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6 题号:174837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

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女人朴素的装扮、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表现出她和丈夫吴亮亮廉洁奉公的本色。
B.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有正义性质的确认,也和年轻时当过村干部经历有关。
C.“立碑”这个故事反映了当代现实生活,立碑的请求体现王家滩人们对驻村干部无私奉献的感恩。
D.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那些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不成,暗线是吴亮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牺牲;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B.“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偏僻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综合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他们互相映衬,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
D.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之外,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3.文章结尾点明“她”就是吴支书的妻子,“她”就是周局长,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为什么?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总书记这一指示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像

林斤澜

①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同行拿脉通来开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当了笔名。

②这天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里装着刚得的奖品。他骑上车,美滋滋地回味着……

③老麦的确好运道,十年浩劫没有伤着元气,眼下又青云直上。前年画了张武斗场面,闯了禁区,热辣辣得了奖。去年评奖说要点叫人愉快的,他就画了张五只小猫,像小孩子那样互相抓挠着,鲜活极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革命传统教育、军事题材,一下子名列前茅……

④怎么拐到胡同里了?呀,梅大厦!十分熟悉又经常想不到的名字跳了出来。再拐两个弯不就到梅大厦家了吗?这位姓梅的跟老麦是老同学,学的是雕塑。三年了,老麦忙于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却连逢年过节都没露过面。他在干什么?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了。老麦把车推进一个没有门扇的门洞,叫道:梅大厦!就听见屋里叫: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⑤老麦进里屋坐下——只有里屋才有凳子。除了角落的单人床,屋里全是架子,架子上全是雕塑。梅大厦头发花白、乱蓬蓬的,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两只手肌肉鼓胀,是灵活的年轻的手。

⑥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是陶瓷,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是石雕,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临时随手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通那只只有行家才有的,安安闲闲坐在那里挑剔的眼光,渐渐地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坟墓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⑦老麦看见书架顶板上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这个烧瓷女兵是三年前见过的,和自己的画稿有没有关系呢?倒也难说。不过,平心而论,这个女兵是一般化的,自己画的那个有个性,有人物的心灵……老麦吃着面,斟酌着说:得有个人照顾了!”“我没有时间。要命的是,我那几年只做了几件,你看——梅大厦指一下那个一身尘土、背着二胡的女兵,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老麦心里一沉,但又平和地说:你这个女兵是一般化了些。

⑧梅大厦走到货架前,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从人家废料堆里捡的,我小心极了,耐心极了,慢慢磨出来的。你看,春天了,叫太阳晒化了,摊在淡绿的水面上,身底下的颜色,是水……老麦这才领悟,这是一只白天鹅。长长的脖子弯弯地贴在背上,是刷洗羽毛?是刚从梦中苏醒?是尽情享受大地春回?……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管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劳动布的工作服飞起粉尘。现在是我一生工作最好的时候。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

⑨梅大厦的手往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

⑩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半闭的眼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我的天,这么长这么长的眼皮呀。眼睛是半闭的。这以下是写实的端正的鼻子,写实的紧闭的嘴唇。这是一个沉思的面容。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森林里常有苍老的大树,重重叠叠的枝叶挂下来,伞盖一般笼罩下来,老树笼罩在沉思之中。这个少妇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

老麦骑上车,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他把铃铛打得山响。

(选自《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也还有少数真正的艺术家,飞翔在高天之下,波涛之上,只守着真情实感,只用自己的嗓音歌唱。波涛狂暴时,那样的声音当然淹没了。间隙时,随波逆流的去远了,那声音却老是清亮,叫人暗暗警觉出来,欢腾的欢腾的生命力。

——《林斤澜小说选·前记》

1.下列对小说节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行拿“脉通”开老麦的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作笔名,旨在表现出老麦不拘小节、圆通随和的性格。
B.小说着意描写了梅大厦的架子上陈列的各种风格的雕塑作品,反映出梅大厦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创作理念。
C.同题材的女兵作品,老麦借此获得大奖,梅大厦却“懒得看一眼”,这让老麦内心有所波动,亦有所反思。
D.作者借梅大厦之口两次感叹“现在是一生最好的时候”,以点带面,道出了改革开放初期艺术创作者们的心声。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老麦的视角来叙述,通过老麦言行和心理活动,刻画了一个经历十年浩劫仍然热爱艺术事业的艺术家形象。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梅大厦的面貌与双手的对比、老麦与梅大厦人生境遇的对比等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C.小说善于以简驭繁,比如多次写到“年轻的手”,以凸显梅大厦蓬勃的艺术创造力,颇具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D.小说结尾呼应开头,意味深长,老友的托付、自身的责任、时代的催促都回响在老麦“打得山响”的车铃声中。
3.小说中的梅大厦是作者刻画的“真正的艺术家”形象。请扼要概括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
4.有人评论文中画线句是“小说的点睛之笔”,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2021-04-30更新 | 1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梅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阿谀谄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一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三对绘画艺术真心喜爱,他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来品评画作,不附庸风雅,因而能获得季陶民的青睐。
B.“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的谦虚和低调。
C.叶三位居社会底层,而季陶民是久负盛名的画家,两人虽社会地位悬殊,却没有雅俗之别。
D.季陶民听从叶三的意见,改画了一幅红莲花并题诗表惭愧,两人之间没有伪饰和谄媚,活得真诚而又实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花费笔墨写叶三的儿子们,乍看与“鉴赏家”没有关系,实则通过写两个儿子侧面衬托叶三欣赏艺术的执着。
B.从情节和结构来看,文章开头从写叶三卖果、送果,再写到叶三看画、懂画、评画,文章情节自然顺畅。
C.小说语言准确精练,不失华丽,有散文化的倾向,体现在卖水果那一段,精炼传神的语言展现出水果的时令和灵气。
D.汪曾祺将水果贩子写成真正的鉴赏家,颠覆了传统的鉴赏家形象,这种反常规的写法寄寓了其对美纯粹的追求。
3.第二段卖果的情节是否属多余笔墨,为什么?
4.小说结尾是否可以改为“保留画作”?试作分析。
2024-02-22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清明节

