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172847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鬼子【注】

余显斌

那年,谢家少爷谢式南回来了。谢式南回来的时候,不再是当年长衫飘飘自分头,穿着西服。

谢式南说,自己去日本学习去了。

他生气了,也会学着日本话骂人——八格牙路。

大家暗地都狠狠地骂,来了一个二鬼子。

所谓的二鬼子,是针对鬼子而言。此时的鬼子,已经占据了我居住的耒阳县城,整日里瞪着血红的眼睛,如狼一般。一次,小鬼子将一个四岁的女孩扔到空中,用刺刀承接着,女孩哇的一声,叫花子王三从街上走过,一个日本兵打靶,眼睛一眯,啪的一声,叫花子王三一声惨叫,倒在地上,死了。小鬼子还相互翘着大拇指,连连吆西着。

大家说,这哪里是人啊?简直是披着人皮的畜生啊。

大家都恨着小鬼子,可有一个人却不,他不但不恨,还和小鬼子亲热着呢。没事的时候,就将鬼子少佐木村请到家,好吃好喝招待着。这人,就是谢式南谢少爷。因此,大家对他也恨得咬牙切齿。

更让大家痛恨的是,谢式南竟然利用和木村的关系,在街上开起了一个烟馆。烟馆,知道不?就是吸大烟的地方。

谢大少爷没事的时候,就在街上溜达,见了年轻人,就拉着手呼兄唤弟的,拉进自己的烟馆,对卧在烟榻上,吞云吐雾。吸大烟有瘾,去了一次,就想去第二次,然后是第三次,第四次……。

街上年轻人,一个个上了瘾。一旦瘾发,就流着口水打着哈欠,无精打采的。

一次,木村去了,见一群年轻人凑在一起,就眨巴着眼睛,问:什么的干活?谢式南嘿嘿笑着,得意地告诉他:为皇军消除祸患。

木村不解,望着他。谢式南说:这些人表面上对皇军恭敬,谁敢说他们内心不恨着皇军。木村听了,轻轻点头。可是,他不明白谢大少爷这样做,咋的就是为了皇军。谢式南笑嘻嘻将嘴凑近木村耳边道:我让他们一个个吸大烟上瘾,没了力气,风一吹都能倒,还能和皇军作对吗?

木村睁大眼睛,接着翘起拇指:谢君,你的大大的聪明,皇军大大的朋友。

谢式南听了,高兴得嘎嘎大笑,笑着笑着,突然停住,告诉木村: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鸦片已经没了,自己准备卖一些家具,再出去一趟,购买一些鸦片回来,这样,会让更多的人吸食鸦片。至于收入嘛,将来二一添作五,自己一半,皇军一半,也算自己的一点心意。

木村看看房内的人,点点头。谢式南说:可是,路上检查太严啊。

木村摸摸下巴,告诉他,自己到时开张条子,就说谢式南替自己购买军用物资,免于检查。谢式南听了道:真的?那可太好了。说着,连连打躬,腰险些弯成了一个大虾米。第二天,他开始变卖家具。几天后,他带着几个人,吆喝着几辆马车走了,一直走向山那边。再回来的时候,车上用雨席盖着,油纸棉布包裹着,绑得严严实实的。刚进街道,几个巡视的小鬼子经过,带头的少尉大喊一声:什么的干活?

谢式南告诉他:出去拉货。

少尉向一个小鬼子示意,让去检查。

谢式南忙挡着,告诉他:这是秘密东西,一旦露馅儿,一切都完了。

少尉火了,用枪指着谢式南。正在这时,闻信赶来的木村大吼一声。八嘎,谢君的物品,不许检查。

少尉听了,无奈退下。大车一辆接一辆进了院子,车上的东西被抬进仓库。谢式南得意一笑,对木村道:再过一段时间,所有年轻人都会加入进来的。

木村拍着谢式南的肩,很是满意。

那天,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多好的日子,喝酒、吃月饼、赏月,多有诗意啊。谢式南也附庸风雅,办了几桌酒席,请来木村,请来少尉,还有其他鬼子军官。

开席前,木村还特意带着部下,去了隔壁烟馆,看见里面一群年轻人正在吞云吐雾,一百多人啊。

大木村再次哈哈大笑,大概看少尉有些不解,就侧过嘴,将谢式南的打算告诉了少尉。少尉连连吆西着,给谢式南鞠躬,深为那次鲁莽行为致歉。

然后,一群人大笑,回到客厅,开始喝酒。

一坛坛酒搬上来,拍开封泥,香气扑鼻,一个个小鬼子喝得东倒西歪,找不着北了。谢式南这时站起来,拿一碗酒对木村道: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少佐要多喝啊。说完一碗酒全泼在木村脸上。木村一愣,哇哇大叫。门帘一掀,一群人从外面扑进来,一杆杆枪对准了小鬼子。

