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82154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蓝旗

陈村

喧闹过去了,草屋格外宁静。泥地在吸吮着泼去的冷茶,村子里狗吠着。

油灯的光,将我的脑袋放大,投在坎坷的潮湿的土墙上,看起来像个多瘤的怪物。

有点想家。噢,不要没出息。我来了,自愿的,愉快的,像条真正的汉子,有胡子的不都是汉子。

读吧,吃了十七年白米饭的我,分不清稻与麦的我,读一遍那首“粒粒皆辛苦”,读一遍“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一遍不行,再读一遍。

被褥,铺在草包未解的两个木箱上,老乡教我的,我分不清他们。油灯下,他们的脸一样黄,一样瘦,一样疲惫。

倦了。我不清楚怎样才能打到水。免了吧,洗脸,漱口,从今以后,我是农民,农民讲究的不是这些。

一条狗飞奔而来,黑白相间的毛色,连狗头都不例外。它瞪着我,昂起头,叫声凶狠。

不不,你搞岔了,四条腿的东西,在我面前,这里的主人,轮不到你。

熄灯。

长江从远处流过,撇下一滩低低的圩地。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太阳照着它,众多河渠将它化成一块块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图中,野草葱葱茏茏。

村庄都建在土墩上,四周有树,不密。高过村子的只有三里外的大圩埂,它束着漕河,那条连接长江和巢湖的河。山,远远的,淡淡的。

清晨,我套上运动衫裤,跑到晒场做体操,活动腰腿。老乡没见过这,硬说我“有拳”,三天之后村里人人知道,我稍稍一蹲便能跃上屋顶,比鸡还轻。徒劳的解释。

劳动去。扛着大锹,排进妇女的行列,一天挣上六工分。也许还不够抽烟,但是,能不去吗?不去?为什么离家,插队在无名的村庄,孤身一人?

河水已被抽干,大鱼小鱼统统就擒。一年挖一遍的河床并未积下多少淤泥,大锹插不下去,往往须助一腿之力。我老在暗自祈祷,这一锹非碰上个硬的。甲鱼,老乡称它为沙鳖,这种与乌鱼沾亲的丑类,不闹饥馑,他们是不吃的,就同不吃蟹,不吃螺蛳。多好的乡俗!我情不自禁地赞美。

“小陈哎,沙鳌。”后朝老汉叫着,送了过来。

“大伯,难为你了。”我说,我开始学点儿当地土话。

整个生产队劳力全在为我找鳖。其热情程度,决不亚于耕种自留地。队长走过来,皱起了眉头,四八子也找到了一个,他不给我,说留着自用,老乡们没有不嘲他的。

休息了,劳力们只愿意坐下抽烟。提着篮子的串乡小贩从二房村走来,放下货篮,收进鸡蛋,交出香烟。做两毛钱生意,得赔上一大箩闲话。

奶奶们给丈夫提来了茶水。当姐姐的小丫头背来了婴孩。喂奶时没了哭声,有的只是笑声,闹声,嗔骂声。

我问后朝:“大伯,你几岁了?”

“几岁?三岁!”四八子讪笑。

“乡里人,不问几岁,问多大。”后朝说,“我五十五喽。”

看来,四八子很想和我攀谈一番,他也是读过书的,但他没敌住那笑声的诱惑,站了起来,终究没走成,因我掏出了最后一包“大前门”。后朝恭敬地双手接过,连声称谢。烟卷上烫金的“门”字,四八子瞅了又瞅,“上海佬,有钱。”他说,“我战友都知道这烟,好香嘞,好香!”

“你当过兵?”我问。

“没。”后朝无声地笑着,露出半口稀疏的黄牙,“上几年,他进了城,学了几句新话。”

我划着火柴,后朝连忙躬身站起,双手围成一个井,火灭了,我觉得,还是让他自己点的好。

我第一次注意后朝,是在进村的第二天。我理箱子,发觉饭碗碎了一个,手一挥,破碗飞进水田。

“不扔不扔,划了脚不好嘞!”后朝正扛着大锹走过。他脱了鞋,挽起裤腿。水田结了冰,碗片的落点极易辨认。他将破碗摸上来后,在我门前挖了个坑将它埋了。

我深受感动,这就是贫下中农呵!

