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6 题号:158652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云飞

空旷的山谷硝烟弥漫,不远处还不时地传来隆隆的枪炮声。一场恶战正在进行中……

突然,战场上传来了一阵铿锵有力的戏剧清唱:

“站立店中用目洒,不由得叔宝怒气发。明明认得他是响马,江湖路上我也曾会过他。骂一声贼子真胆大,杀人放火海走天涯。今日里相逢在潞洲天堂下,无有批票怎敢拿?眼前若有历城县,定要将他锁拿到公衙。板子打,夹棍夹,看他犯法不犯法。减头去尾要一要,倒叫二位耻笑咱……”

暮色中,红军某营指导员李焕然的一段京剧《秦琼卖马》似乎突然将空气都凝固了。他那高亢嘹亮、震耳欲聋的嗓音不时在山谷回响……

太阳偏西时,战场上的气氛还是那么紧张激烈。团长吩咐李焕然所在的阻击营负责掩护主力转移并做好殿后工作。这是一场恶战。李焕然和营长率领战士坚守了两个多小时。到太阳落山时,就只剩下18个人。一连连长郝扬、二连连长刘志勇先后牺牲。在一个不高的山坡上,战士们整修的战壕几乎被敌人的大炮和飞机炸平,临时搭建的营指挥所的棚顶被掀翻,只刹下四根用来支撑棚顶的光秃秃的树干。

可是,无论是参战人数、武器装备,还是作战地形,李焕然所在的阻击营都不占上风。这场阻击战就在两座大山之间的一块开阔的洼地里进行,处于劣势的阻击营誓死抵抗。一连连长郝扬位居战场的最前沿,他沉着地指挥,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突然,一颗罪恶的子弹不偏不倚地穿过了他的胸膛,可是,他还是坚持着将驳壳枪里的一梭子弹打光。阵地前沿倒下几个敌人,他们一个个发出声嘶力竭的号叫,那叫声撕裂心肺,凄惨至极。二连连长人高马大,作战勇猛。可是,毕竟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几次顽强的阻击之后,连长刘志勇身上还是连中数枪,战士们发现,战斗到最后一刻,他的肠子都流出来了,可他还是双手将枪紧紧地握在胸前,不肯轻易后退。那一刻,他也和郝扬一样,紧咬牙关,忍着剧痛,豆大的汗珠从脸上一粒粒滚落下来,嘴唇似乎在激烈抖动。

指导员李焕然常说:战场上,每个战士的一言一行都至关重要。即便重伤了,甚至快死了,也要忍着绝不能哼出声来。这是军心稳定、斗志旺盛的先决条件,也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它可转化为毅力和勇气。正是在他的教导下,独立营才像一块钢铁,在一场场硬仗面前屡建战功。

双方僵持了三个多小时,夜暮即将降临时,没想到一颗炮弹落在指导员的身边。在夕阳的余晖中,在腾起的黑烟里,指导员像一只蝴蝶腾空而起。他那瘦瘦的、高高的身躯在空中盘旋着,最后重重地落在地上,淹没在尘埃里。营长和战士们赶紧起身,来不及抖落身上的尘土,一个个冲到他的跟前,将他扶起,发现他的一条大腿不翼而飞。

营指导员李焕然在战友的搀扶下终于站了起来。他显然知道刚才发生的一切,也感觉到肢体缺失的剧痛。他只得咬紧牙关,死死地忍着。

“赶紧把指导员背下山!”三连连长吩咐战友双手架着指导员的双臂准备撤离。指导员不停地摇着头。

“敌人又要进攻了!我们已经无路可撤!”营长手握驳壳枪,“你们照顾好指导员,我们再次组织抵抗,到天完全黑下来,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营长一席话,让指导员似乎明白了什么。在三连连长的搀扶下,指导员背靠着一棵大树,定定地站立着,他用手指着挂在树权上的一个军用水壶:“水,我要喝口水。”连长顺势将水壶取下来,摇了摇,所剩不多。指导员一口气将它喝了:“营长,我好想吼上一嗓子。”

这时,指导员一脸的微笑。镇静了片刻之后,他清了清嗓子唱起了那一段脍炙人口的京剧。包括营长、连长在内,大家都一脸的惊诧。

营长曾对我们说过:指导员老家在河北,家里特穷,可他却偏偏喜欢看京剧,父母相继去世后,他独自一人跟着一个地方戏班演戏。师傅见他块头大,个头高,嗓音好,就叫他唱大戏,当主角。他悟性高,扮相好,尤其是有精气神,有善恶观,一些有气节、有大义的戏演得有棱有角、活灵活性。

