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162065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博学多识,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灯,让孩子们了解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激发了孩子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愿望。
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生活单调乏味,人们都想借种树活动热闹一番。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
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写出炮声对课堂的干扰和师生的无奈。
D.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儿童视角的叙述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3.文章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环环相扣,每一件事都有对应的心情,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的“该”字的理解。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鼻子的故事

茅盾

这一天不是热天,照日历上算,恰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将到尽头,然而这一天又不怎样冷。

这一头,在大上海的什么角落里,一定有些体面人温良地坐着,起立,静默三分钟。于是上衙门的上衙门,到写字间的到写字间……

然而这一天,在大上海纵贯南北的一条脉管(马路)上,却奔流着一股各色人等的怒潮,用震动大地的呐喊,回答四年前的炮声。

我们的大鼻子,这时正从他那受过炮火洗礼的瓦砾场的钻出来往南走,打算找到一顿早饭。

他迎头赶上了这雄壮的人流,以为这是什么大出丧呢。仔细一看,没有开路神”,也不见什么顶马。走在前头的,是长衫先生,洋装先生,旗袍大衣的小姐,旗袍不穿大衣的小姐,长衣的像学生,短衣的像工人,像学徒,——这样一群人,手里大都有小旗。

这样的队伍浩浩荡荡前来,看不见它的尾巴。不,它的尾巴在时时加长起来,它沿路吸收了无数人进去,长衣的和短衣的,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小的。

有些人手里拿着许多纸分给路边的看客,也和看客们说些话语。忽然,震天动地的一声喊——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这是千万条喉咙里喊出来的!这是千万条喉咙合成一条大喉咙喊出来的!大鼻子不懂这喊的是一句什么话,但他却懂得这队伍确不是什么大出丧了。他感得有点失望,但也觉得有趣。这当儿,有个人把一张纸放在他手里,并且说:

小朋友!一同去!加入爱国示威运动!

大鼻子不懂得要他去干么,然而大鼻子在人多热闹的场所总是很勇敢很坚决的,他就跟着走。

大鼻子的前面有三个青年,男的和女的:他们一路说些大鼻子听不懂的话,中间似乎还有几个洋字。大鼻子向来讨厌说洋话的,因为全说洋话的高鼻子固然打过他,只夹着几个洋字的低鼻子也打过他,而且比高鼻子打得重些。这时有一片冷风像钻子一般刺来,大鼻子就觉得鼻子里酸酸的有些东西要出来了。他随手一把捞起,这么一撩,不歪不斜,鼻涕都爬在一个女郎的蓬松的头发上了,那女郎没察觉,他睒着眼得意地望着那些鼻涕像冰丝似的从女郎的头发上挂下来,巍颤颤地发抖,他觉得很有趣。

人群加倍雄壮地喊道:打倒××帝国主义!

大鼻子跟着学了一句。可是同时,他忽然发现他身边有一个学生,披一件大衣,没有扣好,露出一个钱袋的提手。根据新学会的本领,大鼻子认定这学生的手袋分明在向他招手。

他嘴里哼着打倒——他妈的!身子便靠近去。

但是正当大鼻子认为时机已到的一刹那,几个凶神似的巡捕从旁边冲来,不问情由便夺队伍里人们的小旗,又喝道:

不准喊口号!不准!

大鼻子心虚,赶快从一个高个儿的腿缝间钻到前面去。可是也明明看见那个穿大衣的学生和那头发上顶着鼻涕的女郎同巡捕扭打起来了,——他们不肯放弃他们的旗子!

许多人帮着学生和那女子。前面的人也回身来援救。这里立刻是一个争斗的旋涡。

对于眼前的事,大鼻子是懂得明明白白的。他脑筋里立刻排出一个公式来:他自己常常被巡捕打,现在那学生和那女郎也被打:他自己是好人,所以那二个也是好人:好人要帮好人!

谁的一面旗子落在地下了,大鼻子立刻拾在手中,拼命舞动。

纷乱过去,队伍仍向前进。那学生和那女郎到底放弃了一面旗子。大鼻子把自己的旗子送给那学生道:

不怕!还有一面呢!算是你的!

学生很和善地笑了。

你们到哪里去?

到庙行去!

去干么?这旗子可是干么的?

哦!小朋友!那头发上有大鼻子的鼻涕的女郎接口说,你记得么,四年前,上海打仗,大炮,飞机,××飞机,炸弹,烧了许多许多房子。

我记得的!大鼻子回答,一只眼偷偷地望着那女郎的头发上的鼻涕。四年前,大铁鸟在半空里撒下无数的炸弹,他就没有家了,同时他亦没有爸爸和妈妈了。

记得就好了!要不要报仇?

