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4 题号:1814398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菜地的路

残雪

我的表哥仁升又来我面前诉说了,唠唠叨叨地竟骂了一个晚上,北风也很配合似的呼呼地刮了一个晚上。我曾无数次告诫过他,不要与邻家的那些市侩搅在一起,没事看些书,可他就是不听,还有些对我的话嗤之以鼻的味道。

我只不过是一个月一次与他们搅在一起。你知道我很忙,每天都要去照顾菜地。人人都有嗜好,不是吗?他振振有词地说。

然而他并不快乐。每次从邻居那里回去,他总是万分沮丧,然后便跑到我家来,诉说邻居们的种种不是。按他的说法,那些人简直就是行尸走肉。

他在离城二十多里处的一个荒坡上开了片菜地,种了些辣椒、南瓜之类的蔬菜。每天天不亮他就赤着脚背着锄头去他的菜地,年复一年,从不间断。

我从未看见他的菜地,也从未见到他将蔬菜运回家,我的关于他那片菜地的所有感性认识都来自他的描述。现在他就赤着脚,一只手撑着锄头站在我家门口。也没有人一年四季赤着脚,背一把锄头走二十多里,你找得出这样的人吗?他说着说着脸上也放出点光彩。

过了几天,一位邻家的小伙子来坐,说起仁升,言语间不无蔑视的味道:你的这位表哥简直是个疯子。他说,找我下象棋,非要我让他棋,让了一次又一次,还不行,大吵大闹,将口水吐到我的鞋子上……小伙子还告诉我,街坊邻居本该友好,但他喜欢高高在上,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有块菜地。

那又怎么样,大家都种了菜,不过是种在后院里。打赤脚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也打赤脚,只是时间短一点罢了。

一天,我正在写信,仁升来了。骂了一通邻居之后,他说:我不在原地种菜了,现在的菜地离家有三十多里。

我对他说,原来的菜地就很好,为什么要换地方呢?要知道人人都在后院种菜,只有他一个跑到城外去,这已经与众不同了。

他眨了眨眼,诡秘地一笑,问道:你怎么知道原来的菜地就很好?

不是你告诉我的吗?

那都是瞎吹的。他心不在焉地说,原来的地不肥,收成不高,现在的菜地开在荒原上,周围几十里没有人烟,我们不说这个了吧。他背着锄头回家了。

然而仁升闯祸了。侄儿说仁升与一位叫富民的邻居下棋下输了,便朝富民脸上吐唾沫,被富民揍了一顿,今早他竟没起床,不知出事没有。

我立刻穿好衣服去仁升家。你就不要与这些人下棋了,毫无益处。我说。

你怎么知道毫无益处呢?他又像上回那样诡秘地一笑,不过这一笑扯动了伤口,他的表情又变成龇牙咧嘴的怪相了。

不久就听邻居们说,仁升因为在郊外东游西荡,巡逻的人员以为他要破坏森林,将他拘留了一夜。其实他并不是去郊外种菜,他背一把锄头只是用来蒙混众人的,他从来就没种过什么菜,难怪没有人看见他把菜运回家。

我也不能理解仁升的生活,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还是孤身一人,家里一贫如洗。他的生活就由每天去菜地,一月一次与邻居发生纠纷这两件事构成,不知这样的表演何时才是尽头。

又过了些日子,他有时两天回一次家了。他对我说,种菜的那片荒原上有个茅棚子,他就在那里过夜了。其实呢,那边也和这边差不多,都寂静得厉害。你知道,我去找他们下棋就因为这里太寂静了,我一直感到恐怖。最近我种的灯笼辣椒红得像火炬一样了。

你就不要谈蔬菜了。

他一愣,半天没说话,不自在地东张西望,最后说:我还以为你是我自己呢!

