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7 题号:185136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鬃马

贺敬涛

壮硕紧实的肌肉如同雕刻般凸起,油亮血红的毛发像披了鲜红的毯子,高高扬起的鬃毛迎风飘动,粗大的鼻孔猛烈地喷着白气,由于连续地奔跑,渗出的汗水闪耀着红光,像是在流血。

这是一匹纯正的蒙古红鬃马。

红鬃马兀立在队列中间,对面乌压压排列着一个日本骑兵中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此刻,凛冽的寒风像一头发怒的野兽,横冲直撞,涤荡着山野,在这荒凉的山谷里,呜咽嘶鸣,鹅毛般的雪花迎面扑来,拍在脸上沙沙地疼。

红鬃马摆动了一下头,两边是十四匹八路军骑兵团的战马,火车头”“黑骏马”“青花梨……高扬着头,喷着白气,躁动着,不停地用前蹄刨着脚下的积雪。

红鬃马背上威然端坐着杨班长,灰布军装整齐地扎进皮带里,乌亮的马枪背在身后,细长的马刀笔直地立在右侧,刀背轻薄,刀刃锋利异常。他目光如炬,充满杀气,左手轻抚着红鬃,像每次大战之前一样。此时,风雪戛然而止。

老杨同志,这次你的任务,是带领你的骑兵班引开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敌人是一个中队的日本骑兵!骑兵团周团长脸色铁青,眼睛盯着杨班长,有问题吗?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杨班长挺直了身板,后脚跟猛地一磕,举手行了个军礼。

走出团部,红鬃马正静立在那儿,高扬着头,目视前方,仿佛一百年、一千年,就那样立着,像一尊雕像,左腿上一道五厘米的伤疤分外抢眼,那是与日本骑兵激战时挂的彩。

兄弟,一个中队,交给你了!杨班长伏在马耳边交代完,像蚱蜢一样飞身上马,一抖马缰,红鬃马一声长啸,飞驰而去。

唰!那是向前挥动马刀的声音。

骑兵团,冲锋!杨班长的声音炸雷般响起。

战士们高举着马刀,十五匹战马像一股巨大的旋风,向小野中队冲去。

狂风骤然猛烈,雪花打着旋地扫向前方,呼啸声、马蹄声、嘶鸣声、马刀碰击声与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声震山野。

空旷的开阔地上,红鬃马傲然与小野中队对视,雪地上横躺着十多具尸体和马匹,一匹战马吃力地爬起来,又无力地躺在地上,脖子上的血汩汩地流了出来。

对面的骑兵听着,不要做无谓的抵抗,放下马刀,皇军大大优待!一名日本骑兵喊话。

骑兵团,冲锋!杨班长高亢的声音再次响起。

折返时,只有红鬃马立在雪中,它左腿被马刀刺中,鲜血顺着腿注入雪中。杨班长左臂也被砍掉了,血流不停,右手的马刀刀刃已卷了口,手哆嗦不止。

对面的骑兵战士,小野中队长敬你是一名真正的武士,只要放下马刀,皇军大大优待!

风陡然增大,飞起的雪花飘在杨班长残臂上,白色雪花瞬间变成了红色羽片,杨班长回望一眼大部队突围方向,仰天大笑,高声呐喊:骑兵团,冲锋!一抖马缰,冲向日本骑兵。

好大的白绢布哇,就铺在身下,杨班长静静躺在白绢布上,右手举着马刀,斜着身子,嘴巴大张着像在嘶喊,一副冲锋击杀的姿势,身边,立着红鬃马。

一名日本骑兵端起枪。八嘎!被小野厉声呵责制止。

红鬃马一低头,衔起杨班长衣角,拖曳着向前挪动,一步、两步……雪地上,徐徐铺展开一匹鲜艳的红帛。

雪花又飘了下来,像白色的蝴蝶在红鬃马面前起舞。

下马!旷野上响起小野的狂叫。日本兵齐刷刷地下了马,士兵们开始在雪地上刨土,咚、咚!土太硬了,日本兵轮番刨着。

坑刨好了,日本兵抬起杨班长,轻轻放入土坑中,开始封土,红鬃马却衔着杨班长衣角,半天不松口……

小野走到坟前,啪,双腿并立,恭恭敬敬地弯腰行礼,身后,整个日本骑兵中队默然肃立。

接下来,红鬃马的举动,令小野一行惊呆了!

