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160933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大叔”卖屋

江梅子

田大叔呵退那条大狗,把瘦高个儿让进了屋,瘦高个儿西装笔挺,缓缓地在厅中靠墙的一把椅子上坐下,将一只精巧的黑提包放在茶几上,笑着问:“听说您这屋要卖?”

田大叔为客人倒了杯茶,点点头说:“门口的告示你看过啦?”

“看了,连这旧屋带院子一共要卖4万元,是不是价钱太高了点?”瘦高个儿端起茶杯,很斯文地呷了一口。

“是贵。我那广告贴出几年了,至今没几个人来问。”

“不能少吗?”

“不能少。懂行的人把它买下绝不上当。”

“我不懂您的意思。”

“要是有人肯出钱买下这屋子,我就把它的秘密告诉给他。”

“我把它买下来。”瘦高个儿站起身,拉开提包,把钱递给田大叔。

田大叔接过钱,略略数了个大概,把钱放在一边:“还是你爽快。请问贵姓?”

“免贵姓马,马千里。”

“马老板,我刚才说了,交易一成,我就把这屋子的秘密向买主交个底。”

“我倒想听听。”瘦高个儿重新坐下。

“六年前的一天夜里,我刚躺下,狗叫了,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是我儿子。他手里提着一只黑色皮箱,人又瘦又黑,我很心疼,张罗着要给他做饭。他说吃过了,要我到邻居家去坐两个小时。我只好照办。等我回屋,儿子已经睡了。约摸三更时分,我听到儿子房里有争吵声,忙披衣起床,朝儿子房门口走去。我只听到他们在争着分什么文物。忽然,我儿子大叫一声,不响了。我家的那条狗汪汪叫了两声,好像正向那人扑去。紧接着,那人和狗同时狂叫。我推开门一看,那人已从窗口跳了出去,地上倒着两具尸体,一具是我儿子,一具是那狗。狗身上留着一把尖刀。”

“后来,公安局破案了吗?”瘦高个儿听得入神,关切地问。

“我没报告公安局,因为我知道我儿子不是正路人。只对邻居说,我儿子暴病而亡。过了几天,我才听说,我们邻县一个宋朝宰相墓被盗。至今一直没有破案。”

“这案子和您的儿子有什么关系呢?”

“有。我联想起我儿子和那人争吵的事来,那宰相墓八成是我儿子和那人一同去盗挖的。我儿子原想独吞那批文物,回家后大概把那些文物埋在院子里的某个地方。”

“那些文物您没挖?也没别人来挖?”

“我年纪大,不想挖,挖了也卖不出。别人想来挖,不过没法下手。”

“这几年您守着这老屋靠什么生活?”

“靠借债。我对债主说,不出几年,自有人为我还债。”

“谁?”

“买这屋子的人,具体地说,就是你。”

“我?如果我不来买您的屋子呢?”

“我相信你一定会来买。”

“您那么自信?”

“因为那个杀死我儿子的跳窗人知道那批文物就埋在这院子里。”

“这么说,您怀疑我就是当年那个凶手?”

“对!我们追捕你已经六年了。”

“田大叔,您认错人了!”瘦高个儿惊慌失措,两手扶着椅子把手,身子前倾,准备站起身来。

“没错,我们在那条被杀死的狗嘴里发现一节被咬下的无名手指头。请你伸出左手来看看。”

“不,这是巧合……”瘦高个儿下意识地把左手藏到身后,嘴唇开始发抖,“你,你到底是什么人?”

“我是六年前就退了休的原公安局局长。”

“那田大叔呢?”

“他在儿子死后第二年就去世了。为了破这个案子,我主动要求冒名顶替田大叔!”