这是大鼻子懂得的。他做一个鬼脸表示他,然而他的眼光又碰着了那女郎头发上的鼻涕,他觉得怪不好意思,赶快转过脸去。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这喊声又震天动地来了。大鼻子赶快不大正确地跟着学一句,又偷眼看一下那女郎头发上的鼻涕,心里盼望立刻有一阵大风把这一抹鼻涕吹得干干净净。

打倒××帝国主义!

一·二八精神万岁!

怒潮似的,从大鼻子前后左右掀起了这么两句。头上四个字是大鼻子有点懂的,他胀大了嗓子似的就喊这四个字。他身边那个穿大衣的学生一面喊一边舞动着两臂。那钱袋从衣袋里跳了出来。只有大鼻子是看见的。他敏捷地拾了起来,在手里掂了一掂,这时——

打倒一切汉奸!

到庙行去!

大鼻子的熟练的手指轻轻一转,将那钱袋送回了原处。他忽然觉得精神百倍,也舞动着臂膊喊道:

打倒——他妈的!到庙行去!

他并不知道庙行是什么地方,是什么东西,然而他相信那学生和那女郎不会骗他,而且他应该去!他恍惚认定到那边去一定有好处!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这时队伍正走过了大鼻子那个所在的瓦砾场了。队伍像通了电似的,像一个人似的,又一句: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年的第一个月将到尽头”,暗示了这天是“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纪念日。
B.大鼻子一直记得是谁夺走了他的爸爸和妈妈,这个认知是他加入游行队伍的主要动力。
C.大鼻子能把掉落在地上的旗子捡起来送给学生,象征着爱国行动深得人心,后继有人。
D.游行队伍经过瓦砾场,因为看到大鼻子破败的“家”,人们不由得群情激愤,同仇敌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游行场面,既有对游行者的群像塑造,也集中笔墨描绘了队伍中具有代表性的“女郎”和“学生”。
B.“不是热天”“又不怎样冷”“一阵冷风像钻子一样刺来”,文中的这些环境描写,既实写冬天天气冷,又隐喻了世态之冷。
C.文中多次出现游行队伍中的口号声,既让人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游行群众的爱国热情,又具体地体现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D.通过上海一天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呈现了温良的体面人、懵懂的无知者、勇敢的斗争者等不同的形象,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3.大鼻子在游行队伍中为什么先是想偷钱包,后却送回了钱包?请简要分析。
4.儿童小说往往借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的思维认知社会。本小说通过流浪儿“大鼻子”的视角,反映了特定历史时间点的旧上海社会状况。请从文中举出两处这样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内容及效果。
2021-12-31更新 | 3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有告诉你吗?”

……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见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1)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说。

苏艾困倦地照办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摔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即使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落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2)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

(节选自《最后的常春藤叶》)

1.选段一再写到冬夜的风雨,有哪些作用?
2.画线的两处文字,分别表现了琼珊怎样的心理?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
2020-02-09更新 | 1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 管

高密

数完第五百个数,我的眼皮再也不受控制地睁开,脑瓜里冒出一句诗:上浮,留给海面一叶刀疤。

和每个潜艇兵一样,我不怕黑。艇队政委对黑的阐释像一面战鼓在我心头敲。他说,潜艇被人称为“大洋黑洞”,红色是我军的精神本色,黑色则是潜艇兵的战斗本色,潜艇兵以红色为自豪,也以黑色为骄傲。我小心地摸索出住舱,把自己暴露在明亮的灯光里。

我是六个新兵里唯一的鱼雷兵,除了学习这些阀门、仪表和管路,我的另一个任务是让鱼雷舱所有没刷漆的金属发光发亮。把鱼雷发射系统的管路摸完一遍,已是凌晨一点,我找来白天没用完的桐油,用抹布蘸着往圆形的高压气阀盘里塞。歘,歘,抹布在阀盘的犄角里来回穿梭,桐油滋润了钢铁的肌肤,在亮黄的光线里闪耀。

“这么晚还干活哪!”是鱼水雷部门长程宏凯,比我早一年分下来的新干部,我们都尊称他程部。

“睡不着,起来活动活动。”

“刚上艇,不要当鹰,也不要当老鼠,快回舱睡觉吧。”

第二天是第一天的克隆,不同的是一些阀门的形状和位置在我记忆里生了根,还有就是,在太阳终于要掉进海里时,一舱所有裸露的钢铁都回归了本色。程部对我的表现很满意,他说雷班交代的任务都完成了,过不多久就是季度装备检查,咱俩趁这在艇上的机会清理清理发射管。

“让我进管吗?”

