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7 题号:174874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镖头杨三

聂鑫森

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

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

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

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

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

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

“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

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

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

“沙先生回老家省亲?”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

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

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

“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

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

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

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

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与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枰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

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坎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

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蹿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己,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

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

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

“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身誉于一旦?”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

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

“慢!”杨三大喊一声。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

……

残阳如血。

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有删改)

1.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写出了湘西美丽的景色,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
B.“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
C.“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
D.“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张扬自负的性格。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
C.“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
D.“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
3.杨三“失镖”的结局在文中有多处暗示,试找出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4.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说“在凡人琐事中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中的主要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张的哲学(节选)

   

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对于皇帝,总统,或当权,是不大注意的。城里的人们却大不同了:他们走在街上,坐在茶肆,睡在家里,自觉的得着什么权柄似的。由学堂出身的人们,坐在公园的竹椅上,拿着报纸,四六句儿的念,更是毫无疑惑的自认为国家主人翁。责任义务且先不用说,反正国家的主人翁是有发财升官的机会,是有财上加财,官上加官的机会的。谁敢说我想的不对,谁敢说我没得权柄?呕!米更贵了,兵更多了,税更重了,管他作甚。那是乡下的事,那是乡下人的事!……

他们不但这样想,也真的结党集社的“争自治”,“要民权”,发诸言语,见之文字的干起来。不但城里这样的如火如荼,他们也跑到乡间热心的传播福音……京自治讨成会,北京自治共成会,北京自治听成会,北京自治自进会……黑牌白字,白牌绿字,绿牌红字,不亚如新辟市场里的王麻子,万麻子,汪麻子……一齐在通衢要巷灿烂辉煌的挂起来。乡间呢,虽不能这样五光十色,却也村头村尾悬起郊外自治干成会……的大牌。

过了几天,二郎镇上的人们惊异而新奇的告知彼此:“关里二郎庙明天开会。老张,孙八,衙门的官人都去,还有城里的体面人不计其数。老张,孙八就是咱们这里的代表……”

这个消息成了镇上人们晚饭后柳荫下的夕阳会聚谈的资料。王老叔对孙八、老张加以十分敬意的说:“到底人家绅士和作先生的,有表可带,才当带表,像咱们可带什么?”

褚三却撇着嘴,把头上的青筋都涨起来,冷笑着说:“王老叔!褚三虽不曾玩过表,可是拿时候比表还准。不论阴天晴天永不耽误事。有表的当不了,晚睡晚起误了事,没表的也可以事事占先。”

王老叔也赞成褚三的意见。于是大家商议着明天到关里看看热闹。太阳渐渐的向西山后面游戏去,大地上轻轻的锁上一带晚烟,那是“无表可带”的乡民们就寝的时候了。

开会的通知定的是九点钟开会,直到十二点钟,人们才到齐。只听一阵铃声,大家都坐在二郎庙的天棚底下,算是开会。

大家坐下,彼此交头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一齐说。谁也想不起怎样开会。倒是孙守备有些忍不住,立起来说道:“诸位!该怎么办,办哪!别白瞪着眼费光阴!”

南飞生却立起来说:“我们应当推举临时主席,讨论章程!”

“南先生说的是,据我看,我们应当,应当举孙老守备作临时主席。”老张说。

“诸位多辛苦,家叔有些耳聋,这些文明事也不如学务大人懂的多,还是南先生多辛苦辛苦!”

孙八说完,南飞生部下全拍着手喊:“赞成!”“赞成!”其余的人们还没说完家事,国事,天下事,听见鼓掌才问:“现在作什么?”他们还没打听明白,只见南飞生早已走上讲台,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

“鄙人,今天,那么,无才,无德,何堪,当此,重任。”台下一阵鼓掌,孙老守备养着长长的指甲,不便鼓掌,立起来扯着嗓子喊叫了一声:“好!”

“一个临时主席有什么重任?废话!”台下右角一个少年大声的说。

南飞生并未注意,他的部下却忍受不住,登时七八个立起来,摇着头,瞪着眼,把手插在腰间。问:“谁说的?这是侮辱主席!谁说的,快快走出去,不然没他的好处!”