进来的人,是那些吸毒的年轻人,不过,这会儿他们不再无精打采,而是如猛虎一般。

当天,我居住的耒阳县抗日游击队成立,后院货物被打开,不是毒品,是一杆杆长短枪。至于毒品嘛,多年后,这些战士笑着说,是红薯粉做成的,黑乎乎的,很像鸦片。

【注】二鬼子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汉奸伪军的蔑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述鬼子的暴行,既是对日寇凶残本性的控诉,也交代了谢式男到日本去学习的目的。
B.贪财的心理使木村少佐同意谢式南变卖家具、购买更多鸦片的提议,并亲自“保驾护航”。
C.作为谢家少爷,又有留日经历,谢式南以独特方式投身抗日,表明他是一个爱国有为的志士。
D.谢式南抗日的故事就发生在“我居住的耒阳县城”,说明谢式南、吸鸦片的年轻人等均确有其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谢式南抗日的故事,欲扬先抑,先以大量笔墨描述其“二鬼子”的嘴脸,最后情节反转,结构颇具匠心,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B.小说长于铺垫,如写耒阳百姓对谢式南之恨,一恨其衣着、言行等有“二鬼子”作派,二恨其跟鬼子“亲热”,三恨其开鸦片烟馆,祸害青年。
C.小说篇幅精短,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不仅主人公谢式南呼之欲出,就连着墨不多的鬼子少尉暴虐、唯命是从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D.小说中“连连打躬,腰险些弯成了一个大虾米”,活画出谢式南奴颜婢膝之态;“木村一愣,哇哇大叫”,细节传神,凸显其意外、震怒。
3.小说有多重叙事视角,请结合文本说说这样的叙事视角的特点以及艺术效果。
4.小说以“二鬼子”为标题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嘱咐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这正是腊月天气,从平地上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这八年,他走的多半是山路。他坐下来打火抽烟,田野里没有一个人,风有些冷了。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的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烧火,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完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回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他走进屋里,水生嫂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水生说:“来!我抱抱。”

老婆把孩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八九岁的女孩子竟有这么重。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女人转身拾掇着炕上的纺车线子等东西。

水生抱了孩子一会,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水生在屋里转着,在那扑满灰尘的迎门橱上的大镜子里照看自己。

女人要端着灯到外间屋里去烧水做饭,望着水生说:“从哪里回来?”

“远了,你不知道的地方。”

“今天走了多少里?”

“九十。”

“不累吗?还在地下溜达?”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那棵小槐树,月光射到窗纸上来。水生觉着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女人在外边拉着风箱说:“别告诉他,他不记得吗?”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

水生没答话,只看着她。离别了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她今年二十九岁了,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了一些,可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纺自织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

那声音转动着,向四面八方有力地传送。在这样降落霜雪严寒的夜里,一只粗大的喇叭在热情地呼喊。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到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他们知道我们来了。”

“你们来了?你要上哪里去?”

“我们是调来保卫冀中平原,打退进攻的敌人的!”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的。”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

“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人的衣服上立时变成银白色。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她的围巾的两头飘到后面去,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连撑几竿,然后直起身子来向水生一笑。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蹄过去了。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同志!我们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

“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

冰床在霜雾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队伍了。”

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才说:“你给孩子再盖一盖,你看她的手露着。”她轻轻地喘了两口气。又说,“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待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着急把你送到战场上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

冰床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而芳香长存,其底蕴在于他有独特的情怀,在行文落墨时,把这一人类的美好共性,张扬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臻美地步,因而在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在时间面前褪色变形之际,孙犁之作仍亮丽如初。

(丛维熙《荷花深处祭孙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水生归家前的情绪与心理进行细致描摹,并且交代水生长期从军经历,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隐晦折射出水生对于故乡的疏离感与陌生。
B.离别多年,女儿言语并未太多对父亲的抱怨,反而带着孩童的俏皮可爱,营造出亲人相聚其乐融融的氛围,符合诗体小说擅长描摹人情“真善美”的审美特征。
C.小说画波浪线段落中几处比喻修辞的运用,生动形象,既体现出严寒霜雪天气出行困难,又侧面反映出水生嫂撑冰床子的技艺娴熟。
D.水生嫂在故事末尾与水生离别时多次“嘱咐”,情节设置上节奏松缓,卒章显志表现出军民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和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多次提及的“霜雪雨雾”天气,下列解读中有误的一项是(       
A.“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接着高声广播集合命令,预示着温馨美好的重聚时光并不长久,也可映射主人公水生嫂即将发生的心理状态变化。
B.霜雪大雾天气引出水生嫂驾冰床送丈夫的精彩情节,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此外严寒天气整体呈黯淡冰冷的艺术风格,也代表故事逐渐走向尾声。
C.“霜雪雨雾”的天气也喻指战火动荡、百姓无法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将战争书写与日常生活场面联系起来,同时凸显出浓郁的冀中“地方风情色彩”。
D.日出冲破晨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象征着光明的前途与未来,也赞颂了水生、水生嫂以及千千万万为中国革命舍小家、不惧牺牲的人民子弟兵形象。
3.水生与妻子相聚时作者写道:“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请简要分析水生嫂身上有哪些志气支撑。
4.文本二中写道:“孙犁之作仍亮丽如初。”请综合文本分析这一评价。
2024-01-21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弟兄

