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183325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于坚

①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人们穿着登山鞋,朝珠穆朗玛峰去,朝阿尔卑斯山脉去。但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是如此。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字汇》),字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此山如果不,而是奇险危绝的,那么大多数人是爬不上去的。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现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所以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红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安于泰。

②孔子登泰山时,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晃晃悠悠,一路妙语论道。在松荫下看一阵雾,走一段,又卧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边走边思,思路,必须泰然处之。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就没法儿思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畏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前。海德格尔还说: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也许,这种思终究是一条无法回避的幽僻小径,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我曾经去过德国海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据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等都走过。我在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是泰山似的安泰。

③上泰山的路有无数条,但很多条的具体路线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民知道。大多数游客都只知道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路。泰山本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登山的直线一修,就形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就省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着一级,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的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沿字攀登。仁者乐山,如何乐?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水一样地随物赋形,顺着山之路,而不是沿着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穆朗玛峰,但心思还是与登山队员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更快的,还可以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山顶,省略了登山的过程。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高处就是几块枯石。

④我们一行,也免不了被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如旁枝逸出,在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如果自己走慢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那石刻。

⑤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道。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我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子。

⑥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据说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素斋,就是大地的原生态,生命的本源。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就是一道准绳。道法自然不是胡乱效法,上善若水,效法的是泰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脉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笔,引出下文。
B.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的“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泰然处之,才会产生簇新的智慧。
C.登山的“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使游客失去了对山势本身进行体会的登山之乐。
D.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匆忙赶路,而忽略了沿途很多风景的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庄子》和《论语》中对“泰”字的解释,并拿华山和泰山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华山的险峻。
B.文章在描述想象中的孔子登泰山的情景时,长短句结合,且多用短句,语言灵动,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C.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人享受依山势登山的乐趣,反衬了现代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无趣。
D.文章引用了《字汇》《庄子》等中的句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具有厚重感。
3.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4.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个字)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催魂铃

余光中

①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一串铃声开始,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

②古人鱼雁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

③而活在当下,催魂的铃声一响,没有人不条件反射地一跃而起,赶快去接,要是不接,它就跟你没了没完,那高亢而密集的声浪,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你卷来。

④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家文化中心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最小偏怜”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每天晚上,面对书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纷纷出动了。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⑤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对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客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登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裸奔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

⑥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己,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明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即使近如徐志摩和郁达夫的多情,恐也难再。

⑦有人会说:“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几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邻。人类愈“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⑧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吧,何必赶得素娥青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呢?

⑨对无处不在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催魂铃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注】①鱼雁:代指书信。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刘十九,即刘禹锡。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旬月:旬指十五天。
B.耿耿:心中挂怀、烦躁不安的样子。
C.杯弓蛇影:将映在墙上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D.车载斗量:载zǎi,装载。全词意思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电话的普及给作者带来诸多烦恼,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作者对此充满遗憾和无奈。
C.快节奏的生活也给匪徒的作案提供了方便,但他们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
D.作者对科学家探访遥远星球的设想难以认同,认为人类应与太空保持距离与神秘。
E.本文语言典雅而流畅,也不乏风趣幽默,尤其是几处比喻句的运用更是形象贴切。
3.第七段中说:“观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4.本文表观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请以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为例,作简要赏析。
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洋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
5.综合全文,请简要回答“催魂铃”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018-02-12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哈拉哈河(节选)

李青松

向西向西向西。偏北偏北偏北。

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哈拉哈河。

哈拉哈,不是哈哈哈。哈拉哈——蒙古语,屏障之意。哈拉哈河的河水坚韧、寡言、无畏,能清除一切阻塞它的东西。即便是岩石,即便是倒木,即便是泥沙。在阿尔山林区,哈拉哈河有两条,地上一条,地下一条。地上的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清澈平缓,鱼翔浅底。地下的,是我们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神秘莫测,沉默不语。它布局巧妙,层次分明。那些蓄水的湖泊,比如达尔滨湖、杜鹃湖、仙鹤湖、鹿鸣湖、天池、乌苏浪子湖也是哈拉哈河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久旱不涸,久雨不溢。地上河的河水突然上涨和下降,都是地下河的暗劲儿呈现的异象。

