我两手按住骡背,往上一窜,刚迈过一条腿,那骡子就像疯了似的,尖叫一声,撒腿飞跑。我喊“吁”,拉缰绳,揪棕毛,怎么也不能使它慢一步。

背后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我的心紧紧缩成一团,勉强回头,才知道已跑出很远了,背后是一大片青纱帐,根本认不出刚才出事的地方。

又跑了一阵,看见连队了,我大声喊:“快拦住,快拦住……”

大家拦在路上,那骡子原地转了个圈,颓然倒下来,我看见它屁股上有一道匕首划过的血痕……

说到这里,顾彤长吁一声。

“可惜我没记住他的名字,不然,这次倒可以打听一下。”顾彤沉默了片刻,又叹气道:“不过若真打听出他还活着,我也没勇气去见他,这些年自己进步得不快啊!”

远处传来几声鸡啼。公路两旁稀稀落落地露出了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树丛。黎明悄悄地,悄悄地随在雨的身后飘来了。是那种沉静的,温暖的雨,落在地上连声音都没有。

到了岔路口,车停住了。我们感激着跳下车.赶车人咳了一声,沉闷地说:“你说的那人没死,在陈家后庄当农业社主任,叫陈宝田。”

“陈宝田!”我惊叫道,“我们要访问的就是陈宝田!”

顾彤问:“你怎么知道的?”

赶车人笑道:“我怎么不知道?”

顾彤定睛一看,怔住了。我也怔住了。可不是吗,长脸,高颧骨,大眼睛,左边的袖子空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顾彤和“我”来临沂采访,看到的“黑云”等景物与连队西进时相似,这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
B.从“狠命”拔出弹片等描写,可见陈宝田性格坚忍;从先送走战友、再独自轻松脱围等情节,可见其临危不乱。
C.顾彤觉得自己“进步得不快”而愧对陈宝田,这也是他开头说“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的原因。
D.开篇写“黑地里看不清脸相”,结尾写景物逐渐浮现,光线的变化既点明时间的流逝,又暗示着真相即将揭晓。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写到下雨均富有意味,第一次写夜晚大雨突出战争环境的艰苦,第二次写黎明的小雨象征着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
B.顾彤是讲述者,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他也是故事的亲历者,他的所见所感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伟大。
C.小说先写了吃黄豆、树下休息等相对平静的场景,接下来的飞机轰炸、陷入敌围等情节却令读者的情绪紧张起来,笔法上张弛有度。
D.小说开篇写到“赶车人个子魁梧”,而顾彤感慨“那人高大的身影”,先埋伏笔;结尾再点明二者同为一人,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3.“沂州道上”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有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画线部分在刻画陈宝田形象时,既有不变之处又突出其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016-11-17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盘

陆涛声

舒启正忽然想起,许福元好久没有来了,便打手机找他,说是停机;又通过熟人打听,终于知道,他家连遭横祸。先是在化工厂做工的大儿子不慎跌入化工池身亡;祸不单行,不久他自己也中风瘫痪,住进康复医院。舒启正心里十分难受。

与许福元相识,是在六年前。那时舒老年正七旬,受邀去加拿大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回来在本市美术馆举办了回报展。之后有好些书法爱好者登门造访,或是“请教”,或求“墨宝”。许福元便是其中一个。

当时许福元已六十出头,家在离市区七十多里的乡村,拿着几幅写的行书和花卉画来求指点。他个子不高,言行举止礼貌谦恭,忠厚老实相,原只念到初中二年级,喜欢书画。许福元几经转行,中年起为乡镇园林公司承包的修塔古建筑工程描画彩绘雕梁画栋,彼时已经退休,每月有两千多元退休金,有自留地种蔬菜自给,在苏南农村勉强可以衣食无忧。

