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0 题号:185755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姆的春天

格尼

过红绿灯时,央金一眼看见布姆。康定城小,时常拥挤着游客,那也容易撞见熟人。自从饭局上朋友带来布姆,数不清路上遇见她多少次。布姆身宽体胖,偏偏头小,央金总是一眼看见她那扎着高马尾的小脑袋。原本,央金没来由地喜欢布姆灵巧机智的小脑袋,每次相遇总轻轻敲她额头,结伴而走时总顺势挽着布姆的胳膊,布姆便将小脑袋靠在央金肩上,有时还够着啄一下央金。可是,自从她管央金借钱以后,央金有点烦她。

钱是两年前借的,两年了,布姆还没想起。布姆是去学校接孩子。她没去大路,走的步游道,左边靠山,右边是折多河。

要不是娃娃明天考试,我们又去喝一台。布姆说。

现在钱真不禁用,物价涨太凶,我们两个喝一台要几百块。钱还是省着花吧!央金忽然说出这话,像做了亏心事,脸自顾红了,就偏头看树丛。哦哟,好多鸟。

有心人在山脚的石墙投放了麦粒、米饭、玉米饼之类的食物,树丛中的乌前来啄食。有几只画眉在一起吃玉米饼,一只麻雀挤过来,插空啄一口,但画眉们紧紧围着,很少有空隙。有只大点的画眉不时啄一口返身给麻雀。央金惊呼:啊,好有爱哦。布姆呆呆盯着那只麻雀。

它为啥非要去当讨口子吃人家的,这边这么多吃的。央金捡起另一个玉米饼扔给麻雀,麻雀飞走了,又飞回来,还挤在画眉那,时不时蹭一下大画眉的尾巴。

布姆没说什么,默默朝前走。央金以为布姆听明白了关于钱的事,这时该趁热打铁。央金追上布姆,用力咳了咳。

布姆挽起央金胳膊,小脑袋靠过来。阿姐,我的好阿姐,爱死你了。央金要说的话又咽了回去。

我们两个太有缘了,出来就碰到,出来就碰到,真不晓得老天咋安排的,我们前世肯定是亲姊妹。你不晓得,我本来该晚一小时出门,结果阿妈想喝酥油茶,家里没有酥油了,我想买了酥油再接娃娃。其实买酥油也耽搁不了多久,原来就是为了遇见阿姐啊。嗯哼,我的亲阿姐。阿姐,接孩子还早,我们结伴逛会儿吧!布姆歪头在央金脸上啄了一口

央金心里直叫苦,这还怎么说出口。

她们来到溜溜城。央金走累了,真想歌歇脚,就坐在长椅上。溜溜城有许多长椅,两个硕大的金色转经筒,央金坐在靠近转经筒的长椅上。布姆在椅子上坐了坐,就去转经了。央金想,跑,往哪跑,今天跑不脱的,一会儿直接朝你要。

叮——叮——央金有些疲乏。朦胧中,那些脚一直转啊转啊,没个头尾。又看见什么东西发着光,润润的,不刺眼,却一直在眼前发亮。央金揉揉眼,发现是转经筒的木质扶盘,每个转经的人挨扶过的地方。它的光亮让眼睛极为舒适。是人们心中的念想通过手掌,变成热,变成汗,变成茧,让那光亮持久润泽。央金也想发个念注入扶盘,就走进转经队伍。可是,发什么念呢,转了几圈也没想起该起什么念,反倒有些眩晕。在康定生活了几十年,央金第一次认真转经。一阵冷风吹来,央金还在想究竟起什么念,奇怪,真正转经,脑子怎么忽然一片空白。就又回到长椅坐下。

一位阿爷在央金旁边坐下来,脱下厚外套,自言自语说抽支烟好转经。又一辆送外卖的摩托停在奶茶店门口,央金看见穿长衫的人也在那。老康定人都知道他是乞丐,从小到老行乞,央金曾给过他两次,第三次拒绝了,谁都知道他比工薪族有钱,与时俱进,他不再拿盘子碗装钱,脖子上扶着二维码。送外卖的小伙子在扫二维码,央金对阿爷说:老讨口子又在骗人了,他是假穷。

阿爷说:不要紧,慈悲心不管他是真的假的,他在要,就是需要。”“他没完没了,没个完的。”“慈悲心哪有完的呢?阿爷笑着说。

央金一愣,类似的话早听阿爸阿妈说过,什么时候忘记又是什么时候改变了呢。他在要,就是需要。”“慈悲心哪有完的呢?身边的阿爷去转经了。央金回头,看见四方形墙边的长椅上坐着刚刚转经的人,他们的脚终于停下了,可是手里的念珠没停。央金想,是啊,慈悲是没有终点的,哪怕脚步停下,手里的念珠还在转。

央金快步走进转经队伍,双眼微闭,一圈,两圈,三图。突然,耳边响起布姆的声音:阿姐,我要接孩子了。

央金又转了三圈才走出转经队伍,不紧不慢到布姆跟前。急啥,今天是个好日子,好日子哪是急出来的。”“我必须走了,娃娃肯定等起了。

布姆走出十几米,央金喊:等下,等下!

