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04 题号:164605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岭产婆

凡一平

她预感了她的大限将至。

她从床上起来,下床。整整一百岁的身体瘦骨嶙峋、背弓膝屈,像一棵残枝败叶的老竹子。她走出比她更老的房屋,活动在村庄的小路上。

经过长时的徒步,她走完不足一里的路,来到村东的山脚。她在山脚的崖壁前驻足,凝望。崖壁上有用石子画出的一道道杠,密密麻麻,有一人高、一丈宽,杠痕斑驳、错落有致,像幅有些年头的巨画。她是这幅巨画的作者,从她三十岁当产婆开始,到七十岁洗手不干,四十年间,每当一个生命被她亲手接出,或眼睁睁看着了结,她就会来这里,画一道杠。活下来的画竖杠,死去的画横杠。目前横杠是数得清的,一共十五道。而竖杠却是怎么数都数不完,超过了她会算数的上限。她只知道竖杠比横杠多了很多,就是说活着的比死去的多了很多,这就够了。多少年来,她正是用数量的多少对比来安慰自己,求得心安。

她捡起一块熟悉的石子,用扁平锐利的一面,在所有的横杠下面,画了一道横杠。这道横杠比所有的横杠都大、都深,像一根横梁托举或承受全部负担和压力。画出这道大大的横杠,她感觉轻松了许多,舒服了许多。在回去的路上,她用时不到来时的一半,就到家了。

她关闭窗门,然后给自己洗身子。

宽大的木盆里,浸泡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妇人。她是上岭村和上岭村周边独一无二的产婆,是与生命打交道和见血最多的人。她经手的血,可以汇成河、但都融入她的记忆里。木盆里的水仿佛也是血污,从她的脑海里,汩汩地洗出。她试图把所有淤积的血、胎脂和胎粪洗掉,然后做一个干净的人,干干净净地走,去往来生。仿佛她的来生,是不想做产婆了,如果能选择的话,她只想做一个育儿养子的母亲。她今生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做母亲。

她洗净身子,开始穿衣服、鞋袜。早有准备的全套寿衣摆在床头,五领三腰,整整齐齐,鲜亮明艳。她喜欢鲜艳的颜色,一生都喜欢。无论年轻的时候还是年老的时候,她都尽其所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清清爽爽的。衣服、鞋袜穿好了,她在床上平静地躺下。秋风萧瑟,暗夜无光,但她不觉得冷、也不觉得黑。她厚衣如被,心里亮堂,人生中从未如此觉得温暖和智慧,像是天神的灵光,已将她照拂和开示。

一连三天,屠户韦克椿都没到上岭村来卖肉,没发现产婆韦美琴家的屋顶起炊烟。他三天不杀猪了,因为没有猪卖。屠户韦克椿难得清闲地居家三天,没有走村串寨、吆喝卖肉。他平日到上岭村卖肉,总是先选上好的肉和下水,留给产婆韦美琴,或上门送给她——这个把他接生到这个人世的人。而且,他还是她最后一个接生的人。

那是三十年前,产婆韦美琴七十岁的时候。韦克椿的母亲怀他早产,好不容易请来了已被禁止非法接生的产婆韦美琴。她披星戴月来到孕妇家,只见胎儿已经露出半个头,她顺势麻利地将胎儿接了出来,并利索、卫生地剪掉了脐带。才七个月便出生的男婴有了啼哭,意味着成活。但婴儿轻飘短小,不足四斤重,像个大红薯。处理完产后事,婴儿的父亲请求产婆韦美琴,将婴儿带走,找个地方扔了,他不忍亲手做这样弃子的事情。韦美琴看着婴儿冷酷决绝的父亲,将可怜的婴儿带走。但她没有将婴儿抛弃,而是带回了家,悉心地喂养。孩子快两岁大的时候,他的亲生父母发现被他们遗弃的孩子健康活泼,与正常的孩子无异,后悔了,跪求产婆,把孩子要回来。产婆答应了。就这样,孩子还来不及叫产婆一声“妈妈”,便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二十多年过去,这个叫韦克椿的男孩野性荒蛮、旁门左道,像獠牙一样成长。他曾经走南闯北,纵横江湖,最终返乡,成为一名屠户。关于他幼年被产婆收养的经历,也许还有记忆,也许已经忘却。然而他对上岭村这名孤苦伶仃产婆的同情和关爱,却是无微不至,人所共见。只要他杀猪,当天新鲜和上好的肉及下水,必留给产婆韦美琴,分文不取。

