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9 题号:1692868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哈尼梯田

早上出发,一直在哀牢山盘旋,中途遇了几次雨,来到这里已经是傍晚,山头的浓云你追我赶地狂奔,像要在天黑前去赶一个圩场。浓云还不可怕,关键是雾气也跟着凑热闹,弥漫得到处都是,根本就不能看清眼前的景象,心情一沮丧,雨也泪珠样跟着落下来。哈尼梯田,真的无缘相见了?来时朋友说,这个季节不行,雨多雾重,你会失望的。

半夜睡不着,掀开窗帘,昏黑中出现了一牙儿明月!月牙周围镶着金黄的边。早上六点再看,天边射来一霞的红,心里一阵喜,天开了!窗后小道上,走来下田的身影。有人打着招呼,听不清说什么,但是好听得就像商量喜事儿。一个细细的哈尼女子,边走边左一下右一下梳那长发。

再一次急急地走向哈尼梯田。

岚气从这里那里长上来,像谁家在做饭。虎斑纹的梯田还是裹在云雾间不肯露真容。耐心的等待中,来人越来越多了。

终于,云雾慢慢散开,就像新人扯去了纱巾,你要看,就看吧。现实还是幻影?人为的设置还是天地造化?你的感觉一下子给打乱了,你的想象也模糊不清了,你没有了先前的经验,你必须从头认知。那么深奥,那么舒展,一片山从下到上一层层地连起来,一直铺排到天上。哈尼人的梯田,呈现出来的不仅是梯田的形,而且是梯田的势,那是千山万壑的势,拔山盖世的势,九重天梯的势。

它是如此的柔情深涵,又是那样的恣意豪放。每一块田都填满了色彩,没有一块空缺。上工上学还有人请假旷课,种田就不会有什么事儿耽误?但是不管这家发生了什么事儿,田都不会荒芜。它似乎总有一种集体观念,要照顾那数千数万片色彩的统一,所以就不会像有些土地那样荒废掉——那都是平原上的土地,一块顶这里的很多块,一荒废就会荒废很多粮食。这些土地懂得珍惜,懂得珍惜才会孕育出一千三百年的美丽,才会让世界遗产的名录打开来,把这珍惜藏进去。

看着慢慢行走的水牛和悠悠下田的人们,你会觉得时间几乎没有走动,一千年前不也是这样?是的,有些理论在这里没用。哈尼梯田,不是谁要把它藏那么深,而是它就存在于那么深的深处。哀牢山本义是哀其像一个牢笼吗——没有路通向外界。梯田就从那时诞生,不灭的生命就从那时延续。来时的路何其漫长,何其艰难。我就有些同情这里的人,但来了以后才明白,最值得同情的是我自己。哈尼人世世代代就这样繁衍生息,他们没有什么不适应,尽管离喧嚣的尘世很远。后来,游客从世界各地着相机而来,带着新奇而来。

梯田,有梯才有田,只有一梯梯上去,才能成就一方方田地,只有一梯梯辛苦,才有一方方收成。哈尼人是卓越的艺术师,他们知道怎样利用水,利用山坡,利用雨和阳光。哈尼人把道理写在梯田上,把生活的法宝一代代传下去。

千回百转的梯田,志趣不在艺术表层,而在生活内里,那是一天天摇曳的生命,一年年奉献的丰裕。哈尼人精神世界的形成,最终体现在对自然的崇拜上。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被视为神,比如稻神、水神、树神,插秧之前要举行“昂玛突”节,祭祀寨神林,保佑一年好时光。那田埂是要扫的,清理得干干净净,洗了种子,再撒上育苗。他们甚至以为秧苗里有神,就是女儿出阁时不愿离家的哭嫁,娘也以秧神为例来劝说:秧苗长大了,是要嫁给梯田的,姑娘长大了,也是要嫁给男人的。