龙树古部下也全立起来,那个说话的少年也在其中,也都插着腰怒目而视。

“诸位,请坐,我们,为公,不是,为私,何苦,争执,小端。”主席依然提着高调门,两个字一句的说。

左右两党又莫名其妙的坐下,然而嘴里不闲着:“打死你!”“你敢!”“你爸爸不是好人!”“你爸爸一百个不是好人!”……

“诸位!”孙守备真怒了:“我孙家叔侄是本地的绅士。借庙作会场是我们;通知地方派兵弹压是我们;预备茶点是我们。要打架?这分明是臊我孙家的脸!讲打我当守备的是拿打架当作吃蜜,有不服气的,跟我老头子干干!”孙守备气的脸像个切开的红肉西瓜,两手颤着,一面说一面往外走:“八爷?走!会不开了!走!”

孙八要走,恐怕开罪于大众。不走,又怕老人更生气。正在左右为难,老张立起来说:“今天天气很热,恐怕议不出什么结果,不如推举几位代表草定会章。”

四下埋伏喊了一声“赞成”。然后左角上说:“我们举南飞生!”右角上“……龙树古!”以次:“张明德”“孙占元”“孙定”“李复才”,大概带有埋伏的全被举为起草委员。主席听下面喊一声,他说一声“通过”。被举的人们,全向着大众笑了笑。只有孙老守备听到大家喊“孙占元”,他更怒了:“孙占元,家里坐着如同小皇帝,代表算什么东西!”

主席吩咐摇铃散会,大众没心听孙守备说话,纷纷往外走。他们顺手把点心都包在手巾内,也有一面走一面吃的。后来孙八检点器皿,听说丢了两个茶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下人不关心时局只关心“米贵兵多税重”,讽刺了乡下人的自私与冷漠,也反衬了城里人为“升官发财”的世俗。
B.城里人“自觉的得着什么权柄”“毫无疑惑的自认为国家主人翁”,可见他们热心时局变化,有一定的革命觉悟。
C.褚三“没表的也可以事事占先”的言论,表现了乡下人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特点,也反应了变革脱离群众的现象。
D.大家坐下之后,“谁也想不起怎样开会”,表明参加者本身对“自治”并没有明确的理解,缺少行动的能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二段从细微处着笔反映广阔的背景:选取旗子、牌子等呈现时代背景,通过人们的心理等反映国民心态。
B.小说中王老叔把“代表”理解成“带表”的对话描写,以幽默的语言表达讽刺,以反语的方式呈现反思。
C.小说善于采用漫画的方式刻画人物,在夸张中凸显人物特征,比如南飞生上台讲话的语言就极富个性。
D.闹哄哄的会议开场以孙守备的话收束,乱槽槽的议事过程由南飞生聚焦,点面结合描写场景,颇具匠心。
3.评论国人“凡公事之有纳入私事范围内的可能,皆以私事对待之”,从节选部分举出两例分析。
4.小说对二郎庙会议推举主席和委员的过程做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2023-02-10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是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除了下雨,她一天都是在屋外呆着。她的屋门也都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莱,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些木板,把双层床的一边都钉了木板,就成了一间屋中之屋,成了他的一统天下。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说文嫂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因为她住在学校宿舍楼边,也因为她的日常生活与联大息息相关。
B.金昌焕每晚剪布告栏的空白处,并且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可见其勤俭节约,做事十分细致。
C.文嫂的女婿在文章中着墨不多,虽然生活艰难,但他仍然经常给文嫂带各种特产,并“答应养她一辈子”,体现了女婿的善良、孝顺。
D.金昌焕走后“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但“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照样”一词体现了文嫂的普良,做事认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嫂屋门敞开,“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从可以看到”,与金昌焕在宿舍中打造“屋中之屋”“一统天下”对照鲜明。
B.小说擅长以细节刻画人物,如写金昌焕“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细腻传神,如在眼前。
C.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与前文养鸡、嫁女等温情段落形成对比,衬托出动荡时期小人物的不幸命运,表现了作家对战争的批判。
D.在结构上,《鸡毛》则有着汪先生一惯的大巧若拙的特色,表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小说全无拘束,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不淡不烈。
3.小说标题为“鸡毛”,貌似无理却极为巧妙,试分析其理由。
4.汪曾棋说“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本文中我们能看到文嫂的“忧伤”,能看到对金先生的“嘲讽”,也能感受淡淡的“欢乐”,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欢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3-10-21更新 | 1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片土

