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7300990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鞋子》(有删改)

李汉荣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看我们,带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⑥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历。它们自父亲,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自父亲的山野。

⑦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⑧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⑨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⑩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⑾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⑿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⒀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1.对“父亲”这一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劳耐苦,年近八十还劳作不辍。
B.热爱儿孙,亲情浓厚。
C.责任感强,把为儿孙建家立业当成自己的义务,为自己没能为儿子的新居做贡献而不安自责。
D.亲近自然,质朴纯厚;有意为孩子留下山野、草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温热”是因为我被父亲的行为感动,“酸楚”是因为我无法理解父亲。
B.最后一自然段说父亲“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主要是指父亲在院子里留下的草种,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愉悦。
C.题目中的“鞋子”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借其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D.这篇散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以及象征的手法,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
E.作品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忆,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
3.文章以“父亲的鞋子”为题,有什么用意?
4.作者说“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请你从物质、精神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父亲的美德”的认识。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的布包

伍延秀

在偏僻的山城的旁边,有一间破烂的房子,歪斜地站在泥泞和荒草中间。房子的前半部快塌了,用几根树干撑着。在离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草丛伸入山中去。这里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尔路过这里的人,总禁不住说道:

“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

十三岁的时候,我流浪到这里。因为没有钱,天又下着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找到了这间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为这是绝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胆地把门推开,想走进去。当我的右脚刚跨过腐蚀的门槛时,一个老妇人惊愕地叫了起来:“呶呀?”

这使我感到又高兴又惊奇,赶快用僮话轻轻地说:

“伯妈!是我,落难人。想在你这里住一夜,可以吗?伯妈!我没有钱。”我说着,慢慢地摸进去。“好娃娃!你来吧!”她说。我进去了,她将我抱住,坐在炉边的木桩上。

我走了一天,没有吃饭,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怀中。她因为我是僮族(即现在的壮族),很高兴地问了我许多事情,也说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姓唐的六十多岁的寡妇。她丈夫在的时候,靠卖柴草过活。生了个孩子,叫刚宁。刚宁刚刚四岁,她丈夫就患疟疾死了。她就在给人缝针线、卖柴草的饥饿日子里,把孩子养大。她满怀希望靠着孩子度过晚年,但是孩子刚刚十八岁,就被县上抓去,阻击当时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样,她的希望就被永远地埋葬了,她也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

从此以后,她就常常关着门,流着泪,动也不动,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时候,她也常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从破烂的窗框中,眺望着荒芜的旷野……后来,我朦朦胧胧地睡着了,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

突然,我觉得她离开了我,便惊醒了。朦胧中,我看见她自己正从火炉中,扒出一颗火,吹燃着松香,房子亮了起来。一对哭红了的眼睛,黄瘦的、满是皱纹的脸,和那披在肩膀上的灰白的长头发,使我很自然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遭受苦难折磨的不幸老人。她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来,正好奇地看着她,又急忙把小包包收起来,只是看着我微笑着。

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促使我走过去,抱着她说:

“伯妈!给我看看是什么!我不要你的。”

她甩脱我的手,哄着我说:

“小娃娃看不得,看了会瞎眼哩!”

“不,你哄我,你哄我。”我着脚向她要,几乎爬到她的身上。而她很快把拿着小包包的那只手,高高地举起来。后来,我和她讲好,不弄坏,不要她的,不告诉旁人,才给我了。

我接过小红布包包,一层一层地解开。当我快要解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她突然走到门口,用身将门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颤动着。很显然,她怕我拿走这个东西。

“慢点呀!慢点呀!狗崽儿,不要弄坏啦!”她见我解得很快,就喊起来。

我性急,很快地把七八层布包解完了,最后现出一个鲜红的纸包,看见了一张很平整的红军用的一元钞票。钞票的后面,放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歪歪斜斜的汉字:


亲爱的苗、瑶、僮、侗的同胞:

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人吧?让我告诉你们,我们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是你们民族的真正的兄弟。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打倒日本鬼子!打倒压迫我们的敌人……现在,我们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们这里住,用了你们柴草二十斤。谢谢你们!

敬礼!

