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6 题号:158591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谢志强

出发前,所有的一切,应对沙漠的一切,都准备得很周密。可是,事到临头,傅队长觉得还差什么,却又琢磨不出。等到进入沙漠,他终于想到:要是带个维语翻译就好了。

师部决定开发塔里木(维语意为可开垦的荒原),组织了一个探险队。傅队长是老红军,他凭经验,带了一张地图(二十万分之一的中国地图),一辆马车(木轱辘大车)。还有羊皮水囊、军用水壶,盛着水。他说那个地方,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要是一个月不见我们回来,就给我们开追悼会吧。

进塔里木没有现成的路,一行五人,轮换着坐马拉的大车(车轱辘的直径有一米二)。天黄,地黄,树黄。枯死的胡杨树像沙包喷出凝固的沙柱。

一天三顿饭,一顿饭一个大灶坑。将有柴灰的灶坑作为标记,免得回来迷路。阿克苏到阿拉尔(维语意为岛)有一百二十多公里,他们花了七天。

阿拉尔在塔里木河北岸。北岸,层层叠叠的枯树败叶都腐烂了,跟沙子混在一起。乘独木舟过了河。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傅队长抓一把沙土,像吃炒面一样,放在舌尖上舔一舔,不咸。他说:含盐碱量低,好地。他的挎包装了一小袋一小袋的土样。

返回北岸,麻袋空了——超过预先计划的时间,光顾着勘探荒原,那是未来长庄稼的土地,却忘了眼前的干粮已经消耗完了。大家饥肠辘辘,唱起了空城计。喝饱了水,水在胃里咣当响,像羊皮囊里的水,不一会儿又饿了。

傅队长拿着望远镜四处搜寻,遍地是死亡的颜色——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他们仅仅在沙漠的边缘。这时傅队长看见了一群羊,仿佛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了。沙漠活了。

放羊的是一个维吾尔族中年男子。傅队长走到他面前,说了句汉语,发现他表情疑惑。看出对方听不懂汉语。预先认为只是人与沙漠的关系,料不到出现人与人交流的问题。

傅队长指指嘴,摸摸肚子,弯弯腰,表示出一个饿的样子,然后,掏出纸币,指指羊。

羊倌看懂了,却摆摆手,摇摇头。

傅队长用钱买不成羊,弄不清到底因为什么。他对四个队员嘀咕了几句,像是下命令。

于是,五个人如同操练,立即躺倒在沙丘的一面上,还闭上眼,不是睡,分明采用另一种方式,表现饿的样子,饿得不能动了。

傅队长眯缝着眼,观察着羊倌的反应。

羊倌做出了双手往上指的动作,要他们站起来。同时,他的目光好奇地盯在傅队长的脚上。

傅队长穿着一双翻毛皮鞋。他站起,顿顿脚,指指羊,又指指鞋,手势像有一根细绳要把两样东西牵系在一起——我的鞋,你的羊,要我的鞋,就用羊换。傅队长加大了手势,很夸张。他第一次感觉语言乏力。

显然,羊倌看中了皮鞋。在戈壁沙滩放羊,多石头(鹅卵石),多刺(骆驼刺)。皮鞋护脚。

羊倌也打起手势。傅队长看懂了其中的意思:不能用皮鞋换羊,羊少了,公家要找我的麻烦。换鸡蛋吧,我家有很多鸡蛋。

傅队长需要证实鸡蛋的真实性。他模仿母鸡咯咯嗒叫,天下所有的母鸡传捷报都用同一种语言,继而,比画着鸡蛋的形状,好像他手中捡起刚生出的鸡蛋。

队员都站起来,看着傅队长的双臂像翅膀那样扇动,模仿着鸡生蛋后的欢喜和骄傲,费那么大的力气,落实在鸡蛋上。都憋不住,笑了。

羊倌也笑了,而且点点头,拖长了口音:哦——。傅队长知道,路的远近与那的拖音的长短有关。羊倌指着远处,那里有他的家。羊群朝他所指的方向移动。天上有一堆白云。太阳如大火球,悬在中空。