鲁迅

公益局一向无公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的谈家务。秦益堂捧着水烟筒咳得喘不过气来,气喘吁吁地说:

到昨天,他们又打起架来了,从堂屋一直打到门口。我怎么喝也喝不住。他生着几根花白胡子的嘴唇还抖着。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应该自己赔出来……

你看,还是为钱,张沛君就慷慨地从破的躺椅上站起来,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

像你们的弟兄,哪里有呢。益堂说。

我们就是不计较,彼此都一样。我们就将钱财两字不放在心上。有谁家闹着要分的,我总是将我们的情形告诉他,劝他们不要计较。益翁也只要对令郎开导开导……

这大概也怕不成。汪月生说,于是恭敬地看着沛君的眼,像你们的弟兄,实在是少有的;我没有遇见过。你们简直是谁也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思,这就不容易……

他们一直从堂屋打到大门口……益堂说。

令弟仍然是忙?月生问。

还是一礼拜十八点钟功课,外加九十三本作文,简直忙不过来。这几天可是请假了,身热,大概是受了一点寒……

我看这倒该小心些,月生郑重地说,今天的报上就说,现在时症流行……

什么时症呢?沛君吃惊了,赶忙地问。

那我可说不清了。记得是什么热罢。

沛君迈开步就奔向阅报室去。

办公室中暂时的寂静,不久就被沛君的脚步声和叫听差的声音震破了。他仿佛已经有什么大难临头似的,说话有些口吃了,声音也发着抖。他叫听差打电话给普悌思普大夫,请他即刻到同兴公寓张沛君那里去看病。

月生便知道他很着急, 怎么了?

报上说……说流行的是猩……猩红热。我午后来局的时候,靖甫就是满脸通红……已经出门了么?请……请他们打电话找,请他即刻来,同兴公寓,同兴公寓!

他听听差打完电话,便奔进办公室,取了帽子奔出去了。

他到路上,已不再如平时一般较量车价,一看见一个稍微壮大,似乎能走的车夫,问过价钱,便一脚跨上车去,道,好。只要给我快走!

公寓却如平时一般,很平安,寂静;一个小伙计仍旧坐在门外拉胡琴。他走进他兄弟的卧室,觉得兄弟脸上似乎见得更通红了,而且发喘。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又热得炙手。

他又打电话给医院,答说普悌思普大夫已经找到了,可是很忙,怕去得晚,须待明天早晨也说不定的。然而他还叮嘱他要今天一定到。

他走进房去点起灯来看,靖甫的脸更觉得通红了,还现出更红的点子,眼睑也浮肿起来。他坐着,却似乎所坐的是针毡;在夜的渐就寂静中,在他的翘望中,每一辆汽车的汽笛的呼啸声更使他听得分明,有时竟无端疑为普大夫的汽车,跳起来去迎接。但是他还未走到门口,那汽车却早经驶过去了;惘然地回身,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西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森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

他坐在窗前的书桌旁边,一切都静寂,只听得病人的急促的呼吸声。他在等待的厌倦里,身心的紧张慢慢地弛缓下来了,但凌乱的思绪,却又乘机而起:他仿佛知道靖甫生的一定是猩红热,而且是不可救的。那么,家计怎么支持呢,靠自己一个?虽然住在小城里,可是百物也昂贵起来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他的两个,养活尚且难,还能进学校去读书么?只给一两个读书呢,那自然是自己的康儿最聪明——然而大家一定要批评,说是薄待了兄弟的孩子……后事怎么办呢,连买棺木的款子也不够,怎么能够运回家……

忽然远远地有一阵脚步声进来,这正是普悌思。

先生,他发烧……沛君喘着说。

普大夫不作声,略略按一按脉,又叫揭去被卧,解开衣服来给他看。看过之后,就伸出手指在肚子上去一摩。

疹子……普悌思低声自言自语似的说。

疹子么?他惊喜得声音也似乎发抖了。他原来这么大了,竟还没有出过疹子?他遇到了什么奇迹似的,自语道。

普大夫拉过桌上的一张信笺,就桌上飕飕地写了几个难以看清的字,这就是药方。

怕药房已经关了罢?沛君接了方,问。

明天不要紧。明天吃。

普大夫且说且走,一面接了一张五元的钞票塞入衣袋里,一径出去了。

房子里连灯光也显得愉悦;沛君仿佛万事都已做讫,周围都很平安。院子里满是月色,白得如银;邻人已经睡觉了,一切都很幽静。虽然听到病人的呼吸,却是很调和。他坐下不多久,忽又高兴起来。

