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4 题号:169229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常青树

李汀

穿过县城的一条小街,来到一处普通的居民小区,赵栋贤老师的家就在这里。小区不大,有一棵粗壮的小叶榕树,郁郁葱葱,很醒目。赵老师住在三楼,小叶榕树的树枝伸到窗前,触手可及。赵老师家里的陈设再简单不过了:一张旧书桌、一台老电视机、一张木质旧沙发、一张简易木床。赵老师说,二十多年,习惯一个人了,平时写字看书,吃得简单清淡。赵老师走到窗前,指了指窗外说:“看看这树,就不觉得孤单了。”

就在两个多月前,九十三岁的赵老师把他一生的积蓄三十九万余元,全部捐给了四川苍溪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设立“良才奖”,用于资助特困学生完成学业。捐资时,工作人员问他:“捐这么多钱,您自己还有钱吗?”赵老师笑着说:“还有呢,还有呢。”说着,从衣服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六元钱,对工作人员说:“看嘛,还有六元呢,够吃一顿早饭了。”

谈起这笔“巨款”,赵老师对我说:“有每月退休金中结余的生活费,获得国家、省、市荣誉的奖励,撰写稿件所得的稿费……”赵老师就是这样省吃俭用,一笔一笔,把“小钱”攒成了“巨款”。赵栋贤老师常说,自己从放牛娃成长起来,是党和国家培养了自己,要永远念党恩。他说:“最好的投资是教育。我捐出毕生积蓄,就是为了帮助有志学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也让更多有识之士关注支持教育。”

从赵老师家里出来,我回望那棵小叶榕树,它是那么高大,茂盛。金色的阳光洒在树上,有一种安静的力量。赵老师站在窗前,向我挥手告别。这情景,让我突然觉得,①赵老师就像是一棵树,默默奉献,绿意浩荡

上世纪50年代初,贫苦家庭出身的赵栋贤被选送就读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后,他在南充五中开始了挚爱一生的教书育人事业。从南充五中,再到苍溪中学、三川中学、苍溪师范学校,赵栋贤先后在四所学校当教师、任校长,他呕心沥血、开拓实干,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赵栋贤曾经工作过的苍溪师范学校(现为苍溪实验中学)校园里,有一棵桂花树。秋季开学,满树金色的桂花盛开,香气四溢。四十五年前,赵栋贤调到苍溪师范学校任校长,一干就是十二年。那时学校刚刚恢复办学,赵栋贤一手抓校园建设,一手抓教学质量。短短几年的时间,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教学成绩成为全市三所师范学校的第一名。

这棵桂花树,就是恢复办学时赵栋贤从学校附近山上移栽过来的。四十五年了,这棵桂花树见证了一批批学子在这里成长成才。刚移栽来时,桂花树纤细瘦弱,来到校园里,像是积攒了全身的力量,没过几年,就枝繁叶茂,树干有碗口粗壮了。如今,桂花树茂密的枝叶仿佛撑起一个天然的大帐篷,微风过处,满枝绿叶沙沙作响。桂花香伴着琅琅的读书声,惬意美妙。

1991年,赵栋贤退休。但他依然闲不下来,退休第二年就马不停蹄地投入苍溪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中。上世纪90年代,学生小樊父亲亡故、母亲生病,身处辍学边缘。一筹莫展时,赵老师来到小樊身边,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资助他上学。如今,他已经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老师。我问他:“如果赵老师是一棵树,你觉得他是一棵什么树?”

小樊沉思了一会儿,坚定地告诉我:②“赵爷爷就是一棵香樟树。”

小樊说,他每次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找赵爷爷,一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棵高大的香樟树。每次从那里回来,总会收获温暖与动力。在小樊心里,赵爷爷就像那棵香樟树,坚定地守护着、帮助着他们这些遇到困难的孩子,给他们前行的希望和信心。“我现在也学习赵老师,关心关注失学学生。这也是一种传承吧。”小樊说。

