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85812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种幸福,叫回家吃饭

恋小暖

1

单位有个女同事,大部分时间都会回家吃饭。我们点外卖或者在公司食堂解决一日三餐时,她就骑着小电动车,乐呵呵地回家吃饭。

一开始我们觉得她是嫌弃外卖或者公司里的伙食,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是妈妈一手带大的独生女,现在妈妈退休在家,如果她不回家吃饭,妈妈就会用冷饭榨菜随便应付一下;只有她回家了,妈妈才会和她一起用心地对待每一餐。

她的家离公司不远,骑电动车大概20分钟,每当她踢开脚撑,插上钥匙,跨上电动车时,我们部门里的同事就会用羡慕的眼光目送她回家。

其实我们羡慕的,不仅是她能回家吃上可口的饭菜,还有她能每天陪在家人身边的小确幸。

想起小时候和伙伴们在外面疯玩,等到夕阳西下,妈妈就会喊我回家吃饭。她总是需要一催再催,我才肯拍拍身上的泥土,依依不舍地和伙伴们告别。

妈妈等我回家吃饭,以前总觉得稀疏平常,现在却成了在外漂泊的我时不时要拿出来回忆的温情片段。

2

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我化身为十足的工作狂,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绝对不会轻易回家,更不会为了回家吃饭这件小事而放下工作。

在我高强度的努力下,工资待遇有所提高,而我的幸福感却在降低。我感到孤独,日子过得冷冷清清,上班渐渐缺乏动力。

在妈妈的强烈召唤下,我才开始放慢脚步,隔三差五回家吃饭。只要我回家,爸妈比谁都高兴。他们早早到菜市场选购食材,郑重地准备好一桌子菜,然后等我回家。

到家门口的时候,闻到那熟悉的饭菜香,我会觉得有安全感和踏实感。父母做的菜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却色香味俱全。糖醋里脊、番茄炒蛋、鱼香肉丝、油焖大虾……因为融入了爱,这些菜变成了一件件需要我用一生去欣赏的艺术品。

爸妈教过我很多道理,但他们经常念叨的是这一句:民以食为天,多吃点,吃好点。健康美味的家常菜,是舌尖上永远的回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长大后我才明白,能回家吃饭,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这种幸福,能照耀你未来的路,能支撑你走过无数艰难的时光。

3

我有一个朋友,结婚之后就不肯陪我们出来外面下馆子了。他的妻子烧得一手好菜,他经常在朋友圈里晒,我们表面上波澜不惊,其实内心羡慕不已。

在我们都嘲笑他妻管严的时候,他却以能回家吃饭为荣,白天认真高效率工作,下班后准时回家。

有一天下班早,几个好友约他一起去喝两杯小酒。他摆摆手,急着回家陪老婆逛菜市场,给老婆打下手,饭菜两人一起准备,绝对不会枯燥。他们是真正在过日子的,婚姻有烟火气,怎么过怎么幸福。

一个怕另一个吃不饱,担心他的肠胃、他的健康,一个怕另一个累着了,两人相互心疼,一顿饭里全藏着爱。

家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厨师,今天的饭菜真好吃这句普通的话,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奖赏。

4

幸福有时候真的很简单,无论多晚,走廊里的那盏灯一直为你留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一直为你备着。一盏橘黄色的灯,一口热乎乎的饭,就能消除一天的疲劳。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吃到家里的饭菜就像一种新型的炫富。有空多回家吃饭,只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餐,就能让你平静下来,获得欢愉和幸福。

心有归处,漂泊的灵魂有了安顿,饕餮盛宴都比不过家常小菜。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而你愿不愿意为了爱和美食停留驻足呢?

年底了,已经有人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里分享了抢到车票的喜悦,他们攒了一箩筐的话,准备好了心情,就等回家暖胃、暖心。

家,永远是一个人最好的港湾。家里香喷喷的饭菜,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世界那么大,而现在的我,只想回家好好吃饭。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为四个片断展开,先叙述故事再议论抒情,先分后总,结构清晰,真挚地表达出“回家吃饭”的深刻内涵。
B.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透露出家人之间浓浓的爱意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和珍惜。
C.“在我们都嘲笑他‘妻管严’的时候,他却以能回家吃饭为荣”说明朋友懂得了“回家吃饭”的真谛,不再以友谊为重。
D.本文多用短句,句式整齐,叙事简洁;语言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自然;选材源自生活最真实的细节,读来感人至深。
2.请简要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以“有一种幸福,叫回家吃饭”为题有哪些具体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李娟

