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158099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坝上

李凤群

①开了年,唐松源整整七十四岁了,如果不是因为春节那个回乡的年轻人偶然尝到他的煎饼,并且把他的信息发到网上,关于他的姓名和年龄,知者甚寥。正月初五的傍晚,这个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临时起意,到坝上的节制闸口来寻找童年的印记,他东走走、西逛逛,并用手机拍拍乡村风景。在闸口的水泥墩边,他遇到了一个煎饼摊。煎饼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节制闸口。看到有客来,老人起身搓搓手,开始倒油做煎饼。年轻人尝了一口,直喊童年味道,他举起自拍杆,直播老人制作煎饼以及他本人品尝的全过程。不经意间,这个年轻人用手机把寂寞安详的闸口老汉送上了全国数亿用户的某音热门。

②小视频的传播速度简直难以估算,仅仅两三天,从异地返乡的节制闸附近的年轻人蜂拥而至,他们把这里当成打卡地。渐渐地,这座古老的、早就被弃之不用的节制闸,因其陈年无用、水泥斑驳的年代感,反而被镜头拍出了时髦感。摊子周围的人气陡增。到了正月十五,简陋的节制闸口附近被大大小小的各种车辆堵住了,人们不约而同地走到老人的煎饼摊边,花二块五毛钱买一个热乎乎的鸡蛋煎饼,沐浴着暖洋洋的春日阳光,站在堤坝上三五口吃掉,顺便欣赏堤坝下面安详的青草地和江水,何其自在。直到最后一枚鸡蛋用完,老人收拾好摊子,车轮滑动的声音响起来,人群才渐渐散去。

③小视频拍摄者返回了上海,可是那些被闸口老汉吊起胃口的粉丝兴趣不减:这位老人为何大过年的摆摊?生活无保障?儿女不孝敬?有什么难言之隐?为了流量和情怀的年轻人不得不再次返回故乡寻找谜底。排长龙的热度在假期结束,打工人返城后已经全部消散。寂寥的瘠地上伫立着唐松源老人,高个子,背有点儿驼,灰色的毛领羽绒帽裹住半个脑袋,脑门光秃秃的,他靠在水泥桥墩上,对于突然增多又突然消失的客人,竟无惆怅之意,甚至几乎可以说完全无所谓。老人家,对我们的观众说几句吧!闸口老汉置若罔闻。

说说吧,老人家,您为什么不离开坝上?缺钱吗?您的孩子们不赡养您吗?年轻人问完,煞有介事地等着。老人嘴角轻微咧了咧,算是回答。现在,扫兴的是这个年轻人了。天色渐晚,老人家收拾起摊子,摇晃着骑上三轮离去了。

⑤为什么不离开呢?他想起儿子、媳妇多次动员他进城,又想起那个举着手机的年轻人皱起的眉头,因为得不到答案而夸张的失落的脸,他暗自发笑:哪里有那么复杂,这里可是我的家。在这里,我参与过这坝上热火朝天的生产和建设,我的亲人埋在这里。你瞧瞧,凝固在春天枝条上的淤泥,夏天月季上的水珠,秋后无燕的空巢,冬天脱了叶的野藤,多好的地方!他在这里,见证过大洪水;见证了房屋盖起来,人们倒下去;见证了孩子们出生、长大、去了别处……骨头越来越硬,心肠越来越软。他不走。

⑥一开始他并没有做煎饼的手艺。闸口小学里全都是些附近拼凑起来的留守儿童,他去学校里帮着砌过一个食堂,好心人捐款,让孩子们中午能免费吃一顿饭。他发现,就算有一顿免费的饭,到了傍晚,许多孩子仍然要饥肠辘辘地走上回家的路,有的还小,要等到天黑父母收工了才来接回去。无论多冷多饿,他们只能干饿着,直到天黑也吃不上一口热饭。一开始,他免费提供给每个孩子一个煎饼,确保他们在回家之前不那么饥饿——他很快狼狈地发现,操作起来太难,免费的东西吸引贪婪的人,甚至有些老年人,怂恿不上学的孩子跑过来要。他急得直跺脚,三个月不到,他的积蓄亏光了,差点儿就要打退堂鼓了,但他坚持了下来,渐渐掌握了规律和技巧,把免费改成了小盈利生意,再把一点儿盈余放到学校食堂费中,给孩子午餐加点儿菜。他凭着老年人的智慧和耐心把煎饼送到了真正需要的孩子口中——这一做,快十年了。