最近他与邻居发生的争吵十分奇怪。仍然是下棋的事,他不仅要悔棋,还把棋盘掀翻了。愤怒的邻居抄起铁棍要打他,本来只想吓一吓他,可他硬是将脑袋迎了上去,地一响,血流如注。邻居也吓了一大跳,忘记了仇恨,与人们一道将他送至医院。

我去探望他,问他为什么要用脑袋去迎那铁棍,他从绷带下面白了我一眼,回答说:有这事吗?我忘记了。

出院后,他照旧去郊外,手里多了根拐杖。而一月之后,他又与那位打伤他的邻居下棋了。

街上的居民都说仁升既然在野地里搭了个茅棚,就住在那里算了。万一倒在路上昏过去了,那可怎么得了。邻居的话也不无道理,可是荒地里怎么能长期住呢?我想劝劝仁升,不要每天跑那么远。

光是考虑你们的意见,我也非每天跑不可。他微笑着说,这几年老了一点,并不妨碍我去那边,你们都看见了,一想到你们看见了,我便有了力气。我打算再也不在野地里过夜了。

他开始将时间消耗在路上了。人们断定他是矫情,于是不再注意他。

然而他还住在这条街上,隔一段时间就出来找人下棋,与人争吵。

一次我在路上看见了他,我就跟在他后面走。他在前面自言自语,我听见他在说:

……我真累死了呀,为什么没人理解我呢?我也用不着别人来同情,可他们也不该用铁棍来打人啊!这不是野蛮是什么呢?现在我每天在路上挨日子,让他们看了心烦。……我想起一件事来了,我那表弟是一个傻瓜,这里的人都是行尸走肉……

称我为傻瓜我并不生气,更多的是怜悯和害怕。说实在,我无法理解他所坚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不知道他企望别人怎样理解他。大家对他的看法是明明白白的,可又似乎有些谜没有解开。以我们的性格,对待这类谜的态度便是绕过它们。只有他死死地守在那里,因为自负,也因为某种说不清的恐惧。年复一年,他就这样与我们对峙着。

我现在已经不太愿意看见他了,而邻居们没有我这种感觉,他们照样接纳他一一在他上门的时候,也照样指责他,但没人像我这样害怕他。

我的侄儿又来告诉我一个新闻:仁升不回家了,他的生活变成了两点一线,从他家门口的马路到郊外的某个地方。一个月过去,他也不再找人下棋了。他仍然不停地自言自语地诉苦……

我最后一次见到仁升是在寒冷的三月。

他拄着一根棍子站在门外我决定不再回来了,最近我终于失去兴趣了,我是来告别的。

你要去什么地方呢?

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我还能去什么地方呢?当然是那里。

我不知道他说的那里是哪里,也不好再问他。这世上总有那么些谜吧。我跑进屋内找出条围巾送给了他,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北风在他背后卷起一股黑灰。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人物的命名上有所设计,值得琢磨,如“仁升”有着“双关”含义,“富民”也颇有深意。
B.“他说着说着脸上也放出点光彩”,这一神态描写不仅表达了人物的愉悦心情,也表现了人物的自负心理。
C.“有这事吗?我忘记了”,写出了仁升健忘的特点,从本质上讲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什么区别。
D.“我”既是叙述者也是见证者,“我”的出现不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也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想法。
2.关于小说中同一内容“反复”叙写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北风“呼呼地刮”开篇,以北风“卷起黑灰”结尾,同样都是写北风,但二者的含义并不相同。
B.小说第四、五段多次写仁升“赤着脚”,意在强调仁升生活艰难,并为后文“家里一贫如洗”作铺垫。
C.文中两处写到了仁升“诡秘地一笑”,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都透露着仁升期待被“我”理解的个人愿望。
D.小说再三叙写“下棋”,使“下棋”成为小说叙述的另一线索;通过“下棋”,生动呈现人物的复杂性格。
3.小说中表哥说:“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我还能去什么地方呢?当然是那里。”结合全文及小说的隐喻性,谈谈你对“那里”的理解。
4.使小说显得有张力是写作者的追求,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构成小说张力的重要手段,请从文中举出三个例子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虚拟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的冷。

深夜四点,我被手机叫醒了,是父亲打过来的。一看到父亲的号码我就知道了,我的祖父,我们这个小县城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不行了。