河对岸的森林一望无际,森林固定着两岸的山体。阻止任性的沟壑随意改变方向,防止浅根的植被剥离山体。森林也在不断地修复残破的地表,缝缀撕裂的生态,拼接断折的筋骨。森林里充满生命的律动。

松鼠是森林里的精灵。它那漂亮的尾巴飘飘然,轻巧灵活,光亮闪闪,妩媚动人。它脚爪尖细,行动迅疾,身影转瞬即逝。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根倒木到另一根倒木,从一个树洞到另一个树洞。它一刻也停不下来,挖着,啃着,咬着,嚼着,总是在折腾。它是快乐幸福的。

松鼠本性惧水,但哈拉哈河两岸的松鼠泅水本领超强。从此岸到彼岸,抑或从彼岸到此岸,松鼠就抱着一块桦树皮跳进河里,用尾巴当桨,左右!左右!左右!顷刻间就划到对岸。有风的日子,它就御风而渡。尾巴直立水面上,分明就是风帆呀,挺着挺着挺着,一摆一摆一摆,甚是有趣。哪里河段宽,哪里河段窄,哪里河段水流急,哪里河段水流缓,松鼠清清楚楚。

三九严寒,滴水成冰,北方的河流皆封冻了。

而哈拉哈河的阿尔山河段,不但不结冰,河面上还浮生着腾腾的热气。很多野猪、狍子跑来取暖。这一段不冻河长四十里。因了这条河,阿尔山的冬天则是另一番景象了。

突然,一声炮响炸碎了哈拉哈河的幻境。19395月至9月间,在哈拉哈河畔诺门罕曾经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也称诺门罕战役。在七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苏联军队与日本军队的近千辆坦克和装甲车相互厮杀,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烟尘弥漫。

苏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改变了当时的世界局势。而其惨烈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凶猛的炮声一停,河面上漂浮的,除了人的尸体,尽是鱼,有哲罗鱼、鲤鱼、鲢鱼、华子鱼等。

战争摧毁了人性,也摧毁了河流里的生命。治愈创伤的唯有时间。治愈了自然,也就恢复了自然。

1949年冬天,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刚刚解放,国家急需木材进行经济建设,阿尔山林务分局成立。

一声令下:开发林区。

采伐队开进苏呼河施业区,以沟为作业点建立了采伐铺。据当时伐木人邓林生回忆,每个采伐铺有一名队长,一名记账员,一名检尺员,数十名采伐工。

伐木工具是快马子锯,伐木作业时两人对坐拉,嚓——!嚓——!嚓——!嚓——!锯末子从锯口吐出来,弥漫着木脂的香味。随着一声:顺山倒啦——!轰的一声巨响,大树就躺在了地上。锯掉梢头,锯掉枝权,锯掉疤痢节子,就是通直可用的木材了。河岸上选平坦的场地,作为楞场,把造好的木材,集中到这里归楞,准备流送,通过苏呼河进入哈拉哈河流,送到阿尔山林务分局伊尔施贮木场。再经过检尺、打码、编号、造册,这些木材就成了国家计划供应的物资了。在伊尔施经统一调配,装上汽车和火车运往全国各地。

有数据记载,阿尔山林务分局新中国成立初期流送木材产量是——1950年,28130立方米;1951年,2900立方米;1952年,30810立方米;1953年,3100立方米。

在森林里,最可靠的东西只有斧子和锯。——这是早年间,阿尔山林区流传的一句话。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砍伐之后,斧子和锯也靠不住了。光荣消歇。哈拉哈河沉默不语。也许,沉默也是一种忧伤。

若干年前,阿尔山林区就告别了伐木时代,进入了全面禁伐时期。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和护林人。

哈拉哈河似乎有话要说。然而,它没有说。

黎明睁开了眼睛。在无奈和困惑中,林区人开始认真而理智地审视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森林了。

