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8 题号:159212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韭菜

安庆

福兵家就住在山脚下。

每年暑假福兵都要上山去割山韭菜。福兵喜欢割山韭菜的生活,喜欢那在山岩缝隙顽强生长的小秧苗,喜欢站在山顶俯瞰山下的情景。凛凛地站在山崖上,看远处变得朦胧的村子,看山下匆匆行走变得渺小的人,福兵常常油然而生一股豪气,福兵感觉割山韭菜的生活好惬意,好气派。

这一年暑假福兵又上山去割山韭菜,只是身后多了一个秀气的女孩子。福兵默默地在前边走,每攀上一个崖再转过身来伸手拽一把身后的女孩子。女孩叫盈,是从县城里来的,女孩的姨妈家和福兵家是邻居。女孩对山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山里的风好爽啊。盈笑盈盈地说,像一朵含苞待放的小玫瑰。

福兵就笑,像城里人笑山里人憨一样。

看见一棵蓬蓬松松结着珍珠一样红红果实的山棵子,盈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呀?

福兵说:山樱桃嘛。就拨开荆棘为她摘了两捧山樱桃。

福兵割山韭菜割得累了,又站在山顶向山下看,福兵说:哎,你往下看,那远远走动的人变成蚂蚁了。

女孩惋惜:可惜看不到我们的城市。

福兵就让女孩讲城里的故事。福兵听完了,问女孩:城里好还是山里好?

盈嗫嚅了半天,那时候他们都还是小学生,尚不具备良好的表达才能。盈只是说:各有各的好处吧。

盈回城时带走两把捆得整整齐齐的山韭菜。

这以后每年的暑假,盈都要进山住几天。在姨妈千叮咛万嘱咐中又和福兵一起上山去割山韭菜,去享受山顶那清凉的风。

后来两人由初中升高中,福兵读高中时也进了城里的重点中学。课程渐渐地紧了,盈暑假来山村的次数也少了,来了也总是匆匆地回去,两人再无暇相偕上山去割山韭菜。但福兵自己还是坚持每年暑假割几次山韭菜,福兵喜欢吃山韭菜馅儿的饺子,吃腌渍的山韭菜,吃山韭菜团成的玉米面饼子。每年开学福兵还坚持带几把山韭菜进城,还受盈的姨妈的委托给盈家捎去一些山韭菜。每次接过山韭菜,盈总笑盈盈地放在鼻子前闻闻。惋惜地说:好香啊,可惜一直没跟你上山割韭菜了。福兵坦诚地说:找机会我们再去登山割一次山韭菜吧。

两人再相偕上山割山韭菜已是参加过高考的那年七月。时光如梭,福兵的嘴角已拱出茸毛,盈说话的声音显得越发甜润。割过山韭菜,他们面对山风,相视着在山头坐了好久。

那也是福兵最后一次去割山韭菜。那年九月福兵踌躇满志地进了一所大学,盈落榜后进企业当了工人。几年之后,福兵毕业分配到市委某机关工作,在结束一天紧张的工作之余,福兵也时常回忆起割山韭菜的情景,想起曾和他一起上山割山韭菜的盈,更多的是又一次次产生站在山顶望远时曾有过的那种豪情。福兵工作超人地勤奋,一个要强的山中男孩各方面都不甘示弱,处处表现得非常优秀,阶梯便一阶阶地高。几经周旋之后,这年夏天福兵回到他的故乡做了一名副县长。

福兵衣锦还乡。途中,福兵透过车窗仿佛看见了那顽强生长在山崖缝隙中的山韭菜,那是一种多么坚韧的生命啊:不怕贫瘠,忍受着山风的肆虐,保持自己独具的清香。但作为一名副县长,福兵马上进入了角色,工作风风火火又有条不紊。没过多久便把分管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全县颇有口碑。一个周末的晚上,终于有了一次难得的清闲,他走进大街,霓虹闪烁的街道透出城市夜景的魅力。他悠闲地在大街上散步,忽地,一家写着山韭菜饺子馆的饭店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倏地想起那年少的岁月,想起那个清纯的女孩。谁是这家饺子馆的主人呢?是不是她?多少年没有与她有过联系了,她还好吧。这样想着,他已经走进饺子馆,他选择了一个座位坐下来,要了一碗饺子。饺子端上来了,尝一口,啊!果然一股山韭菜的馨香扑鼻而来。久违了,山韭菜。他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着吃着,他忽然感觉一双纤细的手出现在面前,一碗飘散着缕缕热气的饺子汤放在桌边。他抬起头,一个端庄大方的女人站在面前,短头发,朴素中透着聪敏。他看着看着,啊,真的是她……

是你……

好吃吗?