中国红×方面军士兵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我刚刚看完这字条,她又忙着从我的手中抢过去,对我说:

“懂了吧?我的好娃娃,你讲一讲!”

于是,我把钞票和我所知道的红军的情形告诉她。她听了后,紧紧地抱着我,兴奋地说:

“要是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个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我的好娃娃,告诉我吧,他们在哪里?”

“在——北——方!”我想了一会,快乐地伸出一个小指头,指着北边。但是,她还是很不满足,又张着没有牙齿的嘴巴问:

“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呀?”我没有办法回答她。等了一会,我钻进她的怀里说:

“伯妈!刚……刚宁哥哥,跟他们去就好罗!”

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

夜深了。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叫声。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呦”地嘶叫着,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相关“我”的民族介绍和纸条上的称呼推测,故事极可能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
B.老妇人同意“我”这个落难人借住一夜,并唤“我”“好娃娃”,表明老妇人慈爱善良。
C.丈夫病逝,儿子也被县上抓去了,老妇人希望全无,躲在这偏僻的山谷等红军回来。
D.从战士留下的纸条可看出,红军和《百合花》中解放军一样纪律严明,不乱拿群众物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串起故事情节,是“红色布包”相关故事的见证者,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更真切感人,更能吸引读者。
B.小说开篇详细描写老妇人所处环境的残破荒芜,深刻表现了老妇人生活的孤苦凄凉,同时也为“我”流浪来到此地作铺垫。
C.小说中老妇人向“我”讲述她的身世,这避免在解“红色的布包”这个“疑”的过程中插入过多的补叙,使情节更集中自然。
D.小说通过描写老妇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表现她对“红色的布包”的珍惜,同时也反映红军在百姓心中的重要位置。
3.小说中画线句子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某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红布包”“拥军爱民”“鱼水情深”。假如你加入该小组,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11-02更新 | 1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整个武夷山区沉浸在一场暴风雨里。像谁拉开了一个看不见的闸门,雨,连成一片,向着整个山区倾倒。风借雨势,雨助风成,山石上溅起浓浓的白雾,大片的竹林梢头卷摆着浪花。山泉从无数岩石的缝隙里冲出来,汇成一股激流,冲着滚滚的山石、拔着低矮的小树,涌下山来。

傍晚时分,程元吉把屋里的东西归置了一下,把薄薄的茅草屋顶上又压上了几块石头,怀里揣了几块红薯,就往外走。按说,像这样的天气,他是不该再到山里去的,但是不去又不行。那片南瓜地是一家人的命根子。两年前,爹被冤枉得不轻,程元吉想打场官司为父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一锨一锨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南瓜。南瓜长得蔓儿粗、果儿肥,远看青艳艳的一片,近看横七竖八约一堆,是个好收成。只是地处偏僻,又是这么个大风大雨的晚上,万一有个坏人打这些南瓜的主意,只有老婆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女孩子怎么能看得了?再说,近来街面上实在不安定,乱抓人的队伍一个劲地往西开。他们到处抓人抢东西,东西被拿走还不说,人还被拉去扛子弹。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雨哗哗地下着,天渐渐暗下来。程元吉远远望见一串黑影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他不敢再往前走了,连忙闪身藏在大树后面,又害怕又担忧。

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也不顾泥泞,快步赶到房子跟前。老婆带着惊惧的神情给他开了门,随即一把拉住他,断断续续地说:“可……可吓死我了!”

原来那些人来到屋跟前以后,并没有行凶,只是轻轻地敲了敲门,喊了几声:“老乡!老乡!”她哪里敢应声。接着,又是两下敲门声。这次敲得重了些,声音也提高了:“老乡,开开门,我们有事商量!”这一喊,她更吃惊,看样子要砸门了。这小茅棚别说砸,就是稍用劲一拉就会连门带柱倒下来的。她慌忙坐起来。这时,外面另一个声音插话了:“刘同志,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接着,又压低了嗓音向屋里说:“老乡,别害怕,我们不是坏人。你们有粮食没有,我们买点用用。”

粮食倒有一点,可是……她还是不敢吭声。半天,那人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和气:“老乡,实在不开门,我们只好就这么做了。”只听得一阵脚步声奔到瓜地里去,看样子是摘瓜了。一边摘一边还传来这样的话:“大雨天,别把瓜地踩烂了。”

忙乱了一阵,又静下来,门外又说话了:“老乡,我们实在没办法,把你的瓜摘走了,钱留在东头第十棵瓜秧根上,请你收下吧!”

