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99 题号:177327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是快乐的,但文章却从悠长悠长的小巷写起,小巷的忧伤冲淡了快乐,也暗示了后文的情节的走向。
B.文章第④段对“门庭”“朱漆”“门环”“对联”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的描写相似,但并不同样,意在渲染伤感气氛。
C.文章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从触觉上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
D.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也在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带给作者不同的感受。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醒目,“合欢,合欢”,以反复的手法赋予单纯的树名以浓厚的抒情色彩,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③段对阳光的景物描写,既有助于塑造母亲美丽的形象,也烘托出母女相伴的温暖幸福的氛围。
C.文章以“合欢”这一意象为线索,同时以时间为轴,写出作者母女生命的轨迹,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D.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穿插全文,与作者母女之情相互映衬,一虚一实,使史铁生的形象更鲜明。
3.阅读全文,请梳理“我”在不同时期对合欢的感情变化。
4.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⑪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往黄河

吴子新

1965年秋,我上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朗诵课文《黄河》:“我的名字叫黄河,流经千山和万谷,自从盘古开天地,什么世面没见过……”老师告诉我们:黄河,谓之母亲河,从历史中走来,一路奔涌,有缓有急,有高有低,有曲有直,全长5464公里。——这便是我初识黄河。那时,我默默给自己许下一个愿望:将来一定去看看黄河!

后来,我走上教师岗位,教授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时,我向学生讲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源远流长,穿越辽阔的黄土高原,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她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她仿佛由天上流来,穿过朵朵白云,轻轻流向天外。其时的我,有一种期望,盼望有一天身临黄河边,目睹黄河粗犷、凝重的奔涌,给自己一次惊涛骇浪的视觉体验,去吮吸河水与泥沙的气息,感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威武雄壮。

再后来,我和黄河多次相见。我无数次去北京,列车每每行经黄河大桥,我扶窗而望,心里总是想,什么时候一定前往黄河,看一看变化的黄河浪,喝一口真正的黄河水。

今年6月下旬,安徽省组织部分党员前往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延安,开展“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党旗增辉”主题活动,我有幸前往陕西黄河壶口,在那里亲睹黄河的雄姿异彩。

6月24日上午,我们乘坐大巴车从延安出发,一路南下170公里,前往壶口乡,专程游览黄河壶口瀑布的奇异壮观。

大巴车过桥梁穿隧道,在山沟里穿行。不一会,车行黄土高坡之上,只见苍蓝的天穹下,黄土高坡七沟八梁,层峦叠嶂。透过飘渺的云雾,那沟沟峁峁好像黄土高坡强劲的肋骨,那曲曲折折的山路宛如大山放出来的闪电。一处处窑洞,用它那深邃的眼睛,洞察着黄土大地的沧桑变迁,见证着黄土高坡的深沉浑厚。车窗外,苹果之乡成片成片的苹果园郁郁葱葱,那些套着黄色纸袋的苹果压弯了每一根枝桠。根本见不到陕北黄土高坡上的“黄土”飞扬,每一处都是风景如画,说是陕北的好江南,没有一点言过其实。

下午1点,我们到了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交汇处,西临陕西宜川县,东濒山西吉县,因状如茶壶之口而得此名,为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之水天上来”究竟是何种景观?未见其容,先闻其声。轰隆隆的水流声和撞击声此起彼伏,由远及近。这里的水,富有多变性,洒脱而自信,沸腾而狂放。眼前的黄河如巨龙扑入视野,带着豪情,展示自己的身躯和姿态。滔滔黄河奔腾至此,为两岸苍山所囿,不得不骤然紧缩身体,但前行的劲头更足,决心更大。

离瀑布越近,河水轰鸣的声音越大,瀑布的景观越清晣。只见黄河水像一匹咆哮的野马腾空而起,带起的水珠肆意飞舞,升腾到我们头顶,如烟,如雾,如尘。一颗颗水滴溅向我们脸上,落在我们身上。面对如此壮景,我终于理解了黄河水在壶口处排山倒海的意境,听懂了黄河的语言,领悟出黄土地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和精神。

站立黄河壶口瀑布栅栏旁,我已不再是一名看客,俨然是在接受一场洗礼。我想人,只有融入大自然,方知世事变化的真谛。此刻,我的心随黄河而动,随中华血脉而跳。我不由地挺直了腰杆,满心虔诚感,充满自豪感。我一边观赏瀑布奇观美景,一边握着相机频频按下快门抢拍瀑布奇观。

