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79391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风筝的人(节选)

【美】卡勒德·胡赛尼

上学那些年,我们每日有固定的程式。每当我从床上爬起来,拖拖沓沓走向卫生间,哈桑早已洗漱完毕,做完早晨的祈祷,帮我弄好早餐:加了三块方糖的热红茶,一片涂着我最爱吃的樱桃酱的馕饼,所有这些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我边吃边抱怨功课,哈桑收拾我的床铺,擦亮我的鞋子,熨好我那天要穿的衣服,替我放好课本和铅笔。我听见他在门廊边熨衣服边唱歌,用他那带鼻音的嗓子唱着古老的哈扎拉歌曲。然后,爸爸和我出发,哈桑留在家里,做些杂务:用手将脏衣服洗干净,然后在院子里晾干;拖地板;去市场买刚出炉的馕饼;为晚餐准备腌肉;浇灌草坪。

放学后,我跟哈桑碰头,抓起书本,一溜小跑,爬上北边的那座碗状山丘。哈桑和我爬上石榴树的枝桠,摘下一些血红色的果实。吃过石榴,用杂草把手擦干净之后,我会念书给哈桑听。尽管目不识丁,但哈桑对那些谜一样的文字十分入迷,那个他无法接触的世界深深吸引了他。我给他念诗歌和故事,有时也念谜语——不过后来我不念了,因为我发现他解谜语的本领远比我高强。所以我念些不那么有挑战性的东西,比如装腔作势的纳斯鲁丁毛拉和他那头驴子出洋相的故事。我们在树下一坐就是几个钟头,直到太阳在西边黯淡下去,哈桑还会说,日光还足够亮堂,我们可以多念一个故事、多读一章。

给哈桑念故事的时候,碰到某个他无法理解的字眼,我就十分高兴,我会取笑他,嘲弄他的无知。有一次,我给他念纳斯鲁丁毛拉的故事,他让我停下来。“那个词是什么意思?”

“哪个?”

“昧。”

“你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我一脸坏笑地说着。

“不知道,阿来尔少爷。”

“可是这个词很常见啊。”

“不过我还是不懂。”就算他听到我话中带刺,他也是不露声色地微笑着。

“这么说吧,在我们学校,人人都认识这个词。”我说,“让我看看,‘昧’,它的意思是聪明、机灵。我可以用它来给你造句。‘在读书识字方面,哈桑够昧。’”

“啊哈。”他点头说。

后来我总是对此心怀愧疚。所以我试着弥补,把旧衬衣或者破玩具送给他。我会告诉自己,对于一个无关紧要的玩笑来说,这样的补偿就足够了。

19737月某天,我开了哈桑另外一个玩笑。我念书给他听,接着突然不管那个写好的故事。我假装念着书,像平常那样翻着书,可是我说的跟书本毫无关系,而是抛开那个故事,自己杜撰一个。当然,哈桑对此一无所知。对他而言,书页上的文字无非是一些线条,神秘而不知所云。文字是扇秘密的门,钥匙在我手里。完了之后,我嘴里咯咯笑着,问他是否喜欢这个故事,哈桑拍手叫好。

“你在干吗呢?”我说。

“你很久没念过这么精彩的故事了。”他说,仍拍着双手。

我哈哈大笑,给了他一个拥抱,在他脸上亲了一下。

“干吗这样啊?”他红着脸,痴痴地说。

我友善地推了他一把,微笑着说:“你是王子,哈桑。你是王子,我爱你。”

当天夜里,我写了自己第一篇短篇小说,花了我半个小时。那是个悲伤的小故事,讲的是有个男人发现了一个魔法杯,得知如果他对着杯子哭泣,掉进杯里的眼泪会变成珍珠。可尽管一贫如洗,他却是个快乐的家伙,罕得流泪。于是他想方设法,让自己悲伤,以便那些眼泪会变成他的财富。珍珠越积越多,他越来越贪婪。小说的结尾是,那男人坐在一座珠宝山上,手里提着刀,怀中抱着他深爱着的妻子死于非命的尸体,无助地将眼泪滴进魔法杯。

我把哈桑摇醒,问他是否愿意听个故事。

他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现在吗?几点了?”