只见红鬃马绕坟一周,猛然卧倒,头深深地偎依在坟土上,眼眶里流出泪水,许久,它站起身,回头看了一眼覆满雪花的坟茔,径自踉踉跄跄往远方走去……枯树,原野,大山,白雪,正前方就是百丈悬崖。风雪猛然增大,风,嘶鸣着,一阵猛过一阵,雪,重重拍在马背上,红鬃马吃力地抖擞起身形——那是一匹多么健美的骏马呀,壮硕紧实的肌肉如同雕刻般凸起,油亮血红的毛发像披了鲜红的毯子,高高扬起的鬃毛迎风飘动,粗大的鼻孔猛烈地喷着白气……

红鬃马长啸一声,用尽气力紧走几步,迎着风雪,纵身跳下悬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红鬃马非凡的外部形象人手,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同时,为下文红鬃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做铺垫。
B.虽然杨班长率骑兵班以少战多,但他们毫不畏惧,三次“骑兵团,冲锋!”之语彰显了战士们的英勇奋战精神。
C.虽然杨班长奋力拼杀的行为失败,没有完成周团长交代的任务,但赢得了敌人尊重,令整个日本骑兵中队肃立致敬。
D.红鬃马和杨班长的形象很鲜明,二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互相映衬,浑然融于一体,读后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2.关于小说中红鬃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鬃马的命名主要是因其有油亮血红的毛发和连续奔跑后渗出的汗水会闪耀着红光。
B.“红鬃马傲然与小野中队对视”运用夸张手法,明写红鬃马,暗写杨班长的无畏精神。
C.小说中多次写红鬃马衔着杨班长衣角的情形,突出了红鬃马与杨班长之间的深厚情谊。
D.小说结尾描写红鬃马纵身跳下悬崖的情景,催人泪下,增添了小说悲壮色彩。
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小说的写作富有特色,请结合小说从叙事主体、节奏、手法角度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跟会

冯骥才

今儿,天刚麻糊亮,木头就把两块玉米饼子揣在怀里,急急忙忙赶往东城外的娘娘宫去。他今年十八,爹终于答应他去看皇会。过去不敢,怕他出事。

所谓皇会,是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天津,正赶上娘娘庙出会,看得高兴,赐给各道老会黄马褂、金项圈和两面龙旗。小百姓哪受过皇上的赏赐,一受宠就来了劲儿,从此把花会改称为“皇会”。出会之举也就折腾得一年比一年盛大。倘若家住天津,没看过皇会,那就是白活了。

木头一出东门,就挤进了人群,待他挤到了娘娘宫前的广场上时,天已大亮。木头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真开了眼。

忽然一个踩跷的人从他前边走来。这人踩在高高的跷上,却如走平地。他抬头看,踩跷这人是个女子,白衣青花,彩带飘垂;头上一圈粉白月季花,把一张俏皮的小脸儿鲜红娇嫩地烘托出来,清眉秀眼,樱桃小嘴,极是俊美。忽然她好像踩到地上的什么,绊了一下,身子一歪,似要跌倒。木头赶紧一托她的胳膊,扶住了她。她直起身子时,扭头朝木头一笑。这一笑算谢了他,神气却仿佛带些娇羞。木头没见过世面,竟然面皮发热低了头,待抬起头来,只见远近各处都站着一些高高的踩跷的人,但不知哪个是刚才那个踩跷女子了。