下午3点半,我与黄河壶口瀑布默默作别。大巴车再次驶过黄河大桥,沿着黄河岸,爬上黄土高坡,原路返回。行至离延安市区还有50多公里的宝塔区高坡镇境内时,突然堵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只得下车等待。

我们焦急地走上黄土高坡,走向一处窑洞。窑洞里走出一位老大爷,以为我们口渴,用朴素的陕北口音热情地请我们进屋喝水。当地村民向我们讲述了这位老大爷的故事:老大爷姓常,96岁,是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游击队员,战功赫赫;常大爷在党70年,担任过多年地方干部,膝下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得很幸福。

虽然堵车达三个小时,但我们结识了黄土高坡的常大爷,听到了常大爷的故事,一点不后悔。

我想,黄河以其“黄”而独步天下,黄色是她的底色,也是她的本色,正如我们的黄皮肤一样,永远不变。正是有着黄土地的支撑,黄河才激情万丈,绕山石而穿梭,遇陡崖而跳跃,即便是在平坦地段,也不失风度与气质。那一篇篇描写黄河的诗文,那一个个诉说黄土地的故事,如音符般在广袤的天空中激荡。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三年级时的课文《黄河》和老师的讲解,表明自己对黄河的向往由来已久。
B.作者写苹果之乡的累累硕果,既写出了当地的风景,也暗示了黄土高原的生活变化。
C.作者介绍黄河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意在说明壶口瀑布成为世界最大黄色瀑布的原因。
D.作者从一名“旁观者”变为“感受者”,身份的转换表现出自己受到了黄河精神的洗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王之涣、李白描写黄河的相关诗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黄河悠久的历史,富有文化韵味。
B.文章写壶口瀑布时,把黄河水比作一匹咆哮着腾空而起的野马,有声有形地绘出黄河在此处的磅礴气势。
C.文章划线部分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律感;“强劲”“深邃”用词精当,优美生动地写出黄土高坡的独特景观。
D.文章以标题“向往黄河”统摄全篇,按“初识黄河-走近黄河-感受黄河”的思路行文,逐层推进,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与常大爷的偶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好的散文,其目的是宣传‘真善美’,是人和自然的调和。”请据此分析本文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1-11-17更新 | 8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节选)

王剑冰

一早就起了晨雾。薄薄的雾气给这座城市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朦胧中,看到墙内高高盘立的竹木架子。进去之前,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

在这个芳草丰茂之地,竟然有着一口口盐井,它们色调斑驳,泛着岁月的包浆。一丛丛井架,曾经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川府之地的风水,因此雍容华贵。

井架像一枝干枯的花,透着骨子里的硬。碓房、车房和灶房,叶子样烘托在周围。我们已经知道,这是最年长也是唯一留存的一座古盐井——燊海井。它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体现着古代井盐劳动者的智慧及钻井技术的成就。别以为是一座废墟,实际上,它还在发挥着作用,每天都在出卤,并且被加工成盐。盐在前台,卖得极好。

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

出卤的一刻,千万朵白浪从细长的竹筒中迸出,像一群躲藏万年的活物四下里奔突,一会儿便又变成本色的汁液。食盐晶纯,容不下杂质,它最初的浆水竟如此悲悯,含有对众生的温爱与仁慈。我不能做到语言与思想的同步,只能睁大眼睛精心记下这个时刻。小心地伸手接上几滴,放在舌尖,盐的美妙味道霎时弥散在味蕾间。这是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的自然物质,带有着大地的体温。

想起小时候,母亲每次让去买盐,内心都会发痒,捡起一颗灰灰的盐粒,用舌尖轻轻舔触,一丝莫可名状的味觉泛上来,点染了无数清淡寡欲。盐紧张时,是要排队购买的,而且限定了购买的数量。有人挎着硕大的笆斗篮筐,有人肩了一条布袋,最终却只能得到小小的一点。那个时候,盐就像思想,让生活有了寄托与希望。

提取卤水的管道是用楠竹做成。楠竹的竹节被一节节打通,形成一个竹管,将一个个竹管接起来,就成为一个探入一两千米地底的工具。竹筒的底部以熟皮做启闭阀门,下去时是张开的,提上来又是关闭状态,卤水就是这样装满了竹筒。提上来后,用钩子猛然钩起机关,卤水即可瞬间涌出。

每次上来的卤水都有一百多斤。据说由于井架林立,自贡盐场的竹筑管道可翻山越岭,连绵起伏,把卤水和天然气输往数十里之外的晒卤台和煮盐灶房,景象十分壮观。

提卤水车距离盐井有一定距离,这样可以更好地操作。开始是人工推磨一般将绳索卷拉起来,缠绕在卷扬机上。后来用牛代替。一千多米深的盐井,牛拉车差不多半个时辰。

转圈的石道上,牛的脚印还印在那里。牛拉着木杠转着无尽的圈,木杠连着挠机,挠机上的绳索拉动细而长的竹管,一次次抽取、倒出,抽取、倒出。似乎它只做一件事,就是将所有的卤水汇于一处,等待着一见天日。我摸着那结实而浑圆的楠木杠子,它推转了多少辛劳,多少岁月?