“别问几点了。这个故事很特别,我自己写的。”我不想吵醒其他人,低声说。哈桑脸上神色一振。

“那我一定要听听。”他拉开盖在身上的毛毯。

我在客厅里的大理石壁炉前面念给他听。这次可没有开玩笑,不是照本宣科了,这次是我写的故事!就很多方面而言,哈桑堪称完美的听众。他全然沉浸在故事中,脸上的神情随着故事的情节变化。我念完最后一句话,他鼓起掌来,不过没发出声音。

“我的天啦!阿米尔少爷,太棒了!”哈桑笑逐颜开。

“你喜欢它吗?”我说。

“阿拉保佑,你肯定会成为伟大的作家。”哈桑说,“全世界的人都读你的故事。”

“你太夸张了,哈桑。”我说,不过很高兴他这么认为。

“我没有。你会很伟大、很出名。”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接着他停了一下,似乎还想说些什么,他想了想,清清喉咙,“可是,你能允许我问个关于这故事的问题吗?”他羞涩地说。

“当然可以。”

“那好……”他欲言又止。

“告诉我,哈桑。”我说。我脸带微笑,虽然刹那间我这个作家心中惴惴,不知道是否想听下去。

“那好吧,”他说,“如果让我来问,那男人干吗杀了自己的老婆呢?实际上,为什么他必须感到悲伤才能掉眼泪呢?他不可以只是闻闻洋葱吗?”

我目瞪口呆。这个特别的问题,虽说它显然太蠢了,但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无言地动动嘴唇。就在同一个夜晚,我学到了写作的目标之一:讽刺;我还学到了写作的陷阱之一:情节破绽。芸芸众生中,惟独哈桑教给我。这个目不识丁、不会写字的哈桑。有个冰冷而阴暗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他懂得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他胆敢批评我?

“很好……”我开口说,却无法说完那句话。

(节选自小说《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哈桑主动问我“昧”字的意思时,“我”先是嘲笑他的无知,并无视他的微笑,还继续故意曲解字意来嘲弄他。
B.“我”把旧衬衣或者破玩具送给哈桑,聂赫留朵夫在监狱中给玛丝洛娃十卢布,二人的主动赠予行为都缘于愧疚。
C.小说中“1973年7月某天”“当天夜里”等精确的时间交代,说明这些往事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挥之不去。
D.哈桑对“我”所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的情节设置提出了质疑与建议,让“我”认识到自己对他的认知存在偏差。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由“我”来讲述童年往事,真实可信,契合自传性小说的特点。
B.小说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外貌描写及内心独白刻画了“我”的形象,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C.小说交代哈桑虽然目不识丁,但是对谜一样的文字着迷,为下文哈桑指出我小说创作的漏洞埋下伏笔。
D.小说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如哈桑真诚待“我”,“我”则取笑捉弄他,在比较对照中凸显二人形象。
3.小说开篇对“我”与哈桑每日固定生活程式的描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主要写了石榴树下、七月的某一天及当天夜里这三个“我”为哈桑读书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功的莫利

欧·亨利

莫利漫步走过联合广场,以同情的目光看了看坐在公园长凳上的懒洋洋的人们,他想:如果我有几百万美元,一定找公园的负责人,让他们把长凳加以改造,以便女士们坐在上面时,脚可以安然地垂落地面;我还会为城镇装备图书馆,或者为那些教授修建疗养院……

他向那些浑身肮脏的不幸的人们报以微笑。他们身上同样一无所有,即使当太阳第一缕光线照在广场西侧那高高的建筑物上时他们也不会有,但到那时莫利就会有足够的钱,以往也是这样:太阳落山时囊空如洗,太阳升起时囊中饱满。

他先来到麦迪逊大街,走进一位牧师的房子,拿出了一封伪造的介绍信,信是由印第安那州一位牧师发出的。经确认,这是一笔被延误的汇款,莫利在信背面签上字后,净赚了五美元。当他在一间烟雾缭绕的屋里赌了十分钟后,那原本五美元的家产还剩四十分币在口袋里叮当作响。他出了门,在附近徘徊、闲荡,一时不知去哪儿好。

