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170280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吕梁山还是冰天雪地。西北风滚过白茫茫的山岭,旋转啸叫。黄灿灿的太阳光透过干枯的树枝,照在雪地上,花花点点的。山沟里寒森森的,大冰凌像帘子一样挂在山崖沿上。

山头上,山沟里,一溜一行的战士、战马和驮炮牲口,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他们的灰棉军衣都冻得直溜溜的,走起路来咯嚓嚓响。这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奉命从山西中部出发,不分日夜向西挺进。枪不离肩,马不离鞍,战士们急行军十来天,赶到了黄河畔。

黄河两岸耸立着万丈高山。战士们站在河畔仰起头看,天像一条摆动的长带子。人要站在山尖上,伸手也能摸着冰凉的青天。山峡中,浑黄的河水卷着大冰块,冲撞峻峭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吼声。黄河喷出雾一样的冷气,逼得人喘不上气,透进了骨缝,钻进了血管。难怪扳船的老艄公说,这里的人六月暑天还穿皮袄哩!

纵队的前卫部队在沟口里的山岔中集结,准备渡河。蒋匪的五六架美国造战斗机,在黄河渡口上空盘旋侦察,俯冲扫射;枪声、火药味,加上黄河的吼声,让人觉得战场就在眼前,感到一种不寻常的紧张。

旅长陈兴允从山口里驰出来,眼前就是黄河,他急忙勒住马,习惯地看看左右的山势。接着,双手搭在腹前,长久地望着那急湍的浪涛。

团参谋长卫毅和第一营教导员张培,从山口出来走到陈旅长身边。

卫毅,脸方,眉粗;身材高大结实,肩膀挺宽。堂堂正正的,不愧是山东大汉。张培呢,比卫毅低一头,身体单薄,脸膛清瘦,看起来斯斯文文。他负过四次伤,流血多,身体单薄。看外表,谁也不相信他是过了十年战斗生活的人。

陈旅长说:“我们在黄河上来回过了多少次啊!黄河跟我们是有老交情的。”这愉快、爽朗的声调,是卫毅他们听惯了的。

陈旅长接着侧过身问张培:“这几天日夜急行军,你吃得消?”

“我骑马行军,还有什么好说的。战士们倒是真够呛!”

陈旅长明知故问:“卫毅,张培真是骑马行军?”

卫毅挺不自然,微微耸肩,说:“行军中,他的马总是让拐了腿的战士骑。”

陈旅长脸上闪过不满意的气色,说:“这些事,我真是懒得再说!”

张培知道旅长不满意他的来由。半个来月前,张培还躺在医院里,胸脯上的弹伤算好了,身体呢,还很弱。他听说部队要过黄河去作战,就再三要求提前出院归队。部队出发的头一天,他赶回来了。这几天行军中,陈旅长每次碰到他都要他好好休息。

敌人的五六架飞机,从黄河上空俯冲下来,扔了几颗小型炸弹,扫射了一阵子,怪叫着钻到云层里去了。

陈旅长脸上闪过严峻的神色,说“我们得抓紧每一分钟往前赶。西北形势严重,非常严重!”

他把敌人的阵势讲了一番。八年的抗日战争,打得多么苦啊!可是一场大战刚完,中国人民连一口气都来不及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去年六月底,以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敌人以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举杯庆祝胜利了。可是,我解放区军民英勇坚决地展开了自卫作战。作战一百多次,消灭敌人七十多万,迫使敌人集中重兵,在山东和西北发动“重点进攻”。现在敌人几十万人马正向山东疯狂进攻;西北,敌人总共动员了三十多万军队。三月十三日,南线,胡宗南的十四五万军队,沿咸榆公路向延安进攻。西线,马鸿逵、马步芳正向我陇东分区三边分区进攻。北线榆林的敌人,准备向我绥德、米脂县一带进攻。这就是说,敌人从四面八方扑来了。

卫毅和张培看看陈旅长那黑沉沉铁一样的脸色。这脸色,是他们每次在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常见的。陈旅长望望河西面黑压压的山,低声而沉重地说:“前面摆着更大的考验啊,同志们!”

