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4 题号:163708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放的百合       

淡巴菰

世间所有的花,都是可爱的。如果我只能选择一束,插在花瓶里,我会毫不犹豫地把手伸向百合花,无论是粉色、白色、黄色,皆喜。可是,近些年,我已经和百合花疏离得陌生且隔膜了。

我清晰地记得,最后一次买百合花是在7年前的那个初春,我回北京探望病重的父亲。与癌症抗争了8个年头的他,已经形销骨立,疼痛折磨得他连刷牙也要蹲在地上。这个当年在边境作战中用铮铮铁骨对抗枪林弹雨的军人,没有倒在前沿阵地,却被病魔击垮了。我们都明白,那个说再见的日子已经近在眼前了。

父亲一辈子爱花草植物,但凡能出门走走,都会举着我淘汰的那个尼康相机对着小区花丛和树木拍个不停。屋里更像是个小植物园,客厅卧室都是盆盆罐罐开花或不开花的植物。是预感到主人气数将尽吗?那个冬天,许多已经跟了父母多年的花草居然相继死掉了。望着那只剩下枯枝的破败景象,我决定去不远处的花卉市场买束鲜花,给萧瑟的屋里带来点生机。

买什么花,我知道根本不用问父母。他们从不挑剔。我买了一束粉百合,挑了花苞最大最饱满的几枝。那束最好的百合被插在花瓶里,最终一朵也没开。那鼓胀的花苞像一条条饥饿而死的蚕,没能挺过路上那半个小时的寒冷。

多可惜!那么好的花,活活冻死了。父亲一脸惋惜,佝偻着站在那儿,他已经比去年矮了一大截。他眼里充满怜惜,似乎那花的生命比他的还金贵,似乎忘记了他自己也将油枯灯尽。

不久,父亲走了。当时窗外一树桃花开得正绚烂。他不仅彻底卧床,还瘦得脱了相。他早没力气说话了,微微摆摆手,拒绝了母亲想搀扶他去窗前看一眼那美丽桃花的建议。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买过百合花。甚至,每次看到它们,我都本能地转移视线。它们好像是一根刺,一个伤症,提醒我那个料峭的春日,那个对着一束花惋惜的父亲。花和父亲,都提前结束了生命的旅程。

花被扔掉。父亲被埋在了土下,陪伴着那些青了又黄的小草。我们都还活着,故作平静,过着没有他的日子。渐渐的,好像他离去导致的那个黑洞已经被庸常事物填补得越来越小了。

一周前,我翻找驾照,在抽屉底部看到一个塑料袋裹着的东西,瘪瘪的、硬硬的。解开那死死打着结的袋子,里面却是父亲的黑白照片。我那五官俊朗、神态英气的父亲,似乎一点没在意被如此冷落,仍淡然而微笑地望着我。照片里的他穿着军装,四十出头的年纪。我知道那是他自己极喜欢的两张照片。看到父亲这样憋屈地被扣着关在抽屉里,我心里一阵疼痛。赶紧拿出来,擦干净,放在书架上。偶尔打扫除尘,或只是走过,我禁不住轻声呼唤他一声:爸爸!他只与我交换目光,微笑无语。

有时,我的心会咯噔一下,陡然疼几秒。有时,我只是望着他,唤他一声,然后走开,继续手头正做的事。我明白,这么多年来,父亲并未走远。

春天又来了。花儿们如期赴约。从公园跑步后回家,踟蹰着走进经常路过的那家花店,打量各路花神片刻,我突然上前,走近一堆粉色、白色、黄色的百合花。我选了黄色的两枝,各顶着四个花苞。

天上飘起了细雨。我快步走着,尽量不去想几年前的那趟买花之行。

换水、剪枝,去掉多余的叶子。我把它们插进一个细口大肚瓷瓶,放在客厅的书架旁。读书写字间隙,我不时默默地打量瓶中的花枝。是感觉到主人殷殷的目光吗?它们像懂事的孩子,晚上也不眠不休,趁我睡觉的时候,一朵朵悄然次第盛放。客厅里弥漫着馥郁的香气,经过它们时那芬芳更浓,热烈地扑过来,给我一个最厚实、最缠绵的拥抱。我不再担忧它们不开,而是忧心开得过快过猛。就像母亲,既期盼着孩子成长,又生怕他们太快长大。