在舒启正眼里,许福元的行书属半入门,运笔有些滞涩,与性格有关,不过也透现出后天努力的积累,实际修养明显超越原有学历。舒启正对他印象良好,便以肯定为主,略提些技法上的建议,还送了一幅自己写的行草和一本书作册页。

隔了几天,许福元又特地赶来,送来了一只画国画用的调色盘,紫砂的,直径二十五屋米。盘中拦隔成七个小池,都搪着一层白瓷,供存七种颜料;盘盖是一朵梅的形状,盘结着有数朵梅花的折枝作为把子,盖内也塘有白瓷,可供调色;盘底有“顾天佑制”的印。盘内还有一张红纸做了个标签,用毛笔写了“舒启正师惠存,许福元敬赠”。许福元说:“这是光绪时的,一九七六年我从江西一个朋友手里淘来的。放在我那儿受屈,配老师您用!”他送得郑重、虔诚、恭敬,显然,这古调色盘在他心里分量很重。

舒启正有受敬重的安慰,也被真诚感动。不过他素来只重实用,不中意收藏,早有青花瓷调色盘,便拒绝收下。

许福元执意要送,舒启正执意谢却,两人一番推来推去,许福元的脸竟由涨红到泛白,最后两眼湿了。舒启正便不得不做让步,不过为表示谢意,回赠他一套四体书丛帖和一本书法作品集。紫砂古调色盘他用不着,只能搁置在柜里。

之后,许福元不仅经常带自己的书作来请教,他还有个念初中的孙儿也学书画,在参加考级,他也带孙儿的书画来求舒启正指点。有时还为朋友求字,舒启正也总给他写。他每回来都带礼物:他们那一带是培植苗木的“花木之乡”,这回带株梅花树苗,下回带一盆月季……来来往往,关系也就亲近了。

一晃过了四年。一次,许福元带来一本打印的诗稿,说他从青年时起就爱写七言、五言诗,记录人生随遇的感受,积累了五百多首,想编印一本集子,求舒启正看看,写个序。

舒启正抽时间看完,觉得通俗质朴,有生活趣味,也有国信佛而生的慈悲情怀。他对许福元更增好感。然而舒启正不写诗,觉得没把握写这诗集的序,只能归还诗稿,深怀歉意地说:“你另找人写序吧,到正式排版印集子时,我给你题写个书名,再写个祝贺题字。”

舒启正依稀记得,在这以后许福元似乎就没再来过。如今得知他连遭不幸,舒启正想去医院探望,更想为他做点儿什么。舒启正首先想到了那冷搁着的紫砂调色盘和他孙儿也学书画,觉得古盘应该作为他的传家宝传给他子孙;还想到那本诗集,是他一生的心灵历程,对他及孙儿都有不寻常的意义。若是印两三百本,光印刷费起码也得花几千元钱,他家经济原不宽裕,如今更不可能承担这笔开支。他一旦离世,那本诗福便成他人生最大的未了之愿。舒启正决定资助印刷费用。

舒启正带着紫砂调色盘,买了水果和营养品,请人开车,到三十里外的康复医院。他把古盘交给了许福元的老伴儿,又表示愿资助印诗集并且帮助编印。许福元的老伴儿既感激又觉得不好意思。许福元躺在病床上,已不能言语,头脑似还清楚,不仅认出舒启正,还听懂了关于古盘和诗稿的事,激动得右手直挥动,嘴里发出“嗬嗬”的声音。诗稿在家里。舒启正便嘱许福元的老伴儿找到后邮寄给他。

舒启正收到的诗稿,仍是那份打印的,没有电子稿。他先请人打字,又亲自细细加工修改、校对、分类、编样,请人排版,按早先的许诺,题了书名写了祝词。为赶时间保证让许福元能亲眼见到书,他还亲自到市新闻出版局代许福元申请了省出版局的准印号,不断催促印刷厂。