央金疾步追去,按住布姆的小脑袋,弓起食指在她额头敲了一下。布姆发着愣。央金转身要走,布姆拉住她。

阿姐,你晓得那只麻雀为啥自己有吃的非要当讨口子吗?它缺爱,我就是那只麻雀。谢谢阿姐,我的亲阿姐。布姆转身走时又在央金脸颊啄了一口

央金想起布姆没有兄弟姊妹,五岁时阿妈生病去世,七岁时阿爸出了车祸,吃百家饭长大,直到结婚才有喊阿爸阿妈的机会。央金摸着热辣辣的脸颊,被摸过的地方湿漉漉的,像有泉水从哪冒出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央金当着布姆的面说物价凶、酒贵之后,她又觉得自己这样说太小气,所以脸红了。
B.央金看到大画眉鸟照顾小麻雀,非常感动,这为下文央金的改变做了一点儿暗示。
C.转经时央金本可以发个念,但是没有这样做,说明她此时已决定不让布姆还钱了。
D.小说叙述了央金要债的故事,事情的结局表明了布姆已经用爱的方式偿还了债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央金对麻雀的指责,布姆“没说什么,默默朝前走”,此处表现了布姆心中已经有了触动,为下文布姆解释麻雀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B.转经老人和外卖小哥对乞讨老人的态度,生动诠释了“慈悲心哪有完的呢”这一善良的处世理念,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C.小说以顺序的方式讲述故事,并描写了央金要债的心理变化过程,央金对布姆的前后心理形成对比,表现了一个真实、平凡的人物形象。
D.小说以“布姆的春天”为标题,它既是文中的线索,又富有美好的象征意义,“春天”暗寓着布姆收获了春天般的温暖和爱。
3.麻雀和画眉鸟抢食吃的画面,在小说中有什么内涵,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反复提到布姆在央金脸上啄了一下,请问为什么?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666号(节选)

严歌苓

张桂堂说:“您认识我不?”666号微笑:“眼熟。”张桂堂说:“我背过司令几天呢。大前年秋天。”666号接着看张桂堂:“大前年。快三年了。”

门口进来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他走到赵将军跟前,抹干净手掌,冲赵将军鞠躬,身子呈大虾米状,就那么撅着跟将军握手,说:“我叫丁铁,早几年就听说抗联[注]有个赵霖宇司令,‘鬼见愁’,打仗快,跑得也快。不承想有这份荣幸,见到赵司令的真身。”他跟赵将军握了手,把半块拇指大的黑家伙,恭恭敬敬放在对方的小手上,“赵将军,这是俺娘今年阴历年送来的熊肉干。”666号往回推:“你留着吧。”丁铁双手将赵将军的手掌捂住说:“好东西!没劲儿的时候,搁牙尖上嗑嗑,嗑下点儿肉丝儿,管事儿!”666号不再客气,黑乎乎的肉干顺着他的手溜进666号码下面的衣兜里。

此刻张桂堂一声不吭,到666号前头,右脚猛一支,将军就趴在了刨花儿上。锉子将军趴在那儿,扭头找使绊子的人。张桂堂两手插进赵将军的胳肢窝,把他提起来。张桂堂盯着666号又黑又圆的眼睛:“忘了?赵司令跟我摔跤,我还输了呢。”

666号笑了,看见自己弯身时那小半截烟卷儿掉出来,落在锯末上。他捡起烟卷,放在鼻孔上使劲吸气。张桂堂蹲下来,用一把刚上了把儿的镰刀打火,几分钟之后,一根纸煤儿点着了,凑到666号脸前面。窗外冒出喊叫:“谁在抽烟?!”姓宋的看守又从窗口冒出来。张桂堂把烟往他的铝饭盆下一扣,说:“刚抽完。熄了。”

666号笑笑。张桂堂也笑笑。等宋看守一走,张桂堂拿出盆子下的烟。两人又笑笑。心知肚明,才这么笑。他俩笑的是,一个冒充赵霖宇,一个知道他冒充,故意不揭穿。

666号问:“你背过赵霖宇,不是吹吧?”