傅队长的皮鞋换了一百个鸡蛋,还付钱买了一大摞馕。他赤着脚,只说:“这也是皮鞋嘛,父母给的,磨破了还会恢复,这可是磨不坏的皮鞋呀。”为了证明沙漠的热度,每个人将五枚鸡蛋埋入滚烫的沙地。沙子煨熟了鸡蛋,又香又嫩。其间,傅队长割了麻袋,像编草鞋那样,动作麻利,编织出一双布鞋,套在皮鞋上,不烫脚了。

当晚,围坐着篝火,四个参军的大学生要求傅队长讲讲红军长征,那么长的路,要费多少鞋?傅队长简单地说:“长征路上,也和少数民族交流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穿破了多少双草鞋,已说不出个准数,但都是就地取材,自编自穿,可我这双皮鞋还好好的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傅队长”是一位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来边疆开垦荒原依然保持“革命本色”,令人钦佩。
B.维吾尔族羊倌不用羊换鞋,而是用自家的鸡蛋,说明羊倌有集体责任感,是个合格的羊倌,但也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
C.傅队长临出发前说“要是一个月不见我们回来,就给我们开追悼会吧”,意味着明知危险,但依然敢于探险的决心。
D.“沙漠活了”一句内涵丰富,一方面指羊群的出现让荒凉的沙漠有了生机,另一方面指饥饿的探险队员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最后“他终于想到:要是带个维语翻译就好了”为后文费劲地“与羊倌换鞋”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
B.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寻常,但作者将之放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一特定背景之下,增加了小说对读者的吸引力。
C.小说描写生动,比喻的运用令小说增色不少。如“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旷远、美丽。
D.小说围绕傅队长写了品尝土样、寻找食物、编织布鞋等几件事,塑造了其作为一名拓荒者的光辉形象。
3.小说的标题“皮鞋”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4.“皮鞋换鸡蛋”这一部分写得很有特点,请从“情节”和“人物塑造”的角度进行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人尹

葛亮

认识尹师傅,这大约要从朝天宫说起。

我成长的城市,是中国的旧都。老旧的东西是不会缺乏的。朝天宫具有庙会一类的性质。那时候的朝天宫,远没有现在的博物馆建筑群这样规整,有些凌乱。也是因为乱,所以带有了生气。有一个很大的类似跳蚤市场的地方,当时的气息很有些像北京的天桥。这市场里,有卖古董的,真假的都有;有做小买卖的,完全与艺术无涉;甚至还有敲锣鼓耍猴卖艺的。当然,还有一种艺人,是有真本领且脚踏实地的。他们往往有自己一担家当,左边放着原料,右边摆着成品。这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是即兴表演式的。比如吹糖人的、剪纸的,都极受孩子们的欢迎。

而尹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个。

如今记忆犹新,尹师傅在当时,是朝天宫的一道风景。凡到朝天宫,我是直奔他那里而去的。尹师傅的形貌,算是很有特色,总戴着度数很高的眼镜。眼镜腿似乎断过,缠着厚厚的胶布。藏青的中山装也陈旧得很,领子已经磨毛了,上面有些油彩的斑点。只是神情的专注从未变过。