准确来说是第四天,韦克椿没有望见产婆韦美琴家冒起炊烟。本来三天不见产婆,他已觉得内疚,现在不见炊烟和产婆出现,他觉得不安和不妙。于是他慌忙撂下摊子,快步走到产婆的家。门是闭着的,但一推便开了。他一边进屋一边呼唤“阿婆”,没听到响应,一丝动静都没有。他接着进入里屋,只见床上下着蚊帐,床下是一双旧鞋。他进一步靠近,掀开蚊帐,发现产婆一身寿衣躺在床上,手一探,没有了气息。

他大惊失色,瘫软在了床边。

惊魂甫定,他跪着,重新看着产婆。只见她面部安详,露着笑容,双眼闭合,像是在美梦中悄然而逝。床头的枕边放着一只盒子,盒子上放着一根树枝,是椿树的树枝。椿树,壮话是克椿。那么盒子上放着克椿,而他的名字是克椿,说明盒子是留给他的。他拿过盒子,取走盒子上的树枝,打开盒子,发现盒子里装的是钱。大大小小的钞票,有条不紊,叠得整整齐齐,有一千多元。她为什么留钱给他?他猛一想,原来他做屠户的几年来,给产婆的肉、都拒不要钱,这些钱便是产婆补偿他的。她走得清清白白,谁也不欠。

他顿时泪崩,埋在心中的记忆、敬爱、孝顺和恩情,一下子全部爆发,如惊涛骇浪,化作一声声哭喊:“妈妈!”

(选自《中国作家》2022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文字塑造视觉形象,“瘦骨嶙峋、背弓膝屈”写出了百岁产婆的特征,“像一棵残枝败叶的老竹子”的比喻写出了产婆的风骨。
B.产婆一生都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清爽,临终前洗净身子、穿好寿衣,不为他人找麻烦,展现一位精神世界洁净、自尊自立的女性形象。
C.小说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写韦克椿的父亲请求产婆帮忙把早产的婴儿扔了,产婆却带回家悉心喂养,以此突出了韦父的冷酷无情。
D.产婆对韦克椿有救命之恩、养育之情,但临终仍给韦克椿留下一千多元肉钱,清清白白地离世,在她身上有着令人无法小觑的高尚情操。
2.小说为什么设计产婆韦美琴去崖壁画横杠的情节?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上岭产婆故事的,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扛 包 工

戴玉祥

①五娘去世,我过去奔丧,碰见星球。

②星球是我高中同学,二十多年没见,都高兴。

③乡下办丧事,来奔丧的,是要记账的,记账后,要吃过饭才能离开。星球显然是记账后,过来等饭,碰见我的。我正坐在餐桌前,看晚阳趴在桌沿上,看苍蝇在晚阳身上飞。星球一把拽住我,说老同学多年没见了。我说是呀,好多年了。星球看着我,很快松开了手。星球坐到我对面。见星球铜色的脸上冒着酒气,我说老同学,中午喝了?星球有些得意。星球说,上午没活干,就喝了。星球说过后,目光就搁我脸上,碾过后,问,中午没喝两杯?我说,公务员中午不准饮酒。星球听了,一脸得意。星球说,没我自由!说后,放声大笑。我使眼色,星球才觉得这样的场合,不适宜,止了笑。

④阳光不知啥时候溜走了,电灯亮起。

⑤支客的在招呼过来奔丧的人入座,准备开饭。

⑥我给星球倒了杯白开水,说老同学多喝点水,解解酒。星球感动,边喝着白开水,边跟我叙着往事。星球说,当年村里初中毕业三十多人,考上高中的,才七人,还记得吧?我说,怎么能不记得?还说,领录取通知书回来的路上,我们还偷摘了队里的香瓜,躲红麻地里吃,说是庆贺。星球说,记得记得。还说,我们七个,后来你与荣考上了大学,其余的,只好修地球了,不过……星球突然转移了话题,说,修地球其实很好的,你看我们吃的,那才是原生态的绿色食品,你们城里人吃不到吧?我们住的,院子想要多大就可以多大,搁你们城里,那要多少钱呀!星球越说越激动,越说越得意。后来,竟有些飘飘然了。

⑦开饭了。

⑧星球开了瓶白酒,给我也倒了杯。我说五娘去世,我不能喝酒。星球说,你五娘九十多了,活这大岁数才走,是白喜事,得喝!见我没动杯子。星球灌了口酒,说知道你是公家人,讲究多,咱老百姓,没啥讲究,但实诚。老同学,你要是实诚,就喝了。我只好“实诚”了。几杯酒下肚,星球显然是有些醉意了,话多起来,人也精神了。铜色的脸上,反射着灯光。星球说,老同学,你现在一个月拿多少钱?我说,七八千吧。星球乜了我一眼,很不屑。星球说,不是跟你吹,我有天扛水泥,往十楼扛,一袋十块钱,我两个小时扛五十袋,挣五百块,这样算,比你挣得多!说后,咕咚,又灌了口酒。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主动端杯,与星球碰。我们都喝了很多酒。