师陀

这人不愁吃的,不愁穿的,没有事情要他做,每天就是看看鸡斗,听听昆虫震翅,立到临风招展的杉树下遐想。脑袋又是出色的聪明,想的是美妙无比,连二等脚色的诗人都害起羞来,非常嫉妒。然而,只因一切满好,反而觉得不好起来了。

“多么无聊呀,瞧那些鸡,咯,咯,咯!呸,蠢东西!”不但无聊,心里且骚扰的厉害,是那长了疔疮似的厉害。毛病也的确不轻,竟至天下的医生束手。

至于他呢,是看见的全不顺眼,精神上已失却那幸福永离不开的平衡,满心里再也没有了安宁;脸是一天比一天的缺乏光彩,一天比一天的瘦。意思是说,这地方太糟,夹杂着石灰同瓦砾的瘠土似的,只合生长荆蓁乱草,决不适于培养美丽的灵魂。

这么着现在很明白了:他需要的是一只心灵的暖床,一片空中弥溢着蜜味的安宁土。于是,他佩上小小行囊,提了行杖,装扮成一个老于行脚的人,叼着出号大的烟袋——以备在寂寞的荒原上燃起青烟独自上路去了。

这人饥餐渴饮,一路跋涉而行,说不尽的辛苦。

一日,天色薄暮,满天霞光四野荒烟,前面横着一条茫茫大水,沙滩上留宿着鹄和雁。浅渚,芦苇,水面雾着轻霭,一江载满着霞彩正浩荡东去。这人立近渡口,高声喊道:“船家来呀!”

那船家缓缓抄着棹。唱的是,大江的水、岸上的柳……

客人一面领略江上的风景,暗中还打量着那淳朴的艄公。“烟霞生活,鹭骛为伍,这里不知老之将至。”他感叹的想,遂大声问道:“刚才唱什么来,船家?”船家把棹雁翅般斜戳进泥里,攀住船道:“不关你事。上你的船罢,客官!”

上了船,低头看着滟滟的江水,可就大大的吃了一惊。他已忘记跋涉多么远的路程,飞过多么久的时光,但成绩摆着在那里:人是那样瘦,又那样憔悴,满腮短髭,模样全是一个仆仆风尘的行脚人。而那美妙的心里,恰和天下的旅客一样,也正充满着“细致的”哀愁。这么一来,又想起那一心要去寻觅的地方。

“请问船家,”他说了,“灵魂的安宁土还远吗?”“那可不曾听人讲过。”

客人上了岸,四顾暮色苍茫。大江的水,岸上的柳……船家棹舟而歌,已徐徐远去,渐为烟水所隐。这人循着小径,继续搜索前进。走了多日,终于深入大野,前后一望尽属胡草的莽原。渐渐的小径被野草湮没,再也看不见寂寞中荒凉的小屋,连天际牧人烧起的火烟也稀少了。

他走着,草在脚下瑟簌的响。夜去昼来,太阳按时从草原的东端升起,又向西方落去。苍空下是天籁。大草原上烟袋一路放送出寂寞的青烟。这时,天的颜色好像也不似昔日的蓝;温饱与安宁已结为一体,是拉也拉不开的了。而那不安的灵魂所渴望着的也仅一餐而已。假如不是气尽力竭,他定会向大草原“天乎,天乎”不止。虽然如此,但人是决不会马马虎虎就死的。运气的眼,有时也会看见遭难的人。这是说,他终于获得了救星。

那救星是一个须发苍苍的牧人;正匍匐地面,用泥污的两手捧住山羊的乳房吸饮奶汁。“请了呵,大爷。”他踉跄的走上前去,有语无音的说。

“请了,客官。请了。”老人吃惊的望着他,从那落魄的模样终于明白了来意。“该是饿的不行了罢,客官?”