可是,那年代,即便有灵气也弄不出名堂。在表叔董振堂的影响下,李焕然毅然参加国民党军队。转战江西“剿匪”后,他与表叔一起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可之前,大家几乎都没有听到指导员唱过戏。这一刻,整个夜空似乎都弥浸着他高亢的嗓门。营长他们听了都情不自禁地落泪。更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敌人计划好的最后一次进攻在这之后突然莫名其妙地取消了。

就这样,那个没有月亮的夜晚终于来临了,突击营的任务也完成了。在兄弟部队的帮助下,营长和指导员还有三连连长他们都顺利转移,踏上了万里长征之路。

多年后,李焕然回想当时的情形时,大家都说那真的是一曲绝唱。

(选自《金山》2022年3期,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写李焕然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清唱京剧《秦琼卖马》,引出下文情节,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追叙李焕然战场上战士言行重要性的话语,是对二位连长拼死杀敌原因的补充,也是对后文李焕然负伤唱戏原因的铺垫。
C.小说通过对李焕然外貌、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塑造了一位红军基层指挥员的形象,揭示了我军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主题。
D.小说虽没有正面描写李焕然唱戏的情景,但善于通过空气似乎凝固、战友落泪、敌人停止进攻等烘托,突出了唱戏的艺术效果。
2.从负伤到唱戏,李焕然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小说末尾说“大家都说那真的是一曲绝唱”,李焕然为什么能将《秦琼卖马》唱成一曲绝唱?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造景计划

孙道荣

乡干部黄四和一个拎着大皮包的男人走进村里时,全村的狗都狂吠起来。黄四对皮包男说,别怕,会叫的狗都是虚张声势。黄四和皮包男径直来到了村委会,村干部早就等候在那儿了。黄四指着皮包男对村主任说,这位就是我为你们从市里请来的专家,他将为咱们村打造旅游生态村提供宝贵的意见。村干部激动地鼓掌。听了村主任的介绍后,皮包男说,我们去村里看看吧,找找可开发的亮点。

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没古迹,也没名胜,只有村后的一座小山包,长满了树,郁郁葱葱。

皮包男里里外外绕了几圈后,指着小山包说,唯有这个小山包,可以打造成一处风景。村干部愣了,这么一个普通的小山包,怎么看也不算风景。村主任说,要不,我们就在小山包上,再多栽些树,这样会显得更生机勃勃些。

皮包男摇摇头说,不,恰恰相反,我要你们把山上的树都砍了。

把树都砍了,那不成了秃山?

皮包男说,我刚刚看了下,山顶上有一棵大树,只留下那棵树。皮包男拿出一张纸,画了一个弧形,又在弧形的顶端画了一棵树,然后,对村干部解释说,我们在对面造一个观景台,看到的风景将是这样的:弧形的秃山,只有山顶傲立着一棵大树。景点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望乡树。这个景,一定会火。村干部和村民们激动而热烈地鼓掌。

很快,山包上的树都被砍光了,只留下了山顶上那棵大树。对面的观景台也很快造起来了,站在观景台上,往这边跳望,光秃秃的弧形山坡上,一棵如伞状的大树,突兀而孤独地傲立着。山坡下,是村庄。尤其当夕阳西下,村里飘起袅袅炊烟,山顶的大树在风中摇曳着枝冠,此情此景,真的如诗似画,让人陶醉。果然,周末就有城里人开着车来观景了。特别是山顶上那棵唯一的大树孤独而桀骜的身影,让人为之惊叹、沉醉。望乡树,多有诗意的景点啊!但游客仍然十分有限,皮包男和黄四再次来到了小村。

皮包男指着光秃秃的山坡说,看来仅有一棵望乡树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城里游客。为了让小村更有特色,他强烈建议,把山上的树桩全部挖出来,然后,在山坡上整出一块一块弯弯曲曲的梯田来,灌上水,春天开黄灿灿的油菜花,夏天种绿油油的水稻,秋天栽上菊花,冬天覆盖上白雪,四季景不同,这样,从观景台看过去,孤独的望乡树下,层层梯田如画,配上小村的袅袅炊烟,那就真正成了如梦如幻的田园风光了。