诗集印了三百本。舒启正坐印刷厂送书车到了康复医院,拿出一本诗集翻着让躺着的许福元看。许福元浑身颤抖,眼里流出泪水,随后右手僵着朝他老伴儿挥挥。他老伴儿懂他的肢体语意,拿签字笔给他,托着一个本子让他写。他抖着手艰难地写下“假”和“骗”两个歪歪扭扭的字,接着就狠敲自己的头。

许福元的老伴儿解释说:“您把紫砂盘拿来之后,我二儿子拿去找行家鉴定了,制盘的顾天佑不是光绪时人,是解放初的,也算不上大名家,那盘不算古董。福元知道真相后非常难过,认为原本是当古董送给您,其实是欺骗了您。”

许福元的喉头发出“嗬嗬”的声音,表示认可。

其实舒启正从来没有在意过是不是古物。然而他这时心头不由一阵疼痛:已瘫痪在床不能言语,得知当年把假古盘误当真古董送,坦诚说明真相还如此苛刻地自责,这是多么纯净的灵魂!在舒启正眼里,那两个歪歪斜斜的字,是两朵洁白晶莹的莲花,是一颗真诚和纯粹的心里开出的,比真的古盘宝贵百倍。他不由动情地感求:“这张纸给我留作纪念好吗?”

许福元的老伴儿把纸从笔记本上小心地撕下,交给了他。

舒启正珍惜地折好,放进了左胸襟的内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老想起好久没有联系的许福元,通过熟人打听到他和家人的不幸,心里十分难受,这表明舒老心地善良。
B.许福元的行书虽运笔有些滞涩,但透现出后天努力的积累,实际修养明显超越原有学历,舒老认为孺子可教。
C.古调色盘在许福元的心里分量很重,但他执意要送给舒老,这一举动,说明他对舒老的真诚和尊敬。
D.小说结尾舒老珍惜保留好许福元歪歪扭扭的字,认为纯净灵魂的可贵,由事到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从舒老想起许福元写起,然后按相识后的时间顺序叙述了两个人交往的故事,条理清晰。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将视角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舒老的自我审视与反省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C.小说对舒老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实现的,不同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更加丰满。
D.小说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用“抖着手艰难地写字”“狠敲自己的头”刻画许福元得知古盘是假的这一真相时的神态,贴切传神。
3.请简要分析“古盘”在行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舒启正珍惜地折好,放进了左胸襟的内袋”这句话的内涵。
2021-07-08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司机张飞

张飞会开车,是在部队里学的,张飞的驾驶技术很好,车开得又快又稳,技能比赛还多次获奖。凭着这些证书,刚转业,张飞就当上了桃花镇党委书记刘东海的驾驶员。

刘书记的前任驾驶员自己买了辆车跑客运,据说,是刘书记帮他搞的营运路线牌,但他自己否定,说自己跟随刘书记这两年,认识的熟人朋友多了,哪需要刘书记亲自出面。工作交接完了,他拍拍张飞的肩:小子,给领导开车要精灵点,领导不会亏待你的!

第一天给刘书记开车,是去崖角村调研“三农”问题,路上,刘书记问张飞,部队的驾驶员要遵守《保密守则》吗?张飞说,当然要遵守。刘书记饶有兴趣地说,你背几条我听听?张飞一边开车,一边念道:一、不该说的国家秘密,绝对不说;二、不该问的国家秘密,绝对不问;三、不该看的国家秘密……张飞一口气背完了十条,刘书记赞道:不愧是部队培养的,非常好!我说,张飞,我们这是小地方,涉及的国家秘密几乎没有,我想,你以后,就把这十条守则中的“国家”二字去掉,可以吗?张飞未置可否。

崖角村的路况很差,坑坑洼洼,张飞紧握方向盘,一句话都不敢说,开得很吃力。刘书记坐在车里,颠上颠下,颠得腰酸背痛,屁股都颠疼了。

崖角村的村委一班人早就站在村头迎接刘书记,看到刘书记下车,一起涌过来问好,一叠声地说:我们村好久都没来过车了,货车都进不来,更别说小轿车。又望着张飞说:你这师傅好大胆,好技术啊!张飞揩着额头的汗水,露出一口白牙笑了笑。

