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4 题号:1599497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水弄堂

彭程

①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②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③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④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⑤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⑥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

⑦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⑧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条街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南下塘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继续前行,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楣上方木质标牌上刻着篆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脚步聆听。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声。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

⑨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河就是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

⑩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火轮的机器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⑪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蕴涵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围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赓续不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

⑫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满了游客,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头面朝游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太湖美》和《蝶恋花》,嗓音宛转圆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渗入蔼蔼的夜色中……

⑬华灯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因为机缘所限,与古运河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所以在面对古运河时才能凝神静虑,目接神交,对古运河十分迷恋。
B.中国大运河能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起到了决定作用。
C.“猛饮下数杯”照应开头“短暂零散的接触”,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终于得以零距离细致观赏大运河的陶醉和心满意足。
D.文章以大量篇幅写运河无锡段的沿河美景、人们的休闲娱乐和有文化底蕴工程的开发,意在表明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退化。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一般人的普遍感受入题,借助人称的变换,引出自己看到大运河时的强烈体验,疑问句的使用给读者以带入感。
B.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曲调时而柔婉,时而高亢,内容曲折高深,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从侧面表现了古运河的魅力。
C.第⑫段用细腻的笔触和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游船表演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D.“江南水弄堂”极形象地表现出了运河无锡段的风貌特点,以之为题,很好地表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3.文中说“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请简要分析第⑤段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古运河魅力的。
4.作者的情感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不断变化,请加以分析。
2022·山东德州·三模 查看更多[4]
【知识点】 其他散文 抒情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悼念老友古兆申

郑培凯

山河影路,天地悠悠。山还是山,海还是海,然而时间无情,物是人非,老友一个一个离去,怎么你也走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老友离去,再也见不到面,心里还是感到无限凄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怨什么,只感到天色灰蒙蒙的,阳光灰蒙蒙的。

最早相识,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们因写诗而结缘,都还是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掀开了杜甫、李白、李商隐的帐幔,望着西方飘浮的云影,瞻仰叶芝、艾略特、……那时,我只知道香港华洋杂处,那里有写诗的温健骝与古苍梧(古兆申的笔名),后来渐渐熟了,就称呼你小古。这么叫着叫着,一直到前几年,我们实在都不小了,我才改口叫你古先生,然而总觉得别扭得很,没人在场的时候,又叫回小古。你听着,就笑了,笑得如此天真,在沧桑中透出超越时间的纯真。

你笑起来真的很温馨,像初夏的阳光洒落在如茵的草地上,有一种很清新带着青草味的暖意。早年的时候,还有一丝腼腆,让我感到笑容的背后,是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谦逊与羞涩。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梦想幻化成理想,看到天边的云,就想到柔风细雨泽润众生,从来没想到暴风骤雨的无情。生长在椰子树与凤凰木下,我们只熟悉大自然苍绿与红艳的色彩,衬着亮丽的蓝天,我们歌唱朦胧的春雨,以为世界是一首月明洲渚的诗篇。我们意气相投,意趣也相同,浸润在现代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审美天地,同时投身于保卫钓鱼岛的波涛,向往着诗人美化的社会公平与正义。历史的洪涛过后,我们在崖岸之上,过尽千帆皆不是,只见你倚着爬满了藤萝的苍松,听风声从远古传来,面对大海,擫笛传歌。风吹乱了你逐渐灰白的头发,不变的是那一抹淡然的笑意。

还记得那一年我们“游江南,听昆曲”之行吗?二十多年了。你带着一帮香港朋友,在孟春时节,遍游苏杭两地,我也参加了。大伙在西湖泛舟,听汪世瑜与王奉梅教歌,看林为林背着靠旗翻跟头。王奉梅跟我聊天,聊到她当年随着父母从山东南下,到浙江定居,她在杭州长大,学了昆曲。人生际遇实在太神奇了,我绕了大半个地球,从山东南下台湾,又从美国到香港,跟你一道游江南,认识了浙昆当家闺门旦,还居然是我山东日照的小同乡。缘分就像外层空间飞来的陨石,带来意想不到的消息,从此,我总怀想有个小同乡在杭州,唱着优美的昆曲,余音绕过时空,一直盘旋在我脑际。与浙昆结缘,是我们投身昆曲事业的开始,从此就成了念兹在兹的人生经历……