说干就干,在乡干部黄四的指挥下,村民们老少出动,挖桩的挖桩,平地的平地,挑水的挑水,栽苗的栽苗,不出个月,光秃秃的山坡就又换成梯田环绕,水光闪烁,绿色星星点点的样子了。

乡干部黄四慷慨激昂地说,等将来参观的人多了,我们就在村口建一个游客中心,收门票,到那时,游客如织,你们就忙着数钱吧。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期待着美好的那一天。

不过,还没等游客中心开工,雨季来了。大雨连续下了半个月。雨水裹挟着泥沙,冲毁了山坡上的梯田。最不幸的是,那棵孤独的望乡树,在一场大风中,轰然倒下了。大雨还在天天下,没有停歇的样子。

乡干部们冒雨来到了村庄,乡干部黄四亦在其中。在查勘了灾情后,乡干部发出紧急撤离的命令,因为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已经将毫无遮拦的山坡浸透,随时有山体滑坡的危险。

就在村民们极不情愿地撤离村庄的当天夜里,山坡轰然坍塌,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将半坡上的村庄,夷为平地。村庄没了。望乡树没了。梯田没了。景没了。所幸村民们都提前撤离,被临时安置在附近的村庄。

雨季总算过去了。在村民安置大会上,村民们个个垂头丧气,而乡干部黄四却很开心。黄四通报了上级精神,村庄原址已不适合重建,全体村民将统一按照拆迁标准进行安置,由皮包男的公司全资赞助。人们这才注意到,皮包男什么时候也来了。呀,我们上当了。”“我们真傻!……人们议论纷纷,但已没有办法。

几天之后,十几辆推土机、打桩机轰隆隆开进了原来的村庄。已坍塌无影的山坡后,隐约可见不远处城市的边缘。

(摘编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全村的狗都狂吠起来”是以狗的反应衬托乡干部黄四和拎着大皮包的男人的形象,暗示他们别有用心。
B.规划观景台时,人们充满信任,怀揣盼望,以为皮包男的设想能打造旅游生态村,村干部、村民都“激动而热烈地鼓掌”。
C.挖树造梯田时,人们已经发现了乡干部黄四和皮包男的真实意图,所谓的“田园风光”不过是打着“生态村”的招牌谋求私利。
D.村民们很快砍光了山包上的树,在山包对面造了观景台,不出一个月又将光秃秃的山坡改造成梯田等行为,都表现出村民们勤劳的一面。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包男先是建议村民把山上的树都砍了,后来又强烈建议把山上的树桩都挖出来,为后文山坡坍塌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乡干部黄四慷慨激昂地说,等将来……数钱吧”一句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黄四用小利诱惑大家的虚伪丑态。
C.文中画横线的四个短句,每个句子单独成句,强调每一项“没了”都是终结,从侧面反映自然破坏后不可再生的遗憾。
D.“造景计划”是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人造景观“望乡树”的遭遇,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具有欲抑先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2022-05-23更新 | 1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平淡的早晨

巴金

杜大心走出弄堂门,太阳已经升起来,天空罩着一层薄雾,不过街中的景物还模糊可辨。他信步走到十字街头,忽然停了脚步。他这时才明白他并没有一定的目的地,究竟走哪一条路呢?自己一时也不能决定;不过他有一个思想,就是不到昨天看见汽车碾死人的那条街去。他站在十字街头向四面茫然望了望,选取了右边的一条路。

街上少有行人,阳光透过薄雾射在西边的屋脊上,光芒已经比夏天时微弱了。但太阳还想尽力驱散那遮蔽它的薄雾,把它的光明完全照在地上,带回夏天的暖热来。不过它的努力还是没有用,人们依旧感到冷。那伸直的道路经过了半夜的安息之后,现在又开始向人们诉说它的被人践踏的命运。人的脚步一压下去,便听见路的受不住的叫声,这叫声和大清早的市声打成一片。在堆满着人和菜摊子、菜拍子的一个广场前,他知道自己是走到菜市场了。