大太阳升起,鼓号齐鸣,气氛庄严,出会了。木头跟着人流,叫人推着后背,往前边挤边走,很快一些硬胳膊硬膀子的人把他挤到后边,任嘛也看不到了。他正心急的时候,一个声音对他说:“你想不想到上边去看?那儿正好有个空地方。”

他定晴一瞧,跟他说话的是个中年男子。那人说:“你踩着我,我送你上去。”

木头不肯,但那人豪爽,一条腿蹲下,两手中指交叉起来,手掌朝上,合成一个托儿,放在腿上,他执意叫木头踩在他手掌上。木头拗不过他,刚踩上去,身体离地而起,竟如升天一般,把他一直举上墙头。

叫木头惊奇的是,宫前一条大街出会的全景,都在眼皮子下边。待他忽然想到要谢谢这慨然相助的汉子,汉子却不见了。

若非居高临下,哪里能看清这般出会的阵势。由宫南到宫北,在这窄仄而弯曲的长街上,出会的队伍在黑压压的人群中,五彩缤纷地穿过,有如一条巨大蠕动的长龙。站得高,看得全,连每一道旗幡上写着的老会的名目都看得一清二楚。身边一位胖胖的老爷子,坐在墙头上,问他:

“看几次会了?”

“头回。”

老爷子笑了笑说:“我告你怎么看会。咱天津会多,一二百道,谁也看不全。你要看哪道会好,就跟着它。它在里边走,你在外边走。”老爷子往人群中一指,接着说:“咱天津看会有规矩,人再多,也不能把道全堵死,挨着墙根总留一条窄道儿。你顺着走就是了。好,我该回家吃东西了,快晌午了。”

木头谢过老爷子指点,沿着墙边往前走。忽然横向一条胡同拥出一群人,不知何人何事,这群人来势很猛,一下把他冲进街心,一屁股蹲坐在地上,他这一跤,有点发蒙。待定神看,周围全是连蹦带跳的高跷腿子。惊慌中,一个耍高跷的猫腰伸过手,一下把他拉起来。他再一看,竟然是出会前在宫前广场上,那个险些滑倒,被他扶了一下的白衣女子。

这么巧,刚才他扶过她一下,现在她拉他一把。

这时白衣女子也认出他来,竟朝他娇嗔地一努嘴,含羞掩面地跑走。木头有点犯傻,跑下去,扎到人群里,又钻进巷子里,许久才出来。

等他回到街上,皇会还在一道道接着演。那道高跷会早已经演过去了。不知为什么,此时他心里想看的却只有那道高跷了。他不知这会的会名,只知道演的是《白蛇传》。他想起刚才那胖老爷子说的“跟会”,他打定主意,今儿就跟这道会了。那道会已经走远,只有快步追上。渐渐日头偏西,外县献演来的各会走到这里,大都在这里散了。木头一直跟在高跷会后边,看他们进了小院,坐在高凳上解下腿子。坐在那里喝茶抽烟,歇歇腿脚缓缓劲儿。

木头不敢进院,一直躲在外边一棵老柳树下,等候那白衣女子出来。他只想看一看这个上了妆无比艳美、妩媚、英武、奇绝的人,落了妆怎样俊秀非凡。

他等着院里的人一个个走出来,却一直没等到她出来。他有点心急。

直到院静人空。一个守门的老人出来关大门时,木头上去问:“刚刚那个演白娘子的人呢,怎么没见她出来?”

守门人说:“最后出来的一个就是呀。”

木头很诧异,说:“那是个瘦高结实的汉子,穿青布袄。”

守门人说:“正是。”

木头更诧异,说“怎么是个男的?我说的是白娘子——女的!”

守门人一听一怔,随后笑道:“我们高跷会从来不准女人入会。演女的,全是男扮女装。”

木头还有点不甘心,问道:“他是做什么的?”