我们七房村像个土堡,突兀在高高的土墩上。圩区多水,水多成灾。春汛时节,一旦破圩,土墩也无济于事。眼下不必为这发愁,地还冻着。充作绿肥的红花草,从我脚下一直扯到村边。从那儿驶过一头小兽。

“大伯!有狼?”我有点激动。

“哪有狼诶,我家的狗子。”

噢,我的对头,它纵身越过水渠,向二房村逼近。村里响起了狗们无组织的乱叫。

“干活了!干活了!”队长吹响了哨子。

(有删改)

文本二:

难忘的“知青岁月”

欧阳文

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如今都到了花甲之年了。然而,知青岁月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印迹,却永远不会磨灭。这段岁月对于我们知青来说,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痛苦的成长经历。

在广阔的天地,在选择与被选择中,我们学会了守望,学会了忍耐,更学会了坚持。因为经历了较落后的农村生活磨难,我们懂得珍惜和知足,天天起早摸黑出工,天天耕耘。在泥泞的土地上种麦、插秧、收割,这种无比的艰辛与苦难,让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名利之心就愈加淡薄,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坎坷却更为坚韧。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其说是一种称呼,不如说是我们一代人共同的身份。曾几时“知青”这个词无人不知,老三届也无人不晓,现在却已经成了越来越遥远的名词了。可对这代人来说,上山下乡当知青,是我们走进社会的第一课,是我们曾经谋生的唯一选择。因此,“知青”成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烙印,成了我们难忘的知青岁月,印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印刻在我们这一代人青春年华的墓碑上。

近日我看望了当年的南京老知青,看望了传唱几十年的《可爱的家乡》《知青之歌》歌曲原作者任毅,我们一起来到了他曾经插队的地方,和他面对面交谈,一起回顾了那段令人难忘的知青经历。来到当年的知青茅草屋,那时候我们知青的生活多么艰苦,看到了简朴的生活用品和农具,那就是我们曾经的生活状态。我们知青的心是相通的,我和任毅结下的情谊也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却又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

今天我们回忆知青岁月,不是为了歌颂那段历史,而是要给经历了那段青春岁月、现已年过半百的人一个倾诉、回忆和互相亲切问候、聚会的机会。也许,每一个知青人的经历,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这样的故事,都共同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

知青岁月,令我回忆,令我思索,十年的农村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但给我们很多启迪,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苦与甜”。虽然那个时代已经久远了,但对那一代知青人来说,永远都不会淡漠。让我们一起走过从前,更加感恩和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有删改)


注:文本一的“我”是从上海来安徽插队的上山下乡青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的“草屋”“泥地”“冷茶”“狗吠声”,营造了质朴的农村环境,体现出不同于城市的特殊氛围,流露出了“我”欣喜愉悦的心情。
B.文本一中“我”晨练被村里人传得神乎其神,说“我”稍稍一蹲便能跃上屋顶,比鸡还轻,“我”解释都没用,表现了农村的人文特色。
C.文本二的回忆,是要给经历了那段青春岁月、现已年过半百多的人一个倾诉、互相亲切问候、聚会的机会,让他们更加感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D.反思知青生活那一段难忘的岁月,是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则文本都丰富了知青题材的内容。
2.陈村的小说几乎都是无故事的,他不断地通过叙述来消解小说的故事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试结合文本一加以体会。
3.两则文本对知青生活都有描绘,请分析其异同。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世界(节选)

高建刚

多年前盛东西在英国留学时,跟随导师学习水彩画和手工抄纸。导师每画一幅画,必先亲自造一张纸。盛东西起初难以接受,有必要自己造纸吗?直到顿悟了纸与人与画与世界的关系,他才笃志探索纸的世界。

回国后,盛东西在郊区买了一套房子,兼做自己的工作室——画画、抄纸。为了研究纸,盛东西还收藏字画。那天他信步来到一个画廊,柜台内靠墙角的红木桌上胡乱地堆了一些旧字画,一截女人的面容从中露出来。他立刻被吸引住。盛东西移开覆在那女人面容上的各种字画,一幅完整的女人肖像呈现出来:她的脸罩在一只麻网中,透过网眼可以看出她的披肩长发,细长眉毛,清澈的眼神。

吸引他的还有这张画纸,他仔细端详着画纸,纸相既熟悉又陌生:有一种游丝般似有若无的纤维——他未曾见过——闪烁不定贯穿其中。世上的纸,他都研究过,尚未有辨认不出的。他曾辨认出穆罕默德在6283月与麦加签订条约的纸是亚麻和大麻制成的血红色混合纸,更不消说苏轼的《屏事帖》为金花粉笺了。虽然眼前这种纸让他百观不得其解,但他莫名地感知:是这纸成就了这幅画。