我马上动身回了家。祖父神情淡然,看不出任何风吹草动。但他的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这一次我真的知道了,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把一切都看在眼里,退了出去。我们这个家有点意思了,父亲一直像多余的人。祖父望着父亲的背影,很轻地咳嗽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我的父亲是最有机会上大学的,但是,祖父把他的时间全部给了他的学生,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五十七个学生的身上。高考就是这样,结果很残酷。父亲没有考上,而祖父的五十七个学生考取了三十一个。在当年,这是一个放卫星一般的天文数字,祖父在我们县城一下子成了传奇。省报派来的记者为祖父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整整一个版,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标题很吓人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祖父享尽了殊荣。他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并没有失去他的冷静。他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就在当年的十月,他建议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儿子的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它把父亲击倒了,附带着还把父亲的自信心给砸烂了。是的,祖父之所以具备如此巨大的新闻价值,说到底就因为他的儿子:三十一个都考上了,他的儿子却没有考上。好么,全省都知道了,全中国都知道了。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他盯着自己的脚尖,告诉春蚕你忙你的去吧。

父亲其实是赌气。可父亲找错了赌气的对象,他怎么可以和我的祖父赌气呢。新生都开学了,祖父上午六点就要上班,晚上十一点才能下班,他哪里还有心思和你玩如此无聊的心理游戏。他们的冷战持续了一两个月,其实,所谓的冷战是不存在的,那只是父亲一个人的战争。

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这是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的前沿,对他的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酒醉之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依然不是父亲,而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有他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的眼睛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高智商,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颠狂和宗教般的牺牲精神,狂热、执着,最要命的是,还沉着,更持久。

酩酊大醉的祖父搂着他的马桶开始报人名。这些人名都是他当年的心肝宝贝。人名的后面则是长长的单位与职务,我不可能记住的。祖父却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世界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与之匹配的自然是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或总经理。

……

父亲退出去了,我握住了祖父的手。我知道,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祖父是个好祖父,但祖父却不是好父亲。祖父的歉疚难以释怀。

祖父沉默了半天,说:我是个有福的人。但还是有点心思的。

我立即接过祖父的话,说:嗨,不是就爸爸那点事嘛。多少年了,爷爷,这不算事。祖父说:这件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很长时间。突然有那么一天,我释怀了。

那祖父还能有什么心思呢?我纳闷着。

好一会,他睁开眼睛,望着我,似乎是鼓足了勇气:——你说,祖父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

我说:你想要多少个花圈?

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他轻声地却又是清晰地说:当年荣校长是182个。我数过两遍。

我想让说话的语气变得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

不能做假。祖父闭着他的眼睛,语气是中学教师所特有的,刻板,严厉,死是一件严肃的事。不能做假。

祖父终于耗尽了他的体力,他的手放在我的手背上,但已经无力握住我的手了。

知道了。我对我的祖父说,你放心。

第二天中午,祖父说不行就不行了。他进入了弥留。他在弥留之前似乎经历了一场大醉,他说了一大堆的人名,人名的后面还附上了长长的单位和职务。祖父躺在那里自言自语,仿佛主持一场盛大的却又是虚拟的会议。

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的冷。

祖父选择的时机很不对,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时间太局促了。在这样的时刻,愿意前来参加葬礼的人算是给了天大的脸面。老实说,我不关心葬礼的人数,我唯一关心的是花圈的数量。但花圈的数量让我揪心,不用数的,别说铺天盖地了,几乎构不成一个体面的葬礼。

女儿问我:爸,怎么搞的,怎么就这么几个花圈?