“保卫党中央!”

“保卫延安!”

“保卫陕甘宁边区!”

战士们的喊声,黄河的浪涛声,汇成巨大的吼声。陈旅长他们回头望去:集结在山口里的部队,利用渡河前的时间,进行战斗动员。

那个队前讲话的人,指着黄河喊:“同志们,我们马上要渡河。……敌人正向延安进攻。同志们,民主圣地延安,全中国全世界谁不知道……”战士们都瞅河西的大山。有些个战士,站起来又坐下,像是要说什么。

陈旅长望着卫毅和张培说:“前去的路子是艰难的。但是,你们要给战士们特别说明:毛主席在西北亲自指挥我们作战,这就是胜利的最大保证。好吧,你们立刻去组织战士们渡河。我去看看司令员是不是上来咯!”

长城外刮来的风,带来漫天黄沙。战士们向渡口边移动,风把衣服吹得胀鼓鼓的,沙子把脸打得生痛。

大风卷起黄河浪,冲撞山崖,飞溅出的水点子,打在战士们身上、脸上。河上游,有几只小木船,乘风顺水下来了。它们有时爬上像山峰一样高的浪头,接着又猛然跌下来;有时候被大漩涡卷起来急速地打转转,像是转眼就要覆没了,可是突然又箭一样的破浪前进了。船上的水手,“嗨哟——嗨哟——”地呐喊,拼命地摇浆,和风浪搏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时代背景,人民解放军一个纵队的前卫部队向西挺进,准备渡过黄河,将读者带入到解放战争的特定年代中。
B.选文引用扳船的老艄公说的话,目的是突出此时天气的寒冷,体现渡河的艰难,同时也突显了军民团结、共克强敌的主题。
C.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战斗形势丝毫没有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他们日夜兼行去保卫延安,展现出高昂的斗争精神。
D.战士们渡河动员会上的吼声和黄河的浪涛声汇聚一起,掀起保家卫国的巨大浪潮,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让人激动振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陈旅长之口,以较多笔墨介绍延安保卫战的严峻形势,同时也为读者解惑队伍火速渡河,驰援延安的原因。
B.小说语言通俗朴实,但叙述描写上极具匠心,比如人物对话、叙述描写多用短句,特别符合军人简洁干脆的说话风格和紧张的战斗氛围。
C.陈旅长形象立体、丰满,作者既通过言、行正面刻画他坚定刚毅的一面,又通过对卫毅、张培的描写侧面烘托了他对战友的关心爱护。
D.小说善于以特有的环境烘托人物,围绕战争来展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子弟兵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3.小说多次出现自然环境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园票友

聂鑫森

云晴晴二十八岁,是古城国华京剧团的当家花旦。她的名声不仅在古城很响,南方的许多城市,称之为“云党”的票友也是多乎哉。她有戏剧学校“坐科”的专业功底,后来又带职读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班,锦上添花,功夫更加了不得。

云晴睛学的是“程派”,不但扮相俏丽,而且唱、念、做、打都有绝活。她会唱的戏很多,《锁麟囊》《玉狮坠》《春闺梦》《文姬归汉》……每一出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票友们依照惯例,把她称为“云老板”。特别是那些网上的粉丝,在她的网站上跟帖时,更是一口一个“云老板”地叫得挺欢。云晴睛不喜欢“云老板”这个称呼,总感到有点男性化的色彩。

每晚唱完戏,不管是在外地还是本地,吃过夜宵后,云晴睛都会打开手提电脑,看看票友对她的演出有什么评价,那真是一种幸福。她敏感地发现,只要在本地演出,就会有一位叫“梨园之友”的票友,发帖时从不称她为“云老板”,而称她为“云晴晴女史”。女史者,有学识之女性也。从行文的古雅看,应该是个男性,而且有一把年纪了。她也曾想和他见个面,但对方说:“票友千万,我不过此中一员。君若一一会见,岂不空耗时光!”