不应把森林看成是木材制造厂,而应视为土地、植物和动物的融合,是持久的生命共同体。它是河流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

人类在反思自身与森林的关系中,不断调整着自身对森林的认识和行为。

春去春又来。

正是凭借美的力量,灵魂得以存活,并且生生不息。

林区大禁伐后,寂静取代了喧嚣。而那些能量积蓄已久的根,在哈拉哈河的滋润下睁开新绿的眼睛,并用力拱出地面,占据着一方属于自己的空间。

哈拉哈河上起雾了。渐渐地,雾吞噬了森林。然而,终究还是森林吞噬了雾

哈拉哈河向西奔流。向西向西向西。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比起自然来,人类的风风雨雨、功过是非,不过是哈拉哈河里的几朵浪花而已。也许,文明是可以取代的,然而,自然是永远不可征服的。

哈拉哈河,向西向西向西,在阿尔山林区三角山北部流出国境,进入蒙古国,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流入贝尔湖,歇口气,稳稳神,流出,继续向北,最后经乌尔逊河,汇入达赉湖。至此,才算画上了句号。这是一条多么有归属意识的河呀——流出去,是为了流回来。是的,它居然义无反顾地流回来了。

有多少河,滚滚滔滔,一去不返啊!哈拉哈河,承载着时间和传奇,奔流不息。

(发表于《人民文学》2020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松鼠的描写具体生动,写出了松鼠的轻巧灵活,体现了“森林里的精灵”的特点,同时也是“森林里充满生命的律动”的代表。
B.哈拉哈河能做到“久旱不涸,久雨不溢”,一则因为有地上地下两条河,二则因为分布有众多蓄水湖泊。
C.“七平方公里的战场”写战场之小,“近千辆坦克和装甲车相互厮杀”写战争之激烈,表达了本文反战的思想主题。
D.文中写伐木作业的语段,拉锯、流送、检尺、打码、编号、造册,写出了伐木过程的井然有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诺门罕战役”和“林区伐木”,既是写哈拉哈河的人类活动史,其实也是写这条河流的生态变化史。
B.文中多处使用数字,如“四十里”“近千辆”“一名”“数十名”“28130立方米”等,都给读者带来震撼的效果。
C.“一声令下:开发林区” 独立成段,既表明当时国家建设对木材的急需程度,也暗示林区生态将遭到破坏。
D.文章开头和结尾用到几个完全相同的句子,既写出了哈拉哈河的流向特点,也使文章结构具有前后照应之美。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深层意蕴。
4.有评论家读了本文,说感受到“一次现象级的语言魅力的冲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之美的。
2023-10-13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红的小辣椒   

吴泰昌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江西回到故乡安徽当涂,开始上小学。两年后,母亲到县东北角一个偏僻的镇上教书,我也随着去,那年我十岁。记得是一个冬日的清晨,我们吃完早饭就动身。过了北门石拱桥,尽是山路。从小在江西逃难,白天黑夜翻山越岭,我走惯了山道,稚嫩的小脚过早地生起了一块块硬茧。可那山,是真正的山,绿荫覆盖的山,一片葱茏,逗人乐趣。春天,挖竹笋,采野果。秋天,满山的毛栗子,个头虽小,味道香甜。起初我不会采摘,小手被刺得鲜血直滴,后来学会了先用鞋底拍打。我爱山,爱山中的树,山中的溪涧,至今我还怀念那绵亘百里的深山。眼下,我跟着母亲走过的这一个又一个濯濯童山,丝毫没有那美妙的一切,稀疏的小树,黄土一片,几只山羊在觅食,枯草在风中抖……三十里地,越走越长,冬天日短,太阳早落山了。在夕阳微光的拂照下,远处,黑憧憧的一片泛起灰白色,这就是我要去的霍里镇。母亲催我快走,我拔了拔不合脚的球鞋,加快了步伐。