每天早晨,从卧室走进客厅,我会先跟它们打个招呼:孩子们,早上好!三朵,五朵,八朵。再一数,居然是九朵!有一个细小到我都没留意的花苞,居然也奋力地开放了!父亲在书架上,正望向这一瓶铃铛一般挂满枝头的百合,那微笑仍是淡定而温暖的,似乎在说,不错。他一向是个寡言安静的谦谦君子。我突然顿悟,要报答那个老人几年前的悲悯之心,这些花儿原来是为父亲开的。

我感激得无以言表。这束世间最知心的百合花,它同时陪伴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另一个世界的父亲。

我俯下身,使劲嗅着每一朵花瓣,好让自己的身心都熏染上花香。我小心地触摸它们柔润的叶片,像触摸冬天里的第一场雪。面对着那纯洁脆弱的美,我也曾有过摇头叹息——我们,谁也不能逆时光而行。

世间万物,其实哪样可以久留?无论美丑垢净,不过弹指即谢。然而,我们依旧深怀感恩,努力前行。

忽然想起一个朋友去郊外踏青,眼高手低,拍了一组花红柳绿的照片,自知不尽如人意,配文云:你们尽力了,我也尽力了,足矣。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是的,父亲尽力地活了,如这束尽力盛放的花。这也许,就叫作圆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给父亲的百合,花苞像“饥饿而死的蚕”,这个喻体表现了“我”对百合的惋惜,对买花未能给予父亲快乐的内疚自责。
B.“我”认为百合花盛放是回报父亲当年的悲悯之心,说明“我”走出了父亲去世带来的情感阴霾,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C.作者描写照片中的父亲“五官俊朗、神态英气”,意在将壮年的父亲和老年的父亲构成对比,以突出父亲的衰老、病弱。
D.“我”对百合先喜爱后疏离再感激,这种情感变化构成了散文的情感线索,既展现了“我”对生命认识的变化历程,也使文章富有波澜。
2.“百合花”这个艺术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朋友郊外踏青的照片配文是理解本文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谈谈对“你们尽力了,我也尽力了,足矣”这句话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22-23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5]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

梁衡

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只要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已50岁,皮肤黛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窗外绿柳红花。

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才十八岁。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一个念头,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睡在工棚厨房的大锅台上。白天你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鞋子、裤脚冻成一个冰壳;春天,风沙开始在你秀气的脸上冲磨皱纹;夏天,烈日开始将你嫩白的皮肤晒红、晒黑。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当地没有合适的绿化树种,你横跨半个中国,到东北深山里去寻找白天打树籽,晚上在招待所里搓籽皮树籽还湿,你带在火车上继续搓,两只手搓红了,搓肿了有这样的出差者吗?啊,难怪你有这双青筋暴突的手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需要人去培育现在这个戈壁新城已拥有200多种树种154万株树,城外还有30公里长的林带,生命之缘已战胜了荒漠的死寂但是,你的青春年华已无可奈何地悄悄退去不过,她不是消失在灯红酒绿中,不是消失在大城市的菜市场上,不是消失在小家庭的热炕头上你挺立在戈壁滩上,将青春的信息,融进雨,抛向风,化作了一座绿城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

你明眸中闪着火花,浑身披满风尘,好似一座坚毅的塑像不知为什么自从我离开西北之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色,就想起了你我在想,绿色,难怪人们用她来表示生命大凡有生命之物,总会有什么东西要对她进行一点折磨。要成长,就有压制;要生存,就有毁灭只有战胜了这些,才会有生命正当你用红肿的手从兴安岭采回的树籽,靠瘦小的腰身从天山上扛来的树苗,在这戈壁滩上发芽生根,漾出一片绿云时,“文革”开始了。极左者认为栽树是为了打扮城市,爱打扮就是资产阶级。这些树也在“革”之列好可怜的树苗啊,几天内便一起惨死在斧锯之下她们任人砍剁,根露枝弃你躲在家里不忍看这个场面

一天晚上,一个好心的林工给你送来一车树技:“队长,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树都给人家砍光了。我给你送把烧火柴吧”你冲出门外一头扑在车上,哭成个泪人昨天,我采访时听人讲你的这段故事,我忍不住流下眼泪。这以后,有人说你疯了,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满城人都同情你啊,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泪的眼睛。

但你终于挺过来了。生命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苗圃终于要回来了,一切从头开始那天我到苗圃参观时,放眼又是一片绿茵新绿啊,满园关不住的新绿但有一棵樟子松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已有几分苍色它是那次“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这树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树,我都会想起这棵松,和站在松下的你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

