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4 题号:163053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封里的儿子

司玉笙

那时候他不识字,班长就一笔一画地教他。时间长了,他就离不开班长了。班长问他是哪里人,他就哭了,说俺也不知道俺是哪里人,就知道家离老黄河不远,爹娘走得早……

班长说,我家离老黄河几十里,爹去世得早,我娘辛辛苦苦拉扯我们兄妹仨……兄弟,这队伍就是咱的家……

1950年秋,入朝作战前的誓师动员大会上,阵阵口号声中,人人热血沸腾,会后纷纷写了请战书。他照葫芦画瓢地将班长的照抄下来,就是名字不一样。班长一看笑了,说,刘兴根、刘敬根,念不好就念成一个人了。

他也笑了,说,咱俩就是一个人。

出国前班长约他去街上照相,留念。过了几天,照片取出来了,是黑白的。单身的一人一张;两个人的合影也是一人一张。他第一次见这照片不禁叫了起来,咋跟活的一样!

班长说,这相片可金贵哩,花去我半个月的津贴,得放好。

在他的注视下,班长将自己那三张照片塞进一个早已写好地址的信封里。这信封纸质韧硬,正面有红框,竖写形制。

揣着这照片,两个人跨过鸭绿江。放眼一望,满目冰山雪岭,林木间寒气重重。战斗一打响,阵地上一片火海硝烟,残枝碎石乱蹦。激战中,班长被一颗炮弹炸成重伤,融化的冰雪和冒着热气的鲜血糊满了一身。奄奄一息的班长看看他,说,兄弟,这信封你拿着,里面还有攒给咱娘的钱……

班长牺牲后他被临阵任命为班长,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好像有两个人在他身子骨里发力,打起仗来十分英勇。两年后,后方战地医院又多了一名伤员。这伤员头部被弹片击中,昏迷了一星期方苏醒。医护人员高兴地相互传语,刘兴根醒来了,英雄醒来了……

后来他被转到国内疗养,他将那信封找出,小心翼翼地抚平,再添上回信的地址,托人寄出。过了月把,回信来了,是人代写的:你母亲接到你寄来的信和照片喜出望外,捂住哭了大半天。自你参军走后,这些年来你母亲天天去庄东头的大路口盼你。你两个妹妹已出嫁。四亩庄稼地有互助组帮种帮收,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读完信,他忽地捶了自己一下,我本来就是娘的儿子呀!

往后再写信,他就用班长的口吻。那边回信问,合影照上的另一个是谁?他答,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娘的儿子。那边回信说,你母亲现在逢人就说,俺儿回来了,还多了一个,就在俺怀里。说着还掏出照片让人家看……

这一提,他心里便拱出一句,我就是我就是,永远是!

为尽量使自己像娘的儿子,他每天对着班长的照片进行“整容”。

班长的颧骨高,他就反复夹捏自己的腮帮子,好让颧骨突出。时间长了,腮帮子还真凹陷下去了一点。护理人员奇怪,问,刘班长,脸上怎么不舒服?

都好着哩,他说,只是想娘了。

复员前,组织上派人征求他的意见,安排你到本地一个大厂工会工作咋样?他说,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端碗,洗洗脚。

他按着信封上的地址一路打听找到了这个小刘庄。还未进庄,头前身后呼呼啦啦簇拥了一群人,争相替他拿行李。被人引着,一进这农家小院,他愣了:一位衣衫打有补丁的中年妇女端坐在简易的板凳上,双手捏的竟是班长写的那个信封!

丢下行李,他紧跑几步,跪伏在这位母亲的双膝上,一声憋了许久的话语自胸腔喷薄而出:娘啊——

是根儿吗?眼泪扑簌簌地滴落下来,是热的。

是我,是我,娘!

粗糙温暖的手在他头上脸上哆哆嗦嗦触摸着。俺的儿,你这脖子上的那颗痣咋没了?

娘,扛枪磨去了。抬头一看,娘泪湿的眼皮是合着的,眼窝里分明有什么在拱动。

旁边一个妹妹插话道,娘怕你忧心,信里不让告诉你她的眼几年前就瞎了。

娘,明天我就带你看眼去!

背着娘跑了几个医院诊治,娘的眼还是没有起色。娘说甭花那钱了,有你在跟前,俺啥都看得明白。

此时县里给他安排好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他坚持不去,说,我回来就是照护娘的。并对两个妹妹说,有哥在你们放心,你们该忙哈忙哈。

于是就在生产队当了保管员,离家近。给他说媳妇,他就要求一条:必须对我娘一百个孝顺!