瘦高个儿脸上出现绝望神色。忽然,他眼露凶光,从腰间利索地拔出一把雪亮的匕首,“呀”地一声狂叫,飞快冲向对方,猛力刺去。

“田大叔”冷冷的一双目光盯着朝他扑来的瘦高个儿,胸有成竹地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只见他身边那条大狼狗像箭一般地蹿了上去,一口咬住了瘦高个儿握刀的手腕。

“啊—— ”

“当啷 ”一声,匕首落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通过描写退休的原公安局局长为了追捕逃犯,伪装成“田大叔”,一人带着一只狗苦守六年,巧设圈套,诱敌自投罗网的故事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B.“田大叔,您认错人了!”瘦高个儿惊慌失措,两手扶着椅子把手,身子前倾,准备站起身来。这里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刻画出瘦高个儿慌乱的心态。
C.田大叔认定瘦高个儿是凶手的原因有多处,如:瘦高个儿毫不犹豫买下旧屋;瘦高个儿惊慌失措;当田大叔要求瘦高个儿伸出左手时,他下意识地把手藏到身后,嘴唇发抖。
D.作品在短暂的阅读空间里巧妙地设置悬念形成了多次陡转,情节大起大落,一张一弛,引人入胜,使读者吃惊未完之际接着又大吃一惊,既出奇制胜,又合乎情理。
2.田大叔是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田大叔”的形象。
3.在情节构思上,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悬念迭出”。请指出本文设置的悬念之处,并思考这样设置的妙处。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只鸡

周绍国

快过年了,我问老婆今年打算去谁家过年。老婆说:“这新装修好的家多舒服,就在城里过,谁家也不去。”我说:“要是老人们催我们回去怎么办?”老婆说:“就说你要加班,孩子要补课。我妈已打过电话,我就这么说了。”我说:“好,我家要是催我们回去过年,我也这么说。”


确实也不好回乡下过年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正在把城乡变成银色世界。老婆说:“特别是你老家,到处都是沟沟汊汊,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再一下雪,烂泥跟胶似的,脚都挪不动,能把人困死,简直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我说:“你老家也好不到哪儿去,大山窝子,除了山还是山,地无三尺平,打瓶酱油都得累出一身臭汗。”老婆说:“打住,我怎么一提到你家,你就马上扯我家呢?”我说:“本来就是,如果有一家条件好的,我们都会回去过年!”


我和老婆正在相互控诉老家的闭塞落后呢,岳母却顶着一身雪推开我们的家门。老婆吃惊地说:“妈,这大的雪天,你咋来了呢。”

岳母说:“养了两只大公鸡,准备你们过年回家吃的,你说忙,回不了了,就给你们送来了。”我说:“妈,我们年轻轻的,还劳你想着,叫我们怎么过意得去。”岳母说:“你们过年不回家,我们心里不落忍。”望着岳母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送来的鸡,我和老婆心里挺愧疚。

要说岳母送来的两只大公鸡,真是两只好鸡,虎虎生威,进了门就把我们家当家了,一点也不生分,每到一个时辰就二重唱,叫声高亢嘹亮,整栋楼就跟一个鸡笼子似的。于是,不时有人来敲门抗议。我说:“要不杀了?”老婆说:“你看这两只鸡长得多招人喜欢,妈喂它们,一定下了不少工夫,像妈的孩子似的,你忍心这么快杀了。”我知道,这并非老婆不杀生,而是对亲情的一种留恋。我说:“那就放楼下储藏间。”老婆就恋恋不舍地将两只鸡放到了储藏间。

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去储藏间给两只鸡喂食。储藏间的门却大敞着,两只鸡没了踪影,显然被人偷了。我跑上楼对老婆一说,老婆疯了似的满小区找,大有不找到不罢休的架势,最后老婆是被我硬拉回家的。老婆呆坐在沙发上,心疼地说:“哪怕来楼上偷其它东西也好,干嘛非偷鸡,叫我们咋对得起妈呢。”是啊,这两只鸡不仅来之不易,而且还带着岳母一片心意,已不是两只普通的鸡,却在我们手上被偷了。家中笼罩着一片痛惜的气氛

这时我爹打电话来,叫着我的小名说:“七斤,你们多会动身回家过年,有什么笨重东西需要我先捎走的没有?”自从去年我按揭买房,爹为了帮我们还房贷,就从乡下老家进城来收废品,由于小区不让乱堆乱放,爹就在城郊租一间小屋住,离我们不太远,时常过来问寒问暖或买一些吃食送过来。爹现在要回家备年货。我按照预先商量好的话回答说:“爹,我得加班,孩子要补课,不回家过年了,也没什么东西要捎的。”爹一听,不高兴了,说:“真是白养你了,连顿团圆饭都不回家陪我们吃,这个年还过个什么劲。”我想对爹说几句安慰话,爹却说要赶车,把电话挂了。