画的右下角有落款:蔡丁;右上角不起眼处有个模糊的水印,用织物经纬密度镜仔细辨认,是纸村蔡纸四个字。

盛东西以不可思议的低价把这张画买了回来。

纸村有个叫蔡川的,抄纸有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传女不传婿。蔡川仅有一女,取名蔡丁。他教蔡丁抄纸,但秘方中关键一味不授,担心秘方流入外姓。

蔡妻姓姬,在一次抄纸技能大赛上与蔡川相识,两人彼此欣赏志趣相投,恩恩爱爱共同抄纸。孰料命蹇时乖,妻生蔡丁时产后大出血撒手而去。

蔡家在纸村一棵古榕树旁的一座灰瓦白墙的四合院内。蔡川和蔡丁分别住东厢房和西厢房。正房是抄纸间,正面墙上挂着一幅蔡妻生前照片,左右两侧挂有一副蔡川书写的魏碑体对联森林木生纸,人从众造世

盛东西剑眉星目,络腮胡,长发微卷。敲开蔡川门的一瞬,蔡丁被盛东西的英气摄住。在正房门口收拾杂物的蔡川停下手中活,盛东西手中的画像惊醒了蔡川一直压存心底的不安。

纸村有饭口儿留客的习俗。那天晚上在东厢房三人围坐餐桌前,蔡丁做的菜,喝的是蔡川存了多年的白酒,盛东西顶多喝了二两,蔡川至少喝了半斤。蔡丁虽滴酒未沾,却像也喝了酒,脸颊桃红,在一旁静听盛东西和爹说话。

盛东西喝下第一口酒,大张着嘴持续数秒,说,大叔,好酒。

这是她娘用自己种的粮食酿的酒,这酒本是她为庆祝自己生孩子顺利酿的。蔡川说完,眼里便有了泪光。

盛东西沉默了一会儿说,听说大婶抄纸天下一绝。

不提了,蔡川打断道,人都没了,过去的事了。

盛东西感觉蔡川在回避这个话题,转而说起蔡丁的画。问蔡丁,为什么要用麻网罩住自己?

蔡川没给蔡丁回答的机会,说,麻网是我们蔡家过去抄纸的原料。

盛东西说,大叔,蔡纸很神,我竟看不出是什么纤维制成的。

蔡川说,能看出来就不叫蔡纸了。

盛东西说,只要是树木纤维,我都能认出来。

蔡川说,可蔡纸不仅仅是树木纤维。

盛东西有点受挫。他看着蔡川,鼓起勇气从口袋里掏出装了一沓百元现钞的信封。蔡川瞥了他一眼,驱蝇般摆摆手,走出了房门。

盛东西尴尬地看着蔡丁,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天午后,盛东西躲在暗处跟踪蔡川、蔡丁转山挑选抄纸树木。他们翻过两座山峰,越过几道山梁,盛东西好不容易跟上,感到转迷路了。只见他们来到纸山西面悬崖旁的一片树林里,蔡川默哀似的立在一棵树旁。盛东西屏息藏身一棵榆树后远远观察着——他被那棵树惊住了。那是一棵未曾见过的奇树:有三人多高,浅灰色树皮光洁细致;树干碗口粗;心形叶两面分别呈暗紫和灰绿色;枝丫密集,粗细均匀,呈放射状,如千手观音;顶端有一伯劳鸟巢。盛东西想难道自己遇上了新物种,他情不自禁快步来到树前,欲触摸辨认这棵奇树,被蔡川一把拦住,说,不许碰。盛东西的跟踪让他很恼火,他挡在树前,说,谁都不能碰。

盛东西看着蔡川,觉得不可思议。盛东西说,大叔,这一定是新树种,是重大发现,要受国家保护的!蔡川似被这话触动,神情有些恍惚起来。

盛东西紧步向前,双手抚摸奇树光滑如皮肤的树干和枝叶,脱口而出,这树的纤维抄纸一定很美妙!