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稀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被当作黄羊卖的野兔子。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但是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①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

冬天多么漫长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天气渐渐暖和了,虽然外面还是那么冷,但冬天最冷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的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③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它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从笼子里突然地冒出来。

果然,有一天,它真的又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的,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码了码。

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

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而煤房又暗,乱七八糟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也就手臂粗吧,我们用了很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大概估计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

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当我们面对其他的新奇而重新欢乐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④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的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会慢慢爬回笼子里,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只在墙根处会蒙有一些冰霜)。它只好攀着栏栅,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个纸箱底部能被够着的地方全都被吃没了),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被发现时,它的嘴脸和牙齿都黑乎乎的)……可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都说兔子胆小,可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实是勇敢的。它的死亡里没有惊恐的内容,无论是沦陷,是被困,还是逃生,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那么淡漠。

春天已经来了……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觉着生命的喜悦。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文本二:

重读过程中,既庆幸自己十年来的改变,又深深羡慕自己——又年轻又弱的那个她。出于弱而表现得反复无常、死性不改;出于弱,对世间万物似懂非懂似信非信——最后,⑤在弱的荒野耕种出烂漫迷离的无尽花海。这是弱的魅力,也是年轻的魅力。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再版序言》,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介绍雪兔毛色与环境的关系,意在告诉读者,雪兔在阿勒泰很常见,人们都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B.我们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喂他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应该是雪兔逃走的外在因素,对此我颇为自责。
C.作者“无法想象”的那段想象,情绪丰富饱满,对生命的珍爱与赞叹就在情感的真挚抒发中得以显现。
D.作者反思过去的创作时说“羡慕自己——又年轻又弱的那个她”,是以第三者视角审视自我的不足之处。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反复,强调了外婆和雪兔一样孤独无助,也可见“我”的悲悯之心。
B.句子②并非闲笔,内容上与前文的抒情一脉相承,结构上引出下文“天气转暖”。
C.叶嘉莹说杜甫诗“严肃中有幽默”,李娟的文字亦有此特点,句子③可作例证。
D.作者的语言质朴清新鲜活生动,句子④的比拟和句子⑤的比喻都具有这些特点。
3.文本一叙写生活琐事却有扣人心弦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文本二中作者说年轻的自己有“弱的魅力”,文本一中的兔子也有这种“弱的魅力”,请结合文本,谈谈其内涵与具体表现。
2024-03-01更新 | 4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谢冕老师,您咋不老?

许文郁

①几年前的一个正午,中国美术馆十字路口,马路对面一个人正走在通往沙滩方向的五四大街上,红光满面,步履矫健,这不是谢冕老师吗?我很想跑过去与老师打招呼,忽又觉不妥,老师是从一个会议上出来?还是去赶往另一个聚会?看那匆匆的脚步,还是不要打扰了。我遥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突然觉得,也许这独自前行的身影,才是谢冕老师的常态。

②我忆起1986年那个春节,正是诗坛“三个崛起”被搅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趁回京探母的机会去拜望谢冕老师,老师说:“这个春节过得很清净。”我愕然无语,又颇能理解地看着谢老师,是啊,趋利避害,人之本性,当天空黑云压下时,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自是躲避。于是,谢老师有了难得的清净,躲开喧嚣也躲开了虚伪和繁杂。祸兮福兮?静潭深流,先生的思绪在那一段安静的环境中激烈地碰撞。不久,人们又一次见到了先生智慧的井喷,那从不见疲倦的身影又活跃在大大小小的会议和聚会上。他主持了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激活当代文艺批评,这些年,又组织编写了《中国新诗总论》等几套关于百年新诗的丛书,还一连出版了几本著作。