鱼雷发射管是潜艇的枪膛,进管是老兵才能干的技术活儿。

“急啥。”程部脸上的笑,正像个从不谢幕的太阳。程部和雷班一个爱笑、一个从不笑,到底是天性使然还是无情的生活改变了他们呢?

雷震子果然要当面检查我干活的质量!虽然我刚上艇两天,虽然我只是个新兵,但他这种零信任的做法还是让我心里很堵。我跟在雷震子身后,看不到他的眼神和脸色,但可以想象他犀利的目光正扫瞄每一处不刷漆的金属。他正盯着一个黄铜转换阀,脑袋大小的多面体,我足足耗了半斤桐油和二十分钟时间才让它恢复比黄铜本色更亮更富光泽的亮黄。

雷震子左手握住了四号鱼雷发射管后盖的开关把柄。

“滑板拿过来。”

我一听拿滑板就知道,雷震子要进管了。

发射鱼雷之后,排空海水,过不了几天,就得有人爬进发射管内,将被海水浸泡后锈蚀的部位铲除干净并清理出管,而后刷漆——刺鼻的防锈漆。滑板的作用就是把人驮进管,再让人拽出来。

雷震子正要蹬腿把滑板往管腔里推,程部却死死把住滑板。

“你看你!就剩一条腿好使了,还不用在正道上。刚才政委来电话,医院已经联系好。伤筋动骨一百天,赶紧去吧。”

“狗屁!”

雷震子大手一挥,胳膊从程部的手中挣脱,浑实的身体赌气似的躺回到滑板上。

程部叹了一口气:“就剩这么个爬管的活儿了,去年你亲手教的我,还信不过吗?”

雷震子眼睛直勾勾盯着程部,又转过来看我。歘地从滑板上跳下来,落地的瞬间身体猛向右侧倒。我赶紧上前搀扶。

“乐子,你帮我扶着,好好看着这活儿是怎么干的。”

我连忙按程部说的做,雷震子也扶住滑板,另一只手从鱼雷备用架上拿过一个特制加厚的蓝色口罩递给他,拍拍程部的膝盖,程部把腿伸直放平。雷震子一使劲,滑板就被发射管吞了进去。

“宏凯,上次说你对象啥时候生来着?”雷震子口气竟然很温和。

刺啦刺啦的声音停下来,程部说预产期九月二十号。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找人看了没,男孩还是女孩?”

没有回应,雷震子放开了嗓门问了第二遍。

“没看,男女无所谓。”

我认识雷震子整整一个月,第一次听到他说这么多话。

“你咋这么年轻就结婚了?是初恋吧?”

雷震子似乎从没关心过别人的家事,他的问题越来越八卦。程部的声音每次都很及时地从管内传出来,有时很弱,但却回答得很结实。

“宏凯,你感觉怎样?”雷震子提高声调问了两遍,管内仍旧没有声音。只见他左手猛地一拉,白棕绳急剧颤抖,紧接着左右手交替使劲拉绳,程部的腿很快就露出管口。我意识到出了状况,但却愣在那儿,不知该做什么。雷震子急切地看着程部裹得严实的头部,伸手拉下他的口罩和眼罩,大声喊着他的名字。

“快去,打电话!叫医生!”

等我回到舱内时,程部已经苏醒了。雷震子和我以及他的右膝较过劲之后,选择了放弃。他立在发射管前龇着牙,一手叉住腰,一手扶管盖,右腿微微抬起,银色的鬓角有几颗水珠在闪耀。

“天热,进去别待太久。”

雷震子伸出双手握住滑板,白棕绳在他手腕上缠了五圈,小臂根部突起的肌肉显得更加健硕。我戴上口罩、眼罩和头灯,爬上滑板,接过雷震子递来的钢铲,小腿感受到两下轻拍。

“我读过你的诗。”雷震子站在管口对我说。他用的是吼的方式。

(《人民文学》2019年8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勾勒出当代潜艇兵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传达出一个新兵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真实可感。
B.“上浮,留给海面一叶刀疤”,既契合潜艇兵的生活与想象,也以新奇的意象造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传递了硬朗的军人气质。
C.程部爱恨分明,待人随和,虽然一贯笑口常开,但在我夜晚不守纪律偷偷摸摸干活时,却严厉批评我“不要当老鼠”。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程部的随和与雷震子的严厉,雷震子平时的不苟言笑与陪程部聊天时的温和“八卦”。
2.小说以“进管”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赏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2020-09-04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