这样说着,牧人已经抽身让客就饮。然而饿渴不让他出声,也不容他多想。当他吸足一肚子山羊奶的时候,抬头一看,只见牧人正在那里两手挖掘草根。“怎么能够吃呢,这样的东西?”他诧异的问了。

牧人并不留意他这面,自顾一面挖一面将草根送进嘴里去嚼。“没有不能够吃的。味道很好。”他道。瞧着牧人嚼的津津有味,那人担忧的说:

“据说没有什么养分,吃了于生理上未必有大补益。”

“天下没有养分的生物多的很。”牧人向客人投了一瞥,随手捏一条白根送到嘴边道:“它还好,虽只是草根,却能生出解人饥渴的奶汁。嘘,嘘,去吃你的草!哺,哺!”

这人从地上爬起来,弹去衣上的泥土,眺望着大草原。太阳刚升起不久,天空翠蓝,高处盘旋着鹰雕。草原直与天陲相接,绿沉沉是无限的辽阔。草叶上缀满着露珠,闪烁发光。山羊群集,驯顺的在那里啮嚼。到处是鹌鹑兑兑的呼唤,百灵鸟啾啾的鸣声。总之,景色恬静,伟大,美丽,凡逃进去的人就无不迷醉,休存逃脱的妄想。然而,只因美丽醉人,反而觉得平常起来了。

“请问大爷,”他满眼期待的说,“灵魂的安宁土还远吗?”“到处是安宁土,到处不安宁。”牧人答。

于是客人搜寻出塞的满满快要胀破脑门的漂亮词句,解释那国土如何清和明媚。

“是的,”他收梢说,“空气中流着‘蜜味的香同鲜乳的暖’的,就是这样的地方。”牧人则神驰于草原,方回想一段久已湮没记忆中的往事。“似乎有这样的一处地方,”他含糊道。“但只是说,却不曾有人到过。也许在山岭那边。有一年,唉!……”牧人挣扎起身,抛下正要讲的故事同客人,蹒跚的向羊群那里走去。“请罢,客官!”他忽然回过头来,挥着手向客人喊道,“各人都有一个理想……但愿有一天你能回来,回到草原里来!”

客人默然提起行杖。烟袋留下一缕青烟……

一九三六,十一月八日夜初稿

【注】1936年10月,国土沦陷的威胁和革命团体的风流云散中断了左翼文学革命阵营的脚步,师陀等作家不得已南下上海,本文写作于上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他”在流浪之前不愁吃穿,不用工作,且又出色聪明,却因不满足“满好”的状态而开始追寻的旅程,使本文充满了哲理意味。
B.文中“他”与艄公的两问两答,简单而意蕴丰厚,既可看出他对追寻到灵魂安宁土的期待,又可看出艄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世事的冷淡。
C.牧人若有所思的话语,说明或许年轻时他也曾向往过那个清和明媚的地方,他并没有与客人分享这段历程,反映出他理想未实现的怅惘。
D.文中主人公偶遇的两位良善底层人,和“他”有交流,却依然无法扮演救赎者的角色,不能为“他”提供答案以终结“他”的流浪之旅。
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多次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文章结构紧凑,强化了这种漫无目的的追寻最终无果的主题。
B.本文注重环境描写,作者将主人公行经的几个地方进行着意描摹,展现出诗意化的自然风情。
C.本文情节平淡,人物虚化,却充满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体现了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点。
D.本文通过寓言的形式,曲折反映了作者在时代的风云激荡下不断求索、执着向前的心路历程。
3.师陀小说的景物描写独具匠心,试分析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4.这篇小说与沈从文的《边城》同是诗化小说,都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试从小说的背景、结构、情感等角度分析二者在表达“追求”主题方面的差异。
2024-05-10更新 | 1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