刘书记在村里走了一圈,对制约村里经济因素得出了结论:路不好!答应拨资三十万元将公路改造成水泥路。村委一班人一下子两眼放光,激动地抓住刘书记的手说,领导英明,领导英明!回去时,崖角村村委书记装了两篮土鸡蛋、3只土公鸡找到张飞:今天,你把刘书记送来了,真是帮了我们天大的忙啊!这们这里穷,没什么好东西感谢领导。我给你的是一篮鸡蛋、一只公鸡,其余的全部给刘书记。麻烦你送到他家里。张飞连连说不行,他说领导也不会要的,你们还是留着自己吃吧。俩人争执起来,刘书记过来问是怎么回事。张飞说他们执意要送,我就想把它们买下来。说着便掏钱,刘书记一愣,便说好了好了,我也买了。掏出两百元钱。回去路上,刘书记有些不高兴,快到家时,终究还是开口了:张飞,你怕公鸡咬你呀!张飞说,我是不怕,我怕它们冷不丁啄你一下!刘书记嘿嘿地笑。

刘书记渐渐对张飞有些头疼起来,张飞在部队呆久了,在地方上有些不合潮流,给土特产不要,要就拿钱买,给点“心意”装在信封,还认真地问把信封带给谁,别人请刘书记吃饭,刘书记要坐车去,张飞送到了,他却不去一起吃,宁愿自己去吃碗面条。刘书记曾经想过要换掉张飞,但是,一是没选到如张飞那么技术好的,二是张飞憨厚诚实,挑不出毛病。而且,这么快就换人,别人会认为他刘东海肚量小,容不得人!

刘书记得知张飞媳妇下岗了,说他可以帮忙找个工作,张飞慌忙说不用麻烦领导,后来问他媳妇去哪儿上班了,他说在商场当营业员。书记说那不是很累吗?张飞说不累,正好减减肥。

崖角村的公路终于修好了,说终于,是因为资金问题,刘书记向县里跑了好些趟,才到了位,途中,修修停停,两年才正式通车了。

通车仪式请了县里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当崖角村村委书记接受采访时,老书记老泪纵横,说这条路全靠刘书记下村来调研,现在村里什么都能运出去卖了。说到这里,老书记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说,你们一定要好好报道刘书记,他是个好领导啊,我们要送他几只土鸡蛋都不要,还拿钱买啊!记者当下抓住线索深入采访,第二天,头版头条:送去一条致富路,买下一篮土鸡蛋。副标题:平溪镇刘东海书记为崖角村办实事纪实。

没过多久,县组织部到平溪镇考察,郑重地告诉刘东海,他们考察他两年了,决定将他调某局当局长。见他疑惑不解的样子,来人说,以前有人反映你作风不踏实,但后来看你换掉了贪利的司机,又多次拒吃拒请,还为群众办了些实事……

刘书记高兴极了,这是他以前从没想过的好事啊!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飞。他说,张飞,我要是真调走,你也跟我走,我还要请你当司机!

张飞说:谢谢您如此看重我,我也有好消息告诉您:我考上公务员了,马上要去报到了!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刻画刘书记时时,既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又借助周围人的表现来进行衬托。
B.张飞背诵《保密守则》这个细节,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突出了张飞的责任感和刘书记的心机。
C.作者对刘书记的前任司机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却使得一个善于钻营、贪利奸猾的形象跃然纸上。
D.详写了崖角村村委老书记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现了农民的淳朴,赞扬了刘书记为百姓谋福利的优秀品质。
2.这篇小小说中作者详细写了“崖角村”的两件事,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3.刘书记被调到某局当局长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你认为这个刘书记当上局长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2020-07-30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