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156543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街灯不语

周建新

离开老家没过多久,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

我握着手机。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佝偻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咋说没就没了呢?

我立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剔透。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圆月”的上方横着两片太阳能硅光板。

哀乐渐渐地冲进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三爷的家门前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能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的言谈中,理出三爷的死因。三爷是在太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听不到声音的三爷,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已经替代了他的街灯,依然生活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他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

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是个聋子,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震耳欲聋的施工声。他指着沉降下去的太阳,意思是说,太阳生了俩孩崽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和天一样,立刻黑了,佝偻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

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噘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三爷觉得,他的生命和挂不出去的街灯一样,没有了意义。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

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对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快要成真。三爷含住一口气儿,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三爷再也忍不住了,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衔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他干干净净地走了。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人们想了好久,忽然想明白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三爷自然要将它们放到离他最近的地方。人们掀开冥床。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是湛蓝的,地是洁白的。白灯笼熄了,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

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

横批:沉默是金

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送三爷去祖坟。

雪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的家。猛然间我的耳中炸响起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嘹亮,那样有力。我觉得,这似乎是我的第一声啼哭,也似乎是村里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在啼哭。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摊满了广场,勤快的人把它们捡回家去,当了柴烧。我忽然觉得。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三爷死了,街灯死了,古槐也死了,没有街灯照耀的村子,变得生硬,变得苍白,变得孤寂。

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我碰了它好几下,感觉到它是那样坚硬,硬得如同一块石头。

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三爷的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不管我怎样用力,仍旧无济于事,似乎是坚定不移地要为三爷守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爷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一碰就散架,说明街灯确实老旧,也暗示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B.三爷发现挂灯旗杆不见时“呆若木鸡”,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存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之情。
C.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突然炸裂,暗示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触情绪。
D.本是春天,“我”却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对三爷的深切怀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详写我知道三爷去世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三爷在“我”心中的地位。
B.小说中所引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呼应,而且巧用象征,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
C.小说中插叙三爷的死因,既表现三爷对他日日挂起的街灯的特殊感情,也能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D.小说结尾运用比喻和细节描写刻画猫头鹰,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3.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

刘兆亮

老傅拍过一组照片叫西湖边的一棵树:西湖边一棵桃树的春夏秋冬,人去湖空,人来湖拥,都安静得能听见风去风来,你说不出来个所以然的好,却让人体会到渗落到心底的妙。

老傅喜欢定点在一个位置拍植物,四季轮回,雷打不动,像是一把锁总喜欢待在门扣地方,而这里,恰恰是一扇门或一个城市的某种重要地带。

终于有一年,他拿出潜心之作——西湖边的一棵树,一举获得全球摄影最高奖的荷赛奖,领奖地点是在自行车的天堂城市——阿姆斯特丹。

于是,大家都开始管老傅叫大师,且把大师常挂在嘴上,见到本人叫,见到照片也叫。

老傅成为大师后,便在城市北郊布置了一个工作室,是旧民房改的,最大一间是冲洗照片的暗房。

边上原先有座大钢厂,刚迁走,那里原本是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场景,如今复归自然。颓败,荒芜,秋天的狗尾草,总能在风中把阳光撩拨得魅力缤纷。老傅就是想借比桃树更小的植物拍出大意境。

他这次是站在路边的一片草地前,开发之前的荒芜,像烟雾一般缭绕。

老傅想,内心再静一些,再静一些,等这个地方再次喧闹起来,超越西湖边的一棵树的片子可能就出来了。

某天夜里的十点钟,他在暗房冲洗照片的手抖了一下,造成冲出的照片失去光影水准。

他托照片的食指是被暗房上顶一个沉重而笨拙的钢琴键给弄的。

楼上那户人家,恰好在暗房头顶,有架钢琴,每晚都在十点准时响起,老傅的安静被沉闷的琴声侵占了。

笨笨的钢琴声过后,便是“吱吱呀呀”的纤细二胡声,两种乐器交替,要到夜里12点才停歇。而乐器声落,准有“嘣嘣嘣”的拖鞋声,老傅停下手里的活儿听楼上琴声之后的一来一回,两趟脚步声,一趟是碎步,心情有点儿小兴奋走出那种声音,一趟则是缓慢,充满思考与疲惫,两种脚步声都像是贴着老傅的头皮在走。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半年,老傅常待在暗房里,再望望窗外,感觉天上的星星,都是那些杂乱的音符飘上天空的。

白天,再路过河边的茅草地时,看到那些狗尾巴草在风中左右摇摆,再怎么拍,都是一堆杂草。这可怎么办呢?