好……好吃,你真的是饭馆的老板?

是的,下岗了,我想起那时候和你割过的山韭菜,就试着开了这家‘山韭菜饺子馆’。

生意可以吧?

可以。她两眼直直地看着他,正像野菜成为贵宾席中的高档菜一样,山韭菜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下岗了,为什么不去找我?

她摇摇头:你是县长,要忙的事很多,再说,开了这家饺子馆也算是再就业了。

其实我好想我们在一起割山韭菜的时光,好想再去割几次山韭菜……

该走了。走出好远好远,回过头,山韭菜饺子馆几个大字在霓虹灯中依然闪烁,霓虹灯下仿佛还固执地站着一个身影。他条件反射般地向后挥了挥手,又挥了挥手。

此后,县政府里都知道福兵县长特别爱吃饺子,尤其爱吃山韭菜馅儿的饺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兵喜欢吃山韭菜馅儿的饺子……”这处排比句突出福兵对山韭菜的喜爱,为下文写他衣锦还乡后去“山韭菜饺子馆”品尝做了铺垫。
B.小说中“更多的是又一次次产生站在山顶望远时曾有过的那种豪情”一句,呼应小说第二段对福兵登高望远情景的描写,使小说结构严谨。
C.“其实我好想我们在一起割山韭菜的时光,好想再去割几次出韭菜”这句话表达了对世事莫测、青春不再、美好难留的感伤,暗示了小说主题。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运用顺叙手法,讲述山里娃福兵与城里女孩盈的一段人生故事,小说情节整体比较舒缓、平直,满溢温情与诗意。
2.小说为什么要花费颇多笔墨叙述小时候福兵与盈上山割山韭菜的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山韭菜”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在天上

毕飞宇

蚕婆婆在这个悲伤的夜间开始追忆断桥镇养蚕的日子。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每一个蚕季最后的几天总是难熬的,一到夜深人静,这个世界上最喧闹的只剩下桑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的桑叶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茎了。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孩子们开始向麦秸秆或菜籽秆上爬去。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它们会昂起头,像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既像晓通人事,又像懵懂无知,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神情与你对视。蚕婆婆每一次都要被这样的对视感动,被爬行的感触是那样地切肤,附带滋生出一种很异样的温存。

一到夜间蚕婆婆就会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蚕婆婆看久了就会感受到一种揪心的空洞,一种无从说起的空洞。这种空洞被夜的黑色放大了,有点漫无边际。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

日子一过了谷雨连着下了几天的小雨,水汽大了,站在二十九层的阳台上,就像是在天上,再也看不见地面了。站了一阵子,感觉到大楼在不停地往天上钻,真的是云里雾里。蚕婆婆对自己说:一定得回乡下,和天上的云活在一起总不是事。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

蚕婆婆没有料到儿子给她带回来两盒东西。儿子的怀里抱了两只纸盒子,走到蚕婆婆的面前,让她打开。盒子开了,空的,什么也没有。这时候儿子的脸上笑得更诡异了,蚕婆婆定了定神,发现金底黑乎乎的,像爬了一层蚂蚁。她发现那些黑色小颗粒一个个蠕动起来了,有了爬行的迹象。它们是蚕,是黑色的蚕苗。蚕婆婆的胸口咕嘟一声就跳出了一颗大太阳。另一只盒子里塞满了桑叶芽。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

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就此生龙活虎了起来。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篾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

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她抚弄着蚕,和它们拉家常,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家乡话。蚕婆婆的唠叨涉及了她这一辈子的全部内容,没有时间顺序,没有逻辑关联,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