绳子上都有结做的记号,一旦到了那个记号,就开始打信号,直至最后刹车。实践培养了古人的聪敏。

由此扩大了盐井区域牛的生意。壮牛用来做工,老了的牛加工牛肉。还有加工牛皮的店家。牛的善良与贡献在这里体现到了极致。

光线暗下来,在一个密闭的棚子里,我看到了制盐的盐工。气息缭绕,热浪漫卷,穿得很少的汉子,与盐共舞。平锅一溜排开,下面是熊熊的火焰。油亮的脊背在烟雾中晃动,煮好的盐正在出锅,他们挥动着铲子在翻动,将盐安妥在另一个器皿中,以便进行下一道工序。然后刷锅,使它再次发挥作用。水在锅中鼎沸,膨胀出热气。盐工完全隐在其中。广大的工作间,一天会有多少卤水变成被称为盐的物质?

这里的领班叫游强,他的外公、父母都曾在这里工作,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上班,可以说游强是闻着盐卤气息长大。读完盐校,他也进入了燊海井烧盐车间,成为一名烧盐匠。随着燊海井被世界越来越多地关注,游强和其他的八名师傅、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传统盐工,他们的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

(有删改)

文本二: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摘编自王剑冰《绝版的周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盐井时,用“泛着岁月的包浆”突出其悠久的历史;写井架时,用“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凸显其对城市的重要作用。
B.作者关于卤水的描写极其生动,不仅有视觉之态,更有味觉之美,同时还有心灵之感,甚至勾起作者童年的美好记忆。
C.作者认为传统盐工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一语双关,赞美盐工的同时赋予盐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光芒。
D.作者以敏锐的目光、跳跃的笔触向我们再现了盐的制作过程,与现代化制盐技术进行了详细对比,意在赞美传统技艺的精湛。
2.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比较阅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文本都属于文化游记,文本一表达了对川府之地雍容华贵的赞美,文木二表达了对周庄纯秀、古典之美的赞美。
B.作者对修辞使用驾轻就熟,例如两则文本都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但前者更多哲思之美,后者更具柔婉之美。
C.文本一使用第一人称,以作者见闻为线索,夹叙夹议抒情;文本二采用第二人称,将周庄拟成女子,使其极具灵性。
D.文本一中的盐井色调斑驳,文本二中的周庄也已历尽沧桑,它们都猝不及防地被现代人打破了清静和孤寂。
3.“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画线的这句话的理解。
4.文本一主要写的是“盐”,但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了牛和牛的生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意图。
昨日更新 | 1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地的“木头腿儿”

张佃永

有了那辆车,爹娘犹如长了新腿脚。

车是一个有点木工手艺的亲戚帮着做的,走起来“嘎吱嘎吱”直响,但这并不影响爹娘对它的珍爱。牛车对爹娘的意义,不只是重体力活儿的帮手,更是一种卑微的体面。


牛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分到的,确有些老了,村子里所有的人家都不愿分到它,七弯八拐的,它便到我家落了户。老牛性情温和,走路是慢了些,却不会动不动就尥蹶子发疯,这正适合爹娘的性情。

爹套好牛车后,招呼一声娘,娘慌慌地出门,小心地把盛水的瓷茶壶放在一块已经褪色的布巾上搁稳,再把锄头、镰刀、麻绳、箩箧一股脑丢在车上,爹坐一头,娘坐另一头,在朝阳下沿着一条林荫路慢悠悠地出发,他们去劳作,从事注定了的生活。

春天,大地解冻以后,他们把种子、肥料拉到地头喂给大地。秋天,他们再郑重地把从大地肚子里生出来的莜麦、胡麻和土豆拉回家。然后,该碾场的碾场,该脱粒的脱粒,该储存的储存,粮食人吃,莜麦的秸秆、萝卜的缨子就是老牛整个冬天的饲料。

我劝爹娘不必再为生活拼命,家里的那点薄田,投入再多的辛苦也难以收获更多的惊喜。但爹娘觉得,他们还拉得动家里的生活,而且,在地里,他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劳累于他们,已然算不得消耗与折磨,而被当作一种天经地义。

