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11 题号:156664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 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女人朴素的装扮、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表现出她和丈夫吴亮亮廉洁奉公的本色。
B.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有正义性质的确认,也和年轻时当过村干部经历有关。
C.“立碑”这个故事反映了当代现实生活,立碑的请求体现王家滩人们对驻村干部无私奉献的感恩。
D.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那些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不成,暗线是吴亮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牺牲;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B.“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偏僻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综合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他们互相映衬,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
D.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之外,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3.在小说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这种手法被称为“延宕法”。本文在结尾处才明确了“女人”是吴亮亮妻子的身份,就运用了延宕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效果。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总书记这一指示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蝴蝶

①我七岁时,脑子里搁了一幅图景: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斑。她皮肤干皱,藏青棉袄泛白,颜色接近柴草。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飞在祖母和桃花之间。蝴蝶在桃花下面飞过之后,祖母头上的木簪换成了一枚蝴蝶银簪。

②上年,我在姑爷爷家见过这枚银簪。姑爷爷住在两里外的珠玑街上,是一个孤老,房屋门楣上挂着“光荣烈属”牌子。我已晓得那烈士就是我的姑奶奶。

③到了过年,姑爷爷来我家拜年。他走到祖母面前,拿起祖母的一只手,把银簪放在祖母手里。祖母看着那银簪,眼泪就哗啦一下奔涌而出。

④祖母告诉我们:蝴蝶银簪是小姑奶奶的陪嫁,小姑奶奶叫刘春桃,十八岁出嫁,不满十九岁成了烈士。小姑奶奶刘春桃是一名共产党员“飞毛腿”。九月间,在一次送信途中,被四个“白匪”追杀。小姑奶奶从田野朝娘家的湾子跑,实在跑不动了,靠在湾子西头的一棵枣树上喘气,“白匪”冲过去,连刺九刀,小姑奶奶倒在血泊中。

⑤祖母背着小姑奶奶回家,不停地喊春桃。半路上,小姑奶奶断了气。祖母不能把小姑奶奶背进屋,怕公婆哭死,直接背到屋前的杂树林歇下。回家拿了一套干净衣服和一把铁锹,转来,在林中为小姑奶奶更衣、下葬……祖母一直在哭,一直不敢放声大哭,几次差点儿就要闭气。天黑,祖母拖着铁锹回家,瞎眼公婆问她做什么,祖母说没什么,在家门口栽一棵小桃树。

⑥哥哥和我听到这里,呆望着无边春天的深处。我问祖母:“小姑奶奶怎么闹革命的?”祖母说:“跟大姑奶奶学的。”我问:“还有大姑奶奶?”祖母说:“大姑奶奶走得更早。”

⑦有一天早晨,小姑奶奶打开屋门,屋外明晃晃的,地上歇了厚厚的雪。禾场上有来去两串脚印,门槛上搁一片纸,纸上压一支蝴蝶银簪。小姑奶奶拿起来,纸片上写着——


春桃:

告诉姆妈、嫂子和哥哥,我走了,你们不要担心我,我不怕,也不苦。银簪是姆妈给我的,留给你,等你长大了做陪嫁。替我照顾好姆妈、嫂子和未来的侄儿。

姐:春梅

⑧小姑奶奶看完,擦干眼泪,拿着纸片去给不识字的祖母和曾祖母看,念给她们听,把银簪“留给你”“做陪嫁”那句省去,加上一句“同志们接我走了”。五天后的傍晚,一个陌生小伙子来敲门,确认是刘春梅的家,告知:你家春梅走的时候,被奸细发现,报告上去,敌人顺着她的脚印追赶,过了毛场,春梅被捉住,就义了。

⑨那个冬天在曾祖母、祖母和小姑奶奶的颤抖中颤抖……三人走过毛场,四处打听刘春梅。有人说是好心人把她埋了,可大雪纷飞,不断覆盖,坟墓在哪儿呢?小姑奶奶从毛场回来后,把磨过的菜刀和削好的杪子放到床底下,经常出门打探消息,十六岁时找到组织,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⑩祖母对小姑奶奶说,你能不能再等几年呢?小姑奶奶说,革命怎么能等。祖母说,姆妈要是晓得你跟春梅一样,还怎么过日子?小姑奶奶说,我要是死了,你把我埋在姆妈跟前……

⑪在兜斗湾,是不允许用“砍头的”“遭刀杀的”这类话骂人的。有一次,一个新媳妇跟人吵架,吵到高潮,一溜儿地骂对方“砍头的”“挨枪子的”“遭刀杀的”“死了没棺材埋的”……有人劝她,吵架就吵架,不要这样伤人。她掉头跟这人吵起来,又骂回刚才的话。这时,她公爹冲出围观人群,上去给了她两耳光。当天半夜,这个新媳妇在公爹和丈夫的陪同下,来敲我家的门。进了堂屋,她公爹向我祖母和全家人低头道歉,说她不晓得兜斗湾的历史,是个混账坯子。新媳妇双手左右抽自己的脸,祖母赶紧抓住她的胳膊。

⑫而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间飞。

⑬我在七岁的冬天看见过祖母心中的桃花与蝴蝶。那个冬天的温暖是真实的。全家人围坐在堂屋的柴火边,房子依旧在兜斗湾南端。屋外大雪覆盖。要过年了,在外地做医生的祖父和父亲已回到家里。柴火是一个大树蔸,由引火柴点燃,树蔸下多处冒出微小的火苗,地上渐渐聚集了火炭,一团鲜活的红光散发着暖人的热气。祖母、祖父、母亲、父亲以及我们五兄妹,一家九口一个也不少地向着火红的温暖团圆。树蔸切面上搁有茶水、烟缸和零食。祖母如泥土一样宁静,但脸颊映着柴火的红光,那红光在灰黄的面容上闪烁。祖母说,她梦见了大姑奶奶和小姑奶奶也在这儿,她俩这次不是在奔逃,是在先前的一个春天。

⑭祖母嫁来时,知道家里有两个小姑子:大的十七,小的八岁。但迎接祖母进家门的人群中没有大的那个,她在武昌念书。后来,一个晴朗的下午,祖母夹着一盆衣服,牵着春桃的手,去湾子前面的水潭洗衣。刚下台坡,对面站着一个短发、白净、穿新式学生装的姑娘,两眼亮晶晶的冲她招呼:“你是嫂子吧!”。

⑮那是祖母来到兜斗湾的第一个春天。水潭北岸有一片小树林,树林外花草蓬勃,蝴蝶翩飞,一棵桃树立在树林和水潭之间,岸上和水中各有一树粉红的桃花。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1.小说多次写到春天桃花蝴蝶的场景,请加以赏析。
2.有时,写文章需用繁笔,因为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请赏析第⑬段画线句运用繁笔的效果。
3.第⑭段写祖母对大姑奶奶(春梅)的回忆,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4.请用《道德的人是理性的吗?》中“利他惩罚机制”的观点,分析小说第⑪段新媳妇公爹行为的合理性。
2022-01-01更新 | 2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蓝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冷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计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
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锌,季匈民微用倒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态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冷,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辻听涛怅然而去。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小说开篇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请简要概括这样说的理由。
2.小说第二段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这样写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叶三的形象特点。
4.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16-12-13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停,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

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1.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C.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D.小说通过刻画像陈秉正这样的农民,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歧视劳动的现象。
2.赵树理刻画了陈秉正这样一个勤劳淳朴、热爱劳动、关爱集体、助人为乐的农民形象,本文是如何刻画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2022-01-18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