小学校在镇边,门前有一个大塘,水位一年到头低落,淘米、洗衣要蹲在石头上深深弯腰。校舍是一座祠堂改建的,空旷、寥落。冬天冷得很,手冻得像胡萝卜,红肿着。晚上进被窝,腿蜷缩着,一夜也难舒展开。

我的一位好同学,家在与学校贴邻的一个山坡上,孤零零的一座茅草屋。我下午课后常去找他玩。为了挡风,他家的门常关闭着。他的父亲是一位严师,更是一位严父。下午他放学回来,必须背会几个英文单词,才能被准许外出玩耍。我每次去,常常在门外等着,脸贴着大门,眯着眼向缝隙里张望。山头上的风越来越大,吹个不停。我踩在积雪堆上,雪花飘洒满身,我也快成了雪人。当屋内“Abook”的诵读声止息,大门启开,他便会敏捷地窜了出来。他获得了自由。我们紧紧抱着,在雪地里打滚,在山岗上漫跑。夏日天黑得晚,我们喜欢去小街转转。店铺陆续上门板了,张家布摊子父子装好担子,正踏着暮色回家。卖吃食的小摊这时则活跃起来。

这座小镇产山羊和湖鸭。羊糕是这里冬天的一道名菜,当年吃羊糕时那种鲜美的味道,今天已经回想不起来了。盐水鸭四时皆有,这条几十米长的小街有三四个摊子卖盐水鸭,长桌上放着几个大盘,盘子里整齐地码着七八只鸭子,无一例外;每只鸭尾部都插一个红红的小辣椒,尖头朝上。从上午卖到晚上,常常还有剩货,绝少有人买得起一只整鸭。如果哪天有人真买了整只的鸭,肯定会引起沿街百姓的注目。通常,一只鸭总是被几人或十几人零打碎敲地肢解掉,尾部那红红的小辣椒也无一例外地被主人留下,用来插在另一只鸭子上,好似要使这狭窄灰暗的街面上保留一点红色。那时候,我常爱在鸭摊前看看,慢慢地,那红红的小辣椒像是插到了我的心田里。这座小镇,黑瓦灰墙,早晚炊烟浓厚,渐渐扩散开来,将方圆几里的天空染成灰色一团。我不是考古学家,也不熟谙风土习俗知识,不知在留下我童年足迹的这个地方,何年何月始,做鸭子的师傅天才地创造出这富有诗意情趣的一招,至少给予我生活在这阴冷灰暗日子里的幼小心灵留下了一点暖色。

记得有一次,远房的一位亲戚特意从外地来这小镇看妈妈,妈妈叫我跑上街去买点熟菜。我将一只蓝花大瓷碗放在王家鸭摊上。王老头是镇上祖传的做盐水鸭名手,他望望我这小不点个儿,又再次翻了翻从我手中接过来的钱,然后斩了大半只鸭子,替我在碗里排得整整齐齐的,上面一层全是好肉,浇了三匙卤汁。我眼巴巴地盯着剩余半只尾上插着的那个红红的小辣椒不肯走。他笑着说:“好,给你这个。”他将辣椒拔出来,插在我的碗里。我高兴得用双手捧着大碗,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地走,下坡上坡,怕将这竖立着的红红的小辣椒碰倒。舅舅见我端碗的那副认真劲儿,看看碗里一点红的鸭子,也新奇得笑了。

我至今想不通,在那个小镇里,这么点鲜活的红色怎么会使我长久留下记忆。

198311月于北京(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描写了作者儿时在江西山区的生活,满是快乐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山的喜爱以及怀念。
B.“我”和好朋友喜欢去小街上转转,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无忧无虑,也为下文讲盐水鸭的故事作铺垫。
C.波浪线处的动作描写,生动再现了“我”买盐水鸭的场景,同时把此时“我”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D.文章叙写往事,虽有些苦涩的回忆,却不让人悲观失望,反倒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2.结尾“这么点鲜活的红色”给作者留下深刻记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原因及意义。
3.有人说,“散文是推崇自然朴实地表达人们心头积存的情愫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
2022-07-24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