女性,总是和母爱联系在一起。但你心里只有树,你的时间全让树占去了。你长年出差,总是将孩子托与别人照顾那天,林业队的一位大婶告诉我:“你的孩子直到十几岁了,还在叫她妈妈,而把你当作阿姨”你18岁就离开家,是偷着报名参军,跳上汽车就走的当母亲追来送行时,你只依稀看到一个老母拭泪的影子几十年了,你没有回家戈壁上的土绿了,石河子街上的树高了,母亲的头发白了终于老母等不及了,千里迢迢前来寻你她本想痛骂你一顿的啊!但是,她看着这满城的绿色,原谅了你绿色如水润万物,绿色含情暖人心绿不像红那样热,不像蓝那样冷,她柔和美好,给人安静,叫人思索你让我知道,这柔情之色,是有铁石心肠牺牲精神的人生产出来的这绿是用人火红青春转化而来的从那以后,我每见到绿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样用泪水汗水,深情地去调制这深深的绿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

在我的采访生涯中,不知遇到过多少个人物,但只有你这样常常让我忆起天涯何处无绿色,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在招待所里采访时见到的“你”,与作者脑际装着的“你”的形象形成反差,表现“你”几十年在新疆生活、工作的艰辛
B.文中一些描写,如“窗外绿柳红花”“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在不经意处表现石河子的优美景观,体现出“你”的奋斗成果
C.文中以“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意在表现“你”在树苗被人砍剁这件事上所受的打击以及“你”对绿化戈壁的执著。
D.“她看着这满城的绿色,原谅了你”“绿色如水润万物,绿色含情暖人心”等语句,说明柔和的绿色,能使人心地变得柔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段写出了“你”给“我”带来的认识,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在结构上照应题目,统领下文。
B.文章使用数字,突出现在的戈壁新城树种之繁、树株之多、林带之长,写出了主人公非凡的业绩。
C.文章反复写“看见绿色,我就想起了你”,不仅引起对“你”的叙述,而且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
D.文章引用大婶“你的孩子直到十几岁了……”的话,侧面表现出“你”为事业甘付一切的牺牲精神。
3.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4.文章多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好处?
2021-12-30更新 | 1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成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美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费、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究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口、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略有改动)
1.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概括说明。
2.第③段,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4.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含义。
2016-11-18更新 | 8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罗迦诺的乡村(节选)

     

特精省的南端是罗迦诺城,临着一座爪形的湖。我在湖边的一个小村落里住过一个晚夏的八月。

脚刚踏上轻松的土地,举目一望两旁的浓绿,便深深嗅到浓郁的故乡气味。不只是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就是几种违阔许久的生物,也在这里重逢了:中午是无边无际的蝉声,夜晚窗外时常有悉悉索索的声音,那是蝎子在墙缝里出没,更有成群成队的壁虎,灰色的,绿色的,在壁上和草间爬来爬去。

植物方面呢,也多是故乡所有的。西瓜、蜜桃,都非常肥美;更有那大芭蕉叶子,成荫地伸出矮矮的墙头。只是暗绿色,瘦而长,火焰影的扁柏,三三两两地被移种在别墅里,或是白色的圣母堂旁,给我们一些异乡之感。

我们背山临水,租下一所小楼。房东是村里唯一的富户,唯一的“世界人”。天冷了到巴黎去过冬,只有夏天才回到家乡;但晚饭后每每放开收音机,收来都市的音乐,搅得四邻不得清静。

除此以外,远远近近却是异常清静。不但听不到瑞士以外的国家是怎样磨掌擦拳,勾心斗角;就是瑞士以内的事,也好像与他们无干。不必和他们谈什么罗马、伦敦,就是本国的日内瓦,在他们看来也是极辽远的地方。

可是我们在那些严肃的大都市里过过生活的人,骤然来到这里,对于这些疏散无事的“特精省人”,总有一些缺乏信任。我们在外边飘流无定,无论到什么地方,第一个去处便是邮局。但当我行装甫卸,在马她邮局办了一番交涉后,走出来,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空旷旷的屋里,坐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她问我话,我不懂;我用几句临时速成的意大利话向她说,她不懂。后来似乎彼此会意,我在一个纸条上写好了通讯处,交给她,她接过来,点头笑一笑,放在抽屉里,便无事了。一瞥间我望见那抽屉里乱七八糟,甚至还放着一些针线。我很不放心,但只有推门出去。