吴昕孺

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春分之后的雨水,就这样一直要落到清明。

②父亲正是在这样一个节气来到车田坪的。他来相亲。没打伞,把雨顶在头上,格外显得瘦小。我妈是车田坪公认的第一美人。父亲出生贫农,家无长物,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得到漂亮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③随后,父亲的冷酷让我们伤透脑筋。他让我练毛笔字。不仅检查字写得好不好,还要求两只手不沾墨,否则就要打手板。他看见我姐的一名男同学在田塍上追着她跑,回来罚她站在墙角,面壁思过。妹妹掉在地上的饭,必须一粒粒拈起来放进嘴里……

④我十岁那年春天,父亲要我跟十二岁的姐姐一起下田插秧。水冷得刺骨,还有蚂蟥,我不愿意去,但是没有办法。每天蒙蒙亮,父亲把我们从床上赶起来。他打开双合门,故意弄出很大的声响。外面的寒意轰涌而入,将我们冲到墙壁上。我和姐姐卷起裤腿出门,像蠕动在厚厚黑暗里的两只小虫子。

⑤蚂蟥第一次叮在我小腿上,吓得我大呼小叫。田里人喊道,快,打嘴巴,打嘴巴。我情急之下,抡起手对着自己嘴巴猛抽。田里炸开雷鸣般的笑声。原来,“打嘴巴”是要对着蚂蟥抽。回来,姐姐学给家里人听,从来不苟言笑的父亲笑得岔气了。我也毫不含糊,横眉冷对,把父亲两个字在尖牙利齿间碾得粉碎。

⑥父亲经常打我,竹条、栗凿、罚跪,他有层出不穷的高招。有年清明,父亲带我去上祖坟。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到了坟上,他老老实实地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然后,叫我过去磕头。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⑦我对祖坟缺乏虔诚,但我喜欢坟边上大量的蕨子。很奇怪,坟边上的蕨子长得特别好,又高又肥又嫩。父亲给坟地除草当儿,我忽啦忽啦折了一大抱,拿回去妈妈炒了做菜。碰巧那天下午我和姐姐吵架,我不准她吃我折回来的蕨子,她偏要吃,我迎头给她一筷子脑壳。父亲举起他的巨掌朝我劈来,我眼明手快,饭碗一丢就往门外跑。

⑧父亲追,我跑。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这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我把他越拉越远。我得意地站在田塍那头,回望着他。他不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⑨我回去埋头吃饭。边吃,边呜呜地哭起来。妈妈以为我是父亲打哭的,父亲以为我是自知理亏哭了,姐姐看见我哭她才满意地不哭了。他们谁都不知道我为何而哭,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当时,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父亲“流血”的场景,我害怕他会死去。这个打我、骂我如拾草芥,让我怀恨在心的人,我是如此害怕他会死去。

⑩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我想,那次事件对他的震撼毫不亚于他“流血”对我的震撼。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

⑪我长大了,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他把裤子罩在头上,并为头憋屈在裤裆中出不来而嗷嗷大叫。

⑫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我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牵着他的手。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⑬到了坟上,我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父亲突然望着我傻笑。我沿着他的视线摸摸自己的额角,原来那里沾了一块黑土。他觉得好玩。我也笑了,想起多年前,他对我一声怒喝“头点地”,我把额头使劲往地上磕,不禁笑出泪来。我用袖子抹抹脸,开始除草。俄顷,我感到一股异乎寻常的灼热,抬头一看,呆住了。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我狂喊“救火”。幸而山下田里的乡亲看到山火,冲上来群起而攻之,才未酿成大祸。

⑭我当场赔付了八百块钱。乡亲们走了。我疲惫地坐在地上,看着满山焦土,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父亲站在那里,像认错的孩子,头差不多缩到脖子里去了。

⑮又过了些年。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要特意来看看父亲。在妈妈的看护和春天的抚慰下,父亲安详地去世了。

⑯每年清明,我都要去父亲的坟头坐坐。点烛,燃炮,除草。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春雨淅沥,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我在那面镜子里,看到了父亲——模糊的面容。再擦亮点。我分明看到了自己。

(有删节)

1.简析第段的作用。
2.赏析第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描写春雨时都出现了“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一句。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联系全文,赏析文章的标题。
2023-05-14更新 | 1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