尹师傅是个泥塑艺人。

第一次买下了尹师傅的作品,是一只“大阿福”。这也是尹师傅做得最多的一种娃娃。其实是一种儿童样貌的神,很硕大。后来回忆起,大致相当于《千与千寻》里巨婴的形容。这只“大阿福”是我对尹师傅感兴趣的开始。泥塑并非南京的特产,这就使得他的本事在一众艺人中显得特立独行。加上他又总是很寡言,即使在一群年幼的拥趸注目之下,也依然是很安静地做手边的事情。他有一本画册,上面整齐地画着用自来水笔描绘的图案,下面标着价格。这是他作品的样本,你若看上了其中的一种,就指一指。他点点头,就成交了一桩生意。由于他严肃的神情和沉默的态度,往往磨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对他失去了兴味。当然他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做他的事情。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我对不明就里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着。时间久了,尹师傅也终于认识了眼前的小朋友,并开始和我交谈。话题开初都是很简单和日常的,部分是出于一个成年人对孩童的敷衍。尹师傅的南京话十分难懂,这是因为他吴语口音的浓重。当我渐渐适应了他的口音,有一天,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做的东西,有点儿老土,并拿了附近剪纸艺人的“森林大帝”作为辅证,说明他不够与时俱进。尹师傅扶了扶眼镜,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依然没有说话。但我不知道,我的话却在将来造成了他手艺的改革。

后来和尹师傅熟悉了,才从他的口中得知,他并不是南京人。老家是江苏无锡。无锡附近靠常熟有个地方叫惠山,出产着一门手艺,就是泥人儿。后来知道,这特产本有个凡俗的渊源,是寻常人家农闲时候的娱乐。因为它的全民性,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这门手艺后来的商业化,使一些专业作坊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朱、钱几家。尹师傅的师承,就是这朱家。尹师傅有一整套的工具,从小到大,排在一块绒布里。最小的一个,用来雕刻五官的,是一根白鱼的骨刺。而对于戏曲的诠释,是他摊上的招牌,红衣皂靴的男人,瞠目而视。身边青衫女人,则是期艾哀婉的样子。我至今也并不知道是出于哪一出戏文。

以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尹师傅终于开始因人制宜,作品中出现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比如一休和尚、蓝精灵等等,都是热播卡通片里的,做得惟妙惟肖。神情间的活泼,很难想象是出自严肃的尹师傅之手。出于友谊与感谢,尹师傅曾经为我专门做了一个铁臂阿童木。这时候,我们家里其实已经摆满他的作品了。

当我捧着阿童木,正欣欣然的时候,爸爸出现了。爸爸听完了一折《阳关》,正打算领我回家去。昆曲社和泥人摊,成了父子二人在朝天宫的固定节目。妈妈从来不加入我们,说人家都只争朝夕,你们爷儿俩可好。一个遗老,一个遗少,都赶上了。

爸爸看了看我手里的阿童木,目光延伸至摊子上的其他货品。过了一会儿,突然说,画得真好。

我相信这是由衷的话,多半来自他的专业判断。我一阵高兴,想爸爸终于认可了我的兴趣与品味。

尹师傅头也不抬,轻轻地说,三分坯子七分画。也没什么,都是些玩意儿。

爸爸说,不是,这是艺术。

尹师傅沉默了一下,手停住了,说,先生您抬举。这江湖上的人,沾不上这两个字,就是混口饭吃。

都听出他的声音有些冷。

父亲便请尹师傅来家坐。在我的不断请求下,尹师傅的推辞显得很无力,随我们来到家中。一到家中,尹师傅眼睛就瞥见了茶几前的一幅山水,脱口而出:倪鸿宝。

这的确是倪元璐的手笔。爸爸遇到知己似的,说,师傅对书画有研究?

尹师傅欠一欠身:翰墨笔意略知一二,“刺菱翻筋斗”的落款,是最仿不得的。

爸爸说,师傅是懂行的。

尹师傅说,让先生见笑,胡说罢了。

爸爸沏了茶给他。他谢过,捧起茶杯,信手抚了一周,轻轻说,先生家是有根基的。

爸爸会心笑了,这些老人留下的东西,前些年可不好守。

尹师傅说,也亏了还有先生这样的人,祖上的老根儿才没有断掉。

爸爸终于说,师傅,别叫先生了。叫我毛羽就好。

尹师傅又半躬一下身,说,毛先生。

其实我并不很清楚是什么造就了尹师傅与我们父子两代人的友谊。以后爸爸来朝天宫,总也要到泥人摊上转一转,与尹师傅聊上一会儿。我并不很懂得他们在聊什么,但看得出,他们是投机的。甚至有的时候,尹师傅会忘记了还有做生意这回事情。这时候,他木讷的脸相也有些不同,变得些许生动起来。