她把“梨园之友”的帖子一一下载珍存,时常阅读,几乎都能背下来。他评价她的唱腔:“忽而高如鹤唳,哀厉凄绝。忽而细如游丝,幽怨呜咽。忽而悬崖急湍,忽而徐折经回。欲学君之行腔既难,如君之如此顿挫合拍,讲究四声更不易。”当然也有批评,那晚她演《锁麟囊》饰薛湘灵,因白天被硬拉着去参加一个同学的聚会,耽误了休息,嗓子有些吃力。“梨园之友”的帖子说:“唱腔中似有倦意,丹田之气提升不足,有几处该往高走,君却平曳,以技巧掩之,一般人难察,但我却深以为憾。”

这样诚笃而懂戏的票友,不是知己是什么?当年梅兰芳之遇齐如山,程砚秋之遇罗瘦公,至今都传为佳话。可惜,她与他是遇而不见,一“网”相隔,同居一城却似远隔千里。

这个春季多雨,一连下了四十多天,城里到处潮乎乎的,而隶属于古城的邻县,闹起了水灾,很多的村子被淹,而且还时常发生泥石流,报纸、电视上触目都是抗洪救灾的报道。国华京剧团从外地演出归来,当夜,云晴睛就见到了“梨园之友”的信件:


云晴晴女史:

春安。得悉贵团载誉而归,辛苦了。连日大雨,乡间灾重,房摧屋塌,桥断路毁,田园而成泽国。古城市民,无不日夜萦系于怀,伸出援助之手。我以票友之名义,恳请以君之号召力,联络同仁义演赈灾。我将随市政府之救灾指挥部奔赴灾区。君之义演,我虽不能亲睹,但会让家人前往助阵。谢谢。

此致


演出成功!

梨园之友

云晴晴看完,眼睛都湿了。随即打电话给团里的负责人和各位同事,大家异口同声说“义不容辞”。

第二天上午,古城各处贴满了救灾义演的海报:国华京剧团义演五晚,都是云晴晴主演的程派名剧,每票百元,全部款项捐赠灾区。

这五晚呀,按照云晴晴的安排,全体演员都提前化好妆、穿好戏服,站在剧院门口,迎接前来看戏的观众。在主要演员的面前,设有捐款箱。不少观众虽已买票,在进门时还会慷慨地把钱投入箱中。云晴晴确实有人缘,她面前的捐款箱投钱是最多的,她不停地说:“谢谢啦!谢谢您啦!”

云晴晴的演出,场场精彩。观众既奉献了爱心,也过足了戏瘾。卸了妆,草草用过夜宵,云晴晴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网站上的帖子。

“梨园之友”果然不在剧场。她想:他此刻在做什么呢?帮助灾民转移?发放救灾的钱、物?还是在通宵开会?

五晚的义演结束了。云晴晴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钟才起床,她真的累狠了。

父母亲上班去了。床头柜上放着一份《古城晨报》,肯定是母亲买菜时捎带买回来的。云晴晴看见在头版正中间,有昨晚她演出的大幅剧照。而头条消息的粗黑标题,立即吸引住了她的目光:“暴雨中转移众乡亲,泥石流吞噬八勇士。”她飞快地读完全文,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这牺牲的八个人,都是乡镇干部和驻镇扶贫点的成员!

晚上,云晴晴又打开电脑,“梨园之友”的亲属给她发来了信件:


云晴晴女史:

你好。在我发这封信时,“梨园之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牺牲前的两个小时,曾打手机来嘱咐我抽暇给你发封信,感谢你和你们的义演。我每晚领着孩子都去了剧院,你的演出真是太好了,相信你会成为“程派”最优秀的传人。我想我以后应该经常去看你的戏,也做一个够格的“梨园之友”。再见了。

此致


敬礼!