程元吉听着老婆讲完了这段事的经过,坐在床上,低着头直叹气,半天不吭声。

待了一会儿,还是老婆先开了口,地说:“去看看吧,瓜少了多少。说不定人家真给留下钱了呢。”

“想得倒美!这年头能有那样好心的人?”话虽这么说,但他还是走出去了。他来到瓜地东头,数到第十棵瓜,伸手往瓜根上一摸。可不,在那硬硬的瓜蔓上,用茅草紧紧地捆着一包瓜叶;解下来一掂,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包着明晃晃的两个银圆。在两个银圆的中间,夹着一张叠得四四方方的字条。那张字条上写着:

老乡,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消灭压迫穷苦人民的土豪劣绅,来到这里。因为没带粮食,又叫不开你的门,只好摘了南瓜二十个,约计市价,留下银洋两圆,请你收下。

中国工农红军支队连

程元吉两口子被这神奇的事情惊呆了。银圆,除了卖地打官司以外,他们什么时候见过银圆?这些叫作“红军”的人虽然并没有露面,但是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他把这张字条小心地保存起来,并把这个故事悄悄地在穷苦朋友中间传播开来。

半年之后,红军真的来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

(节选自王愿坚《三张字条》,有删改)

材料二: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快要到山顶,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节选自陆定一散文《老山界》)

材料三: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只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程元吉为父亲打官司失败而失去了土地,但是他积极面对,开垦荒地种南瓜,表明他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
B.材料二中,“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此处既是客观景象的描写,又是作者乐观主义革命精神的突出体现。
C.材料二中,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句,形象准确地描述出“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极见功力。
D.材料三第一段中,毛泽东从红军长征的时间之长、路程之远、跨越之大等角度,表明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意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一场暴风雨”“汇成一股激流”“雨哗哗地下着”等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点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异曲同工。
B.材料二中,作者用“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侧面烘托出老山界高远险峻以及红军队伍不惧困难的坚强意志。
C.材料二中,“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一句,作者巧妙运用比拟与象征的手法,借以谴责国民党当局置大义于不顾的愚蠢行径。
D.材料二中,作者直抒胸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满是豪情。
3.请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4.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校文学社将在校刊中陆续刊登优秀作品宣传红军革命精神。请你以校刊编辑的身份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任选其一,为之撰写一段推荐文字。
2024-03-09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

布衣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采煤工作面经常见到老范。

老范是位有意思的人,岁数一大把了,满头白发如秋日芦苇。他上班不像我们这样,一月二十四五个班,很少休息。他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十天半月不见一次。他上班也不固定岗位,上次在巷道搞超前支护,这次又成了采煤机司机。哪里工作紧张,他就盯在哪里。有一次,他跟着我在工作面上隅角盯了半班瓦斯探头。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顶板压力大,处于应力集中区的上隅角,必须搁人专盯,观察顶板来压周期。更重要的是盯紧瓦斯,严防瓦斯聚集报警。老范在放顶工和瓦斯检查工之间不停地互换角色。他一会儿观察采空区垮落迹象,一会儿拿出瓦斯鉴定器,有模有样地测量空气中的瓦斯含量。瓦斯浓度达到了百分之零点六左右,他就示意采煤机司机停止割煤。老范操作起这些岗位器具,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毫无拘泥之感。

我上了三四个月班,也没弄清老范究竟是干啥的。我问老范:“你具体是干啥的?”“啥都干。”老范说,“煤矿的活儿,没有咱干不了的。”我竖起大拇指,恭维他:“没想到你还是位干啥啥行的多面手。”老范笑笑,露出一嘴白牙:“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他说:“出身不能选择,但勤恳改变命运。”他还说:“煤矿是咱衣食饭碗,不用心怎么能行?咱不仅要多出煤,而且要出好煤,支援国家建设。”他这些话有些假大空,有些居高临下,有些不接地气,有些不清楚自己是老几。煤矿工人为养家劳作,为糊口下井,天天累得身体像散了架,哪里有这么多道理和高大上的理由啊。这让我有些看不起老范。我看不起,并不等于别人看不起。主管区长、带班班长见了老范,都服服帖帖的,像是下级见了上级,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主管区长老李是个大老粗,看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张嘴就骂恨。但和老范说起话来,温言暖语,很是客气。班长老马是当地人,说话硬朗,做事果断,大有不服就干的意思。但和老范说起话来,低眉顺眼的,很是服气。