直到有一天,他呆站在路边一棵草前,天快要黑下来了,他看到一个男子骑着电动车,驮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拉着二胡,声音也颠簸起伏。这辆电动车后座上,焊了一个钢架的座椅,椅子上还拉了一个安全带,系在小女孩的胸前,小女孩两只手抱着二胡,在宽阔而安稳的后座空间里,左右开拉。

老傅挂着相机,紧跟着快走,想拍,在心里一次次地按动快门,但就是下不了手。这辆电动车进了老傅的小区。老傅听到骑电动车的人说:快用钢琴去校音准,老师说,就差一口气了。

不错,就是楼上的钢琴加二胡的声音制造者,这是一个勤奋而可爱的小女孩。

当晚,老傅觉得钢琴声是乱了点儿,但二胡声已显美妙。后来,他在车库边上,看到了那架带钢架座位,他用按快门的手指轻轻地摸了一把座椅。老傅转身开车,去一家商店买了三双麻布软底的拖鞋,悄悄地放在了楼上的门口,上面写着:这是送给你们的静音拖鞋。

第二天,老傅听见敲门声,看到了一家三口,都是笑呵呵的,很是歉意的那种。小女孩先说,叔叔,对不起,打扰你了。最后面的女人张了张嘴,要说的话,又歉意地笑回去了。

男子一脸的憨厚,搓着手,持续地笑,只说了一句,钢铁工人出身,文化嘛,没有,不注意别人感受……

还是小女孩说话灵清,她说,自己要参加二胡大赛,老师说她以后没准能成为大师。这次比赛就是起点,钢琴校音准,爸爸从朋友家借的,比赛完了就还过去。看楼下经常没有光,以为没住人呢!

老傅拎着相机,站在门口笑着说,没事,哦,大师,好的,一定会的。

女子望一圈三个人的拖鞋,说,他是等孩子练完,过去和她说一声,拉得好,拥抱她一下,就睡下了,拖鞋不好,底硬,十元三双……

这一家三口,退了两步,一齐向老傅深鞠一躬,后退时,他们都把鞋底粘住地移动,想不发出声音。

老傅把自己像锁扣一样定在某一个位置,隔三岔五这辆焊钢架的自行车从远处走来,再从他身边走过,老傅都会按下快门,连同风中的狗尾巴草,以及骑车的男子朝着老傅的憨笑。

老傅觉得,某一次闪动快门声中,“咔嚓”把二胡声也拍了进去。他想将这张照片冲洗出来,装进兜里,陪他飞到阿姆斯特丹——那个被称作自行车天堂的城市,自信地走向前一个荷赛奖的领奖台。

(原载于《连云港文学》2020年第1期)

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老傅的照片里有一种“安静得能听见风去风来”的妙,既阐释了老傅的拍照风格,也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
B.老傅觉得“咔嚓”把二胡声也拍了进去,表示他拍照技术已臻完美,能够把“二胡”的声音具象化地呈现在照片上。
C.小女孩说:“老师说她以后没准能成为大师”,老傅也附和道“大师,一定会的。”可见老傅对小女孩的尊重与理解,鼓励与支持。
D.小说通过老傅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小女孩家是一个平凡的,生活简单朴素但又充满了爱和希望,有礼守节的家庭。
2.小说中老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3.小说以“大师”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0-08-04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米

刘黎莹

泥结婚的头三天,还能老老实实地在家里守着水葱一般的新媳妇。三天后,泥就想找茬子闹一阵。泥结婚前喜欢钻窝子。柳村的人都把赌钱说成钻窝子。泥听赌友们说过,一开始就降服不住老婆,这辈子就算完了。老婆就像一棵草,就是压在石头缝里,也照样黄了绿,绿了黄,是见风就长的东西。  

新媳妇端米总是笑眯眯地做这做那,像捡了宝一样一天到晚就知个笑。小米饭熬好了,笑吟吟地问泥:“稀哩?稠哩?”菜盛到盘子里,又总是先让泥动第一筷子,然后笑眉笑眼地问:“咸哩?淡哩?”

泥说:“啰嗦个啥!做点子饭还要给你三叩六拜当娘娘一样敬?”