守门人说:“使船的,若不是整天站在船板上晃来晃去,哪有那么好的腿脚。”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故事,既能够详细地交代“跟会”的背景,又能够深入人物内心,细腻刻画人物形象,时空转换灵活自由。
B.小说记叙的木头“扶”踩高跷的“女子”与踩高跷的“女子”“拉”木头这两个情节前后呼应,这是文中设置的巧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中,中年男人帮助木头“到上边”看会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集中地表现了以中年男人为代表的北方人民豪爽、热心、无私的性格特征。
D.小说以“跟会”为题,紧扣主体事件组织材料、塑造人物,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淳朴人性的赞美之情,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小说结尾当木头得知踩高跷的“女子”是一位“汉子”时,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反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评论冯骥才说:“冯骥才先生是中国文化的‘精卫’,他不知疲倦地填中国文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小说里透露出的传统文化气息。
2021-07-20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波

陆颖墨

如果你走进海湾里那座长波台,就会被那一座座高耸的天线震撼。每座天线有一百多米高,战士们每个月都要爬到天线顶维护。更多的是你看不到的,全在山洞里面,据说山洞里的机房比一个电影院还大。潜艇在水下远航时,只有长波台发出的电波才能传到千里之外,再进入海底。指挥部也只有通过长波台指挥远航的潜艇。

在这里,有一件怪事,常常会听到官兵之间问候不是你吃了吗?而是照了吗?照什么呢,一问,说是照镜子;再细问,才知道他们说的镜子是一个人,这个人或者说这个镜子,现在长波台的官兵还都没有见过。

他姓霍,是建设长波台时的总指挥,大家都叫他霍总。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长波台刚要开工建设,援建的苏联专家到这片海滩打个卯竟撤走回国了。

之前,刚组建的人民海军潜艇是依靠苏联的长波台,所以说,长波台的建立,关系到中国的主权。到现在这个份上,不管多艰难,中国人也要把自己的长波台建起来。海军迅速抽调力量组建了一个指挥部,一时,荒凉的海滩热闹起来,除了两个工兵团,还来了大批的知识分子,都是全海军挑出的宝贝疙瘩。当时大家奇怪的是,上级派来的一把手霍总却是一位只在长征路上才开始识字的大老粗。

霍总在战争年代的传奇故事很多,如过草地时,他七天七夜不吃饭,居然没有饿得晕倒,出了草地,还能马上投入战斗,空腹空手夺来两支步枪;再比如,百团大战中,他单身爬入炮楼,用一颗土制手榴弹让七个鬼子都举了双手。无论普通战士,还是知识分子,对老革命的尊重和对英雄的崇拜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霍总的文化水平。最明显的标志是经常说错别字,如果说把“造诣”说成了“造脂”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一次交班会上把“注意灼伤”说成“注意约伤”,在场的人只有面面相觑了。知识分子的嘴巴比一般的军人要活跃,渐渐议论就多了,霍总这样的文化水平能不能当好这个总指挥,确实叫好多人捏把汗,毕竟这个工程的科技含量太高,而且是那么重要。

开工誓师大会,是在海边的一片沙滩上举行的,指挥部参谋长宣布开会后,霍总开始讲话。他一张嘴,就让全场振奋起来。

他说:“同志们,你们知道这个工程是谁批准的吗?!”

台下一片寂静,大多数人都张大嘴巴等待结果。

他顿了一下,抬高嗓门说:“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批准的!”

顿时台下的人都挺身坐得笔直,好像长高了一截。

他又说:“现在苏联人拿我们一把,只有靠我们自己了。如果我们完不成任务,毛主席就会睡不着觉。我们能让毛主席睡不着觉吗?”说着站起来用右臂猛地一挥。

台下传来了雷鸣般的吼声“不能!”