⑨翌日酒醒后,我跟老婆说了星球的事。老婆听了,说他能那样对待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老婆的话有道理,心里就好受多了。渐渐,也就将星球忘了。

⑩我正在键盘敲字,手机响了,是大哥打过来的。大哥说,星球死了,摔死的。我惊诧,急问怎么摔死的。大哥说,扛包时,星球为了赶速度,多扛,下楼时,直接在窗户上拴条绳子,然后顺着绳子往下滑。昨天,可能是中午喝多了,绳子没拴牢,从十楼摔下来,当场就没气了。我放下手机,就跑出去了。

⑪我决定去送送星球。

⑫坐在车上,我开始打盹。星球向我走过来,铜色的脸上,冒着酒气。星球说,上午扛了四百六十块钱,狠狠心,要了一盘菜,花二十块钱买了瓶好酒,喝得那个痛快呀……星球得意地说,喝了酒,趁着酒劲,继续扛。星球突然不说了,目光搁在我脸上,慢慢碾。好久了,星球才说,知道我为啥比别人扛得多吗?星球继续得意。星球说,别人下楼走楼梯,我下楼——星球用手比画着拴绳子的动作——直接手攥着绳子滑下来,那个快呀!星球继续得意,还说,你老同学厉害吧?我说,厉害!

⑬开车的司机问我,在说谁厉害呢?

⑭我这才醒来。

⑮我说,一个同学。

⑯还说,他真的很厉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0.04 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篇,交代了“我”因长辈去世奔丧而遇到高中同学星球一事,引出了后文情节。
B.小说第六段中,二人回忆考上高中时一起偷瓜吃瓜庆贺的情景,营造了温馨欢乐的气氛。
C.文中写星球有没有活干都喜欢喝两杯,喝得痛快等内容,为后文星球因酒丧命埋下伏笔。
D.星球在提及他的收入比“我”高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表明“我”对星球的嫉妒。
2.作品是怎样叙述“扛包工”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3.文章在结尾处设置了“打盹”这一情节,这样设计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2020-06-16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公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他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出一个国民来,挺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九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我不堪纪念这些事。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N救回目光望向我,继续他的絮叨:“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N用胳膊在空中比划着手杖,说:“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债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噘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

我说,“回去么?”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有删改)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武昌举行反清起义,次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9月28日临时参议院通过将10月10日定为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故称“双十节”②髡(kūn):中国古代刑法分为五等,“去发”的刑不在五刑之列,但亦为刑罚之一。③扬州十日,喜定屠城;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破扬州城,对汉族人民进行了十天的大屠杀,是年稍后,清军攻入嘉定城,又三次大规模屠杀汉人。④拖辫子:满族旧俗,男子剃发垂辫,1644年清世祖入北京后,多次强令全国男子遵从满俗,曾引起汉人强烈反抗。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双十节”、历史人物事件,将叙述锚定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上,为下文“头发的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
B.“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其中“原来”“没有记载”等词表现了当时民众乃至社会对辛亥革命的淡漠之情,表达了“我”的失望与悲哀。
C.N先生当年因为没有辫子遭受人们嘲骂,表明民众的愚昧、麻木;群众对于满清的辫子的接受,对于辫子的守护都出于内心自觉,这显示的正是群众的守旧与善忘。
D.这篇文章以小见大,将辫子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表达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对民族病根的忧虑与愤慨,启人深思。
2.本文主要运用人物语言描写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3.鲁迅的杂文被喻为“匕首”与“投枪”,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融进了鲁迅杂文的若干特质”。试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2022-07-25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造景计划

孙道荣

乡干部黄四和一个拎着大皮包的男人走进村里时,全村的狗都狂吠起来。黄四对皮包男说,别怕,会叫的狗都是虚张声势。黄四和皮包男径直来到了村委会,村干部早就等候在那儿了。黄四指着皮包男对村主任说,这位就是我为你们从市里请来的专家,他将为咱们村打造旅游生态村提供宝贵的意见。村干部激动地鼓掌。听了村主任的介绍后,皮包男说,我们去村里看看吧,找找可开发的亮点。

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没古迹,也没名胜,只有村后的一座小山包,长满了树,郁郁葱葱。

皮包男里里外外绕了几圈后,指着小山包说,唯有这个小山包,可以打造成一处风景。村干部愣了,这么一个普通的小山包,怎么看也不算风景。村主任说,要不,我们就在小山包上,再多栽些树,这样会显得更生机勃勃些。

皮包男摇摇头说,不,恰恰相反,我要你们把山上的树都砍了。

把树都砍了,那不成了秃山?