那一天,我怀着敬意,专门去看了那棵香樟树。树冠蓬勃,撑起一大片绿荫。我手抚树干,把脸贴上去,眼前是赵老师和蔼亲切的模样。

虽已九十多岁高龄,赵栋贤还在为青年干部、教师学生上党课、讲党史。

“虽然我现在年纪大了,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信仰没变,初心没变。”赵栋贤说。初心不改,信念如磐,③他真的长成了一棵常青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对赵栋贤家里简单陈设的描述,表现出赵老师生活之简朴,为下文他资助贫困学生埋下伏笔。
B.赵老师说:“看看这树,就不觉得孤单了。”窗外的这棵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寄予着他的人生信仰。
C.贫困学生小樊是次要人物,引出赵老师是一棵香樟树的表述,在文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D.桂花树移栽前后的变化,既是校园环境的实写,又有象征意义,即赵老师在教育中对学生的影响。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补叙的手法,补充交代赵栋贤退休后资助贫困生小樊的故事,使文章结构富于变换,主题更加突出。
B.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我”见证了赵老师对教育事业“初心不改,信念如磐”的坚守,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C.结尾处“他真的长成了一棵常青树”,照应了文本开头“看看这树,就不觉得孤单了”,赵老师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
D.本文采用正侧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如小樊对赵老师的评价,细腻温暖,富有哲思,从侧面刻画了赵老师的形象。
3.以“一棵常青树”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你怎样理解文中三处划线句子所说的“树”?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

沈从文

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玉姓原本是旗人,菜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菜。北京白菜素来著名。主人玉太太,年纪五十岁。有一个儿子,年纪二十一,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虽是旗人,在当地得不到人亲近,却依然相当受人尊敬。玉家菜园发展后,母子另雇了人。主人每到秋深便令长工在园中挖窖,冬天来雪后白菜全入窖。从此一年四季,城中人都有大白菜吃。主人善于经营,十年来,渐渐成为小康之家了。

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冬天时,玉家白菜上了市,全城人都吃玉家白菜。赞美了白菜总同时也就赞美了这人家母子。

二十二岁生日那天,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时值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①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地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母子二人谈论到萝卜白菜皆须大雪始能将味道转浓。

母亲说:“今年这雪真好!”

“这样雪落下人不冷,到这里算是稀奇事。北京这样一点点雪可就太平常了。”

“北京听说完全不同了。”

“这地方近十年也变得好厉害!”这样说话的母亲,想起二十年来在本地方住下的经过人事变迁,她于是喝了一口酒。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我今年五十多了,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

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

“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②“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时间过了三年。

在这三年中,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但渐渐地,城中便知道玉家少主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极其出名的事了。其中经过自然一言难尽,琐碎到不能记述。然而在本城,玉家白菜还是十分出色。在家中一方面稍稍不同了的,是做儿子的常常寄报纸回来,寄新书回来,做母亲的一面仍然管理菜园的事务,一面读从北京寄来的书报杂志。母亲虽然五十多岁,一切书报煽起二十岁年青学生的种种,母亲有时也不免有些幻梦。

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当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住上一月时,母亲欢喜极了。

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美丽的媳妇不久也就为本城人全知道了。在一次集会中,本地教育局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与媳妇请去开会了。还有那种对未来有所倾心的年青人,从别的事情上知道了玉家儿子的姓名,因为一种倾慕,特邀集了三五同好来奉访了。

从母亲方面看来,儿子的外表还完全如未出门以前,儿子已慢慢是个把生活插到社会中去的人了。许多事皆仿佛天真烂漫,凡是一切往日的好处完全还保留在身上,所有新获得的知识,却融入了生活里,找不出所谓的痕迹。媳妇则除了象是过分美丽不适宜于做媳妇值得忧心以外,简直没有疵点可寻。

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五年前母子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

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母子自己也动动手。儿子卷着袖子,以手代铲,两手全是泥。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轻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做母亲的为这种意外不幸晕去数次,却并没有死去。儿子虽如此死了,办理善后,罚款,具结,她还有许多事得做。

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苦笑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

玉家菜园从此简直成了玉家花园。内战不兴,天下太平,到秋天来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吃的是园中所出产的蔬菜,喝着好酒,同赏菊花。因为赏菊,大家在兴头中必赋诗,有祝主人有功国家,多福多寿,比之于古人某某典雅切题的好诗,有吟诵玉太太写的卖菜媪对于旧事加以感叹的好诗,名士伟人,相聚一堂,人人尽欢而散,扶醉归去。