我取出钱包,来到了殡仪馆的花圈出租处,要来纸,要来笔,要来墨。我努力回忆祖父酩酊大醉的那些夜晚,那些人名我不可能记得住,那些单位和职务我同样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罗绍林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茅开民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储阳遥寄哀思

……

我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事后我并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的数据,数字永远是有害的。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去世前有话要对“我”说,而父亲把一切都看在眼里,马上退了出去,可见父亲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B.祖父临终前,神情淡然,看不出任何风吹草动,说明几十年的经历已经让祖父变得十分超然,已看淡了荣辱。
C.祖父酒醉后对着马桶吐出一连串“对不起”,表明父亲没考上大学,是祖父很长时间内难以释怀的愧疚。
D.祖父的葬礼来宾少,花圈数量少,是因为祖父死的时机不对:不仅天气冷,且正逢年底人们急着回家团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描写自然环境时突出这个冬天特别的“冷”,虽着墨不多,但意味深长,在推动情节发展及烘托主题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B.小说中既写到环境与人的“冷”,也浓墨重彩地写了祖父的“热”,冷与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小说特别富有艺术张力。
C.小说中插叙手法的运用,让父亲与祖父之间的矛盾得以自然呈现,又使小说结构紧凑,颇似《祝福》中对祥林嫂故事的处理。
D.小说通过描写祖父与父亲之间的爱与怨来刻画祖父的形象。其中写父亲与祖父赌气的这一情节,生动地突出了祖父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特点。
3.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说“数据永远是有害的”?
4.有人说,“问题意识”是毕飞宇短篇小说成功的首要因素,请说说这篇小说通过“祖父”这个教育工作者的故事反映了现实中的哪些问题?
2021-11-26更新 | 1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朱夫子

刘公村里最有学问的当是朱夫子,平时不管谈论什么事情,开口古语说,闭口圣人云。村里人都说,如果还有科举,朱夫子肯定能连中三元。

朱夫人十月怀胎,除夕夜分娩,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两个孩子相隔一个多时辰来到世间,一个生在大年三十的亥时,另一个生在了新年正月初一子时。

谁大谁小?朱夫子让后出生的当哥哥。村人奇怪。

朱夫子说:“晚生一个时辰恰巧到了下一年,哥哥小一岁也理所当然。”

朱夫子解释道:“虽是同胞兄弟,坐胎还是有先后,先进去坐胎的当然是哥哥,他在里面,所以后出来后进娘胎的在外面,所以先生出来。”

村人哈哈大笑。

朱夫子摇晃着头一本正经:“宋人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里《双生子》说得很清楚,其双生也,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序长幼呢?”

人们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既然有出处,肯定是不会错的。

朱夫子的双胞胎儿子渐渐长大,“弟弟”却不甘愿当弟弟:“别人家双胞胎都是先出生的是哥哥,再说我都大他一岁了,怎么能是弟弟?”

奈何,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

气得夫子点着他背影:“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后来,邻里在教孩子时也乐于装成有学问的样子,半土半文地训斥:“你不听老子的话,你就是朽木,你跟老子耍脸子,你就是不可教也的粪土之墙!”

这个“不可教也”的“弟弟”刚长成和夫子一样高,突然远走,再无音信。

夫子很是不安,怕他在外面不学好。

过了几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突然送来了勋章和嘉奖状,告知已经是少尉军官的“弟弟”在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

朱夫人哭得昏厥过去,要夫子去上海把儿子的尸骨找回来。

夫子倒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总算没有辱没门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纪律严明的抗日武装经过村头,夫子让“哥哥”跟上队伍走了。

村人惊叹:“你真舍得再把这个儿子送去战场?”

夫子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

在朱夫子送子参军的影响下,更多青壮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妇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

夫子思索了一天一夜后,决定开办义学,教村里孩子认字读书。

夫子说:“兵荒马乱总会过去,孩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白天孩子们要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夫子就在祠堂内点燃几盏油灯授课,他希望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自习读书,买来煤油和书籍、纸笔一起分给每个孩子。

夫人问:“直接给钱不行吗?”

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

夜里,他挑着油桶,深一脚浅一脚地沿街走,对着有灯光的窗户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加油,加油咧!”

叫开门,再额外给灯里加煤油。

村人称赞:“您这奖励的法子好!”