(有删改)

注:倪鸿宝:即倪元璐,号元宝,明末书法家。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人尹转而制作一休和尚、蓝精灵等卡通人物的关键是我坦诚、直率地指出他的问题。
B.妈妈用“遗老”称呼爸爸,暗示她对爸爸在市场经济时代依旧热衷传统文化的些许不满。
C.泥人尹称作品是“玩意儿”,认为自己只是混口饭吃,体现了他对于自己作品的不自信。
D.爸爸和泥人尹精神世界的契合,促成了泥人尹从“严肃的神情”到“脸相生动”的转变。
2.小说第二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葛亮笔下的民间人物,他们像盐一样平凡,也像盐一样珍贵。”请结合这一观点概括小说中的尹师傅和“我”的形象特征。
2023-05-04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安详

郭震海

秋深,黄昏,风起。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坐了个上午的长途客车,午饭简单吃过,我们开始入山。不承想这一走就是六个多小时。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树下,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

“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我说。

“是哩,他确实叫安详,是不是个画家不晓得,但俺知道,他是个守山人。”老乡说。

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他的山水画,下笔灵动,浑然天成,自成一派,如行云流水,功力深厚,在几次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大奖,被爱画者出高价争相收藏。奇怪的是,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大家只是通过署名得知他叫“安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安详是谁?谁是安详?

只见其画,不见其人。有人说安详住在京城,有别墅,有私家花园;也有人说,安详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十分低调等等,总之被传得神乎其神。

夜里11点多,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远处的一丝光亮,听到了狗吠声。老乡告诉我,那是守山人居住的防火瞭望塔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月光下发出的亮光。我们朝着亮光走去。

“安详,安详——”走近了,老乡高喊着。狗吠声愈加猛烈。借着老乡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从石砌的瞭望塔中走出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农。

他真的是画家安详?我更加怀疑。

“安详,有人找你。”老乡喊道。

安详喝住狗,问道:“找我有事吗?”

“您是著名画家安详?”我急切地问道。

“不,你应该是找错人了。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他的回答如此干脆,让我十分绝望。

“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烟了。”老乡嚷嚷着,毫不客气地向屋里走去。

瞭望塔内部地方不大,分三层。一层陈设简单而整洁,一个荆条编织的茶几摆在正中,周围是几个荆条编织的凳子。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上挂着几把明晃晃的锄头,还有两个新编好的荆条箩筐。

“快,喝口水,我去给你们烧火做饭。”安详的女人很热情地给我们沏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腾,满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

品茶深聊,我得知,男人确实叫安详,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来到林业局下属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苦累不说,主要是极度枯燥,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种种理由申请调岗,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每天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然后烧火做饭、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时,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按照《中华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园,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

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

老乡在一旁笑道:“这算啥!人家安详家两个娃娃都很有出息,儿子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工作;女儿更厉害,是博士哩,工作在深圳。”

“是吗?”我惊叹道。

“没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安详的女人接话道,并招呼我们吃饭。饭后,我们被安排到三层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夫妻,这个安详会是我要找的画家安详吗?

清晨醒来,红日初升,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瞭望塔的上空。

我吃惊地发现,原来头天晚上我们睡觉的三层,竟然是一个画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山水画,地上的荆条圆筐里塞满了画卷。

“他就是安详,我确定,他就是我要寻找的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我对老乡喊着,很兴奋。

“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但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

“不,您的山水画自成一派,每一幅都是灵动的,山是活着的,松柏是活着的。您知道这是多少画家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高度吗?”