爹打过电话有一个多小时,我估计早坐车走了,没想到爹却气喘吁吁地来敲门。我说:“爹,你不是说要赶车吗?”爹说:“你不想着我们,我还想着你们呢。车站前有个小毛孩卖鸡,我见是两只地道的草鸡,就买了送来,给你们过年尝鲜。”老婆见爹送鸡来,强装笑脸过来与爹打招呼,看见爹上身外衣扣子全没了,说:“爹,你衣服咋啦?”爹说:“买鸡时有个人仗着腰粗想顶事,我没让,相互推搡了几把,没事。”爹说完放下两只鸡,就急匆匆地走了。

爹是将鸡装在尼龙袋里提来的,我打开尼龙袋,想让鸡活动活动透透气,却发现两只鸡很眼熟,再看拴鸡的绳子是我的鞋带,正是被人偷走的两只大公鸡。老婆喜出望外,抱着两只失而复得的鸡亲个不停。我则大声说:“我们回家!”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对大雪的描写,一方面刻画了乡村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为下文岳母送鸡,我们感受的亲情的伟大埋下伏笔。
B.为替儿子还房贷主动到城里收废品,还“时常过来问寒问暖或买一些吃食送过来”,说明“我爹”勇于为儿子分忧。
C.生气地说:“真是白养你了”与送鸡时又说“你不想着我们,我还想着你们呢”,说明“我爹”说话时口是心非。
D.文章塑造岳母和“我爹”主要人物形象,其作用是衬托夫妻的形象,另外突出文章的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E.小说采用第一人物和第二人称交替的叙述手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真实感,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2.请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两只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4.春节回家团圆是中国的传统。有人认为社会进步了,春节在哪过都一样,没有必要固守传统;也有人认为无论社会怎样进步,春节回家团圆都是不能丢掉的传统。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先也没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以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①)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②)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1.文中①、②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①仿佛 ②真B.①大约 ②像C.①好像 ②确D.①大致 ②怕
2.对鲁四老爷的话“可恶!然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卫老婆子光天化日之下结伙劫走祥林嫂可恶,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逃出来
B.指祥林嫂被劫走,损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还给他家生活添了麻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C.指卫老婆子一伙人劫走祥林嫂太不人道,还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
D.指祥林嫂光天化日之下被劫走竟无人敢阻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走的媳妇也合理。
3.对鲁四老爷最后一句“可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大家看了不成样子。
B.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还再上门来。
C.指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被劫走内心愤愤不平,卫老婆子一伙实在可恶。
D.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还好意思再来鲁四老爷家。
2019-03-18更新 | 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角儿

郭孟收

论排场,于天贵算得上十足的“角儿”。“角儿”吃肉,跟包的喝汤,打下旗儿的活遭殃。说起于天贵,戏班里的人只有这无奈的感叹,梨园行的人都知道,梆子戏讲究高门大嗓的天赋,要祖师爷“赏饭”才能入行。因此,唱梆子想成“角儿”着实不易。而成为“银达子”那祥蜚声梨园界的梆子戏“名角儿”,更是多少人一辈子的梦想。

于天贵梆子唱得好。其嗓音高亢嘹亮,一板一眼模仿起“银达子”来惟妙惟肖。俗话说,腔好唱、味儿难磨。拖腔、夯音、喷口,“银达子”独创的“达子腔"的味儿,于天贵学得还真有几分样子。他自己也将“银达子”视为了平生至高的追求,连做梦都想着有朝一日能一睹大师的风采。后来就干脆打出了“小达子”的艺名。兵荒马乱的年月,戏班子多生意惨淡。但只要“小达子”的水牌一挂出来,那绝对是座无虚席。有了这块金字招牌,于天贵上到班主,下到龙套杂役没一个放在眼里的。还隔三岔五喝多了酒耽误上台。就为这,班主不知道里里外外赔了多少好话。没办法,谁让人家是“角儿”呢。