一时间,整个海滩让一股豪迈之气震撼,仿佛潮水也退了一大截。这时,霍总又是人们传说中的霍总了。他喝口水,坐下来,拿出准备好的稿子,开始部署任务。

麻烦来了。

他刚念到第二节,就出了个错别字。当时全场还沉浸在豪迈的气氛里,没有什么反应。等他念到那些专业名词时,那些知识分子竖起耳朵,拿着笔记本用心记录时,出错的频率一下子增多了,有时一句话中会念错两三个字。

台下出现了嗡嗡的议论声。霍总自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疑惑地停下来,看了看台下。由于他的目光,台下暂时又安静了。可他刚开口念了一会儿,又嗡嗡地议论起来。他忽然觉察到什么,右手翻开下页时,翻了两次才翻过去。但他还是稳得住,清清嗓子又接着念了下去。下面记笔记的由于许多次听不明白,只好停下手中的笔,一个个满脸迷茫。

突然,他再一次念到了“频率”两字,念的是“步卒”,终于有人听明白了,前排有个调皮的开发了艺术细胞,说了句“我们不是步兵是海军”,周边上的几个人忍不住“哧哧”笑了起来。

霍总自然听到了,脸上再也挂不住了。他是个直性子,突然把手中稿子朝前面用力一摔,大声说“写的什么破玩意儿,没法念”。

全场惊呆了。

稿子散了一地,让风吹得满地跑。主持会议的参谋长带着几个兵费了好大的劲,才一张张捉了回来。参谋长满头大汗地把稿子理好,用目光请示霍总。这时的霍总喘着粗气谁也不理,用手撑着脑门,满脸涨得通红。参谋长咳嗽了一下,对台下说:“我先做个自我批评。这稿子是我带人准备的,昨天晚上搞得匆忙了些。字体比较潦草,笔误也比较多。霍总年龄大了,眼睛老花,念起来不方便。现在由我来替首长念完。”然后,参谋长就念了起来。

霍总还是保持那个姿势,一直到参谋长念完。

参谋长收起稿子,请示霍总:“是不是散会?”

霍总看了他一眼,突然说:“我说几句,刚才参谋长有几句话讲得不对。”

参谋长一下子紧张了,在场的人也都紧张了。

霍总从参谋长面前把稿子又拿过去,然后面对台下举起来:“哪有什么笔误?哪有什么潦草?大家都看看,这稿子写得很好,字体也很工整。”

参谋长一脸尴尬。

霍总缓了口气:“同样的稿子,为什么我念不下去,而参谋长念得好好的呢?你们说。”

他说:“很简单,就因为参谋长上过高中,有文化;而我小学都没上过,没文化。这下好啊,大家都可以看到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了吧。”他停了一下,又说:“在座的,文化程度有高的,也有低的。我想啊,这长波台咱中国人没搞过,文化程度不论高低,都要拿镜子照自己身上的不足。低的自然要学。为了让苏联人不笑话我们,为了让毛主席能睡得着觉,高的也要学。从今天开始,我带头学,因为你们的文化都比我高,都是我老师。”

全场起立,自发地响起了雷鸣般掌声。从此以后,找自身的不足和抓学习成了这支部队的传家宝。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当作一面镜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官兵之间的“照了吗?照什么呢?”的问候,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出霍总这一中心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文中提到荒凉的海滩来了大量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旨在衬托出霍总的文化水平不高,为下文霍总在开工誓师大会上读稿出错做铺垫。
C.参谋长带人准备的稿子并没有笔误,也不潦草,却在台上做自我批评,是为了维护霍总的形象,也体现了他对霍总的尊重。
D.文中刻画霍总这一人物形象,有直接的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也有霍总自己前后语言行为的对比,还有其他人的衬托。
2.对小说的标题“长波”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波台是海湾官兵工作的主阵地,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建设长波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长波可以跨越千里,并能进入海底,指挥远航的潜艇,对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C.长波的指挥作用,象征霍总崇高的人格品质引领着投身到国防建设中的一代代海湾官兵。
D.长波意为细水长流,英雄霍总在日常工作中才更显人格魅力,这也充分印证了日久见人心。
3.主人公霍总的英雄形象随着情节的展开而逐渐清晰。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陆颖墨小说集《小岛》2019年11月出版,有记者评价:“您的作品真实呈现海军官兵身上那种丰富的情感,小说中这种情感特别饱满,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谈谈《长波》的真实体现在什么地方。
2023-01-26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世间(节选)【注】