朱夫子嘿嘿一笑:“我这是效仿来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父亲张瑛老大人厚爱学子,深知很多穷家子弟晚上舍不得点灯耗油,故此每到深夜,他都会派人挑着桐油篓巡城,见谁在挑灯夜读,便给他添两勺灯油,以示鼓励。”

“哦。”村人都恍然大悟,原来“加油”是这么来的呀!

夫子的义学越办越红火,学生又增加了许多。

时间一长,给众多学生买书和“加油”成了大开销,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他准备卖掉五亩良田,去汉口直接购一批煤油和纸笔回来。

村人说:“你真舍得。”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但愿孩子们都读书成才,报效国家。”

村人问:“祖业田产不留给后人?”

夫子嘿嘿一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村人问:“这至理名言又出自哪里?”

“这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林大人说的,字字珠玑呀!”

朱夫子卖田助学的消息传出去,远近的富户争相出高价竞买。

卖田的钱拿回家,夜里来了蟊贼,翻箱倒柜之际,被夫子发现反锁屋内后大声呼喊,闻讯赶来的村人将蟊贼擒住,一看,是邻村的一个无赖。

夫子分开众人,气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阳穴连击三拳。

蟊贼的鼻孔淌出血:“你是斯文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嘛!”

夫子狰狞着脸大骂:“你个浑蛋,偷走买灯油纸笔的钱,就是偷走了孩子们的未来,偷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他们学习不好,你会毁掉一批国家的栋梁啊!天杀的,老子打你是轻的,不弄死你,就已经便宜了你的狗命!”

村人都惊住,原来急了眼,夫子也动粗。

事后,有人问:“您从没跟人打过架,不过那三拳好像很有章法。”

夫子儒雅地笑笑,一板一眼地说:“《水浒传》里面有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那三拳的祖师爷。”

嘿,朱夫子的一言一行真是都能引经据典!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观点明确,质家取意,据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为兄;文家尚实,据所见立先出生的为兄。朱夫子以文家自居,所以借后者佐证。
B.朱夫子在村里是最有学问的,很有影响力;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不容辩驳,这是儿子形成叛逆性格、顽劣不羁的原因,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
C.朱夫子买来煤油、书籍和纸笔分给孩子而不是直接给钱,因为他觉得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
D.小说刻画朱夫子培养村里的孩子,散尽家财帮助孩子们读书,表明孩子是社稷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向读者展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力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朱夫子按《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做法,展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既呼应了首段,又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描写了朱夫子为学生添灯油的情节,生动感人;关于“加油”的来历叙述,又让读者增长了见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灵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朱夫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立体的人物形象。
D.小说通过写村民“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恍然大悟”“惊住”等细节,侧面展现了朱夫子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3.有人认为朱夫子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请简要概括。
4.本篇小说颇有特色,请分析文中引经据典的作用。
2022-12-06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

静兰心里有点难过。丈夫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可无似的。

静兰叹了一口气走出门来,马路上空荡荡的。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

静兰买了一篮荤素小菜,正想回家,却看见一个鱼摊的木盆里,堆满了指头这么粗的淡水虾,一只只透明发青,活蹦乱跳。

“虾,这么大的虾!”静兰心里亮了一下,毫不犹豫地称了一斤。虾给她带来了回忆。

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解放后第三年,明发有了工作,一家人缓过了一口气。一次,静兰买回一斤大虾。“快来看,这么大的虾!”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

“静兰,你发痴啦?”抬头一看,原来是朱大姐。朱大姐是生产组长。她郑重地说“我们组今晚上要开个生产会议,有任务。”

“哦!”静兰应了一声。

静兰走到家门口,看了看篮里的虾,止不住心跳起来。她推门进去,发现屋里肃静,明发披了一件上衣,头发搔得都竖在头上,头也不抬地趴在桌边,在纸上画着什么。

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

“哦!”明发没抬头。

“明发,你看。”

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画开了。

静兰拿着那碗虾悄悄走进厨房,眼泪涌满眼眶。已经是立春时节了,但是她心里却觉得冰凉的。

晚上的会上,朱大姐动员姊妹拿出干劲来,七天完成一万只紧急订货。工厂里来的代表发言了,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又讲又念,还说了许多数字。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