端米就拿筷子闷头吃饭。泥吃着吃着,又觉心里挺对不住端米。泥说:“小米饭,黏哩。”端米不吭声。泥又说:“菜,香哩。”

端米还是不吭声。泥就摔了碗,用手抱住头,伏在饭桌子上,说:“端米,我难受呀端米。”

端米抚一下男人的头,扫干净地上的碎碗片。

泥说:“端米,你不是一棵草。你就像个圆溜溜的皮球,让人想咬都没处下口哩。”

端米说:“泥你想去哪就去哪儿。”

泥就又去钻窝子。输了牌就回家装粮食卖。一次装一布袋,瞅端米不注意时扛出来。有一回脚底下走得急,绊在门坎上,摔青了半边脸。端米给他抹了红药水,说:“你想往外扛就尽管扛。我不拦你就是。”泥就大了胆。泥后来干脆用盛过化肥的编织袋往外扛。有时候泥一个人往袋子里装粮食挺费劲,端米就过来撑起袋子口。泥就一瓢一瓢往里装。嚓,一瓢,嚓,又一瓢。快露缸底了。泥拿瓢的手抖抖索索地像是抽了筋。端米提了一下袋子,说:“还能装十来瓢哩。”泥真想一瓢头子砸在端米脸上。泥心里开始发毛。泥的手在媳妇脸前像秋风中的枯叶一样抖个不停。端米又提了一下袋子,说:“还能装两瓢哩。”泥就把瓢摔在了地上,用脚踩了个稀巴烂。泥说:“端米你干吗非要这样?我连村长都没怕过呀。”端米说:“你看见别人打老婆手痒哩。”泥说:“我往后再去钻窝子就把两只手剁给你看。”

泥跟着端米上地里拔草。柳村的人看奇景一般,说:“我老天,泥也下地干活了,泥的媳妇竟有这等能耐!”

泥干了一星期的农活,就又开始手痒,趁端米回家扛化肥的时候,泥就从地里跑了。泥赌输了就回到家里找菜刀。泥说:“端米我要剁手给你看。”

端米正在剥花生,连眼皮都没抬头一下。

泥扔了刀,从门后头拾起绳子,就把自家喂的狗给捆上了。眨眼功夫就把狗的两条前腿的脚趾头给砍了下来。 泥说:“端米我要再去赌,就把我的两条腿砍给你看。”

泥还是管不住自己。泥再次赌输后,从菜板上拿起菜刀。泥说:“端米我可砍腿了,我可真砍。”端米正蹲在鸡食盆前拌鸡食。泥伸手捉住一只芦花鸡,削去了一条鸡腿。

泥也有赢钱的时候。这时候泥就会老老实实地把钱递到端米脸前,说:“端米,你看,是不?树叶还有相逢时,岂可人无得运时?” 端米远远地退到天井里,说:“怕脏手哩。“

柳庄有好事的人问:“端米,你好好的,干么不跟泥散伙?”

端米说:“人是会变的呀。”

“那干么不拦住泥?由着泥的性子去钻窝子?”

端米说:“铁锁媳妇不就是因为拦男人被打残了胳膊?”

“你就不怕把家赌垮了?”

端米说:“家垮了,我还有条命。泥就是铁人钢人我也要把他暖化。”

大伙儿就叹气,说:“自古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抿。”

一个下着麻秆子雨的黄昏,泥正守着空了的大缸发愣,端米摇摇晃晃地像只落汤鸡一样跑回家。端米从怀里掏出二百块钱递给泥说:“你现在只能用我的命去赌了泥,直到赌干我身上最后一滴血。”泥接过钱,票子里夹着一张抽血单,泥的头皮“轰”地响了一下,泥像个疯子,用小蒲扇一样的大手猛扇自己的脸,直到把脸扇成个紫茄子。

春天的时候,花草到处抽芽、开花。转眼之间,山上、树林、屋角,全都变了样。泥在镇上开了个钟表修理店,端米开了个服装加工店。钟表店的生意挺红火。十里八乡的人都想来看看出了名的泥怎么说变就变了呀。端米的服装店更是热闹,好多女人都想来看看端米是否有三头六臂。