“梨园之友”的亲属

几天后,在悲壮的追悼大会场里,哀乐低回,云晴睛泪眼模糊,凝视着八位烈士的巨幅遗像。她听说,他们都喜欢京戏,那么,谁是“梨园之友”呢?(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之友”对云晴晴的演出评点中肯,用语典雅,可见其有学识真懂戏。
B.“梨园之友”让家人助阵义演并叮嘱家人写信感谢,可以看出他讲诚信懂感恩。
C.“梨园之友”请求云晴晴义演并亲赴灾区救灾,说明他有大爱勇担当,责任感强。
D.“梨园之友”亲属要做够格的“梨园之友”,表达出本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云晴晴名声响、票友多、功底深,与后文写她义演时的号召力相照应。
B.云晴晴下载并珍存“梨园之友”的帖子,说明她谦虚好学,视“梨园之友”为知己。
C.“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写出了云晴晴获知“梨园之友”因救灾而牺牲时的伤心。
D.小说以“谁是“梨园之友’呢”的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拓宽了小说艺术空间。
3.关于文中引用的两封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在叙事方面特色鲜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3-09-14更新 | 1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制琴记

阿占

话说那天下午,胡三背着琴,像侠客佩剑一样,行于当街,去琴行与韩五见面。胡三亮出了琴——一把手作小提琴。琴体的造型和构造比照了欧洲制琴巨匠鼎盛时期的风格,整体弧度圆润。雕工很有自信。琴腰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位置不偏不倚。琴表油漆均匀,不太硬也不太软。琴箱内部处理得同样细致,没有留下任何工具的痕迹……真是一把有样貌的手作琴,韩五心中暗暗叫绝。

“爷们儿,你代理的那些机械琴不利于天才琴童形成个人风格,机械琴看上去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饰物,手工琴却是艺术品。我有匠人手艺,你有音乐资本,不如我们一起做琴吧。”

是年,胡三五十初叩天命,韩五三十恰逢而立。

胡三看上去像个糙人,肿眼泡,狮子鼻,头顶是谢的,常见油光,一张凡夫黑脸。胡三木匠出身,十六岁学徒,三十岁上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四十九岁那年,首届国际小提琴节在家门口举办,胡三走了进去,结果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镇住了。太美了!他魔怔了一路,回家就跟老婆说:“我要做琴!”那年春节,他用两瓶茅台换回来两摞小提琴图纸,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图纸铺了满床满地,逐步分解,归纳笔记。二月初二,开凌梭鱼上市的时候,胡三取料、晒料、刨料,继而打眼、锯榫头、组装,把自己放在半成品、木屑和工具之间,一边琢磨一边敲打,不分昼夜。终于,樱花盛开的时候,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当然,第一把琴的音色不均、不圆、不润,自然也就不美。胡三很不服气,他决心一把一把地做下去,于是便有了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到了第五把,胡三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个搭档了,于是想起了韩五,也就有了开头的那段当街背琴疾行。

与野生的胡三不同,韩五看上去像个文人,戴眼镜,不高,偏瘦,食草动物的眼神,一介书生的白面。大学毕了业却没脱下满身的学生气,韩五跟父亲借钱,开起了琴行。韩五似乎知道每把琴的脾性,知道如何顺着琴的性子捋。没几年,琴行就有了口碑。乐器行当里,都知道城西有个韩五,性格孤僻,音乐学养却是极高的,侍弄乐器很有道道儿。知音难逢,大多数时间里,韩五都是寂寞的。直到胡三的闯入,让他预感到,一些期待已久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就这样,在太阳下面,在月光里面,在德式老房子中,在木头的淡淡暗香里,胡三、韩五这一老一少,一动一静,一黑一白,一武一文,运用数学、物理学、造桥工艺、美学、声学甚至化学,开始做琴。做一把琴至少需要三十五天,而每做完一把琴,胡三都会给自己一个彻底的放松——通常是休息整整二十天,望天、听海、穿风,各种出神。

只有一次,胡三做完琴之后没有休息。韩五去上海参观国际名琴展了,琴作坊里一下子没有了敲打木头的声音,胡三感到很寂寞,便把北墙上的老琴取了下来。这是一把被虫蛀了的老琴,千疮百孔,声音已经喑哑,一直被韩五当镇店之宝供着。