前年二月来的时候,在不大的一块田地里,我曾看到一个后生在赶着水牛犁田,田块不大,水灌得很足,田里的土完全变成了泥塘,但泥下面还是要耕匀的,所以后生一遍遍来来回回地犁着,他和牛的身体,都沾满了泥浆。那是一头母牛,刚生下不久的小牛也在田里,跟过来跟过去。画面是生动的,但也是单调的。汉子就这么来来回回地辛苦劳作着,没有谁和他打招呼,他只能和牛说话,更多的是长久的寂寞。山野太静,这种静无限地扩大了寂寞。

上到高处你就会发现,梯田那一块块明亮的镜片,反射出蓝天白云与层层叠叠的立体空间。梯田是大地与人共同创作的艺术品,是水与土的手工制作。那种认真与执着近乎修行。也许哈尼人的性情就是这样铸成的。

每年春天,你能见到一年之中最动人的场景,男人女人都要下田,将一年的期盼插在一弯弯的水田中。秧苗撒向了田间,像一只只鸟儿入水。插秧是妇女的事情,她们裸露的腿进水中,像一丛湿润的竹笋拔来拔去。插完了秧,她们开心地穿上干净的民族服装,成为春天里另一丛亮丽的秧苗。往后,一个个节日开始了。节日中,一个个新人找到了心仪的伴侣,处处飘荡着歌声笑声:

哈尼的男人阿哥哟,

肩扛着犁耙下田来。

哈尼的女人姐妹哟,

身穿着新衣下田来,

依色欧舍依,舍依……

而到了十月收割以后,祭祀的火把会再次点燃一阵阵乐曲,风撩动着鲜艳的裙裾,让幸福变成一山的美面。长街宴开始了,一桌接一桌的美食从街头摆到街尾,那是家家劳动果实的展示,也是哈尼人友好的相聚。你就来吧,随便你坐在哪里,你会在亲情与友善中失去自我,迷醉或者狂放。

至夜,篝火点起来,歌儿随舞唱起来,拉起的手满是迷离的温情。月光照亮了整个山坡,叮叮的水声,正从上往下环绕在梯田中。

下山的时候,遇见娶亲的车队正往山上盘。外面的后生忘不了家乡,要把喜事在古老的田野上。

(取材于王剑冰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走边左一下右一下梳那长发
瀑:像瀑布一样。写出女子长发柔滑顺直的质感
B.游客从世界各地着相机前来
端,平举着拿。表现游客对哈尼梯田充满了向往
C.她们裸露的腿进水中
扎:钻入。突出环境的恶劣及妇女们劳动的艰辛
D.要把喜事在古老的田野上
种:播撒。希望古老的家乡今后能有更多的喜事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渲染哀牢山天气状况,突出作者无缘和哈尼梯田再次相见的沮丧心情。
B.第七段“一千年前不也是这样”说明哈尼人始终固守古老的生存方式而不思进取。
C.文中的歌词既写出哈尼族青年男女爱情的甜蜜,又表现了人们在劳动中的快乐。
D.“昂玛突”节、“长街宴”等民俗独具特色,哈尼人以此来祈福、庆祝,感恩大自然。
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多种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哈尼梯田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4.作者在文中第十段插入了“后生赶着水牛犁田”的画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解读。
20-21高三上·北京通州·期中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巴金

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蓝天,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子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路易斯·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几岁的时候。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没想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样的年纪,就永远闭上了眼睛。1927年春天在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可喜的事。我了解他的心情,他是南欧人,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见到在巴黎少见的阳光,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见到。

我也很像发布里那样热爱阳光。但有时我也酷爱阴雨。

十几年来,不打雨伞在雨下走路,这样的事在我不知有过多少次。就是在1927年,当发布里抱怨巴黎缺少阳光的时候,我还时常冒着微雨,在黄昏、夜晚走到国葬院前面卢梭的像脚下,向那个被称为18世纪世界的良心的巨人吐露一个年轻异邦人的痛苦的胸怀。

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我时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受不了煎熬。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