“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

微风吹过,群山茫茫,松柏吟唱。

他依旧在安静地编着手里的箩筐。

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

——选自《百花园》2022.2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和老乡艰难寻找画家安详为核心事件,并辅以安详复员守山的情节,意在赞美守山人能保持住内心的安详。
B.在看到“五大三粗”的农人安详后,“我”更加怀疑,觉得他的外表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山水画的作者相差太远。
C.这对夫妻长年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但子女都很有出息,让“我”很佩服他们身处大山竟然能够将子女都送进大城市,这说明他们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
D.安详两次强调“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说明他不仅谦虚,更能保持住淡泊安详的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手法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B.小说环境描写寥寥几笔,而意境全出。如首段“秋深,黄昏,风起”既渲染了雄浑阔大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心理。
C.小说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简练而不乏意蕴,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老乡、安详的话都符合其身份特点。
D.小说结尾段表明“我”真正懂得了安详山水画作浑然天成的缘由,不仅在于他每天守山,而且松柏都是他种活的。。
3.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说在叙事谋篇上很有特点,请分析本文在叙述上的特征。
2023-07-03更新 | 2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嘴不停

铁凝

①临近春节的酒店,到底比往常显得亢奋。散客已经不多了,年终的各类会议开始在这里爆满。包老太太也是这酒店的来客之一,她来参加一个表彰会。本来,春节近了,能不出门的人就不愿意出门了。况且包老太太年逾七十,丈夫户老先生还躺在医院里。可是,包老太太来了。

②这样,乘坐了三个小时火车的包老太太走进酒店,神采奕奕的包老太太找到自己的房间,正摸索着去开门廊灯,就听的一声台灯亮了,原来桌前坐着一个人,这人压着嗓子叫了一声包老师

③包老太太走到桌前,借着台灯一看,原来是小刘啊,从前跟她学过化妆的,后来到省里发展,现在自己开了服装公司,在当地个体私营企业主里,也算得上一号人物呢。小刘说话,用的是气声,受了这气声的传染,包老太太便也压着嗓子与小刘寒暄,但这种竭力控制音量的语言方式让包老太太很别扭,特务接头对暗号似的。桌前的小刘看出包老太太的疑惑,她说这张床上睡着她女儿,女儿学校已经放假,不愿一个人在家,就跟了她到会上来住,女儿3岁那年丈夫就和她离了婚,从那时到现在,她们娘儿俩一天都没有分开过。

④小刘这番话缓解了包老太太心里的不痛快,她最听不得别人的苦事,特别是离婚一类的事。她就没有离过婚,在经营家庭的技术上,她可算个成功者。成功的包老太太现在与有着不成功婚姻经历的小刘母女住在了一起,最初的不痛快之感终于因小刘婚姻的失败而调转了方向,她变得放松了踏实了。

⑤包老太太向小刘透露说,其实户老先生从三十岁起就向她提出过离婚。包老太太敢把这种消息透露给小刘,并非她的一不小心,相反,这是她经历了半生风雨之后的心中有数,捍卫婚姻大功告成之后的胸有成竹。她敢说起户老先生曾经提出过离婚,就说明她已确定眼下的户老先生再也不会向她提出离婚。那时候,户老先生三十岁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户老先生的职业不比她低,也决不比她高,他供职于当地一所大学的总务处。有一天,他平白无故地就对她说,我想跟你谈谈,我想和你离婚。

⑥时年三十岁的包老太太,虽已生育了两个孩子,可依旧娇小玲珑,眉黑唇红,她有哪点配不上一个大学总务处的一般职员呢。若论社会表现和治家能力,包老太太还略胜一筹。户老先生从年轻起就体弱多病,肝炎,肺炎,胸膜炎,气管炎……一年有三个月住在医院里,这样的一位先生,有什么资格向包老太太提出离婚呢。可是户老先生提出了,包老太太也听见了。包老太太想,他这是不爱她了。那么,她爱他吗?或者她也说不上爱他,她爱的是自己的婚姻本身。谁想动摇她的婚姻,她便决不示弱。于是,在沉默了一个小时之后,包老太太对户老先生说,她不能同意户老先生的想法,因为,因为户老先生对她太好了,那千百样的好啊,足够她两辈子受用。假如现在他们离婚,可叫她到哪儿去寻找这么好的好人呢!