蚕仔的身体一转白就开始飞快地成长了。所用的笼匾一天比一天多,所占的面积一天比一天大。阳台和整个客厅差不多都占满了。

离春蚕上山还有四五天了,大儿子突然要飞一趟东北。蚕婆婆一个人在家,心情很不错。她打开了一扇窗,在窗户底下仔细慈爱地打量她的蚕宝宝。快上山的桑蚕身子开始笨重了,显得又大又长。蚕婆婆从蚕床上挑了五只最大的桑蚕,让它们爬在自己的胳膊上。蚕婆婆指着它们,自语说:你是老大,你是老二……蚕婆婆逗弄着桑蚕,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重新怀了一遍,重新分娩了一遍,重新哺育了一遍。仿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了眼前。

意外事件说发生就发生了,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关死了。蚕婆婆握着钱包,十分慌乱地扒在门上,拍了十几下,蚕婆婆失声叫道:儿,儿,给你妈开开门!

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身边堆的全是打蔫的桑叶和方便面。母亲面色如土,头发散乱。大儿子丢开密码箱,大声叫道:姆妈,出了啥事情咯?大儿子忘了普通话,都把断桥镇的方言急出来了。

蚕婆婆一听到儿子的声音就跪起了身子。她慌忙地用手指着门,说:快,快,打开!

儿子打开门,蚕婆婆随即就跟过来了。走到蚕床边,蚕婆婆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蚕床都空空荡荡,所有的桑蚕都不翼而飞。

蚕婆婆喘着大气,在二十九层楼的高空神经质地呼喊:蚕!我的蚕呢!

大儿子仰起了头,雪白的墙面上正开始着许多秘密。墙体与墙体的拐角全部结上了蚕茧。不仅是墙,就连桌椅、百叶窗、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与影碟、酒杯、茶具,一句话,只要有拐角或容积,可供结茧的地方全部结上了蚕茧。然而,毕竟少三四天的桑叶,毕竟还不到时候,桑蚕的丝很不充分,没有一个茧子是完成的、结实的,用指头一想就是一个凹坑。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蚕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蚕婆婆合起双手,紧抿了双唇。蚕婆婆说:罪过,罪过嗅,还没有吃饱呢,一它们一个都没吃饱呢!

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因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把自己束之高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间的蚕婆婆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感受到揪心的空洞,表现了她在城市中生活的不适应。
B.蚕婆婆发现儿子带回来的蚕苗是黑色的,内心反应剧烈,这表明蚕婆婆对儿子带来的蚕苗充满疑惑。
C.蚕婆婆养蚕时和它们拉家常,诉说着自己的过往,她从养蚕中找到了自我,也感受到了充实。
D.结尾描写蚕们不断吐丝包裹自己,围困自己,然后,把自己束之高阁,这样的描写引人深思。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蚕婆婆对断桥镇生活的追忆开篇,用柔和诗意的笔调勾勒出主人公的情感家园,也为后文蚕婆婆在高楼养蚕情节的展开创设了基础。
B.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蚕婆婆养蚕如同育儿,逗弄桑蚕时仿佛看到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眼前,暗中指向儿子不孝的事实。
C.小说语言极具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精准的语词还是恰切的修辞,无不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洞穿能力,给读者带来撞击心灵的阅读快感。
D.在现代时空里,蚕婆婆感到深深的空洞与孤独。作者选择一个从乡村进城的“他者”角度,在“城乡互望”的语境中投射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3.蚕快上山时,蚕婆婆却把自己锁在了门外,作者安排这一意外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象征是这篇小说突出的艺术特色,小说中多处使用象征手法,请从文中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
2023-06-12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物小记

沙汀

在一条靠近域墙的小巷子里,在那尽头处的一排破房子当中,同着他的寡媳,和一个十岁上下,发育不全的孩子,老头子像一匹“地牛”似的生活着。他看不见天光,也看不见一切事物的像貌,白日和黑夜,在他是没有多大的分别的。人们叫他做“幺鸡”

然而这可怜的眼睛的失职,虽然使得他一切日常的行动,都要仰仗他那从一群难民队里,用那种买卖鸡鸭时“过秤论斤”的方式买来的孙儿推动,这却并没有阻碍他对于银钱的爱好和辨认。当收到一块洋钱的时候,他总先用大指头去审查一下花边的匀称,然后拿两个指颠箝住适中的地方,放近挺直的胡须边吹一口,再送往耳朵上去。有时候碰见声誉恶劣的人,他尽可以再拿到口里去麻烦一下他的牙齿和舌头。至于铜元,不管是如何的复杂和作弊,他只要在台子上摔几下,在手里过一过,就明明白白的了。