刚修了两天,韩五回来了。

“胡三,你疯了!你在干什么!给我住手!……你不应该自作主张去修它,你应该先问问我。因为你不了解这把琴对一个家族意味着什么,它是我祖父用命换来的。1914年秋天,日军占领青岛,祖父护送一个叫希姆森的德国建筑师一家乘船返回德国。希姆森将小提琴托祖父保管好,说是家传之物,日后来取。20世纪中期以后,祖父的苦难日子就没有间断过。祖母自缢,父亲和两个伯父因为家庭成分不能上大学也不能参军。祖父把能烧的书都烧了,琴总是藏得很好。最后一次,他从抄家人手中夺过这把琴,跳下二楼的阳台,摔成了残疾。”

“为了一把琴,去跳楼?”

“人人都说祖父傻,为了一把琴赔了后半生。”

胡三发誓一定要修好这把琴。前前后后修了一年,果然,重生后的琴音绮丽饱满,也沧桑沉郁。韩五感激胡三,胡三倒不好意思起来。

琴作坊开业的第七年,十一岁的小满来了。买不起手作琴的小满经常偷偷跑到琴作坊,只为看一眼漂亮的琴。一天,小满又来了,但他的左臂上戴着孝,黑色布纱像一个死寂的静止符。忽然,胡三说:“小满,你想试琴吗?有好几把琴等着你试呢。”小满很难把泪水一下子咽回去,可他的眼睛被点亮了。他拉起了布鲁赫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即便是难度最高的第三乐章,小满仍能从容地使用双音技巧,他似乎已经懂得捕捉瞬间之美而不事铺张。

“小满,你进步太快了!”

“爸爸走了以后,我一直拉这个曲子。妈妈外表坚强,其实一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瘦得很厉害。教琴的老师说这首曲子经常被心理学家用来给病人解除痛苦,我就不停地拉,希望对妈妈有用……”

“是的,是的,音乐可以救人。小满,你要拉得更好一些。”

琴作坊开到第八年,订单越来越多了,胡三、韩五爱挑剔的毛病却越来越厉害——挑剔订单的数量和时间,挑剔琴主的品性。

琴作坊开到第九年,人们说胡三、韩五越来越矫情了,琴做完了当年不卖,放一放,为了声音更好听。

秋天,月亮升了起来。城里的儒商林先生亲自来琴作坊,说:“十把手作琴的订单,加拿大的朋友拜托我把这件事办好。请两位老师配合一下。价格翻番儿,时间紧。”

胡三接了一句:“做不了,情绪上不来。”

这两个怪人,一个抬头看着月亮,痴痴地、傻傻地、呆呆地不动。另一个笑了,伸出手指,弹了一下月光,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银般流散了。他们似乎同时想起了那个孩子——小满,还有北墙上的老琴。

“小满应该可以参加维尼亚大斯基世界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了吧?”

“他需要一把好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胡三的手作琴制艺精良,他主动找上韩五合作,看重了可以通过韩五的琴行卖琴。
B.胡三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制作出“有样貌的手作琴”,可见天赋决定人生成败。
C.“为了一把琴,去跳楼?”胡三的疑问表明不理解韩五祖父的行为,这成为两人间的隔阂。
D.胡三、韩五面对“价格翻番”也不为所动,这种“挑剔”“矫情”,有如陶渊明般的气节。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琴”为线,内涵丰富,既体现出胡三、韩五二人的知音之情,又体现出胡三、韩五、韩五祖父、小满的人性之美。
B.小说人物描写生动细致,如第四段将胡三的外貌与连续动作形成反差,突出他外表粗糙、内心细腻、手艺高超的特点。
C.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都善于运用人物对话和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有序向前发展。
D.小说叙述中融入关于音乐的精妙表达,如“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银般流散了”,构成了小说散文化的审美维度。
3.小满收到胡三、韩五为他量身定做的琴,并向他们写了一封信。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从小满的角度,将下面的信补充完整。
敬爱的胡三叔、韩五叔:

真心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如果不是你们的善良,我无法仍站在琴声悠悠的舞台上,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至今。