但他们都已先于那头老牛承担不了重活儿了,万物有灵,老牛拉着车,拉着爹娘在家与地里往返,已经成了习惯,慢慢悠悠,却气定神闲,爹知道老牛的好,每天晚上,他总是先把老牛妥妥地安顿好,才躺在炕上,让僵硬的腿脚舒缓过来。

衰老之间的惺惺相惜,让爹娘与老牛在朝朝暮暮的温暖与平淡中相互依赖,一起慢慢行走,爹也有一条皮鞭,就放在车上,有时候也扬起来,但那鞭子只形同于犁地碾场、爬坡上梁需要奋力的指挥棒,从没有落到过老牛身上。而老牛与爹的默契是,只要看到爹扬起鞭子,便倾尽全力。甚至,从爹坐在车辕上的声音和动作里也能感受他的松弛与紧张,慢悠悠或者急匆匆地把他们拉到地头,甚至更远的地方。

那天,爹把多余的一点粮食装好,到10公里外镇上的粮库去。卖粮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渠道。夜里吃了好多的青草,早晨又喝足了水,老牛也养好了劲头,一路在朗日清风中不慌不忙,悠悠闲闲。

一辆狂飙的摩托车呼啸而过,老牛突然受惊,挣脱缰绳狂奔。爹的腿被车辕别了一下,痛得不轻,老牛奔出几十米,像是突然明白过来,不知所措却定定站立。当不顾疼痛的爹一瘸一拐追过来时,它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等待惩罚。爹扬起了手中的鞭子,却终没有落下,他看到了老牛眼里的惊惧,老牛乖乖地跟着爹返回,在惊魂未定中重新拉起了车子,与同样惊魂未定的爹一同回家。

吉人天佑,爹的腿没伤到筋骨,没过多久便无大碍,但老牛却在不断老去。它反刍的节奏越来越慢,卧下后挣扎着起来时,显得有些艰难,它用越来越凸显的脊骨和更加慢悠悠的步子告诉爹娘,它支撑的力量在衰竭。

爹的烦躁写在脸上,吃饭的当儿,就推开碗筷,趿拉着鞋出去看看老牛;半夜里睡着睡着,便爬起来披衣出去,粗糙的手在老牛头顶摸来摸去。铡草的时候,把莜麦秸铡得碎碎的,又怕带了土,喂给老牛的时候都要用筛子过一下。牛吃不下,他也吃不下。老牛走不到地里去了,家里的生活渐渐没了着落。

最终,老牛还是被爹卖了,毕竟,那是家里最值钱的资产。那天,爹早早起来,给它吃饱喝足,又给它全身擦了一遍,让它的皮毛看上去更柔顺些,然后,在娘的悲切中拉走了它。以后的命运,想必只有一个归宿。

爹好几天都闷闷不乐。晚上,他把一抱一抱的莜麦秸赌气似的塞进灶膛烧炕,莜麦秸喘不过气来,“呼”地喷出一股浓烟,并霎时燃烧,火光映着爹铁青的脸色。夜里,他和娘依然习惯性地醒来,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动静,娘望着黑洞洞的房顶喃喃自语,也不知道它怎么样了,爹不吭声,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爹把所有与老牛有关的东西——缰绳、牛鞍、皮鞭等,全部堆在牛圈里,一把锁锁了,把关于老牛的记忆封存在那间屋子里,从此爹娘再没有走出村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都不想分到老牛,而老牛最终落户“我”家,体现了爹娘温和老实的性格。
B.文中两次写到爹的鞭子没有落在老牛身上,说明爹对老牛爱之真切,情感深厚。
C.卖掉老牛后,爹把莜麦秸丢进灶膛烧炕,想借此忘掉老牛,但实际上却做不到。
D.标题中的“木头腿儿”指老牛拉的车,体现老牛在爹娘生命中非同寻常的意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老牛”这一线索行文,展现了爹娘在艰辛生活中的吃苦耐劳、善良坚忍的精神品质。
B.文章中“慢慢悠悠”“气定神闲”等词生动表现农村生活的悠闲,暗含作者对乡土生活的向往。
C.文章开头“爹娘犹如长了新腿脚”明点标题,结尾“爹娘再没有走出村子”则是对标题的暗扣。
D.文章细致真实地展现了农村生活,叙事节奏沉稳,情感真挚动人,语言灵活多变而富于感染力。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生计都离不开“牛”,“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符号。请分析“老牛”在文中的重要意义。
2023-09-23更新 | 1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