他本不是这城里土生土长的人,十多年前,为了躲避土匪的麻烦,才从乡坝里搬来的。他的失明,也就正是这时期的事。在一个冬天的夜里,老头子的独生子被土匪们绑架去了。那头目起首是把嘴张得很大的,开口要一个足够使这个爱钱如命的人破产的大价。但直到把价目减低到十分之一了,老头子还是不动声色,也不看一看那可怜的媳妇脸上的眼泪。这一半是为了那儿子滥赌的恶习,一半是想用他那急死人的冷淡来等候一个更低的数目。但是在这样僵持了半年之后,那儿子被撕票了。

他在这城里还没住上一年,便和一切需要“急钱”用的人弄熟识了。因为银子钱藏在床脚下固然不必担心老鼠小偷,可是终是不会生儿子的。他和他们的往来,就只为了放帐。因为眼睛的关系,他倒并不注意那些麻烦的手续,他只须依靠他的记性就够了。

他把一切放帐的日期都归划在初一和十五。“今天十五呢。”他自言自语地说,于是便动口咒起他的媳妇来了,唠叨着她会搅晏了他的时间。“你这个娼妇,”老人咬着牙齿骂道,“叫你早点烧饭,你这个娼妇!……”

他平常总是十分镇静的,但一到了这时候,他便要显得焦躁不安了。实际上,那些债务人是从没有躲开过他的。说起来也无从躲避,因为这全体都是些有职业的人:剃头师傅,鞋匠,提篮子的小贩,等等。没有职业的任何人的张罗,他只会简捷地回答一声:“没有!”便把两只手向袖管一插,偏过脸去,往椅靠上一躺,听便你是怎样伤心的赌咒,再也难得着他一个字的答复了。

对于那些不守信用的人,他会纠缠着人不放,并且一点也不为观瞻作想地干嚷。在必要的时候,他还会扶着那给他牵路的孙儿,躺倒在泥地上去,拖住失信者的脚杆不放。

“哟,还踢我呀!”他放开嗓子地嚷道,“好,我借钱都借错了呀!我是个瞎子,我是个残废人,-—打死人哟!……”

“你要起来呀。”那满脸锅烟的脚色软化了。

“起来吗?”但老头子继续拖住腿杆说,“有这样容易吗?我是个瞎子呀!⋯⋯”

为了这一幕的轰传,在这城里,老头子成了个有名的人物了。“那个老瞎子你都惹得么?”人们都这样批评他。但在几个老年的人嘴里说来,这倒并不值得怎样惊奇。因为远在十多年前,他们便传说过他那值得铭记的品格了。虽然这是一件看来似乎平常的故事。

那时候还没有反正。为了一段山地的争执,他被铁绳子套了颈项,给一个差役看管起来了。他那时还不到四十岁。在僵持了一年之后,因为他那由遗传得来的尖刻和韧性,老头儿终于胜诉了。

当他预先得到消息之后,他简直抓拿不住自己的感情了。那看管他的人,不住地打着呵欠。他忽地把两只袖管挪上手弯上去,秃头秃脑地说道:

“妈的!买点肉吃了再说。”自从吃官司以来,他就没有见过油腥了。

“好呀,我去买吧。”那一个立刻停止了呵欠。

“不!……两个一道去不好么?”

他想到翻悔,但终于被那时的胜利的心情战胜了。于是他便立刻走遍了那所有的屠架,用二指拨转着每一块猪肉细看。等到有几家,那些遍身油脂的脚色说起冷言冷语来了,他才腻腻滞滞地把手伸入裤下,用那种明知道自己吃亏定了的口气说道:

“天理良心,给我割四两来吧。”

他又争执了两次添搭才买成功。于是一点不含糊,他亲身把肉切好,亲身煨在客栈里的小灶上了。当守着煮熟了的时候,他忽然搔了搔后脑勺子,红着脸叫那差役去代他买了一个小钱的胡椒。这胡椒是整的,没有磨细。他搁它在手心里用食指搅着看了看,然后望着他的伙伴,略带不快地问道:

“怎么不买细末呢?”