水滴从头发间沿着我的脸颊流下来,雨点弄污了我的眼镜片。我的衣服渐渐地湿了。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模糊的雨景,模糊……白茫茫的一片……我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来走去。转弯时我也不注意我走进了什么街。我的脑子在想别的事情。我的脚认识路。走过一条街,又走过一条马路,我不曾跌倒在地上。在雨中,我的眼睛看不见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我常常走了一个钟点,又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我回到家里,样子很狼狈,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

我知道俄国人有过“借酒浇愁”的习惯。我们的前辈也常说:“借酒浇愁。”如今我却在“借雨洗愁”。

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

经历了这场大雨,我仿佛又看到了阳光。

       (选自《巴金作品精编》)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文章中,“雨”是作为帮助处于心灵的黑暗中的作者见到“阳光”的外界力量出现的,代表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B.所谓“不健全的性格”是指作者内心极度的矛盾。
C.文章所描写的雨中的世界,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反动专制统治的象征。
D.作者说自己是在“借雨洗愁”,说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作者暂时还无法看到阳光,因此他在借雨来逃避自己内心的痛苦。
E.文章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痛苦迷惘中走出人生的风雨,看到阳光的过程。
2.作者在写自己对雨的热爱之前,为什么花了两小节写发布里热爱阳光?
3.作者说:“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全文来看,作者爱雨有哪些原因?
4.解释一下“我在雨中,我的眼睛看不见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这句话的含意。
2018-11-10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去的东栅

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篷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香带在了身上。

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

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

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昔日乌镇视作自己梦中的故乡,徘徊在乌镇恋恋不愿离去,体现了对静谧安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面对经济大潮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则深怀叹惋之情。
B.作者初到乌镇时,乌镇就像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再到乌镇,乌镇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女子。对比鲜明的比喻,表达出作者对变化后乌镇的遗憾与怨愤。
C.戏楼,青檐黛瓦的房子,寂静的林家铺子,满是书香的茅盾故居,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勾勒出乌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D.本文言简字约,对景物的描摹既准确生动,又雅致通畅。语言平直而充满韵味,即使比喻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将内心深沉的情感与简淡的语言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2.作者为何两次逃离乌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写了乌镇两个阶段的特点,作者对乌镇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8-11-22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大碗

铁扬

那时,乡人吃饭用三种碗,大、中、小,人们管大号碗叫钵碗,家里的壮劳力吃饭用它,有长工的人家,长工吃饭用它,那些年我们家里是有长工的。

女人们吃饭不用大碗,我母亲却有一只,这是她专用的,且每年只用一次,就是她生日那天。平时这只碗被倒扣在碗橱一个什么地方,家人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是一只白釉、蓝花钵碗,碗身就绘有似云非云、似花非花的图案,碗边是随处可见的麻绳图案。母亲生日这天,家人才注意到这碗的存在,确切地说,是母亲端起这碗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了。

这时的母亲不知从什么地方捧出这只大碗,自言自语地说,“今天换个大碗。”然后不声不响地把锅里的饭盛入碗中,坐在自己刚劳作的灶前,呼呼吃起来。那时灶堂的余火尚在,余火映着她那张平时就显黑的脸,脸上只是一派的满足,神情十分悠闲,那时的我们只知道这一天对于母亲来说,有别于一年中的其他任何一天——她端出了大碗。

在平常的日子里,母亲是一个不显山露水的人,她少言语,多劳作,负责全家人衣食的运转;棉花由花变成布,再变成衣;粮食由谷粒变成面粉,再变成饭,有着一双“解放脚”的母亲从早到晚只是在家中行走,于是院中的各个角落便会传出风箱声、织机声、刷锅声、叫鸡声,叫猪声,棒槌的捶布声,直到晚间的纺车声,母亲是没有时间和我们说话的,待到说话时,她不得不把内容压缩到最短,“走吧。”这是她催我上学了,“睡吧。”这当然是催我上床,也许正是因了母亲那简短吩咐和呼喊,我们做子女的才心领神会,无条件地接受着,执行着。