⑦闸口逐渐隐匿在暮色中,天光黯淡之后,野地里的小动物消停了,远处的屋顶开始模糊,稀稀拉拉的路灯亮了起来。一阵疲倦席上来,饥饿的感觉像是一个号令,催促他别忘记回家的路。他有条不紊地收拾摊子。他直起腰的时候,右手习惯地握成拳,在腰上捶几下,坐上三轮。三轮链条转动的时候硌着了挡板,咯吱咯吱地响。路两旁刚刚饱受霜打的乌青的树,沉寂的灰色沟渠,以及余晖消逝的褐色天边,一切那么熟悉而安稳。看到沉寂的村子里有零星的灯光,看到自家的房子了,他会踏踏实实地躺平,在暗夜里长出一口气,他感觉笃定而心安,良夜尽头,温柔的黎明在等候。

(摘编自《人民文学》)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视角转换灵活,先以小视频拍摄者的视角观察煎饼老人,再以煎饼老人的视角,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留守缘由。
B.小视频拍摄者让寂寂无名的煎饼老人迅速成为网红,但从老人冷淡的回应,流露出作者对小视频泛滥导致现代社会“娱乐至死”的隐忧。
C.煎饼老人对“坝上”感情深厚,参与过坝上的建设,见证了坝上的盛衰,他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并未因人性的贪婪而停止。
D.第⑦段融情于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暮色中的闸口,沉寂而熟悉的乡村让归家的主人公踏实而心安,从中透露出老人对故土饱含深情。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在全文的作用。
3.“坝上”日渐寥落,背井离乡进入城市成为许多乡人的选择,而小说主人公却一直坚守“坝上”,结合全文探究主人公坚守故乡的原因。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奇 遇
莫 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亲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在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描绘了秋夜“我”一个人穿行在庄稼地里的带有趣味性的经历,处处彰显出一种文学的品味、速写和张力。
B.“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赵三大爷死了也要还债这一情节,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长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前面路上没碰到鬼,进村的时候反而碰到赵三大爷,“奇遇”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E.小说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2.请分析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小说第五段写儿时在家乡听说过的鬼故事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有多处暗示,结合文本内容,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6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荆轲之死

夏一刀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摇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发发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好打抱不平,这不,连起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治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昽,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单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始终拔不出剑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事件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qín)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应。
C.小说写金科罢演新版“荆轲刺秦王”“自尽”时眼中噙满泪水,表现了金科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悲愤痛苦之情。
D.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金科罢演新编“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11-25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晚班的司机

柏滨丰

深夜打车,来了个女司机。

告诉她去哪儿,她有点不置可否,开了一会儿,终于一脸不好意思地说:“我不太熟悉鼓楼区,等我打个电话问问我老公。”“不用打了,我知道的。”可能是新手吧,我忙细细指点。她总算找着了方向,轻松了很多,可能又觉得我人不错,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她说这车是家里买的,跟出租车公司签了协议,每月交份子钱,白班和晚班都自主决定怎么开。原本是她老公在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平日不敢多喝水,又经常憋尿的职业习惯,老公年初查出患有尿毒症。以前家里经济状况还凑合,现在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跑医院做透析,每个月要花费四五千元;跟出租车公司签订的合同尚未到期,每月都得交份子钱;才在老家盖了房,欠下十几万元的债。

两口子都是河南周口人,家里还有两个男孩:大儿子在老家上初中,二儿子跟着他们在南京尧化门附近上小学。

老公一开始接受不了现实,一度想自杀。她也一时无法释怀,整天以泪洗面。好在过了一段时间,老公总算想通了:两个孩子不能没有父亲,坚持做透析也能活上二三十年,只要人在,就有希望;又有医保报销一部分医药费,还不至于走到绝境。

她有驾照,开始接替老公开车,白班晚班连轴转。为了省钱,老公改在家自助做透析,四个小时一次。他心疼她太辛苦,非要在白天做透析间隙换开两个小时。

她才开了几个月,对一些路段不熟悉,每次搞不清方向,就打电话求助老公。其实一开始,她也是想通过这个办法,防止她老公一个人闷在家里想不开。在家时,她要照顾老公情绪,自个儿常常强颜欢笑。在外面,一个人开车时,又常常忍不住抹眼泪。“再开几年,把欠的债还了,然后存点钱,回老家做个小买卖,供两个儿子上学。”她抿抿嘴。