婚后,两口子轻声问暖、俯身侍奉,娘的脸上就断不了笑客,直至八十六岁寿终。在操办老人家的后事时,有人好像知晓了他的经历,想写一篇报道宣传宣传。他说,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无名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

那日晚间,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部分战友的遗骸被军用飞机运回祖国时,泪珠止不住地滚淌。他让家人打开那小盒子,指指那张合影照叮嘱道,放大,放大……

放大的合影照拿回来后,他看着看着突然说了一句什么,牙关一紧竟昏迷过去。紧急送进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天夜里去世。

灵棚内,高挂的遗像就是那张放大的合影。问清缘由,吊唁者无不动容,噙泪再三鞠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十几枚压在箱底的军功章,还有那个老式信封。

信封已经毛边了,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信封里的儿子”既指班长,也指刘敬根。刘敬根对班长母亲尽孝主要是想弥补自己爹娘走得早的遗憾。
B.在一次紧张激烈的战斗中,班长因为掩护刘敬根而深受重伤,在弥留之际他将装有相片和钱的信封托付给刘敬根。
C.小说中刘敬根对着班长的照片进行“整容”,这个看似荒唐的情节,体现刘敬根真实意替班长尽孝心的想法。
D.战后刘敬根两次主动放弃好工作,甘愿留在生产队当保管员,体现了他不贪图享乐,愿从最底层做起的扎实作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班长耐心地教刘敬根识字,视他为亲兄弟,既写出班长对刘敬根的爱,也引出后文的故事情节。
B.小说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还运用插叙交代班长母亲前几年瞎了眼的情况,使小说叙事既条理清晰,又避免行文呆板。
C.小说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真切,如“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端碗,洗洗脚”话语平易,体现了刘敬根的拳拳之心。
D.小说结尾“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以“雪地梅花”比喻信封上淡淡的血迹,比喻生动形象,意蕴丰富深远。
3.随着情节的推进,主人公刘敬根完成了“儿子”角色的转变。请简要分析他的转变过程。
4.“信封”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

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

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嗅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部分开头将“爆炸的强光”比作“闪电抖动”,又写到“嗦嗦声响”,视觉与听觉结合,渲染了激烈残酷的战争氛围。
B.孙大娘“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既是因为一路找寻透支了她的精气神,也是因为料想儿子可能已经身亡的现实惨状。
C.开头孙大娘向菩萨祈祷,第二部分她在看到尸体后又想“菩萨啊”,前后呼应,展现了她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蒙昧的精神状态。
D.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大娘”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
2.色彩的使用是莫言小说突出的特征。关于画横线部分的色彩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黄色的铜号”是鲜亮的暖色,与母亲心中的冷形成对比,它是儿子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B.绿色意味着勃勃生机,莫言借助此色,转换情绪,给母亲保留一丝儿子生的希望。
C.“深红的蜡光”既与前文“冻了的苹果”的比喻吻合,又体现了死者被定格的生命力的余晖。
D.色彩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也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3.请结合文本分析孙大娘甘愿将“儿子的敌人”的遗体认作儿子遗体的原因。
4.莫言的风格被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2023-10-07更新 | 2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

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①的么?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

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②商量商量罢,要不……

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

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

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捋着白胡须。

是么,四爷也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的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篷船,对岸歇一歇。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

(有删改)


[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1.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交代屯上的居民出门前必须查黄历、走喜神方,寥寥几句,却反映出吉光屯人思想的落后与迷信。
B.作者以将“梁武帝”误说成为“梁五弟”的灰五婶,来影射那些不明真相却人云亦云的人,具有讽刺意味。
C.社庙里发光的“长明灯”,却由名为“老黑”的人看守,微妙的讽刺之中已隐约可见它名实相悖的本质。
D.小说中,吉光屯的小孩多次出现,捉弄疯子,给他头上放稻草叶,拿苇子瞄准他,甚至随口编歌取笑他,其主要作用是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和任性。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长明灯”具有象征意义,既象征着吉光屯的人们愚昧保守的思想,同时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B.作者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去刻画主人公“疯子”,使其形象突出,饱满鲜明。
C.本文的吉光屯,与《阿Q正传》中的未庄相似,都是鲁迅笔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D.小说以第三视角讲述吉光屯所发生的一切,整体叙述凝练单纯。从小说的情节设置来看,主要情节场面扣人心弦,如茶馆的紧张,庙门前的紧张等。
3.请简要概括《祝福》中的“我”与本文主人公“疯子”形象的异同。
4.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中体现出哪些矛盾冲突,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023-08-22更新 | 2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

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幅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幽默,或诗画配,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别小看了卜白,实则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别把自己生生弄成套中人,以后同仁该改叫你别里科夫先生了。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海岛泳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混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吧!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点出了《申报》刊物,著名的作家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人物,这样的表述使得小说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B.小说写卜白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好茶来喝,可见他嗜茶之深,既表现了他的特殊嗜好,也为下文订亲一段中他的幽默埋下伏笔。
C.卜白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国学功底不可等闲视之。小说写卜白爱好京剧并为梅兰芳“补台”,可见他虽“土得掉渣”,甘于“补白”,却多才多艺。
D.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说明。
3.小说以“卜白”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06-08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