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0 题号:1613483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镌刻的信仰

徐涟

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瘞埋。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⑧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文章第③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2.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热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秭归”的全部历史,都隐藏在这一地名之中。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下文作铺垫。
B.第④段运用补叙,作者回忆参加端午诗会情形,说明世界至今还迷失方向,表达迷失自我的复杂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C.作者热情地讴歌了屈原,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秭归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鲜明的艺术感受。
D.本文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运用想象等手法,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体现散文语言之美,体现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2.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3.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祭奠屈原的仪式?请结合全文来谈谈你的认识。
2020-08-02更新 | 2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寻芦花朝霞中的红色传奇

高建国

16年前的夏天,我受原二十集团军主要首长委托,去上海参加原二十军老战士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走进延安西路64号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来自本埠和杭嘉湖平原的新四军抗战老兵正络绎不绝涌进会场。令我惊异不已的是,鹤发童颜的老战士中,有好几位拄着拐杖、坐着轮椅。我请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二十集团军分会会长刘石安统计,会场有26把轮椅,57副拐杖!

这个撼人心灵的数字,使我感受到我军铁一般的风骨。

看到几位大姐相携进场,我问她们是二十军哪个单位的。

“我们是二十军文工团的!”笑语朗朗,自豪充盈。

我立刻想起了原二十军文工团团长陈荣兰。这个1944年从上海奔赴浙东参加新四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考验的女战士,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转业回上海,不久进入上海沪剧团任党总支书记、分管业务的副团长。在她领导下,上海沪剧团大胆推进戏剧改革,由演“西装旗袍戏”转向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创作出红色经典《芦荡火种》,后改为京剧《沙家浜》。

主席台上,我幸遇二十军老战士崔左夫。虽是初次谋面,但他所写的《血染着的姓名》引发沪剧《芦荡火种》创作,早已传为美谈。

1948年9月我军攻克济南后,胸嵌敌人子弹、在阳澄湖养过伤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刘飞率部队南下,11月8日于江苏新沂窑湾镇一举歼灭国民党第六十三军。战后,新华社战地记者崔左夫前来采访。刘飞没有给他介绍制胜秘笈,反而带他去运河西岸看部队。秋风萧瑟,芦花似雪,刘飞的芦荡记忆被唤醒,给崔左夫讲起1939年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养伤的往事,嘱他胜利后一定写写这些坚守芦荡、最终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种。1957年,崔左夫赴苏南采访写出《血染着的姓名》。翌年,陈荣兰在南京邂逅老战友崔左夫,看到这篇文章如获至宝,随后组织创作了现代沪剧《芦荡火种》。

那天,我在主席台还见到了刘飞的大儿子刘建华。严格说来,他并非刘飞长子——1944年,他的那个已会跟战士出操的3岁小哥哥刘非常患了白喉,军医准备给他注射青霉素。刘飞赶来制止说:“这种药是地下党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搞来的,是给战士救命用的,我的孩子不能用!”3天后,刘非常在妈妈怀里痛苦离世。

耳熟能详的故事背后,竟蕴藏着这么多新奇瑰丽的原生矿藏!

会后,我第一次赶赴常熟沙家浜寻访。虽说时令尚不是“芦花放,稻谷香”的秋天,但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白鹭在火焰般燃烧的湖面翱翔,乌篷船游弋在绿意盎然的芦苇丛中……触景生情,追寻芦花朝霞中的红色传奇的创作冲动,从我脑海中奔涌而出。

2015年初,我开始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我用心研究毛泽东有关论著和新四军史料,再赴阳澄湖和刘飞养伤的上海同仁医院等地采访,掌握了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谋篇布局时,我努力站在时代高峰透视这段历史,用1939年起与刘飞生死相伴并成为他身体一部分的子弹贯穿全篇,凭借从历史深处打捞出来的珍罕故事和细节,在战争与文化的双重书写中再现从子弹到经典的壮丽史诗,展现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和社会图景。

创作中,我久久为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的命运而嗟叹。1940年冬,胡广兴找到常熟县委书记任天石说:“我瘦马负重,只能走到这里了。我到上海后做点儿正经生意,绝不会做一件不利于共产党的事,我相信抗战必胜。”在日伪围困阳澄湖妄图饿死芦苇荡中的新四军伤病员时,中共常熟县委地下联络站站长胡广兴,让侄子胡小龙嘴衔芦苇管换气潜水,趁夜暗推船进入芦苇荡,连夜把伤病员转移到张家浜。脱险伤病员中有开国中将刘飞和开国少将黄峰。胡广兴入党前开老虎灶,娶有两个老婆。组织上要求党员一夫一妻,他无力改变现状又愧对组织,遂与胡小龙两家乘船去上海经商。沪剧《芦荡火种》中茶馆老板最初以胡广兴为原型,陈荣兰提出,舞台上都是一帮大老爷们,戏不好看,剧中老板才改为阿庆嫂。