眼看到了年根底下。这天,外边突然来了一位自称叫王老三的人。只说是出门行李丢了,要在戏班帮两天工,凑个回家的盘缠。

“你都会干什么呀?”班主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清瘦的汉子。

“检场、打帘子、拉大幕、打下旗儿都干过。”王老三一张嘴竟然一口的梨园腔。

“嗬,行家呀!照你这么说还是个全活啦!”班主惊异地问道。

“正好今晚《艳阳楼》还缺个龙套,你来得了。”

王老三点头笑了笑,算是答应了。

“全活能混成他这德行?又是个骗吃骗喝的主儿吧!”于天贵一手拎着酒壶,歪斜着坐在一只木箱子上接过了话茬。

“那大衣箱装的可是咱吃饭的行头,是供奉老郎神祖师爷牌位的地方,你怎么能坐在上面!”王老三顿时收敛了脸上的笑容。

“臭要饭的,也轮得着你来说三道四!告诉你,小子,啥时候混成了‘角儿’,你也爱坐哪儿就坐哪儿。”于天贵红着眼珠子,满嘴喷着酒气。

王老三只摇了摇头,没再说话。

《艳阳楼》,于天贵饰演高登。起霸、云手、山膀……台上一招一式干净利索,不时赢得台底下一两声喝彩。

于天贵演的高登跟王老三有一场对手戏。高登一抬脚,这边就地一个滚翻,这一折就算过了。可等王老三到了跟前,于天贵却悄悄将脚向前挪了半步。一出腿,这脚可就奔着王老三的面门去了。这一脚要是踢上,鼻青脸肿不说,那戏就算演砸了。可没想到王老三反应非常迅捷,顺势一个后翻,脚尖擦着鼻子就过去了。台底下观众看得真切,拼命叫好。大家都知道那“好”是给王老三喊的。可于天贵脸上挂不住,越想就越来气。下台后,又独自喝起了闷酒。

第二天,戏班开演封箱大戏《辕门斩子》。可于天贵却是烂醉如泥,任大家怎么喊也不醒。挑大梁的不上,这戏可怎么唱啊。一年到头,可就指望着这一回露脸呢。班主搓手跺脚,急得团团转。

“要不我来试试!”一个陌生的声音搭了腔。

居然是王老三。

“你能唱?这可不是打下旗儿跑龙套!”班主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

“救场如救火,我试试吧。“王老三说完就自顾化妆去了。

也只能如此了!大家这才回过神来,纷纷各自忙活起来。

开场锣鼓一响,装扮齐整的王老三“出将”登台。“杨延景怒冲冠,不孝奴才听父言……”一句方才唱罢声振寰宇。“达子腔!”台上台下众人不禁同时惊呼道。这声音清冽甘甜,仿佛银铃碎玉从天倾泻而下。人们只管愣愣地听着,全然忘记了鼓掌和叫好。打鼓师傅把鼓槌举在了头顶,半天都没放下来……

戏演完了,于天贵酒也醒了。

他望着眼前这位神形儒雅俊逸的长者似有所觉。

“您莫非就是……银……银……”

王老三摆了摆手说道:“本想找个有天分的人,把我这点吃饭的本事传给他。”

“唱戏,台下做好人,台上才能做好‘角儿'。”

言罢,转身而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天贵能成为“角儿”,这既源于他高门大嗓的天赋,也得益于他对“银达子”惟妙惟肖的模仿和以“小达子”名号演出的策略。
B.对王老三一张嘴“一口的梨园腔”,与于天贵对戏时反应迅捷,语重心长劝诫于天贵等的描写,展现出其德艺双馨的艺人形象。
C.小说写王老三表演时,“人们只管愣愣地听着”,这与《琵琶行》中写“东船西舫悄无言”一样,都是从反面来衬托表演的魅力。
D.小说主要运用悬念和冲突展开故事,于天贵会得到什么教训,王老三会掀起什么波澜,两人矛盾会如何发展,情节扣人心弦。
2.“唱戏,台下做好人,台上才能做好‘角儿’”,于天贵无法成为更好的“角儿”,是因为他为人处事有哪些缺陷?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王老三原来就是“银达子“,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0-08-10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