蔡川的脸色更加阴沉难看,他拨开盛东西还在抚摸树干的手,说,你走吧。盛东西仍沉浸于惊喜的发现不能自拔,求助地看向蔡丁。蔡丁知道爹的犟脾气,打破僵局说,我送他走吧,他一个人下山会迷路的。说完她望着盛东西,盛东西无法拒绝蔡丁目光中的恳切,盯着奇树一步步后退着离去。

走在下山的路上,盛东西望着蔡丁清纯如晨曦的面容,说,蔡纸中肯定有一种不寻常的纤维,你就告诉我吧。

蔡丁眼神闪烁地说,告诉你吧,蔡纸里不寻常的纤维是我娘。

盛东西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蔡丁继续说,你说的受国家保护的新树种就是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东西以不可思议的低价把这张画买了回来”,意在表明这张画用纸珍稀,画廊老板没发现纸的秘密。
B.蔡川家有个四合院,有东厢房和西厢房,但抄纸间安放在正房,可以看出,抄纸在蔡家的地位。
C.作者对奇树枝丫“如千手观音”“顶端有一伯劳鸟巢”的描述,意在凸显出这棵奇树的与众不同。
D.盛东西说“受国家保护”,是说新物种,蔡川听到这话,想到的有可能是妻子,所以他才神情“恍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东西对蔡纸秘密的探寻,与蔡川父女的神秘行为构成对比,蕴含着作者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一些隐忧。
B.“蔡川默哀似的立在一棵树旁”“挡在树前”“脸色更加阴沉难看”等描写为下文蔡丁说“新树种就是她”做了充分的铺垫。
C.小说人物对话不使用冒号及双引号,这使得叙述者、阅读者和小说角色之间的距离更贴近,叙述更灵活,节奏更紧凑。
D.画中罩着麻网的蔡丁的形象与现实中蔡丁的形象产生了巨大反差,足以让盛东西内心无比震惊,艺术表现也更具张力。
3.鲁迅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眼神往往反映人的内心和性格,请找出文中对蔡丁眼神(目光)的描写,并简要分析。
4.蒲松龄笔下有“人化促织”,卡夫卡笔下有“人化甲虫”,这篇小说结尾有“人化奇树”,结合全文,分析这篇小说这样写的好处。
2024-04-05更新 | 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死 鸟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格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帖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心里欢喜说:“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贺道台也笑了。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闷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一遍,八哥自己又说:“太太起痱子了吧!”
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说些提兴致的话,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但今日兴致高,竟答应了。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给大人请安。”声音嘹亮,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裕禄笑道:“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
满厅的人全怔往。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裕禄那王八蛋!”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这不是我教给它的——”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死鸟!”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死鸟!死鸟!死鸟!”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E.本文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带有“三言两拍”笔意,具有古典传奇色彩,富有话本文学旨趣。
A.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B.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以此来突出并赞誉他的“绝活”,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
C.作者对八哥咒骂裕禄这一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目的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D.结尾处八哥飞上树顶却未马上逃走,而是大叫了几声“死鸟”才挥翅飞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更具讽刺效果。
2.本文以“死鸟”为题,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用意。
3.小说结尾处八哥语出惊人,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找出三处情节加以简要分析。
4.主人公为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哥,而是贺道台,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2016-11-18更新 | 2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节选)

毕飞宇

一部戏总是从唱腔戏开始。说唱腔俗称说戏,你先得把预设中一部戏打烂了,变成无数的局部、细节,把一部戏中戏剧人物的一恨、一怒、一喜、一悲、一伤、一哀、一枯、一荣,变成一字、一音、一腔、一调、一颦、一笑、一个回眸、一个亮相、一个水袖、一句话,变成一个又一个说、唱、念、打,然后,再把它组装起来,磨合起来,还原成一段念白,一段唱腔。说戏过后,排练阶段才算真正开始。首先是连排。一个人成不了一台戏,“戏”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多的演员挤在一个戏台上,演员与演员之间就必须沟通、配合、交流、照应,这样的完善过程也就是连排。连排完了还不行。演员的唱腔、造型还得与乐队、锣鼓家伙形成默契,没有吹、拉、弹、奏、打,那还叫什么戏?把吹、拉、弹、奏、打一同糅合进去,这就是所谓的响排了。响排过了还得排,也就是彩排。彩排接近于实弹演习,是面对着虚拟中的观众进行的一次公演,该包头的得包头,该勾脸的得勾脸,一切都得按实地演出的模样细细地走场。彩排过去了,一出大戏的大幕才能拉得开。

几乎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从说唱腔的第一天开始,筱燕秋就流露出了过于刻苦、过于卖命的迹象。筱燕秋的戏虽说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她的那种卖命就和年轻人的莽撞有所不同,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①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