一个五岁左右的男孩走过来了,显然是冲着大街对面不远处灯火通明的药店去的。莫利面带迷人的微笑,用和蔼的话语拦住了小男孩。

你是在问我吗?小男孩说道,妈妈给了我一美元,让我去药店买瓶药。

很好!莫利说,真是个男子汉,可以为妈妈办事了。但我必须领你一起过马路,以防往来的车辆碰到你。

莫利领着小男孩走进了药店,他连钱带药方一同递了过去。

他面带微笑,对药店老板说道:我要一品托的氯化钠溶液,别想骗我啊,我可很清楚这药的行市呢。

药店老板眨了眨眼睛,给他装完了药后说:十五美分,我知道你懂得药的价格。通常此药的价格应是一美元。

那只能骗骗小孩子。莫利微笑着说。

莫利把包好的药交给小男孩,并把他送到了拐弯的路上。莫利凭着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口袋里又多了八十五美分。

可要当心车辆呀,孩子!他愉快地冲那个小小的猎物说道。刚说完,他就看见两辆电车突然从相反两个方向向小男孩驶来。一看此景,莫利立刻冲向路中间,从两车之间将那小男孩抢了出来,并把他送到了安全的回家路上。

莫利走出一家餐馆后,口袋里只有一枚孤零零的硬币。他站在马路边,用略带嘲笑的眼神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他要撒网捉条大鱼,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和需求。

这时,一位老人穿着身不大合体的衣服,手里拿着把大雨伞,从川流不息的车辆中钻了过来,走到莫利身边。

年轻人,他对莫利说,打搅你一下,你知道这城里有一个名叫索门·斯马瑟斯的人吗?他是我的儿子,我是从艾伦维尔来看他的,我真没用,我把他的地址弄丢了。

莫利说:我认识的人里没有叫什么斯密瑟斯的,我还是劝你……

斯马瑟斯,不是斯密瑟斯。老人打断了莫利的话,怀希望地看着他说,他身材矮胖,约五英尺高,黄色的皮肤,二十九岁左右,两颗前门牙外露着……

噢,是‘斯马瑟斯’呀!莫利高兴地大声说,索门·斯马瑟斯?啊,他和我是邻居呢。我还以为你说的是‘斯密瑟斯’呢。

长岛的主教原来和我约好了,莫利说,八点钟在这碰头,他要和我在海鱼夜总会一同进餐。但我怎能让我朋友的父亲独自立在大街上呢,刚才我正打算去那家酒吧要杯姜汁酒,外加少许葡萄酒,但敬爱的老人家,我一定把您送到您儿子家中,但我们乘车前我希望您能与我共同……

一小时之后,莫利坐在麦迪逊广场上一只长凳的一端,嘴里叼着二十五美分一支的雪茄,他衣服的内兜里装着一百四十美元的钞票。此时的莫利很惬意,他达观地看着月亮被云团遮住又露出。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低着头坐在了长凳的另一端。

过了一会儿,那老人抬起头看了看与他同坐一凳的伙伴,似乎发觉他的身份与平时坐在这里的人不同。

行行好吧,先生,他哀求着。给我一美元吧,哪怕几美分也行。

没等他说完,莫利就扔给他一美元。

上帝保佑你!老人说,我一直在找工作……

工作?莫利带着响亮的笑声重复着老人的最后两个字,我的朋友,何必找工作?拿我来说,我现在无论想要什么,这世界都能给我。

莫利站起来,走到了拐角。

多么美的月亮啊!