⑦这样的开场白,倒是让户老先生没有料到。他以为——照常规,至少包老太太会吃惊,会悲切,继而愤怒,继而声讨他的薄情,他的寡义,他的不负责任,他的不知深浅,他的太拿着自己当块香饽饽……包老太太却不按常规,她从另一条道上来了,她把他说成了一块香饽饽。她说到他对她的关心,他对她的体贴,他对她的体贴加关心或者关心加体贴。某次她去副食店排队买春节凭票供应的排骨,排到天黑还不见回家,他就站在家门口的雪地里等她一个小时,等得棉鞋都湿透了脚上尽是冻疮啊——还有,他这人虽然话不多,从来他就话不多,可那绝不是对她的冷淡对她的漠不关心,那纯属性格所致,因为她从他看她的眼神儿里能悟出他对她的惦记他对她的心疼,一个眼神儿足足赛过一万句甜言蜜语,一万句!这样打着灯笼难找的男人怎么可能向她提出离婚呢,那是不可能的,该不是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吧,那样可就太让她无地自容了,做得不够的是她本人。……包老太太小嘴不停地历数着属于户老先生的那些莫须有的美名,也不知是在夸他还是在臊他。可是,这美名的力量是既突然又密不透风,噎得人喘不过气,他一时就不知道该从哪儿下嘴了,包老太太初战告捷。第二年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

⑧床头灯下的小刘,被包老太太的讲述弄得越发没了睡意,只觉得对面床上的这位老太太实在不简单,就这么一下子,一辈子都牢靠了。包老太太说,她四十年间最怕听见的一句话就是户老先生对她说我想跟你谈谈,但她也积累了一点经验,每回听他说到我想跟你谈谈,她就立刻拿话把下半句挡回去。

⑨小刘又作感叹了:把一个人喉咙里的一句话扼杀四十多年,那该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多么坚韧的神经。可见包老太太这两样全不缺少。三十岁那次的谈判若说是即兴的救急,三十岁之后的所有抵挡便可称作是持久的战略了。包老太太用多于常人几千倍的话语灭了户老先生一条小小的喉呢。她的那些话,像机关枪,像迫击炮,像年节的响鞭,像春日的花骨朵,像漫天的鹅毛雪片,像感伤的沥沥秋雨,像老娘儿们的饶舌,像小姑娘的俏皮……都是些好言好语,美哉善哉!她不仅把它们滔滔滚滚奉献给户老先生本人,她还把它们传递给所有与他有关的人,再由那些有关的人传递给他本人。

⑩这时候,包老太太的手机响了,那边传来哪个子女的声音,告诉她说户老先生又一次大面积心梗,很危险。当晚包老太太就直奔了火车站。户老先生就在包老太太那天深夜回家途中悄然离世。包老太太在用洗洁精刷洗他临终前一直使用的一只搪瓷口杯时,觉出杯底有点硌手。包老太太将杯子翻个底朝上,只见杯底上贴着一小块橡皮膏——护士输液时固定针头的橡皮膏吧,橡皮膏上有一行圆珠笔小字:我想和你离婚。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常常插入议论,使读者从小说情节的叙述中暂时脱离出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B.小说第⑧段通过小刘的视角观察包老太太,包老太太靠着自己的小嘴就有了牢靠的婚姻,小刘很是钦佩她。
C.当得知小刘离婚,独自带女儿生活时,包老太太充满怜悯之心,她想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帮助小刘获得更好的婚姻。
D.小说尽管对户老先生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但我们可以从包老太太的言语中感受到户老先生在婚姻中并不幸福。
2.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颇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3.小说突转式的结局令人意犹未尽,请根据你的分析和理解,续写小说的结尾。
2024-02-26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