后来才知道,那邮局里的局长、邮务员、信差,是三位一体的,这集中的“一体”正是那女孩的哥哥。他本就事务繁重,又要午睡,睡醒了还要在酒店里喝红酒,所以把邮务员和信差的职务都交给他的妹妹,他自己则悠悠自得。

两天后,那少女果然背着一个大信袋,在我们门前出现了,递给我几封初次转来的信。这是前日交涉并没有误会的证明,但是她笑着不肯走。正犹疑间,她从信袋里取出一个硬纸夹子,里边都是邮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邮票是在她身边带着,问我买邮票不买。这真是方便:邮票既可送上门来,那末新写完的信也可以直接交给她了,落得不出门。邮票固然可以在门前买,可是待发的信我还是不肯直接交给她。

那少女几乎天天送我们的邮件来,一封也没有遗失,日子久了我再想起刚来时那种疑神疑鬼,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在大都市往久了的人,会一天天地变得小家子气。有一天,她的哥哥送信来了。穿着制服,戴着制帽,皮靴橐橐,我从来没有看见他这样严肃整齐过。我把信握在手里,不由自主地问:“令妹呢?”他的回答是,家里生了一个小牛。

瑞士的肉类是出名贵的,我们一日三餐,只以菜蔬为主。可是面包常起恐慌。附近没有面包房,每天早晨由一个少年骑着车挨户送,有时却得不到。我们一向是现钱交易;怎么也想不出不送的理由。有一次我们在湖边候船,看见那少年正在码头上放跳板,同他谈起来,才知道送面包是他的“兼差”,他的正当职业是放跳板。我问他,为什么时常忘记给我们送面包呢;他仿佛在叙说旁人的事,举出的理由也似乎很正大,因为我们住房的台阶太高。我有些忿忿,同住的某夫人到底乖巧,示意他,往后不会让他白登高台阶的。经过这番谈话后,交情似乎深了一些;第二天,面包按时送到了,某夫人也不失信,送他一支香烟作为登台阶的报酬。他满意接受了。果然,此后每日一支香烟,面包也天天送到。

想不到,住房的台阶高也会这样影响到吃饭问题。然而并不止于送面包一件事。我们到邻村唯一的杂货店里订下一桶煤油,说妥立刻就送来。回来后,却空等了一个下午,第二天又去催问,说是昨天店里没有闲人,今天下午一定送到;于是我们回去等着,又等了黄昏,仍然不见送来。只好在次日清晨再忍着气去问,店里老板的回答是:

“已经送去了。”

“我们却没有见到。”

于是大家把昨日送煤油的小厮唤来。他理直气壮地说:

“他们的台阶太高,我把煤油交给他们的邻居了。”

回到邻家一盘问,那桶油放在苹果树下,等它的主人,已经等了一夜。

在这些人们中间住不上几天,大家便熟识了,自己也不知不觉把皮鞋脱去,换上家乡的布鞋,把领带抛开,换上反领的衬衫,时表也用不着,锁在箱子里,自有那日出日落给我们正确的时间。

一片湖水,四围是默默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在变幻。有时远远驶来一只汽船,转个圈子,不久又不见了,与这里的世界好像不发生一点关系。

1937年,写于上海吴淞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身处异国他乡,但罗迦诺的乡村与故乡北平在气候、生物等方面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因而能让作者感受到浓郁的故乡气味。
B.罗迦诺的乡村与世隔绝,这里的人们听不到“瑞士以外的国家是怎样磨掌擦拳,勾心斗角”,有点像一个古朴的世外桃源。
C.送面包少年坦言台阶太高而不肯送货上门,后来却因每日一支香烟而将面包送到,写出了他散漫任性、直截了当的处世态度。
D.文末刻意标明写作的时间和地点,既有作者在紧张的时局里对短暂的乡村生活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遛过描写自然风物来抒发独特的人生感悟不同,本文则更多地将视角聚焦于乡村人们的处世态度。
B.文章善用对比,比如用一家充满喧哗的富户衬托整个乡村的清静,用哥哥的悠然自得、不管差事,来衬托妹妹的严守职责。
C.“在大都市住久了的人,会一天天地变得小家子气”,是对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批判,结构上也与前文对邮件疑神疑鬼相照应。
D.文章结尾部分写景以动衬静,以山间不停变幻的云衬托四围静默的青山,寥寥几笔让人感受到罗迦诺的乡村超然世外的和谐。
3.作者对罗迦诺的乡村的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在《山水》后记中说:“《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在我的面前闪着微光,使我生长,使我忍耐。”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微光”的理解。
2023-04-22更新 | 1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