③一次会议间隙,几个与会者围着谢老师在花园小径散步,周遭草青树碧,时令不对见不到花。一行人说说笑笑,忽觉有淡淡花香袭来,有人说是栀子花香,有人猜测是茉莉花香,也有人说不对,像玫瑰花香,独谢老师不语。大家东张西望,眼前仍是一片青碧,见不到娇红嫩紫,疑惑间,有敏感者觉得那香氛来自身后,齐转身,落在后面的谢老师忽然伸出手,掌心中,赫然躺着一个小小的香水瓶,众人认出这是宾馆为客人们预备的,笑闹声中,谢老师不无得意地举着这小小的香水瓶转来转去,脸上隐约老顽童的坏笑。一个小物件,便为众人营造出花香四溢的美妙境界,这正是谢老师。处身青年学子间不多言语,总是满怀兴致地看着那些抢着说话的学生,或莞尔首肯,或垂眸凝思,偶尔一句提问,几句解释,三两个字的点燃,便能营造出全新境界。

④最早知道谢老师,是看到他和夫人陈素琰发表在《文学评论》上评作家张洁的文章,立刻被充盈于文字中的诗意迷住了,而文中那句“不老的是思想”深印在我的头脑中。当时我以为,写出这样激情与净美文字的,一定是两个浸润在诗歌中的年轻人。后来我去北大进修,得以结识谢老师。那是1984年,论年龄,谢老师和陈老师都已知天命,可我觉得,那篇文章就是他们夫妻二人自身的写照。三十多年过去了,在我眼里,谢冕和陈素琰二位师长几乎没有变样,我心中暗自疑惑:谢冕老师,您咋不老?其实细想想,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所骄傲的,不就是具有高级思维吗?思想不老,人便不老。

⑤见到一篇写谢老师的文章,提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不断涌现的新作品新思潮新现象,会让研究者应接不暇,而谢老师却选择了这个难度大的专业。评者是在赞美老师的知难而进,我却觉得不止如此。谢冕老师说:“当代文学日新月异,是一门不断生长的学科。”我以为,谢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不断生长”的人,他的天性是接近时时出新、不断变化的时代,选择当代文学做研究对象,初心绝不会是困难与否——尽管谢老师并不缺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正如谢老师那篇文章的标题:《在新的崛起面前》,面对一个“新”字,“辛苦”即是享乐。

⑥谢老师,您怎会老?想起您,眼前就会出现诗中描述的“总是少有闲暇的急匆匆的脚步,总是思考着的皱着的眉宇”(谢冕《永远的校园》)的模样。一位严谨的学者,一位不知疲倦的思想者,一个谢绝冠冕的老顽童,生命长青。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了外貌神态描写,“红光满面”“步履矫健”“常态”等简单几个词就准确描摹出谢冕“不老”的形象特征。
B.“激烈地碰撞”,在面对人生困境、被人误解的时候,谢冕也会痛苦挣扎,这样的叙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真实。
C.第4、5两段从阅读谢冕作品的感受和他人对谢冕的评论两个角度,高度评价谢冕是一个“思想不老”“永远生长”的人。
D.文章善用修辞和句式表达感情,比如最后一句,排比、长短句并用,用四字短语“生命常青”收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谢冕是怎样一个人?请根据第③段的内容,简要分析概括。
3.文章的标题说“谢冕老师,您咋不老?”,结尾又说“谢老师,您怎会老?”,这两个句子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12-10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①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②“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③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④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⑤陪伴你的,有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充满果汁的空气,仍在饶舌的蟋蟀……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一两滴被蛐声惊落的露珠,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⑥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注入了新的热力。   

⑦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宠爱的一幅杰作。   

⑧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灵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时刻,也是最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了体内沉睡的某群细胞,使我们看清了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⑨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⑩“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⑪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⑫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13)仔细想想,或许确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踩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你早已被沉重的身体击垮了,眼皮浮肿,头疼欲裂,除了赶紧找地儿睡一觉,你啥也不想,一秒也不愿多呆……        

⑭或许还有其它的机会,比如登黄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由久的演出来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见了,和预期的一模一样﹣﹣像升国旗一样准时,规定时分、规定地点、规定程序。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早就被导游、门票和游览图计算好了的。美则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有点失真,有人工痕迹,且谋划太久,准备得太充分,有“主题先行”的味道,像租来的、买来的,机器复制的VCD……          

⑮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⑯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已先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的,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站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⑰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生命清晨了。

1.文章以一封信开头,请分析其作用。
2.第⑤段想象丰富,用词新颖别致,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②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打着呼噜。
4.“与副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这句话应放在文中哪两段之间,为什么?
5.如果你去看日出,会有什么不同于作者的启示?
2017-09-15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