我默默地倾听着她的哭诉,算是一种无声的安慰,也不由得佩服她,在水深火热中学会了举重若轻,鼓起勇气撑住一个家。

我又想起一个开滴滴网约车的男司机。他留着时下最流行的、两边剃短的大背头,脸上挂着笑,全程都是和气爽朗的模样。

我说:“不好意思,去的地方比较远,您回来可能带不上人了。”他连声说:“没事没事,人不得全、瓜不得圆,总有落空的时候。”

我发现车内挺干净,便打趣道:“您这车没少打扫吧?跟新买的一样。”他嘿嘿憨笑,说:“每天回家都会清理,我这人没啥优点,就是勤快。整干净了,开着心里舒坦,乘客坐着心情也愉快。”

我笑说:“你这车空间还挺大,家用很合适。”他说:“是啊,平时出来跑跑滴滴赚点外快,周末就带全家出去玩。我家双胞胎,男孩,车小了不好装啊。”

我脱口而出:“哎呀,那你负担重了!”他又嘿嘿憨笑,说:“我家那两个小子,生下来都6斤重,能吃能睡,健健康康。有的人家双胞胎生下来又住保温箱又用药,前前后后花费十几万元,我们家一分钱没多花……这是上天给我的福气啊。”

一路上听他分享自家的高兴事,感觉夜色浓重的天空都渐渐明朗起来。春风沉醉,丛丛流下墙头的蔷薇花,在路灯照耀下梦幻迷离。

老话说得好,眼里有尘天下窄,胸中无事一床宽。生活可不就像开车,总有七拐八弯、磕磕碰碰,前路如何走下去,全看司机怎么想、怎么看。

2021年除夕夜,我赶过一趟16路公交车。上车后,我一屁股坐在司机旁边的座位上,凉意从尾椎骨传到心。

车行至大报恩寺附近,后排一个阿姨受不了了,把口罩拉下个讲话的口子,说:“师傅,这么冷不开空调啊?”

“开咧,开咧,这不是在慢慢往上升嘛!”等红灯的间隙,司机端起一大杯茶,不紧不慢抿几口,“这又不是锅炉!”

全车人都笑了。

喝完水,他把茶杯放回驾驶台上,拎起脚下的保温瓶续上水。那是一个看上去用了挺久的玻璃茶杯,杯身满是深褐色茶渍。车子继续行进时,玻璃茶杯上并没有杯盖盖着。上坡下坡,左拐右弯,公交车几乎一路匀速行进着,就连刹车都十分平稳。驾驶台上的那只玻璃茶杯,肉眼看不出有位移,也没有一滴茶水洒出。

我十分好奇地跟他搭起了话。他说他很喜欢喝茶,原先的茶杯碰碎了,正巧看见这个敞口玻璃茶杯,就随手拿来用。起初,行车至颠簸路段时,杯子会滑动,需要用手抓扶,后来自己跟自己较劲,看看能不能做到滴水不洒。为技术,也为面子。“开车时喝茶的杯子倒了,一车人看着多丢脸。”

他做到了。他给了乘客一趟舒适的旅途,也给了自己一个“满杯不洒”的业界传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女司机经常给她老公打电话询问开车的位置方向,只是担忧自己的老公郁闷想不开,以此来缓解他的情绪。
B.网约车男司机不愿面对现实,一味讲述孩子出生时花费少,从来没有提及抚养两个孩子的负担有多重。
C.女司机尽管对生活也有无奈,在外开车时“常常忍不住抹眼泪”,但她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未来充满希望。
D.公交车司机在驾车行驶过程中不让玻璃杯里的水洒出来,一方面是为了锻炼技术,其实最主要还是为了面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经历,语言质朴自然,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B.小说从语言、心理、外貌等方面对网约车男司机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小人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C.“生活可不就像开车,总有七拐八弯、磕磕碰碰”,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生活不易。
D.小说善于运用生活化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等红灯的间隙,司机端起一大杯茶,不紧不慢抿几口”。
3.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我”坐车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04-26更新 | 1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