“你一个小钱——细末!”

“这才是!……”

他嘟哝着,面有难色地向四处张望,仿佛是在找寻一种适当的用具似的。末了,他拿那只空手的手臂擦了一下额头,便把胡椒吞进嘴里边去了。他赶快嚼了几下,这才直接吐进汤锅里去。他是一点也不含糊地给肉汤加上香料了。

19348

(有删改)


【注】①幺鸡:麻将牌中的一张,点子最小。这里是一个人的诨号,意谓作用不大。②反正:指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保路同志会起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描写简洁凝练却又内容丰富,作者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交代了老头子的生活处境和社会地位。
B.老头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对银钱的辨认却极其在行,这一强烈的反差塑造了一个对银钱痴迷的市侩形象。
C.老头子对付失信者,不顾体面地嚷道“我是个瞎子”,强调自己是“残废人”,目的就是想博得失信者的同情。
D.小说的时代特征明显,“难民队”“洋钱”“反正”等细节透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
2.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叙述的“买肉吃”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详写“官司”的经过,重点写胜诉后买肉的情节,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B.老头子坚持亲自买肉、亲身做菜,在表面的慷慨中又可见极致的吝啬。
C.这段故事相对完整细致,与前文简略的片段构成有详有略的行文布局。
D.这部分经历是以“几个老年的人”的视角来叙述的,更显得客观真实。
3.有学者评论沙汀小说中的“讽刺”,往往体现在“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特点中,请据此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4.沙汀曾说:“如果人物选择错了,作品的思想和实际作用就会受到限制。”选择恰当的人物是小说创作的一个关键。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本文为何选择一个被称为“幺鸡”的“吝啬鬼”作为主人公。
2022-11-18更新 | 2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小菜一碟

赵文辉

今天又是一个重霾天气,压得人喘不上气来。他们在等一个人,给饭馆供应木耳的那个东北人。

俩人都没有吃早餐,大伟给丽菊冲了一碗鸡蛋水,丽菊根本没有心情碰它,水慢慢地变凉,变凉。饭馆里空空荡荡,明天,这里的一切就不属于他们了。

俩人是从农村来的八零后,能在城里安个家,成了他们朴素而热烈的愿望。他俩在同一个饭店打工,非常优秀。大伟英气逼人又舍得吃苦,从配菜工干到厨师长,丽菊从收银员到大堂经理,付出了常人无法付出的辛苦。三十岁那年,他俩用全部积蓄和借款开了一家小店,主营私房菜和鸡汁面,还起了一个特别亲切的店名小菜一碟。大伟的拿手菜——百年老汤鱼锁住了很多客人的胃,加上丽菊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脉,小菜一碟开业后出奇地火爆。他们像编制绳索般严谨地还清了最后一分钱,并在开店的第三个年头分期付款买下一个一百一十八平的单元房。

就在他们计划购买一辆哈弗小型越野车时,丽菊一个在秦皇岛发展的闺蜜找上门来,执意带她去见识一下自己的事业。丽菊去了一趟秦皇岛,立即被那种热血沸腾的赚钱方式迷住了。先是说服大伟把节余全部拿出来,后来又动用了材料款,再后来就身不由己地借了高利贷。秦皇岛半年,她收获了两件事:一次小型车祸造成的挥鞭式头疼,另外就是刷新了对闺蜜的认识——所谓闺蜜,就是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倾家荡产的人。最后,他们不得不把住了不到一年的房子卖掉,同时把小菜一碟转让给了一个觊觎已久的同行。这个同行没有趁火打劫,出了一个不菲的价格,交接期限也很宽容。

签过转让合同,他们开始退还客人寄存的酒水和发放出去的充值卡,供货商的欠款更是头等大事。他们不打算逃避,转让费根本不够支付这些欠款,剩余的他们重新打了欠条,然后认真地摁下自己的指头印。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木耳商去东北订购木耳,他在微信里回复今天一定来,还说有一个重要的消息告诉他们。虽然囊中空空,还是决定等到最后。他们非常留恋这里的一切,转让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再踏进小菜一碟