“赵司令的马死了,部队也快饿死了,他让警卫排的兵把马剁开,各连队分一块马肉、几块马骨头,熬些野地采的蘑菇,加了几把野芹菜、野蒜苗,熬了汤,一个战士分一茶缸,背着奶娃的女战士分一茶缸半。那是过节呢。烂马皮熬汤,那是三八年的事。”

“你什么时候知道我不是赵霖宇的?

“其实我第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一眼咋看出来的?”

“大伙跟你敬礼,你礼都不还。你还收了丁铁的熊肉,那也是个破绽。赵司令那人,从不吃独食,非得每个手下都吃上了,他才愿意吃。剁了一匹大马,他一口都不吃,不知躲哪儿去了。找到他的时候,他鼻子都红了。哭的。那是他的马呀。”

张桂堂告诉他,马肉让大家吃了两天,赵霖宇将军自己吃皮鞋底。熬烂的鞋底,搁了点蘑菇、野芹菜、野葱头,幸亏有人掏出一块红薯。那是五月初,老百姓也没粮接济抗联部队。设好的秘密粮点,就找到一麻袋红薯,又已经冻坏了,咬上去一点面乎劲儿都没有,咯吱咯吱的,一股药腥味。赵司令那双鞋是从鬼子军官尸首上扒的,牛皮底子,牛皮面子,他吃了好几天,算开荤。马没了,鞋也没了,战士们轮流背着他打仗、行军。他就在战士们背上看地图,画路线、设埋伏点。就是在他张桂堂背上,赵司令给鬼子下套,一路扔下背包卷、破行军锅、烂乌拉草鞋、血绷带,看上去像抗联部队已溃不成军,只要加紧追击,一定会连锅端,一举全歼。眼看着鬼子进了套,抗联一收口子,关起门打,打死了一百四十四个鬼子兵,六十几个保安团伪军。以为这下能吃上饭了,结果发现鬼子的干粮袋也是瘪的,也难为了那帮鬼子,在山里追击抗联,瘪着肚子转了好几百里山地。

666号想,这就是抗联将军。这将军有啥干头。自古哪个司令大帅这么寒碜,吃鞋底,坐骑都让手下熬汤了。当司令大帅,不吃香喝辣,图的什么?可是那么多人一听赵霖宇将军,就跟听到岳飞一样。做了亡国之人,没有吃鞋底的小个儿闵志宏,你为人的脸面,还有那口气,谁给你争回来?赵霖宇就是你的脸面,是你为人的那口气。不然亡国奴跟屠宰场的猪、羊一样。666号眼神呆着,心里在想,都是小个儿,看人家活的,最大的个儿都不如他高。

(有删改)

[注]抗联一般指东北抗日联军。

文本二:

闵志宏是被日本人误当成赵霖宇抓进狱中的,他起先为了享受赵将军在狱中的好待遇,将错就错,开始扮演起赵将军。穿着666号囚服的“赵将军”在鬼子心目中,就是他们的魔鬼,是一个对他们来讲不吉利的人。可是在广大狱友心中,666号就是赵将军,是一个真英雄,是值得让他们追随、尊敬的人。而闵志宏这个假将军,如果光凭他自己的觉悟,饶是他演技再好,也可能中途演砸。

他是在狱中受抗联战士张桂堂的影响,了解了将军传奇般的人生,并逐渐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由开始的简单模仿到对赵将军真正心悦诚服。刚开始他可能连一个“6”都配不上,渐渐地变成了“66”,等到他真正意识到“要是赵将军九死一生,最终扛过所有苦难艰险,领着所有不愿回去做闵志宏的男人们,把国土、田地夺回来”的那一刻,他已经完全配得上“666”。这时的“666号”代表的已经不再是闵志宏,也不再是赵霖宇,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值得被人记住的英雄。它以一个独特的记号承载着一段难以忘却的故事,也以一个独特的符号象征着某一个英勇赴死的人。

(选自《(666号>中的真假将军:抗联战士在泥泞中开出的英雄之花》,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队里粮食紧缺时,赵霖宇将自己的马剁了熬汤分给战士们吃,文本一通过对他剁马后行为的描写展现出他对马的深厚情意。
B.抗联将军赵霖宇身先士卒,危难时心怀战友,又具备作战智慧,展现了战争时期革命者不惧苦难艰险、勇赴国难的精神风貌。
C.闵志宏起初冒充真将军赵霖宇是为了享受狱中的好待遇,但他最终真正心悦诚服,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抗联战士张桂堂的影响。
D.文本一中,作者通过狱中人之口,特别是熟悉赵霖宇将军的张桂堂的讲述,塑造出赵霖宇将军有血有肉、令人折服的英雄形象。
2.“666号”不仅是一个狱中的编号,更有着深刻的时代含义,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3.你认为文本一的主人公是“真将军”赵霖宇,还是“假将军”闵志宏?请说明你的理由。
2024-01-01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故事(三)

李浩[注]

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

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

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

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

……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

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

“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你们不用管!”