我们那次到苏州,记忆最鲜明的是园林与美食。我们到光福吃太湖船菜……登上停泊湖边的船菜餐厅,吃“太湖三白”。船家说,有活蹦乱跳的鲜虾,可以吃醉虾,大家听了都很兴奋。醉虾上来了,一掀开盖子,真的是活蹦乱跳,一桌子老广居然害怕了。你笑他们胆子小,不过自己也很犹豫,吃了一两只,就吃起清蒸白鱼了。后来去松鹤楼,点苏州名菜,我说春天的樱桃肉是时令菜,乾隆下江南特别爱吃的,大家听了都叫好。上来是一大块红艳艳的五花肉,肉皮割成一粒粒鲜亮的小肉球,肥糯的脂肪已经化作晶莹透亮的暖玉温香。大家犹犹豫豫,你也没说话,退缩在一边,只是笑。我先挑了一大块,完全酥烂了,美味异常。一位女士也夹了一块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眉开眼笑地说好吃,大家这才动筷子,很快风卷残云。

还记得我们一道去西山买茶叶、看茶农炒茶的光景,说不完的往事。

在香港二十多年,总有许多事想和你说,我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一幕一幕的,讨论如何教书,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文化传统,谈古典文学,谈昆曲,看各种舞台表演,也因为你而认识了香港许多有趣的朋友。这么多事情想说,你却走了,我实在难过,泪水忍不住涌上眼眶,说不下去了。以后吧,宇宙可能是反复循环的,天回地转,见了面再叙旧吧。

选自 郑培凯《悼念老友古兆申》(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2段写结识古兆申的过程,从古苍梧到小古到古先生到小古,称呼的系列变化,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情感逐渐加深。
B.文章和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样,都是悼念逝者的文章,都用了工笔和白描来写逝者的笑,让人印象深刻。
C.第3段谈了诗人的梦想、理想,然后谈了“我们”熟悉的自然、捍卫与坚守……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古先生的深刻悼念。
D.文章虽是散文,却有诗化语言。“清新带着青草味的暖意”“樱桃肉鲜亮……化作晶莹透亮的暖玉温香”,富有感染力。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悼念古兆申先生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句“宇宙可能是反复循环的,天回地转,见了面再叙旧吧”。
2022-07-21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责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教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他们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渐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2017年中国精短美文精迷》,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D.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2.综观全文,谈谈你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3.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10-29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收

李凤臣

“一夜南风起,小麦覆垅黄。”

和农场人一样,小麦也是个急性子,从发芽破土到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再到乳熟、蜡熟。如此繁复的生命流程大体只需三四个月的时间。刚刚挂锄,握锄杆的两臂僵滞着还来不及舒展开,地里的麦子脚跟脚地就黄熟了。

这个时节,修理所内,正在加班加点检修康拜因(方言,即收割机)。农工排则被分成若干小组:去山里砍压粮堆的木杆的,去甸子里打草编草帘的,还有派到场院准备翻晒粮食的……这番热闹只是麦收的前奏。

当一艘艘康拜因像战舰一样驶进麦田,麦收的大幕才算拉开。麦收是一种仪式。在孩子们的心里麦收则更像一个节日,连队里杀猪宰羊自不必说,大人们早出晚归,一日三餐几乎都吃在田间或场院。家属区里真的是万人空巷了,没了大人的管束。我们也获得了短暂的自由。最大的乐趣是去麦地里凑热闹。如鸟儿飞向天空,马儿驰进草原,宽坦无边的麦田一任我们撒欢儿和疯闹。

游弋在麦田里的康拜因当然是最吸引眼球的。出于安全考虑,大人是不让我们靠近的,可那高高在上的驾驶员,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一脸的庄重,操纵着这么大个食量惊人的钢铁家伙,实在让人羡慕得不行。长大了能做一名康拜因手,是我们当时最大的理想。