一整天俩人都在打扫收拾饭馆,终于结束了,大伟摘下裹在头上的毛巾,俩人坐下来喝水,丽菊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她把脖子上那条货真价实的千足金项链摘下来。大伟一阵惊慌:不,不!他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丽菊装着没看见:等将来有钱了,你再给我买。接下来丽菊迅速转移了话题,谈起了那个木耳商。

木耳商是一个完全不像东北人的东北人,清瘦单薄,双眸明亮,每次来送货,过完秤拿到收条就走,他活得不声不响。即便是那一次月结,他把几张欠条都丢了也没着急。那是饭店给供货商的唯一凭证。不像那个粮油供货商,长了一副亵渎神明的模样,丢过一张欠条仿佛天塌了一样跑来找他们。这一回又是第一个跑来要账,一分钱的欠条都不让打。那次丽菊和大伟翻看存根后就把木耳商的账结了,从此后他们就成了朋友。

暮色一点点加重,整个城市街道开始变幻,准备融入黑夜之中。丽菊头又开始疼了,好像有根铁丝在脑袋里搅动一样。她把十根手指头插进头发里,使劲揪拽。她让大伟去药店买复方羊角颗粒,她决定加大剂量。大伟出门时差点跟一个人撞上,木耳商一脸倦容地站在他们面前。

木耳商端起桌子上的水就喝,水珠顺着下巴滴下来。放下水杯掏出香烟,抽出一根递向大伟,又抽出一根,捏一下海绵嘴,往嘴里送。鼻孔冒出第一批烟雾后,他开始说话了:我刚从老家回来,今年木耳丰收了,品相好价格也不贵,我订购的数量是往年的双倍。也许这就是他在微信里说的重要消息了。丽菊给他续上水,请他坐下来。木耳商又开了口:我需要帮手,要是你们不嫌弃的话……这时,木耳商抬起低垂的眼睛,面孔大大张开了,现出了一个男人的全部诚意。丽菊面对这个木讷、诚实、不善于花言巧语的东北人感到很踏实,她轻轻叹了一口气。大伟愣在那里,点燃的火柴燃疼了他的手指。

木耳商等待着他们的答复。小菜一碟出现了从来没有的寂静,只有门帘被风掀动的声音。

最后,大伟和丽菊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他们决定还去干老本行,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那个傍晚却因木耳商的到来突然明媚起来。头突然不疼了,丽菊的手指从头发里抽了出来,她的头发很黑,像是上过漆似的。她去洗了洗手,开始张罗小菜一碟的最后一场酒宴。

一瓶牛二被木耳商拧开口,咕嘟咕嘟倒进了两只酒碗里。

(有删改)

文本二:

这篇小说原来的名字叫《转让》,讲述了大伟和丽菊从白手起家,到人生巅峰再到跌落尘埃的过程。他们勤谨、诚实的背面,也有普通人身上常见的弱点。轻信和贪婪使他们一度陷入困境,生活惩罚了这对80后夫妻,也不忘给予他们温情。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他们真能把一连串的打击当作小菜一碟吗?在这篇小说里,小菜一碟既是一个店名,又不仅仅是一个店名。

(赵文辉《“小菜一碟”不仅仅是一个店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丽菊没有喝大伟冲的鸡蛋水,主要是因为头疼,其次是因为小店易主的变故使她内心充满了悲凉和沉重。
B.丽菊收获了对闺蜜的新认识,小说用类似打趣的方式表达了对闺蜜诈骗行为的谴责。
C.木耳商丢失欠条也不着急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的粗枝大叶、看淡金钱的性格特点。
D.木耳商的到来使一切明媚起来,既是对前文情节的呼应,也象征了大伟和丽菊与命运的抗争获得最终胜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饭馆里空空荡荡”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压抑的氛围,也写出了饭店出现变故。
B.“端起桌子上的水就喝,水珠顺着下巴滴下来”这一细节写出木耳商赶来的匆忙和辛苦。
C.小说中大伟的勤俭持家、老实本分与丽菊的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小说采用开放式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意犹未尽,突出了小说主题。
3.文本二提到“‘小菜一碟’不仅仅是一个店名”,你如何理解“小菜一碟”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叙述是小说创作基本的表达方式之一,本篇小说在叙述上就极富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24-04-07更新 | 1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