他不关心地看着那一群忙忙碌碌的人,脚步下得很慢。离他不远,一个卖菜的大脚妇人,正在捆几根萝卜。一个八九岁的黑脸小孩,偷偷地,却又迅速地伸手在她背后的箩筐里抓起一根萝卜就飞跑了。因为动作得很快,他一个不留心,竟把放在地下的扁担踏了一下,惊动了妇人。她转过身,连忙放开大步追上去,她很快地追到他身边,一把抓着他的右臂,只一拖,几乎把他拖得跳起来。接着她又用她粗大的右手沉重地在他黑瘦的脸颊上打了几下,含在他嘴里的萝卜,便落在地上了。这根萝卜已经被咬去了一小段,而且在剩下的一段上还留着几个很深的齿印。那妇人打他的脸,打他的身子,他被打得哀声求饶。周围渐渐地聚集了一群观客。一个健壮的中年妇人和一个瘦弱的黑小孩相打,这是多么滑稽的景象!大家的脸上现出了满意的微笑,好象在看一场滑稽戏似的。

你这小鬼现在要刁赖了。我把你拉到巡捕房里,叫你见见世面去!虽然依旧是怒骂,但话里却含着得意的语调。黑小孩仍然在绝望中挣扎,他想作最后的脱逃。但结果只得到比刀还锋利的咒骂,和铁石一般沉重的拳头,最后那妇人决定了结束这场戏,把菜担子托人看守,自己拖了小孩找巡捕去了。

这一次,孩子一点也不抵抗,很柔顺地任她拖走。临行时他掉过他的小脸四面一望,想找寻什么东西似的,忽然扁起嘴,从红肿润湿的一对小眼里,泪珠滚滚地流下来。从他口里发出了惨不忍闻的声音:妈妈!这声音里含着什么意思,别人自然不能了解,而杜大心也是不能了解的,不过他明白在他的一生中听见用这样的声音叫妈妈的,这是第一次。

去了,妇人拖着小孩去了。人们也就散开了,一路上三五成群,议论纷纷。杜大心本来打算一直向前走,但这时候他便急急跨了几下大步,向左转了弯,又到另一条街上去了。

走完这条街,再一直走去,猛然间他向周围一看,吃了一惊,他明白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了。这正是他打算避开的地方,然而他又不自觉地走到了。街道还是一样,但景象却不同了。

一切都是幽静而安闲,阳光驱散薄雾,慢慢地从屋脊上爬下来。右边一排店铺的屋檐上染着黄金色。旁边屋脊上坐着一只黑猫,在晒太阳,拿它的前脚在头上搔痒。在一家檐角下挂着一个鸟笼,里面装着一对白燕,在歌唱着欢迎新来的阳光。一切都是幽静而安闲。店铺里柜台旁边摆着老板或店伙们悠悠的找不出一点表情的黄脸,有的眼望着街中闲散地缓步的行人,有的口衔纸烟在和同伴谈天。昨天的惨剧是不留一点痕迹了。

然而不幸的是杜大心昨天亲眼在这里看见过一件不寻常的事情。现在他又站在昨天的那个地方了。他分明记得这是尸首倒卧处,但血痕已经看不见了。什么都没有了。一切只能在他的记忆中去找寻。他暂时立在那里,迷惘地看着过往的行人。一阵车轮声渐渐逼近。一辆粪车慢慢地滚过来。在前面拉着绳子的是一个十多岁的女孩,穿一件薄薄的破棉袄,一团团灰黑色的棉絮已经绽出来,悬挂在破布的裂缝处。她蓬着发,赤着脚。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喷着热气,她拖起车来很吃力。后面推车的老汉,从年纪上看来应当是她的祖父。一顶非常破烂的毡帽盖着他半秃的头,眼睛只有一只,一脸的皱纹,枯瘦的唇边点缀了几根灰白的胡须,一身破烂衣服和他孙女的差不多。他也是赤脚。他推着这一辆粪车很吃力,恰象一匹老马驼着重载被鞭打着不得不向前走一般。缓缓地走着,虽然是缓缓地,却也终于走过去了。

杜大心目送着他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为止,然后又回过头把眼光射在昨天流血的地点上。霎时间他看见从地底下爬出来昨天的那个尸体,而且站了起来,相貌恰和刚才看见的推粪车的人一样。呀!不只一个,是两个,四个,八个,十个,千个,万个!街上过往的人都是!同样的衣服,同样的面貌。他感到一种压迫,先是怀疑后来就是恐怖了。呸!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不信!他努力睁大眼睛,果然什么都没有了。一切依旧是幽静而安闲。他有点莫名其妙。忽然在他的耳边,有人在大声说:

我们在贫穷里生,我们在贫穷里受苦,我们在贫穷里死。这都是为着你们。

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这是一万人的声音,百万人的声音,乃至全个阶级的声音。他想到这所谓我们你们,不觉猛烈地战抖起来。

这一天也和其他的日子一样,平淡地过去了。当夜之母亲以她大得无穷的手臂把地上的一切紧抱在怀里的时候,有一个人这一晚却不能够闭眼安睡了。这是一个生病的女人,因为她的爱儿早晨在家里饿得难受,跑了出去,到晚上还不见回来。

(有删改)


【注】①选文出自巴金1928年创作的小说《灭亡》第五章。②前一天晚上,戒严司令部秘书长在法租界开车将一个乞丐碾死,而后让巡捕找人将“这东西”搬开,自己扬长而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由杜大心信步街头的所见所闻而生发展开,将几个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片段串联起来,构思巧妙。
B.棉袄裂缝处“灰黑色的棉絮绽出来”与“赤着脚”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孙俩的苦难与挣扎。
C.“阳光驱散薄雾”点出时间的推移,暗示了杜大心思想的转变,他从迷茫中清醒过来,想改造混沌的世道。
D.“一个平淡的早晨”与“幽静而安闲”的街道,是杜大心所处社会的时空缩影,看似平淡,实则令人压抑。
2.关于文中小孩偷萝卜被抓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人扭送小孩去巡捕房,体现出她对统治者的臣服和对正义的崇尚。
B.周围的观客与鲁迅笔下的“看客”有相似性,对他人苦难漠然视之。
C.杜大心未与围观者同行,改变了路线,为他重回车祸地点埋下伏笔。
D.小孩被拖走时惨不忍闻地呼喊妈妈,这与小说的结尾部分形成呼应。
3.小说写杜大心产生幻觉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路”,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02-04更新 | 2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星期天(节选)

汪曾祺

这人名叫赫连都。他不是这个学校里的人,只是住在这个学校里。他是电影演员,也是介绍我到这个学校里来的那位文学戏剧前辈把他介绍给赵宗浚,住到这个学校里来的,因为他在上海找不到地方住。

赫连都有点神秘。他是个电影演员,可是一直没有见他主演过什么片子。他长得高大、挺拔、英俊,很有男子气。虽然住在一间暗无天日的房子里,睡在一张破旧的小铁床上,出门时却总是西装笔挺,容光焕发,像个大明星。他忙得很。一早出门,很晚才回来。他的舞跳得很好。探戈跳得尤其好,曾应邀在跑狗场举办的探戈舞表演晚会上表演过。

赵宗浚于是邀请他来参加舞会,教大家跳舞。他欣然同意,说:好啊!他在这里寄居,不交房钱,这点义务是应该尽的,否则就太不近人情了。

于是到了星期天,我们就哪儿也不去了。胡凤英在家吃了早饭就到学校里来,和老左、沈福根把楼下大教室的课桌课椅都搬开,然后换了几个大灯泡,蒙上红蓝玻璃纸。到了晚上,这所学校就成了一个俱乐部。下棋的下棋,唱戏的唱戏,跳舞的跳舞。

参加舞会的,除了本校教员、王家三姊妹,还有本校毕业出去现已就业的女生,还有胡凤英约来的一些男女朋友。她的这些朋友都有点不三不四,男的穿着全套美国大兵的服装,大概是飞机场的机械士;女的打扮得像吉普女郎②。不过他们到这里参加舞会,还比较收敛,甚至很拘谨。

赫连都几乎整场都不空。女孩子都爱找他跳。他的舞跳得非常的。跟他跳舞,自己觉得轻得像一朵云,交关舒服。

这一天,华灯初上,舞乐轻扬。参加舞会的来宾陆续到了,赫连都却还没有出现—-他平常都是和赵宗浚一同张罗着迎接客人的。

大家正盼望着他,忽然听到铁门外人声杂乱,不知出了什么事。赶到门口一看,只见一群人簇护着赫连都。赫连都头发散乱,衬衫碎成了好几片。李维廉在他旁边,夹着他的上衣。赫连都连连向人群拱手: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呒不啥③,呒不啥!大家全是中国人!

侬为中国人吐出一口气,应该谢谢侬!

一个在公园里教人打拳的沧州老人说:兄弟,你是好样儿的!

对面弄堂里卖咖喱牛肉面的江北人说:赫先生!你今天干的这桩事,真是叫人佩服!晏一歇④请到小摊子上吃一碗牛肉面宵夜,我也好表表我的心!