沛君在床上醒来时,却不能即刻动弹,只觉得四肢无力,而且背上冷冰冰的还有许多汗,梦的断片,也同时闪闪烁烁地浮出:

——靖甫也正是这样地躺着,但却是一个死尸……

——他命令康儿和两个弟妹进学校去了;却还有兄弟的两个孩子哭嚷着要跟去。他已经被哭嚷的声音缠得发烦,他看见自己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向侄儿的脸上一掌批过去……

——侄儿满脸是血,哭着进来了。那孩子后面还跟着一群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他知道他们是都来攻击他的……

——我决不至于昧了良心。你们不要受孩子的诳话的骗……他听得自己这样说。

他忽而清醒了,觉得很疲劳,背上似乎还有些冷。

靖甫静静地躺在对面,呼吸虽然急促,却是很调匀。

这一天,沛君到公益局比平日迟得多,将要下午了。汪月生远远地望见,便迎出来:嚯!来了。令弟全愈了罢?我想,这是不要紧的;时症年年有,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你脸上的气色,多少……和昨天多少两样。

沛君也仿佛觉得这办公室和同事都和昨天有些两样,生疏了。月生道:你还是早点回去罢,你一定惦记着令弟的病。

不!沛君十分安心似的沉静地坐到自己的桌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一向” “照例”刻画公益局办事员的形象,反映社会背景,极具讽刺意味。
B.一向忙碌的弟弟生病请假几天了,但在与汪月生的对话中可知张沛君并不了解弟弟病情。
C.普悌思大夫刚到的时候,作者用一个 “喘着说”用意深刻,直指张沛君内心的忧虑。
D.普悌思大夫看诊完毕不多说话,看完就走,表明他对张沛君的大惊小怪非常不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公益局办事员之间的闲谈开篇,又以闲谈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B.汪月生和秦益堂的感慨和评价从正面反映出张沛君兄弟在外人眼中的和睦亲爱。
C.文中的“奔”“跨”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张沛君要赶回家看弟弟的焦急。
D.弟弟生病,张沛君先是惊慌失措,后则“安心沉静”,反差强烈,引人深思。
3.文本中的环境描写简练精妙,请分析文中画线处的作用。
4.中国文学史家赵景深曾说:“张沛君待弟弟完全是一番假意。”请根据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2023-01-04更新 | 1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津湖(节选)

(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

      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

      当连长。

      管多少人?

      150多号人。

      那是大官啊!

      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

      (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

      (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

(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

      (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

      (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

(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

      哥——哥——

      (看到父母无言的脸) ……立春就回来。

      好。

      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

      (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

      (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

(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

      (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

雷睢生   (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

      (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

雷睢生   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

      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

      (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

余从戎   (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

雷睢生   为啥要当兵啊?

      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雷睢生   (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

      (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

雷睢生   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   是)

(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

……

雷睢生   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

余从戎   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

雷睢生   (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

余从戎   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

雷睢生   (抱着手)我姓雷。

余从戎   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

(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

      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

      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

      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

(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

      放开我。我干死他。

      (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

雷睢生   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

      (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

      欺负你?你打回去啊?

      (不服气)他们人多!

      (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

雷睢生   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

      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多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

      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

      (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

      (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

      (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

(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

雷睢生   (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

      (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

雷睢生   你们哥仨,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余从戎用方言称呼伍万里“瓜娃子”,说明志愿军来自五湖四海,也表现出他好斗的性格。
B.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比较迟钝,也许是失去了大儿子后他们麻木得认命了。
C.雷睢生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戏剧动作,塑造出他重情义、善于带兵的形象。
D.伍千里和梅生,分别是志愿军战士中农村兵和城市兵的代表,他们在战场中都不会恐惧。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中有很精彩的戏剧冲突,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原因是旅途枯燥,老兵们觉得伍万里比较稚嫩,逗他取乐。
B.雷睢生教导万里时说,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
C.雷睢生先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伍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就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祈求。
D.剧本中两次出现台词“枪口不要对着(自己)人”,揭示《长津湖》主题,战争是为了守护和平,中国人的枪口只对着敌人。
3.学校戏剧社需要排练本段剧本中的“火车冲突戏”,请结合剧本,在“伍千里”和“伍万里”两个角色中任选一个,分析其性格上的鲜明特点。
4.《长津湖》主要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但是开篇展示的却是湖州的水乡美景。请谈谈这样安排的作用。
2023-04-23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