东来茶馆老板叔侄今何在?通过上海市公安局查找,弄清胡广兴在新中国成立前已谢世,胡小龙在上海奉贤区。我专程到奉贤看望他,给上海市领导同志写信说,如果不是胡小龙冒险飞舟救出刘飞等新四军伤病员,苏南抗日斗争乃至二十军的历史就要重写了!在上海市领导亲切关怀下,埋名几十年的草根英雄胡小龙重享荣光。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人民文学》在头条摘编近9万字,《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等报纸用6个整版摘编内容或刊登创作谈,《新华文摘》两次转载摘编文章和创作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出作品。2017年,这部作品获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如今,《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与苏州革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嵌在刘飞胸中45年的那颗子弹,一起陈列在馆中同一展柜。

(选自《北京晚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会场有26把轮椅,57副拐杖”,作者特意用这样一组震撼人心的数字来展现当年战争的惨烈和新四军战士的铮铮铁骨。
B.有感于老战友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陈荣兰同志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这部作品最先反映芦荡的革命故事。
C.《芦荡火种》取材于真人真事,杜绝虚构,真实再现了新四军战士在群众的帮助下养伤、同日伪斗争的事迹。
D.胡小龙冒险飞舟救出刘飞等新四军伤病员的壮举,书写了苏南抗日斗争乃至二十军的革命斗争历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塑造芦花荡英雄人物时,抓住了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突出了人物公正无私的精神,如“这种药……是给战士救命用的,我的孩子不能用”。
B.本文结构清晰,作者先介绍了自己创作《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的缘由及创作过程中的感受,最后以这部作品产生的影响收束全文。
C.本文先描写了新四军老战士拄拐杖、坐轮椅的整体风貌,又详细叙述了刘飞、胡广兴等的个人英雄事迹,由点及面地展现了新四军的铮铮铁骨。
D.标题“追寻芦花朝霞中的红色传奇”是全文的线索,“芦花朝霞”是故事发生的环境,“红色传奇”是故事的特色,标题富有特色,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作者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我”会后所见到的芦花荡的美景。请简要分析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4.标题“追寻芦花朝霞中的红色传奇”承载着哪些美好的情感?
2022-06-14更新 | 3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碱 蓬 草

胡修江

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是怀了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

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是顺理成章,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草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细细阅读。暂时的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他种的豆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种就是演戏了。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自然。你能炫耀一种坚强么?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你能赞美一种热情么?热情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碱蓬草不是,秋天过后就会凋萎。

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草却依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20世纪60年代,“瓜菜代”的岁月,碱蓬草成为救命草。滩边的渔民村妇采来碱蓬草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来红草馍馍,几乎拯救了一整代人。今天,也不会再有人会钟情于它,只有一些都市人,在厌倦了生猛海鲜、大鱼大肉后,买上一两个碱蓬菜的包子,调节一下已被油腻堵塞的肠胃。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依旧春天发芽,秋天枯萎。它能觉出自己地位的变化、曾经的荣辱么?草木无情,多情的只是人类自己,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旧是草,就如同人依旧是人。

碱蓬草环绕的,是一处处的养虾池,那些赤脚的农民经常从碱蓬草上走过,每一天夕阳坠落的时候,家人送来饭菜,一家人就这样在晚霞的余晖中享受着最平常的幸福。为了看虾,他们晚上经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中,夜风吹送,送来大海的涛声,与之相伴的就是这丛丛的碱蓬草,一生的匆忙岁月,几世的艰辛劳碌,都融进瞬间的永恒中了。他们说,这里没什么风景。风景就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生活。

如今,对都市人而言,单纯玲珑的风景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诱惑,粗犷与坦荡反倒吊足了一些人的胃口。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走马观花般地浏览“荒凉”,对此,我只想说,向往一种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时,不要玷污了一份朴拙,一份厚重。

对于那丛红草,我也只是一个过客,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该忘掉的就忘掉吧,不能忘怀的,就存在心底,一切随缘,自由地生长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金秋时节,人们登高赏菊,抒发诗情、思念开头,意在暗示碱蓬草从未被人们关注。
B.碱蓬草的形象是对生命最朴素的诠释,它们在荒凉、寂寞的环境中生长,展现出朴拙而厚重的美。
C.作者围绕着碱蓬草组织情思,叙写不同时代人们对待碱蓬草的不同情感态度,并由此延伸到对自然、风景和人类生活的思考。
D.文中将现代都市人与“赤脚的农民”的生活形态作对比,并融入自身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深刻的自省意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1段就铺写碱蓬草的美丽,绘形更绘色,“丛丛簇簇”是形,从“翠绿如滴”到“逐渐开始变红”再到“漫滩遍野的红”是色。
B.作者说碱蓬草“正适合我细细阅读”,这是把碱蓬草比作一本可以阅读的书,借以暗示作者平时喜欢读一些有关大自然植物类的书籍。
C.“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这句话很妙,使用了两种手法,一是比喻,把“喧扰”的生活比作“作秀”;二是对比,“作秀般的喧扰”与“朴实的宁静”形成对比。
D.这篇散文在词句的选择上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褒贬对应,比如“油腻堵塞的肠胃”“自作多情”含有明显的贬义,而“鲜红亮丽”则含有明显的褒义。
3.碱蓬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4.作者说“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后文又说很多人因陶渊明而登高赏菊,“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这是否矛盾?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20-11-05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