玉家菜园改称玉家花园,是主人在儿子死去三年后的事。这妇人沉默寂寞的活了三年。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春天同秋天不用再来了,把一点家产全分派给几个工人,忽然用一根丝绦套在颈子上,便缢死了。

一九二九年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视角讲述故事,作者与故事拉开距离,笔调客观冷静,读者自可体会其中真情。
B.小说主要以菜园为环境依托,用了不少笔墨通过对菜园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美丽的菜园与和善的主人相融无间。
C.小说讴歌了人性的美,也对罪恶势力进行了揭露和鞭挞,这与沈从文的另一篇作品《边城》在主旨上是一致的。
D.小说运用情绪的流动自由地表现旨蕴意念,通过诗意的画面呈现唯美的意境,用抒情性因素代替了严密的结构框架。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句①中的“大坟”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形成了对死亡的一种暗示。
B.文中画线句②采用语言描写,玉太太表面上同意儿子去北京,实际上是想阻拦儿子,不让他离开家,留在自己身边。
C.本文笔意清淡柔和,透着一缕淡淡的哀愁,却不缺乏平和幽远的深韵,读来如一首抒情诗回味无穷,余音袅袅。
D.本文最后一段“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着人物悲惨的命运,预示着玉太太的悲剧结局。
3.小说在刻画玉家儿子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玉家菜园”已改称“玉家花园”,作者却仍以“菜园”为标题?请探究其中意蕴。
2022-11-03更新 | 2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蓝色冰河(节选)

汤成难

索朗老人一早就去了铁悬桥,他要去看看河面的冰冻情况。一夜过后,冰又厚了一层。这条冰河是查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途径。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动身了。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学校还有十一天就开学了,如果路上顺利,需要步行十天,这样正好能在开学前赶到。

他们要沿着山脚下的赞斯卡河谷徒步前行,河谷里的光线还不太好,两侧高高的山峦遮挡了阳光,四周十分寒冷。宽阔的河面只剩下窄窄的一道,水流奔袭,蓝色水流涌动处可以看到冰的厚度,足足有一尺多厚。

四个人排成一队,当头的是达瓦父亲,两个孩子在中间,索朗老人在最后。他们都戴着雪镜,说是雪镜,不过是用墨汁涂抹在眼镜上而已。大风四起,狂风夹杂着雪珠,平地又升起一片白雾,无法看清脚下。在冰河上行走,每一步都暗藏险情。每年都有被冲进冰层之下的人,每年都有死于冰河的人。

他们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十天的干粮、木柴、铝锅、水壶、碗、帐篷,蹚水的靴子,以及孩子们的衣物。肩上的背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脚下打滑,尤其是在有坡度的雪上,每走几步就会摔倒一次,滑出很远。每当这时,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两个孩子也跟着一阵笑。

不久前的一场雪覆盖大地,又结成一道薄薄的浮冰,脚踩上去,嘎吱一声,落在另一层冰面上。鞋底很快便沾上了冰块,厚厚的,得用力跺一脚,或者坐下来使劲敲掉。为了保持体力,四个人并不说话,山谷静悄悄的,耳边只有冰碴破裂的清脆声。

孩子们这一去不知几年才能回来,县城离查村有三百多公里,那里有一个福利学校,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捐赠的。查村附近没有学校,当然,查村的孩子大多是不读书的,他们一辈子在山坳里放羊、割草,过着繁重又简单的生活。几年前,一些开明的父母把孩子送到福利学校去。去福利学校的孩子无法每学期回家,因为路上耽搁的时间太久,且危险四伏。

休息的时候,两个孩子便坐到一起窃窃私语。多吉问达瓦,你想去上学吗?达瓦摇了摇头,又点点头。达瓦很想做村里的孩子王,他以为今年不去上学,这样自己就成为村里年龄较大的那一个了。达瓦也问多吉,想去上学吗?多吉想了会儿,点了点头,又摇摇头。多吉内心是复杂的,他多么想去县城啊,可又害怕离开查村。