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散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

静兰回到家,明发和孩子都睡了。她在桌边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明发画过的纸,皱巴巴的,却精心画了许多框框圈圈。“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静兰心里仿佛塞了许多东西。最后一个数字紧紧地抓住了她:七天,一万。这是今天开会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七天,完成一万只订货。

第二天上工,静兰头也不抬地干了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地、固执地出现一个东西: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她看看朱大姐,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摆弄一个旧电风扇。

静兰觉得奇怪,下了班,就问她在干什么。朱大姐悄悄地说“我在做机器。用机器来剥胶质线的皮就快了。上次我参观展览会的时候,看过这种机器。机器上要用一个圆盘,这么大,木头的也行,你是不是有办法?”

“我?”静兰想了想,胆怯地说“我家柴堆里有一个圆树墩,可不可以拿来自己削削看?”

“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朱大姐的嗓门又高了起来,静兰匆匆跑回家,拿来那块圆木。和朱大姐一起,用刀削,用沙皮磨,手上起了泡,木盘做出来了。

但是木盘比较硬,压下去连胶质线里的钢丝也切断了。朱大姐提议木盘轮上装一条有弹性的厚橡皮。于是分工,朱大姐在家修配零件,静兰做橡皮。

夜深了。静兰坐在电灯底下,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削着橡皮,她要把橡皮削薄,再包上去。但削完一看,橡皮是薄了,不过厚薄不匀,根本不行。“明天是第三天了,任务完不成怎么办?”谁家的自鸣钟当当敲了十二下,“明发该回家了,孩子们踢被子了没有?”多年习惯了的想法,突然闯了进来,但是它们闪现了一下,立即被手里那堆橡皮赶跑了。

“静兰!”

②静兰回头一看,见明发站在门口,眼泪再也制止不住,簌簌地掉了下来。

明发拿起橡皮和木盘,看了看,比了比,说:“拿这厚橡皮做个滚盘不就行了?”

“对!对!”静兰眼睛都发亮了,但想了想又说“可怎么把它弄得很圆呢?”

明发说“到我们厂里的车床上一车,不就行了。”

静兰还想问一问,可明发已连拥带推地拉她出了门。

明发拉静兰走进一家点心店,要了两碗什锦面。

什锦面来了,静兰埋头吃了起来。

“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

③静兰泪水盈眶。那一道墙,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走出店门,两个人紧挨着走着。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上。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

夜深了,风也大了,忽然隆隆一阵雷响,接着就洒下点儿雨来。

第一声春雷响了,风里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静兰却觉得温暖极了。

作于1959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春暖时节”语带双关,表层指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特征,深层指静兰和明发之间隔阂的消除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B.开会中,静兰总是带上针线,趁机做些针线活;削橡皮时,她想到丈夫该回家了,孩子是否踢被子,从中可见她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
C.工厂代表发言时拿着皱巴巴稿纸的神情和所念的数字,使静兰不禁联想到明发在家认真写的数字,这使她完全理解了自己的丈夫。
D.结尾对夜深、风大的描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隆隆的雷响预示着一场期盼已久的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它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夫妻二人在对待家庭的态度、人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B.作者善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人物,朱大姐告诉静兰有生产会议时,静兰回应了“哦”字,既表现了人物还沉浸在回忆中,也可看出她是随口应付,对开会并不关心。
C.文章开头明发的“随便”与后面“聚精会神”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中可见一个对物质生活要求较低,而专注于社会建设事业的实干者形象。
D.“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在强烈的数字对比中,突出了“七”“一万”对静兰心理形成的巨大影响,也表明他们即将面对的巨大压力与挑战。
3.文中画横线句写静兰流泪,每次流泪的心情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4.在《百合花》中,茹志鹃塑造了小通讯员“平凡英雄”的形象——虽然不是当年所倡导的“典型人物”,但却真实感人。类似的形象特点也出现在本文中,请结合全文,分析静兰的人物形象。
2022-10-11更新 | 2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