乘人不备,我们时常悄悄从侧舷梯攀上行进中的康拜因。站在康拜因上俯视,分明是那麦子排成队,欢快地、一浪一浪地扑进康拜因的巨口。脱去麦粒的秸秆不断从尾部排出,身后依次留下一个个麦秸垛。粮食满仓了,一声鸣笛,候在远处的汽车驶来,一条金色长龙泄入车厢,然后汽车驶上连队的场院。

那个火热而喜庆的时节,地里的蝈蝈也跟着助兴,它们隐在麦地的深处,发出阵阵清越,悠长的鸣叫。

给大人添了乱,被从康拜因上呵斥下来,我们又一头扎进麦丛去逮蝈蝈。记忆中,铁皮蝈蝈为稀有上品,它身形丰硕,青褐色中泛着剔透的光泽,锐利的鸣叫有金属音质,是孩子们争抢的对象。我们先是用麦秸编扎蝈蝈笼。笼子是螺旋形的,像座小金塔。然后将逮得的蝈蝈放到笼子里,回到家再去园子里掐几朵蝈蝈喜食的倭瓜花,便可以挂在窗户上,每天听到它们的吟唱了。疯累了,躺在麦秸垛上,看远处麦浪起伏满眼金黄,听唧唧虫鸣此消彼长。

这时连里送来了午饭,不用我们上前,大人会主动将馒头什么的塞进你手。食堂的馒头最好吃。杠子压出来的。一撕一条一条的,扔进嘴里,麦香盈口且十分筋道。我一向以为,农场的馒头是世上最美的食物,它让我至今唇齿留香。

其实,在那个麦收如救火的农忙时节,我们并非游手好闲的,插不上手啊。大人总怕我们这些讨人嫌的家伙们捅娄子,这大大地扼杀了我们的劳动热情。可有几样活计我们是做得的,比如打草帘,比如抢场。

一车车粮食进场,草帘的需求量大,任务往往派给各个家庭。没有报酬,且都在工余期间完成。每天晚饭后,我们都早早来到场院。晒场上,扬场机将小麦呈放射状撒向空中,礼花一样。晒场旁的空地上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在驱赶蚊虫的蚊烟里,家家户户老少齐上阵。大人编织(勒绳子),我们则负责递草。一绺绺,均匀的续上。直到天色很晚了,谁也不肯离去。大家都在暗暗地较着劲儿哪。看谁家的帘子质量好,谁家编的数量多。

“二八月的天,孩子脸。”整个麦收季节,晒场上的麦子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无论白天还是夜里,只要大喇叭里传出抢场的通知,人们就会放下手里的一切,一路小跑地向场院奔去。远处沉闷的雷声,人们的呼喊声,拉板和木锨摩擦水泥地面声,场院像开锅了一样。人们等收盖完粮食返回家,往往被淋成了落汤鸡。

麦收就要结束了,收镰时,连里是要搞会餐的。那一天,定然是“家家扶得醉人归”了。夜里,疯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盘算着明天去哪个地号玩儿。想着想着,在远处大地里传来的机耕声和窗台上蝈蝈的鸣叫声中渐渐沉进梦乡。

三十几年过去了,至今,那清越、悠长、撩人心动的鸣叫声,还时常渗入我的梦境。

(选自《作家在线》)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诗句,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子丰收在望的场景,表达出人们的喜悦之情,又自然地开启下文。
B.麦子收割之前,有的人检修收割机,有的人砍压粮堆的木杆,或打草编草帘……足见人们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
C.孩子们在麦收时有好吃的,也会有短暂的自由,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当时的生活困难,大人们对孩子要求严格。
D.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对麦收的劳动热情都很高,晚上编织草帘,虽没有报酬,但人们仍暗自较劲,开展竞赛。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发芽破土到分集拔节抽穗扬花灌浆,再到乳熟、蜡熟”一句展现麦子生长过程,简洁明快,有节奏感。
B.文章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一条金色长龙泻入车厢”就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麦子进入车厢的场景。
C.文中运用了“二八月的天,孩子脸”等俗语,这使得文章行文活泼,又富有生活情趣,接地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文中对孩子们扎进麦丛去逮蝈蝈及其感受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表达出孩子们的童趣欢乐,令读者难以忘怀。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文是如何围绕“麦收”来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分析。
2021-12-23更新 | 2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