皮包男说,我刚刚看了下,山顶上有一棵大树,只留下那棵树。皮包男拿出一张纸,画了一个弧形,又在弧形的顶端画了一棵树,然后,对村干部解释说,我们在对面造一个观景台,看到的风景将是这样的:弧形的秃山,只有山顶傲立着一棵大树。景点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望乡树。这个景,一定会火。村干部和村民们激动而热烈地鼓掌。

很快,山包上的树都被砍光了,只留下了山顶上那棵大树。对面的观景台也很快造起来了,站在观景台上,往这边跳望,光秃秃的弧形山坡上,一棵如伞状的大树,突兀而孤独地傲立着。山坡下,是村庄。尤其当夕阳西下,村里飘起袅袅炊烟,山顶的大树在风中摇曳着枝冠,此情此景,真的如诗似画,让人陶醉。果然,周末就有城里人开着车来观景了。特别是山顶上那棵唯一的大树孤独而桀骜的身影,让人为之惊叹、沉醉。望乡树,多有诗意的景点啊!但游客仍然十分有限,皮包男和黄四再次来到了小村。

皮包男指着光秃秃的山坡说,看来仅有一棵望乡树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城里游客。为了让小村更有特色,他强烈建议,把山上的树桩全部挖出来,然后,在山坡上整出一块一块弯弯曲曲的梯田来,灌上水,春天开黄灿灿的油菜花,夏天种绿油油的水稻,秋天栽上菊花,冬天覆盖上白雪,四季景不同,这样,从观景台看过去,孤独的望乡树下,层层梯田如画,配上小村的袅袅炊烟,那就真正成了如梦如幻的田园风光了。

说干就干,在乡干部黄四的指挥下,村民们老少出动,挖桩的挖桩,平地的平地,挑水的挑水,栽苗的栽苗,不出个月,光秃秃的山坡就又换成梯田环绕,水光闪烁,绿色星星点点的样子了。

乡干部黄四慷慨激昂地说,等将来参观的人多了,我们就在村口建一个游客中心,收门票,到那时,游客如织,你们就忙着数钱吧。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期待着美好的那一天。

不过,还没等游客中心开工,雨季来了。大雨连续下了半个月。雨水裹挟着泥沙,冲毁了山坡上的梯田。最不幸的是,那棵孤独的望乡树,在一场大风中,轰然倒下了。大雨还在天天下,没有停歇的样子。

乡干部们冒雨来到了村庄,乡干部黄四亦在其中。在查勘了灾情后,乡干部发出紧急撤离的命令,因为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已经将毫无遮拦的山坡浸透,随时有山体滑坡的危险。

就在村民们极不情愿地撤离村庄的当天夜里,山坡轰然坍塌,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将半坡上的村庄,夷为平地。村庄没了。望乡树没了。梯田没了。景没了。所幸村民们都提前撤离,被临时安置在附近的村庄。

雨季总算过去了。在村民安置大会上,村民们个个垂头丧气,而乡干部黄四却很开心。黄四通报了上级精神,村庄原址已不适合重建,全体村民将统一按照拆迁标准进行安置,由皮包男的公司全资赞助。人们这才注意到,皮包男什么时候也来了。呀,我们上当了。”“我们真傻!……人们议论纷纷,但已没有办法。

几天之后,十几辆推土机、打桩机轰隆隆开进了原来的村庄。已坍塌无影的山坡后,隐约可见不远处城市的边缘。

(摘编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全村的狗都狂吠起来”是以狗的反应衬托乡干部黄四和拎着大皮包的男人的形象,暗示他们别有用心。
B.规划观景台时,人们充满信任,怀揣盼望,以为皮包男的设想能打造旅游生态村,村干部、村民都“激动而热烈地鼓掌”。
C.挖树造梯田时,人们已经发现了乡干部黄四和皮包男的真实意图,所谓的“田园风光”不过是打着“生态村”的招牌谋求私利。
D.村民们很快砍光了山包上的树,在山包对面造了观景台,不出一个月又将光秃秃的山坡改造成梯田等行为,都表现出村民们勤劳的一面。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包男先是建议村民把山上的树都砍了,后来又强烈建议把山上的树桩都挖出来,为后文山坡坍塌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乡干部黄四慷慨激昂地说,等将来……数钱吧”一句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黄四用小利诱惑大家的虚伪丑态。
C.文中画横线的四个短句,每个句子单独成句,强调每一项“没了”都是终结,从侧面反映自然破坏后不可再生的遗憾。
D.“造景计划”是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人造景观“望乡树”的遭遇,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具有欲抑先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2022-05-23更新 | 1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