多吉问索朗老人,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唔,我的小多吉啊,索朗老人一边整理背包一边说,还没有到那儿就想着回来咯。

我会想念我的羊。多吉低着头说。

唔,到那儿你就不会想念啦。

可是……多吉皱了皱眉,顺便把快要流出来的鼻涕用袖子擦掉。

他们继续上路了,多吉走在索朗老人前面,他放慢脚步,对索朗老人说,我还没和我的羊道别呢。

唔,羊儿们知道我们的小多吉去读书啦。

母羊快要产子了。多吉又转过头说。

唔,我的小多吉啊,别担心,佛祖会保佑它们的。

积雪还在加深,覆盖着山川大地。风吹着冰口,发出尖啸之声。傍晚,他们经过一处宽阔的河面,脚下的冰一踩一个坑,冰冷的河水瞬间涌出,多吉和达瓦的靴子很快被河水浸湿。他们不得不停下来,坐在一块干燥的石头上。索朗老人帮多吉脱下靴子,倒出许多雪水,又使劲拧干袜子。达瓦的小脚丫也被冻得通红,人也开始打哆嗦。达瓦的父亲赶紧生起一小堆火,给他们烤干袜子和鞋,毕竟这才是出发的第一天,接下来还有更艰难的路要走。

达瓦和多吉说,他们会顺利到达县城的,因为他的阿妈向佛祖祈求过了。他褪下一只手套,从脖子里拽出一串念珠给多吉看,这是他的阿妈从山顶寺庙里求回来的。

多吉也脱掉手套,红通通的小手在念珠上摩挲一阵。多吉没有阿妈,他的阿妈在他出生时就死了。他也没有喝过阿妈的奶水,索朗老人用羊奶喂他。等多吉学会说话了,他问爷爷,他的阿妈呢?索朗老人便指着一只母羊告诉他,我的小多吉啊,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

多吉想起那个在查村逗留的年轻人。

当他合上本子的时候,一张照片从本子里面缓缓飘了下来。

这是什么?多吉看着纸片问道。

是照片,蝴蝶的照片,这叫蓝色闪蝶。年轻人捡起来递给多吉,说是几年前在非洲拍的。

照片里蝴蝶很大,具有金属般的蓝色光泽,硕大的翅膀使它们在天空像轻盈的鸟一样翱翔。年轻人把照片送给了多吉。非洲在哪里?非洲离这儿远吗?多吉问年轻人。

哦,年轻人想了想,指着冰河说,得先从这儿走出去才行。

四个人走了一整天,现在又饿又累。他们找到一个背风处,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夜空中繁星点点,多吉还睡不着觉,伸出半个脑袋看着头顶的天空。他的眼前突然闪过一颗蓝色的东西,啊,是蓝色闪蝶。多吉还没叫出声来,蓝色就不见了,他不知道是自己眼花了还是真的看见闪蝶了。他皱了皱眉,轻轻叹了口气。

……

一连两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好在到了第三天,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它们慢慢地被撕裂,露出一点一点的淡蓝来。

蓝色,蓝色。多吉指着天空告诉达瓦。这时候蓝色的出现,让多吉感到十分欣喜。他们停下来歇歇,仿佛为了庆祝这消失已久的蓝天。

达瓦想看一看多吉的蓝色闪蝶照片,多吉便解开背包找出来,他们的目光立即被粘连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片金属一样的蓝。

一个问:它有手掌这么大吗?

一个回答:是的。

一个又问:它能飞很远吗?

一个又回答:是的。

一个再问:它也能飞很高吗?

一个再回答:是的。

他们就这样一问一答,或一答一问,直到索朗老人催促上路了,才停止了对话。

向前走了一段路后,多吉问索朗老人,县城里有蝴蝶吗?

索朗老人说,我的小多吉啊,快赶路吧,县城里什么都有。

有蓝颜色的吗?