时钟敲响了,这是九点钟的报时,一个年轻女子在拐角处停了下来,她在等那辆马上要进站的车。她显得很匆忙,好像是刚下班。她的眼睛是那么纯,那么亮,她身着素的白衣,她急切地等待着汽车,丝毫未向左右两旁环顾。

莫利认出了她。八年前在学校时他俩是同桌。但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感情,是单纯的友谊。

莫利没与她打招呼,而是突然拐进一条小街道,走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把他那突然发烧的脸贴在了电线杆上,有点儿绝望地自语道:

上帝呀,我真希望我自己立刻死掉。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莫利对联合广场上的穷人们报以微笑,因为他对他们的贫穷而无能充满了怜悯与鄙视。
B.莫利从小男孩买药一事上赚了钱,所以对小男孩有好感,在其遇到危险时施予了援救。
C.莫利说长岛的主教和他约好一起进餐,是谎言,主要目的是让老人心生愧疚同时信任他。
D.莫利偶遇女同桌,看到她端庄大方,更感到自己没有资格爱对方,所以恨不得立刻死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落山时囊空如洗,太阳升起时囊中饱满”一句设置悬念,引人遐思:莫利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花钱的?又是怎样挣到钱的?
B.“他要撒网捉条大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莫利希望发现一个被骗的对象,从而得到一笔较大数额的钱的心理。
C.小说没有写莫利骗取那个寻儿老人的钱财的过程,只写了他嘴里叼着雪茄、兜里装着钞票的结果,这种留白引发了读者的丰富想象。
D.小说最后莫利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想重新做人,开始新的生活,这个结尾很出人意料,具有欧·亨利小说结尾的一般特点。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描写莫利的心理有怎样的表达意图?请简要说明。
4.请简要赏析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多么美的月亮啊”。
2021-11-03更新 | 1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告诉他玛丝洛娃在医院里。聂赫留朵夫就上医院。

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青年医生说。

“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

“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您究竟有什么事?”

“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聂赫留朵夫说,“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聂赫留朵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说。

“行,这个可以。”医生态度缓和下来说,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到候诊室去也行。”

“谢谢您。”聂赫留朵夫说,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他打听玛丝洛娃在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医生说,“喏,她来了。”

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唰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

她扬起黑眉毛,用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惊奇地瞅了瞅,仿佛在问这给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他说,“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像瞅着他的脸,又像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医生表现出的“严厉”和“怒气冲冲”,侧面表现出他对囚犯的关照与体恤,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刻意戒备。
B.医生态度缓和下来,这与聂赫留朵夫明确告诉他这次探访的目的以及他与玛丝洛娃关系很熟密切相关。
C.聂赫留朵夫这次与玛丝洛娃见面时,她竟然表现得“皱起眉头”,不想同他握手,这让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反感他。
D.聂赫留朵夫提到“那边”时,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是因为她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写聂赫留朵夫因不知道玛丝洛娃的情绪怎样、不了解她们对他保守的秘密而神经紧张,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青年医生为体恤囚犯甚至不惜与主任医生发生冲突,这为下文他向聂赫留朵夫介绍玛丝洛娃并称赞她的工作做好了铺垫。
C.对玛丝洛娃的出场,作者按照从肖像到动作再到心理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变化顺序依次展开描写,这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
D.D.“那边好人多得很”,这是玛丝洛娃对监狱环境和狱友的认知,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特意在与“这里”医院环境和人的对比中凸显她善良的一面。
3.结合课内文段并阅读选文中画线部分,对比分析两个文段在表现人物形象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课内)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4.节选文本中哪些因素让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2-04-14更新 | 2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力量

【俄】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警察。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 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 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 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

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 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

人群再次叫嚷起来:“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 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 我……我就来。 ”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

“他们会打你的。”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

“你呢? ”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   乖孩子。 ”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 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 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

“上帝保佑,” 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人群大声的叫嚷,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引出下文警察的出场。
B.文章划横线部分中人群的叫喊,表明局面再度紧张起来,与文章结尾形成强烈反差。
C.文章中警察向发号施令的人的请求,表现出他为了孩子放下自己高傲姿态的虚伪。
D.孩子的天真烂漫,以及孩子与父亲之间彼此深沉的爱,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博爱之情。
2.下列选项对小说中孩子出场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的出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
B.孩子的出场使得警察父亲和人群内心都掀起了波澜,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
C.孩子的出场促使人们从愤怒仇恨到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主题。
D.孩了的出场缓和了紧张的气氛,设置了悬念,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这篇文章的确也呈现了警察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2024-01-17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