截至说戏阶段,筱燕秋已经从自己的身上成功地减去了4.5公斤的体重。筱燕秋不是在“减”肥,说得准确一些,是抠。筱燕秋热切而又痛楚地用自己的指甲一点一点地把体重往外抠,往外挖。这是一场战争,一场隐蔽的、没有硝烟的、只有杀伤的战争。筱燕秋的身体现在就是筱燕秋的敌人,她以一种复仇的疯狂针对着自己的身体进行地毯式轰炸,一边轰炸一边监控。②减肥的日子里头筱燕秋不仅仅是一架轰炸机,还是一个出色的狙击手。筱燕秋端着她的狙击步枪,全神贯注,密切注视着自己的身体。身体现在成了她的终极标靶,一有风吹草动筱燕秋就会毫不犹豫地扣动她的扳机。筱燕秋每天晚上都要站到磅秤上去,她对每一天的要求都是具体而又严格的:好好减肥,天天向下。筱燕秋一定要从自己的身上抠去十公斤——那是她二十年前的体重。筱燕秋坚信,只要减去十公斤,生活就会回到二十年前,她就会站在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曙光一定会把她的身影重新投射在大地上,颀长、婀娜、娉婷世无双。

这是一场残酷的持久战。汤、糖、躺、烫是体重的四大忌,也就是说,吃和睡是减肥的两大法门。筱燕秋首先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睡。她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固定在五个小时,五个小时之外,她不仅不允许自己躺,甚至不允许自己坐。接下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嘴了。筱燕秋不允许自己吃饭,不允许自己喝水,更不用说热水了。她每天只进一些瓜果、蔬菜。在瓜果与蔬菜之外,③筱燕秋像贪婪的嫦娥那样,就知道大口大口地吞药

减肥的前期是立竿见影的,她的体重如同股票的熊市一样,一路狂跌。身上的肉少了,然而,皮肤却意外地多了出来。多皮的皮肤挂在筱燕秋的身上,宛如捡来的钱包,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个存放的地方。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对自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整个人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最要命的还在脸上,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的脸庞活脱脱地变成了一张寡妇脸。筱燕秋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寡妇一样沮丧,寡妇一样绝望。

真正的绝望还在后头。减肥见了成效之后筱燕秋整日便有些恍惚,这是营养不良的具体反应。精力越来越不济了。头晕、乏力、心慌、恶心,总是犯困,贪睡,而说话的气息也越来越细。说戏阶段过去了,《奔月》就此进入了艰苦的排练阶段,体力消耗逐渐加大,筱燕秋的声音就不那么有根,不那么稳,有点飘。气息跟不上,筱燕秋只好在嗓子里头发力,声带收紧了,唱腔就越来越不像筱燕秋的了。

筱燕秋再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出那么大的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她在给春来示范一段唱腔的时候居然“刺花儿”了。“刺花儿”俗称“唱破”了,是任何一个靠嗓子吃饭的人最丢脸的事。那声音不像是人的嗓子发出来的,像玻璃剐在了玻璃上,像发情期的公猪趴在了母猪的背脊上。其实“刺花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每一个演员都会碰上的,然而,筱燕秋到底又不是别人,她不能忍受一起集中过来的目光。④那些目光不是刀子,而是毒药,活生生地就要了你的命。筱燕秋强作镇定,示意再来。连续两次,嗓子就是不肯给筱燕秋下这个台。坐在一边的炳璋端来了一杯水,递到筱燕秋的面前,故意轻松地对大伙儿说:“歇会儿,歇会儿了哈。”筱燕秋没有接炳璋的杯子,接杯子这个动作筱燕秋无论如何是不肯做的。

筱燕秋看着演后羿的男演员,说:“我们再来一遍。”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筱燕秋为了演好《奔月》,不甘向年龄屈服,在明显吃力的情况下,依然对自己要求严格,突显了她高尚的职业道德。
B.筱燕秋想通过各种努力回到二十年前,可以想象当年的筱燕秋正处在巅峰状态,无论身段、唱腔还是容貌都很出众。
C.筱燕秋为了塑造好嫦娥这个角色,除了注重外在条件如体重外,更注重唱腔,一旦“唱破”永远都不能恢复到从前。
D.炳璋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他故意轻松地让大家歇一会,才使得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形象地表现了筱燕秋试图通过努力回到从前,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
B.句子②中“轰炸机和狙击手”生动地表现了筱燕秋对自身肥胖的敌视,既要全面减肥,又要各个击破。
C.句子③借嫦娥服药奔月的神话传说,生动地传达出筱燕秋渴望迅速减肥的急切心理,饶有趣味。
D.句子④充分体现了筱燕秋对艺术的完美追求,表现了她不允许自己失败的心理以及对艺术和观众的热爱。
3.小说第一自然段用大量笔墨介绍一部戏的排练过程,有什么作用?
4.本文情节并不复杂,却给人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感觉。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2023-07-12更新 | 1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