我奶奶却是一位见过世面,说话唠叨的人,她嫌母亲把饭食做得单调又鲜少和她交流,常常朝母亲没有人称地唠叨着,“给你说事,也不知你记住没记住,也不知你明白不明白,你说就煎这两条鱼……”她是说我母亲煎的鱼不合她的口味。

鱼的风波总会过去。母亲还是会把做好的鱼送给奶奶,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奶奶面无表情地撕扯着它们,嚼着,日子还在继续。

有一年母亲没有端出她的大碗,那是1947年,北方农村大变革的年代,社会各阶层要平均。父亲率先将多余的土地和房屋献了出来,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一个“深挖浮财”的运动又在继续,“浮财”指的是地上和地下的宝贝。“挖浮财”主要是拿家中的女人说事,这种女人被称作“富婆”,政策决定要把村中一班“富婆”按坐牢的形式集中起来,让她们坦白交代。我家的“富婆”当属奶奶了,一天,当持枪的民兵要带走奶奶时,母亲站了出来,她对来人说,“我去吧。”她边说边向门外走去。于是替奶奶服刑的母亲便被带到村中一个大牢似的黑屋里。

那里集中着几十名“富婆”,各家的饭由各家去送,给母亲送饭的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

奶奶把稀薄的稀饭盛入一个瓦罐,我信手从碗橱上拿下一只中号黑碗,刚要出门,奶奶把一只大碗递过来说:“用大碗。”这是母亲的大碗,我后悔自己没有想到。

走到“牢”门,经过检查,我从“号”中喊出母亲,我看母亲在一个背静处吃饭,她把饭盛在她的大碗中,想了想问:“你想出来的?”我说:“是奶奶。”母亲的嘴在碗边上停歇了片刻,呼呼喝起来。

几年后,时局归于平静,我们这班投身革命的子女,有能力使母亲过上另一种生活了,便争着抢着要把她从老家接出来。然而一个噩耗传来——她去世了,得了一种没有诊断清楚的胃肠道大出血的病症。

我接到父亲的电话后,由省城到家里奔丧,才发现为母亲奔丧的兄弟姐妹,只来了我一人,他们或因路途遥远,或身有重任,我的身份顺理成章的成了长子,出殡时打幡、捧盆是葬礼中的重中之重。

父亲决定,母亲的丧事要按老规矩办,且要办得红火热闹。热情的乡亲为母亲买来崭新的瓦盆,这时父亲却有了新意。他举出了母亲的大碗,把大碗交到我的手中说:“摔它吧。”

我按照长孝子的规矩,痛哭着,跪在母亲的棺前,举着这“盆”朝着母亲的棺头,用力摔去,母亲的大碗被我摔得粉碎,我努力完成着不仅是父亲,也是全家人的心愿。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从事着我的艺术事业,为研究民间的瓷绘艺术,我酷爱收集瓷片。为此我四处寻找、发现,还根据我对瓷绘艺术的知识,把瓷片编成系列。但每当我摆弄起瓷片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遗憾——我的瓷片里没有母亲那只大碗的一星半点。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前面着重描写了母亲大碗的色彩和图案,既突出其对母亲的特殊意义,也和文末遥相呼应,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怀念。
B.母亲只有在生日那天才拿出大碗,即便生活很清苦,她也要将自己的生日过得有一定的仪式感,反映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C.从织布到做衣,从磨面到做饭,以及各种劳作的声音,这些细节描写将母亲那种吃苦耐劳、甘于付出的品格揭示得淋漓尽致。
D.文章的选材看似信手拈来,却都能直击人心,表达看似平淡,如话家常,却能将情感表现得细腻精微,深沉有力,令人动容。
2.文中作者在给母亲用大碗送饭时,母亲先是将“嘴在碗边上停歇片刻”,然后才“呼呼喝起来”,这是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3.母亲出殡时,作者把母亲的大碗摔得粉碎说成是为了完成全家人的心愿,这一“心愿”有何内涵?请简要分析。
2022-03-16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