嗯,县城里什么颜色都有。

多吉闭上眼睛,眼前便出现一只蓝色闪蝶,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下牙紧紧地咬住上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县城前,大家做了充分准备,用墨汁涂抹在眼镜上制成雪镜,并准备了几十斤重的行李。
B.大风四起、平地起雾、冰面打滑、光线不好等因素影响着他们能否在开学前顺利赶到学校。
C.达瓦阿妈出于对行程的担忧,前往山顶寺庙向佛祖祈求,带回念珠让达瓦一路随身携带着。
D.索朗老人指着一只母羊告诉多吉“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因为多吉是吃羊奶的长大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叙述以线性顺序为主,“第二天”“傍晚”“一连两天”等时间词标志着情节的发展。
B.小说选取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冰河”,它既是行程的阻碍,又是通往希望的途径。
C.从年轻人和多吉的交谈中,可见年轻人的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也侧面反映出查村的闭塞。
D.“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隐喻着冰河之路已经走完,多吉的心情也变得欣喜。
3.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多吉怎样的心理?结合文本分析。
4.“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河流、蓝色的蝴蝶”,小说中一直闪烁着的“蓝色”有怎样的内涵?
2023-09-09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鹅的凛冬

郑小驴

一群鹅,共五只,三白两灰,一公四母。立夏来回数了几次,放心了,端起盆,迈出门槛。鸡就来了。它们仰着头,咕噜噜地瞅他。立夏佯装撒谷,它们拍打着翅膀,腾跃起来。发现上了当,转而又咕噜噜盯立夏的手看。立夏捏了把谷粒,扬起手,空中便多出一道金黄的抛物线。沙沙沙,每颗都落了地。鸭子嘎嘎嘎,摇摆着也来了。它们伸着脖子,长喙东戳戳,西探探,看似笨拙,撮起食来最得劲,喙子像把吸尘器。都精明着呢,哪里谷粒撒得厚往哪钻。鸡被挤得弹脚舞翅,来了怒火,脖颈处鸡毛参裂,鸡冠笔挺,朝鸭背狠狠一啄。嘎的一声,鸭子扇着翅膀跑了。鹅最后才来。它们优哉游哉,从桃树下慢慢踱过来。鹅群一来,就没鸡鸭事了。连捣乱的小黑狗也怏快走了。五只鹅,白花花一团,谁敢抢食,哗啦一翅膀,扇得它们七荤八素,站脚不稳。立夏就笑。笑得悬在鼻翼的两条红薯粉摇摇欲坠。他赶紧吸溜一声,又缩回鼻孔。

说来奇怪,这年冬天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冷,滴水成冰,是南方少见的凛冬。立夏又从盆里抓了把谷粒,朝最大的那只白鹅喊,果果,果果,快过来!那只鸵鸟似的肥白鹅拍了拍翅膀,一摇一摆过来了,杏黄的喙比立夏小手掌还宽。果果勾勾脖子,朝他欢叫。立夏趁势捉住它,骑了上去。白鹅顿时身子一沉,嘎的一声,着立夏在院里慢慢走着。立夏学着电视里骑马的样子,驾驾驾,吁……觉得手中多了一条马鞭,时不时往空气里挥击一下。白鹅灵性,听得懂立夏的口令,他喊停就停,喊走就走。立夏经常骑白鹅,在他家院里摇晃,叫人好生艳羡。他们骑过牛,骑过狗,可谁都没骑过鹅。孩子们隔得远远的,喊,白痴骑白鹅,白鹅载白痴,白痴白鹅不分啰!

立夏怔怔地望着他们,也不懂回应。

因为这群鹅,孩子们都不敢靠近立夏。当然只要靠近立夏,立夏肯定没好果子吃。现在水车镇上谁都晓得这是个傻子。时间再往前退点,立夏四岁,水车人背地里嚼舌头,说包子铺雷老头家的孙子脑子烧坏了,四岁还不会说话,是个傻子。

这群孩子里,要数二告最坏。二告指着地上一团暗绿的鸡屎,逗他,糖,甜的!立夏就蹲下去,抓了把,犹豫地望着他们,讪讪地笑,得到肯定的目光,猛地往嘴里一塞。孩子们强憋着气,不敢作声,生怕坏了好事,看立夏咧嘴皱眉,似在回味,突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呸呸呸,骂道,坏人!大家憋得脸红脖子粗,噗的一下,像针戳破了气球,纷纷爆笑起来。笑得肠疼,笑得脚软,笑得眼泪长流。几只狗也受到感染,吐着红舌,摇起尾巴,欢快地围着孩子们打转儿。