梁晓声

郑家只有一间住屋,十五六平方米,火炕占去了一半地方。地上,锅台和碗橱占去了另一半面积。炕上铺着几张报纸,报纸上堆着山楂,一个穿件红毛衣的二十一二岁的姑娘——不对,确切地说是小寡妇,坐在炕上,正用竹扦穿山楂。她的毛衣很旧了,只穿条旧的花布衬裤,也没穿袜子。

秉昆进门后,小寡妇停止了正做着的事,极为吃惊地瞪着他。

郑母打消女儿顾虑说∶“这小伙子心眼好,见我推着箱下坡,跑过去替我,还扶着我下的坡。要不,我连人带箱子栽到沟里了。我要是摔伤了,咱们一家的日子可怎么往下过啊……”

他忍不住要打断郑母的话时,郑娟的弟弟开口了。

那盲少年说∶“姐,妈的话太啰唆了,还是听我来说吧。别人托这个人转交给你东西,所以这个人才来找咱家的。他在门口见到了我,我正替你问他是什么东西,他还没告诉我呢,正巧咱妈回来了。”

郑母为了使屋里暖和些,起身去捅炉火,一边絮叨∶“不让她把棉裤拆了,偏拆了,可倒好,又来了活儿。穿两串糖葫芦挣一分钱,为赶在春节前挣几元钱,顾不上做自己的棉裤了……”

“妈,你别絮叨些没用的了。”郑娟目光与话题同时一转,看着周秉昆问,“谁派你来的?”

秉昆苦笑道“倒也不是谁派我来的,是我自己有几分情愿才答应了的事。”他简单地将瘸子二人托付他的经过讲了一遍,省略了几乎是被劫持的细节,讲出他们苦苦相求的意味。最后他掏出信封,放在小布包旁,总结说∶“这信封里就是他们让我给你送来的钱,十个鸡蛋是我从自己家带来的。毕竟,我与涂志强哥们儿了一场,快过春节了,算是我的一点儿心意。”

“是鸡蛋啊,那大娘谢你了啊!”郑母本已又坐在椅子上了,听完周乘昆的话,立即起身拎过去布包想放在别处。

郑娟喝道“妈,你别”

郑母竟很顺从,坐下嘟哝着,双手仍捧着布包。郑娟弟弟也说“姐,鸡蛋是可以留下的。”郑娟又喝道∶“没你插嘴的份儿!”弟弟噤若寒蝉,摸摸索索地躲到门斗去了。

他听到郑娟大声说∶“你转告他们,我不需要他们的可怜!”她那双丹凤眼中投射出凛然的目光,咄咄逼人地瞪着他,停顿片刻,加重语气接着说,“我明明白白告诉你,我也不需要你来可怜!我恨他们!涂志强如果不是跟他们搞到一起,也不至于犯下死罪。那我俩的日子还可以凑合着混下去……”

周秉昆一时目瞪口呆,如同自己果真是瘸子们一伙,对涂志强的死负有抵赖不掉的罪过似的。

“娟,你听妈劝你几句好不好”

“不好!……你!……带上钱快给我滚啊!滚啊你!”郑娟的手直指周秉昆的脸。秉昆的脸红过一阵后,又变得煞白。他猛地往起一站,将装钱的信封抓在手里,低着头撞门而去。

郑娟的母亲和弟弟跟到了外边。

那老妪说∶“孩子你站一下,你听大娘向你解释……那个,那什么,就是钱,求你……给大娘留下吧!我女儿她……她那样不是冲你,她是在冲自己的命发火呀!”