有一次,老范正在头上处理上巷安全出口。老马慌里慌张地跑来,说:“地面有人找你。”老范说:“这会儿,谁还会想我呢?”老马实话实说:“这个真不知道。”老范叮咛老马要盯紧安全出口,绝不能让顶板出了事。交代完注意事项,老范顺着运料巷向外走了。老范走了,我也想走。老范半路能脱岗,我为啥不能脱岗?“懒驴上套屎尿多。”我还没走几步,老马就逮住了我:“张布衣,你要敢溜号,我就勾了你的工。”溜号是老马的口头用语,就是脱岗走人。我不服。我说:“地面也有人找我。”老马鄙夷地看着我,问:“谁找你?”我胡编乱造:“我对象来了。”老马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甭说是你对象,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嘿,没想到在老范面前如同老鼠见猫的老马对我立马硬气起来……

这让我对老范不仅刮目相看,而且充满了好奇,私下里问工友老装:“老范是谁?”

老装看了我一眼,说:“老范就是老范,老范还能是谁?”

偶尔上班的老范还会发脾气,而且发起脾气还特别凶。原因很简单,工作面没有应急备用材料,缺少应急排水泵,缺少加强支护的板材,他指着主管区长老李,情绪有些激动地说:“李发财,你干了半辈子煤矿了,这难道还用教!”老李毕恭毕敬,大气都不敢喘。指责完老李,又喊老马:“老马,老马,你给我滚过来。”老范的声音瓮声瓮气,像是一记重锤锤懵了现场的人。大家噤若寒蝉,默不作声。老李说:“老马滚不过来了。”老范问:“为啥?”老李说:“这家伙看见你来了,出去到大巷找应急物资去了。”老李这么说,老范也不好意思再说别的了,说:“这次暂且饶了他,如果再有下次非狠狠地惩罚他不可!”

老李儿子婚礼,我随份子去吃酒,看到老范也在。老范坐在主席上,大大咧咧地吃喝。有人过来敬酒。来人不喊老范,喊:“范矿长。”这时,我猛然发现,老范的模样和矿办公楼前公开栏上的矿长范金山的照片挺像。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把这一发现告诉了老马。老马白了我一眼:“傻缺,啥叫挺像,就是一个人!”

这让我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老范啥时候成了矿长呢?

我宁愿老范是我的工友,而不是矿长范金山,但老范就是矿长范金山。老范说:“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后才是一名矿长。”

以至于若干年后的今天,我都无法忘却那个在井下东奔西走的老范。掐指一数,此时的老范已过了古来稀的年龄了。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直接指出写作对象老范后,就描述其外貌特点、工作内容及技能水平,使读者对老范有个初步印象。
B.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运用语言描写突出老范热爱煤矿事业的形象。
C.小说将主管区长老李、班长老马对待别人和老范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有力地表现出老李和老马欺下媚上的形象特点。
D.“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讲述者,既烘托了老范的形象,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2.关于老范发脾气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范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老李和老马没有准备好工作面需要配备的应急备用材料,这会给采煤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B.这一情节和前文“煤矿是咱衣食饭碗,不用心怎么能行?”相照应,同时为下文“我”发现老范是矿长做了铺垫。
C.老马一看老范来了,就赶紧去找应急物资,表明老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老范一定会发火,得想办法补救。
D.“大家噤若寒蝉,默不作声”,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大家面对老范发脾气时的害怕心理,从侧面表现了老范的形象。
3.从认识老范到发现老范是矿长,“我”对老范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老范”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标题可以直接改为“老范”,你认为哪一个标题要更好?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3-04-20更新 | 2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