立夏受到伤害,缓缓站起来,一边吐口水,一边抹眼睛。

入春以来,连着下了几场雨。雨天他就不需要去清江放鹅。雨天河面浑浊,河水带来了上游的枯枝败叶和各类垃圾。有时还漂浮着淹死的猪和禽类。立夏在石板街上孤魂一般游荡着。傍晚时分,雨开始密了起来,街上打伞的人越来越多。他站起身,朝汽车站旁边的小巷走去。他晓得那里的屋檐可以避雨。放学的孩子们三三两两从小巷尽头走来。没带伞的人顶着书包,在雨水中一路小跑。立夏贴着墙根,缩身在旮晃儿,没人顾得上瞧他。打伞的孩子则不紧不慢走着。雨滴落在伞面上,轻轻转动伞柄,变成一朵旋转的雨花。

果果走在最后。她举着小花伞,隔着很远,他就认出来了。她的小花伞出现在小巷,小巷里所有的伞都黯然失色起来。果果哼着《蓝精灵》的歌,旋转着小花伞,一点也不急着回家,看得出来她很喜欢雨天。

到了四月份,水车镇开始进入雨季。这年的雨水比往年仿佛来得迟些。每年漫长的梅雨季节,天气都很潮湿,墙上长满了霉斑,被褥衣服永远湿漉漉的,黏在身上,浑身不爽利。

立夏站在水车的桥亭,底下是流淌的清江。他每天的任务,是将那群鹅赶下清江。鹅见到水,开始加快步伐,扑扇着翅膀,纷纷入水。立夏坐在桥亭上,俯瞰着他的鹅群。鹅……鹅!鹅!鹅!立夏在上面一声喊,所有鹅都抬起头,屏息侧听,听着是立夏的声音,嘎嘎嘎地回应起来。

立夏喜欢这群鹅。跟鹅待在一起安全。身边有鹅,他就什么都不怕了。遇上那些孩子时,他们说立夏,傻子!他也敢回应了:你才是傻子呢!他们咦了一声,傻子还敢骂人呢!立夏就退,身后传来鹅叫声,他就不退了。那群鹅是他的保镖。其他孩子都没鹅,没有保镖,立夏便有些得意了。

哪天你的鹅就全死光光了!他们诅咒说。

果果从不欺负他。有时她跟在这群孩子后头,默默望着他,带着一丝怜悯。她穿红漆小皮鞋,举着小花伞,背一只唐老鸭的大书包。立夏察觉到了她目光流露出来的同情。她说你为什么不上学呢,立夏用小木棍戳了戳脚背:老师不收我,我爷爷说我高烧烧坏了脑子,他们说我是傻子。

你还会养鹅呢,你看它们都听你的,你一点不傻。

说到鹅,立夏马上神采起来:我养的鹅会飞,能飞很高很高。”“能飞多高呢?

立夏就指了指天,蔚蓝的天空有半轮残月,像道浅浅的牙印。能飞到那!说完嘿嘿朝她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立夏喂食开篇,写喂鸡、鸭、鹅,将立夏撒谷子的动作及动物们的动作,分解开来,细细描绘,普通的喂食场面在作者笔下甚是热闹。
B.小说插入了阴雨笼罩的故事情境,这符合主人公忧郁而孤独的形象,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C.小说中以二告为代表的那群孩子与小女孩果果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在他们对立夏的态度中,含蓄呈现了作者对中国乡村校园霸凌主题的思考。
D.小说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和阴郁忧愁的情感流动,带领读者关注和体察儿童的苦闷与忧伤、欢乐与悲哀。
2.很多小说喜爱以人物与动物的关系来完成感情题材的书写,立夏和鹅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说:“小说的每处褶皱都是深渊,每个细节都驻扎着灵魂。”请据此简要赏析小说中的细节安排及其效果。
2023-10-21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