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

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千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

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

……得到消息的炎帝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

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帝挥了挥手。

“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这样……”

“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先听我说……”

“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

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

“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

——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办法让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

第二日早晨,炎帝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帝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

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

(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


【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
B.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
C.文中多用对比,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
D.“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
2.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暗示潜在危险在不断地积聚增大。
B.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
C.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保护精卫埋下了伏笔。
D.“海浪里的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3.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2-12-14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到城里去做买卖。去卖什么?卖油绳。赚了钱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说真话,从三岁以后,四十五年来,没买过帽子。解放前是穷,买不起;解放后是正当青年,用不着;之后,虽说上年纪了,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也怕脑后风了。正在无可奈何,幸亏有人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帽,也就只得戴上,横竖不要钱。七八年以后,帽子不翼而飞,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今年好像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非买一顶帽子不行。好在这也不是大事情,现在活路大,这几个钱,上一趟城就赚到了。

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么?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过去,他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人们聚拢来聊天,他只听不说,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看,因为知道他不会答话,所以就像没有他这个人。他只好自卑,他只有羡慕。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一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走到县城的时候,还只下午六点不到。他不忙做生意,一路游街看店,找到了满意的一顶帽子,突然想到没有带钱,于是打算到火车站卖油绳。下车的旅客一拥而上,七手八脚,伸手来拿,卖完一算账,竟少了三角钱。因为头昏,怕算错,再认真算了一遍,还是缺三角。他叹了一口气,自认晦气,只好认了吧,横竖三块钱赚头,还是有的。打算动身凯旋回府,谁知一站起来,双腿发软,两膝打颤,只得找个位置坐下,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一觉醒来,天光已经大亮,用手一摸,身下贼软,连忙一个翻身,低头望去,证实自己猜得一点不错,是睡在一张棕绷大床上。陈奂生吃了一惊,要弄清楚怎么会到这里来的。他好像有点印象,好不容易才想出了县委吴楚书记和他的汽车,吴书记送他到招待所,并要了一个单独的房间。

他和吴楚之间,其实也谈不上交情,不过认识罢了。只有一次,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听那话音,像是特地来体验体验“漏斗户”的生活改善到什么程度的。细算起来,那算什么交情呢!

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子上拭了拭,便睁开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天花板白得耀眼,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呱呱叫三层新。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一瞧别人是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我又没处报销。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

他心里不安,赶忙要弄清楚。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

他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账。”

“五元。”

陈奂生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大姑娘说可以住到十二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

这陈奂生确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只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用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

他出得门来,再无别的念头,直奔百货公司,把剩下来的油绳本钱,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眼看离家不远,忽然想到这次出门,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怎么说呢?陈奂生自问自答,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拍着大腿,高兴地叫道:“有了。”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唔!……他精神陡增,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人民文学》,1980年2期,有删节)


注:①漏斗户:常年贫困的人家。②油绳:一种油煎的面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漏斗户”来称呼陈奂生,写出其以前生活的贫穷;今日“悠悠”上城,写出他在生活变好之后,心情变得愉快。
B.文章第三段连用三个设问句,既交代了陈奂生上城的目的,是买顶崭新的、“呱呱叫”的帽子,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囤里有米、橱里有衣”反映出当时农村发生的可喜变化,而陈奂生在物质得到了基本保障之后,也有了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D.陈焕生善良中有着自私与虚荣,憨直中有着麻木与虚伪的性格特征,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与农民精神状态之间存在矛盾。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完油绳,陈奂生算账发现虽“少了三角钱”,但他安慰自己横竖还有三块钱赚头,从中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征。
B.小说插入吴书记和陈奂生有“交情”的这一情节,以交代陈奂生之所以入住高档招待所的原因,让情节发展显得合理。
C.付钱的时候,陈奂生“细细数了三遍”,这将他花钱时的心疼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也可看出他平日的生活并不富裕。
D.小说在塑造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时,既通过个性化的行为和语言展现人物性格,也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3.从“陈奂生想罢”到小说结尾,其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莫言认为好的小说最重要的文学特征就是语言。本篇小说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也离不开小说语言的成功,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第二自然段的语言特点。
2022-11-18更新 | 1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