老妪脸上淌下泪来,伸出一只枯瘦的手,像已完全丧失了耻辱感的老乞丐。盲少年也从旁说∶“我姐以前是好脾气的人,从没对谁发过火。”他的眼中也淌着泪。身材瘦小的老妪,双膝一弯,分明是要跪下去了。周秉昆的心顿时软得一塌糊涂,赶紧上前一步,双手将郑母搀住,耳语道∶“大娘,我没生气。”

他从兜里掏出信封,遇到了郑母于里。她连个“谢”字都没顾上说,抹着泪,迈着摇摆不稳的碎步进入了歪斜的家门。盲少年问“我妈进屋了?”

秉昆说∶“是的,她进屋了。”盲少年又问∶“我妈哭了吧?”秉昆犹豫了一下,尽量以平静的语气回答“她没哭。”

秉昆摸了摸那盲少年的头,不由自主地蹲下,替他擦去流淌不止的泪,竟有些庆幸他是盲人,看不到自己母亲刚才那种可怜的样子。

“你把钱给我妈了”“给了,哪能不给呢!”

“那,你原谅我姐了以后……如果他们再让你送钱来,你还肯吗”

那盲少年忽然双膝跪下了,跪得那么快,使秉昆措手不及。秉昆愣了愣,忽然将他拉入怀中,盲少年在他怀中失声痛哭。

他不知不觉地流泪了,对那盲少年耳语∶“好孩子,别哭,我向你保证,以后你家每月都会收到钱。交给你也行的,是吧”

盲少年终于不哭了,小声说“交给我不好,我是瞎子,怕丢了,还是交给我妈好。”

“愿意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郑光明,我妈和我姐都叫我小明。”

“那么,以后我要叫你光明,我喜欢叫你光明。”

“那,你愿意告诉我你的姓名吗”

“我姓周,名秉昆。同样没骗你,告诉你的是我的真姓名。”

“我相信,以后我可以叫你秉昆哥吗?”“当然可以。”

“秉昆哥,你为我家做的事,千万别告诉别人啊,那我姐就更没脸做人了。”

“明白。你也不能对任何人说起我的名字。”

“你放心,我不会的。”……

秉昆走出那条胡同时,觉得自己一下子变成活了一百多岁的老人似的。他不再因自己出生于光字片而耿耿于怀了,不再因自己仍是一名苦力工而耿耿于怀了。即使世上真有鬼,涂志强的鬼魂确确实实地出现在面前,他相信自己也是能够以平静如水、无惊无惧的心情来对待了。


【注】节选自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极写郑家生活艰难,尤其写郑娟没有换洗棉裤的境况,为后文情节展开、人物塑造做铺垫,并暗示了时代背景。
B.小说人物个性鲜明,少年直率细腻,母亲唠叨啰唆,秉昆心地善良,甚至连没有出场的涂志强和瘸子,都让人感怀尊敬。
C.郑娟的母亲说郑娟是“在冲自己的命发火”,是力图解释女儿发火的原因,一方面安抚秉昆,一方面也是为女儿鸣不平。
D.文章末尾描写了秉昆的内心感悟,别人的经历让他获得感动的同时,也安抚了他的心灵,历经世事后,他变得成熟起来。
2.关于文中郑娟一家人对待馈赠的不同态度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对待馈赠的态度,展开情节,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一众人物。
B.郑娟不愿意接受帮助,主要是因为对导致亲人亡故的人们心存怨恨。
C.郑光明认为可以接受帮助,是因为家境艰难,不愿亲人们太过操劳。
D.郑娟母亲希望接受馈赠,是认为别人是真心帮助,没必要心存愧疚。
3.盲少年担心亲人心理受伤害,尽其所能,小心呵护,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作者为什么安排“我”说喜欢叫少年“光明”的情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2-11-07更新 | 1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