就有人问端米有没有绝招,端米甜甜地笑笑,说:“人这辈子要遇到好多难事,总不能事事都绕开走。只要豁上命,准行,说到底也就是一句话,水滴石穿罢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如泥把端米比作“圆溜溜的皮球”,形象地写出了端米的惹人喜爱的形态,活灵活现。
B.小说中“自古骏马驮痴汉,美妻常伴拙夫眠”一句,语言优美又富有生活哲理,表现了大伙儿对泥的羡慕。
C.小说细节描写很精彩,如写泥接过端米卖血得来的钱,通过泥接过钱后的内心和动作描写,表现出泥的悔恨心理。
D.小说主要刻画了端米和泥这对夫妻的形象,这两个人物中,外貌丑陋的丈夫泥只是作他的妻子端米光辉形象的陪衬而已。
E.本文朴实的民间故事式的叙事方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加上抒情的笔调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端米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小说结尾部分写端米为丈夫卖血感化丈夫的细节,夸大了感化的作用。你对此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8-06-26更新 | 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事            萧红

公园门口站着一个笑吟吟的老头,正是黄昏时候,夕阳在树梢闪着光辉,夕阳照满园里园外,拿着“派司”,推着小车的孩子大人都是从那个转门进去。里面睡着孩子的小推车是从旁边那个宽门口进去的。

同样,那老头也是拿着“派司”,可是就不同了,他仍是站在门外笑,并不进来。

我们进了园门回头看时,他为什么笑呢?守园门的巡捕用一根竹杆点着孩子的脚,那孩子大概是老头的孙儿。

“哼!你就穿这个鞋子,你不穿袜子,外国人看到不许。”那巡捕还作了个鬼脸,把嘴唇向上一兜,把眼球向上一翻,我们站得近,所以那巡捕翻眼球翻到发白的程度,我们都看见。

我从前还不知道这个,我问我的同伴:

“怎么!外国人还管到穿袜子不穿袜子?”

“不行啊!不穿袜子就不让进的。”同伴答我。

我根据这话马上就找到例证:推车的保姆不穿袜子,外国孩子不穿袜子,漂亮女人不穿袜子。

“这不是吗?这不是都没穿袜子吗?”我就指着树下穿高跟鞋的女人。

“嗳!穿袜子,不穿袜子不是这样说。”

“那么怎样说呢?”

“‘不平’,这就叫‘不平’。”

再回头看时,那老头仍站在园门外,还是站得那样近,只要伸手推转一下转门就可以进来,就可以连孙儿也带进来。

老头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拿着和别人一样的那么一个长方浅蓝色的纸片!大概他自己不相信这护照是好用的,他仔细的摸一摸,那是和别人一样,外面套了一片硬壳。

“好用的,好用的。”他把“派司”又放进衣袋去。

但是他仍不能进来,同时被夕阳拖长的连孙儿的影子也进了园门,那光着脚的,推着车子的保姆就踏着老头的影子走进园门。和孙儿一般高的外国孩子也光着脚,踏着孙儿的影子跑进去。巡捕没有去问其余的孩子,也不用竹竿去敲打其余的孩子们赤光的脚。

老头,他微微的露着笑脸,挟着羞容,望着这有趣而不得见的公园,他更加憧憬了吧!和孩子一般地,听说里面有水池,满池的金鱼呢!

孙儿站在身边,并不像别的孩子一般遇了不满意的事就闹起来,他看一看公公,再看一看巡捕。

我们走得远了,再回头看时,那老头已不见了。

再走几步,草地上摆着藤椅,也是老头,带着眼镜,就坐在藤椅上喝汽水。

“这边就喝汽水,也是老头,站在园门外的也是老头……”

我的同伴说:“老头与老头之间不同如是。”

“嗳呀!”我叹息出来。

“进不了公园这是小事,没饭吃的,被杀的……”

“杀是听说惯了,一个公园看看就不许……”

“就要的是这股‘劲’吗?穿草鞋进公园有多么不体面,阔人和外国人不愿意看。”我的同伴说。

我想了又想,并不是因为那老头赤脚,假若他穿一双用金丝绞成的“草鞋”,那么也可以进的?他的鞋是用草做的,是用不值钱的东西做的。

同时证明那老头也是不值钱,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

小事,这就是小事。

(《时事新报》1935年8月4日)


【注】①派司: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护照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写老头的“笑吟吟”,既表现了老头和善的性格,也同看守园门的巡捕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B.小说用两大段文字详细地叙述“我”和“同伴”的对话,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我”爱思考和爱较真的性格。
C.作者在小说结尾处用“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一句反语,表达自己愤怒已极的感情。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不仅可以用亲眼所见证实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助于发表议论,表达作者观点。
2.小说多次写到“派司”,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小事”为题,有哪些方面的考虑?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18-10-09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