赫连都连忙说:谢谢,谢谢!改天,改天扰您!人群散去,赫连都回身向赵宗浚说:老赵,你们先跳,我换换衣服,洗洗脸,就来!说着,从李维廉手里接过上衣,往后楼走去。

大家忙问李维廉,是怎么回事。

赫连都打了美国兵!他一人把四个美国兵全给揍了!我和他从霞飞路回来,四个美国兵喝醉了,正在侮辱一个中国女的。真不像话,他们把女的衣服差不多全剥光了!女的直叫救命。围了好些人,谁都不敢上。赫连都脱了上衣,一人给了他们一拳,全都揍趴下了。他们起来,轮流和赫连都打开了boxing⑤,赫连都毫不含糊。到后来,四个一齐上。周围的人大家伙把赫连都一围,拥着他进了胡同。美国兵歪歪倒倒,骂骂咧咧地走了。真不是玩意!

大家议论纷纷,都很激动。

围棋国手之一慢条斯理地说:是不是把铁门关上?只怕他们会来寻事。国手之二说:是的。美国人惹不得。

赵宗浚出门两边看看,说:用不着,那样反而不好。沈福根说:我去侦察侦察!他像煞有介事,蹑手蹑脚地向霞飞路走去。过了一会,又踅了回来:呒啥呒啥!霞飞路上人来人往。美国赤佬已经无影无踪哉!

于是下棋的下棋,跳舞的跳舞。

赫连都换了一身白法兰绒的西服出来,显得格外精神。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赫连都几乎每支曲子都跳了。

`舞会快要结束时,王静仪起来,在唱片里挑了一张《Laipaloma》对赫连都说:我们跳这一张。赫连都说:好。

西班牙舞曲响了,飘逸的探戈舞跳起来了。他们跳得那样优美,以致原来准备起舞的几对都停了下来,大家远远地看他们俩跳。这支曲子他们都很熟,配合得非常默契。赫连都一晚上只有跳这一次舞是一种享受。他托着王静仪的腰,贴得很近;轻轻握着她的指尖,拉得很远,有时又撒开手,各自随着音乐的旋律进退起伏。王静仪高高地抬起手臂,微微地侧着肩膀,俯仰,回旋,又轻盈,又奔放。她的眼睛发亮。她的白纱长裙飘动着,像一朵大百合花。

大家都看得痴了。

史先生轻声地说:这才叫跳舞!音乐结束了,太短了!

美的东西总是那样短促!

但是似乎也够了。

舞会散了,围棋也结束了。

国手之一意味深长地对国手之二说:这位赫连都先生,他会不会是共产党?国手之二回答:难讲的。

失眠的霓虹灯在上海的夜空,这里那里,静静地燃烧着。

(有删改)


注:①该作品为作者回忆20世纪40年代末在上海的生活而作。
②吉普女郎: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军用吉普车上以陪伴官兵、出卖色相为生的女人。
③呒不啥:没什么,上海方言。
④晏一歇:休息一会儿。
⑤boxing:英文,指拳击。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与星期天舞会有关的故事,文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但重点突出了赫连都的形象,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老上海的社会风貌。
B.小说开头写到“赫连都有点神秘”,说是电影演员却没见过他主演过什么片子,睡在“暗无天日的房子里”,出门时却像个大明星,矛盾之中彰显神秘。
C.“今天的舞会特别热烈”,直接写出了赫连都打美国兵这一事件唤醒了舞会上人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D.文中写赫连都和王静仪一起翩翩起舞,共同将舞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尽管“美的东西总是那样短促”,但人们内心深处依旧想要追求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发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舞会来串联人物故事,自然而流畅,于娓娓叙述中展现世俗人生。
B.“男的穿着全套美国大兵的服装”“女的打扮得像吉普女郎”,看似不经意的外貌描写,却展现出当时一些人对美国的趋附态度。
C.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呒不啥”“侬”等方言,地域色彩浓重,质朴而又贴近生活。
D.文章最后写“失眠的霓虹灯在上海的夜空……静静地燃烧着”巧妙地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旧上海夜晚灯光闪耀的画面。
3.小说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赫连都打美国兵”这一事件发生后,包括赫连都在内的舞会中的各色人物都有不同的反应,请你简要概括作品中的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021-11-20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