…………

除了无私的善良,你们身上各种闪闪光亮,无时无刻不照耀着我:那一把老琴,是恪守诺言的可贵品质;____________……

我想,这些不仅是我茁壮禾苗所需要的营养,更是当下,很多人都需要的立世良方。

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幸运的小满

4.本文是如何传达出“古典审美追求”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024-04-22更新 | 3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活着(节选)

余华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

“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

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

“爹,我走不动了。”

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说:

“爹,我腰疼得不行了。”

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嗖嗖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

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到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

“娘,娘……”

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背脊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出来,只是看看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

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

文本二:

活着(节选)

张先       许绿伦

[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

福贵       谁料凤霞会出事呢,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幕后一个婴儿的啼哭传来。随即,婴儿的哭声变成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苦根的声音):“我记得我出生后,爹的表情很奇怪,我被紧紧地抱着。旁边还有一个白头发红眼睛的人。你们说我不可能记得这种事,我不是乱说的,是真的记得呦!因为,爹在哭!爹和那个人喊着‘凤霞!’‘凤霞!’,凤霞是谁呢?凤霞是我娘,我的眼睛睁开了,娘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

[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

福贵       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我爹和我娘最先死了,如果他们都算是枯黄的老叶子,那么有庆和凤霞,他们是还泛着青色光泽的嫩枝,他们怎么也像是被割下的稻谷一样,与田野断开联系,被踩进泥沼。而我,只能像一只傻头傻脑的青蛙……所能做的,只是围在他们身边呱呱地叫。(模仿青蛙叫)呱呱,呱呱!

二喜       (停住脚步)爹,您上车吧。

福贵       呱呱,呱呱!

二喜       您怎么了,肚子疼?

福贵       我太重,二喜,你都几天没合眼了,撑不住。

二喜       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

福贵       二喜呀,人世间有很多事都强求不来的,人要是有缘,就应该惜福了。

[抱在福贵怀中的苦根突然哭了起来。福贵手忙脚乱。]

二喜       没娘的娃娃哭了!

福贵       我上去,我上去。娃娃离他的娘近了,就不会哭。(上板车)

[苦根的啼哭停止,二喜艰难地拉车前行。]

[苦根的声音:“那天晩上,风吹得很冷,我被一个人紧紧地搂在怀里,脸上感到一滴滴的凉意,外公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落到我的口中。咸咸的,还带着烟味。”]

二喜       爹,别再伤心了。

福贵       我对不住你,二喜,我们都被老天爷骗了!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就死在这,凤霞也死在这,是爹没找对地方。

二喜       爹,徐家没对不住我,我们有了儿子,我们都算是有福的人,惜福,惜福哦!(蹲下)爹,我只是走不动了,腰疼得不行。

福贵       你把腰哭疼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妻子凤霞难产之际,二喜向医生求救“大的”,可以看出他俩夫妻情感深厚,也表现出二喜在悲剧命运笼罩之下的无奈选择。
B.文本除了写凤霞的离世之外,还写到有庆的死亡,这种死亡元素的重复出现,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活着的艰难、生命的可贵。
C.“我”看到家珍在家眼睛呆滞,也不掉泪水,可见她的灵魂没有“活着”,对生无所依,对死无所惧,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
D.文本二开头福贵的两次独白,流露出福贵因凤霞突然去世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之情,也反映出福贵对二喜的同情与怜爱之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霞去世和埋葬的当天都出现雪,这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前后形成照应,显示出作者颇具匠心的构思。
B.两个文本的语言都形象生动,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充分体现出小说和戏剧的表达追求。
C.文本二中舞台说明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为福贵和二喜的对话提供时空和布景的说明,还可以解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
D.襁褓中的苦根会说话,这一内容并非实写,而是剧本的想象,剧本借助想象表现出凤霞去世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
3.结合文本一、二,请从语言和情节两方面概括分析剧本改编的特点。
4.余华在《活着》的一篇序言中坦言:“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没有任何阻挡”的。
2021-06-10更新 | 3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