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6 题号:189289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

何为

深秋的夜晚。我在南京路外滩下了电车,迎面是斜风细雨。我撑起一把油纸伞。我是去向一位同窗十年的老朋友送行的,因为时间还早,有意走得慢一些。

夜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贴着黑黝黝的街屋。在一个仓库门前站立一会。这一带路灯昏黄,在蒙蒙细雨中更显黯淡。偶或从江面上传来一声汽笛,码头上的夜更觉荒凉。四周一片异样的寂静。

这真是孤岛之夜,我对自己说。不,不如说是荒岛之夜。

街灯的朦胧光影里,依稀有两个人也在躲雨,就在我近处的一个拱形门楣下。

雨声中听见一个姑娘动人的声音:

“冷热自己一点也不小心,难道我永远能在你身边吗?”

男的却一言不发。

女的说:“昨晚我父亲又骂我了,骂得很凶的,其实他也不想想,他每天吃用从哪来的!唉,有时他喝醉了,又是流泪,又是咒骂自己,也怪可怜的!”

男的依然默默无语。

透过飘忽的雨丝,一家小酒吧间飘出一阵烟雾,夹杂着吉卜赛女郎挑逗的笑声和软绵绵的音乐声,顷刻间门又关上了。

雨似乎小了一点,我举起油纸伞向十六铺码头走去。

想不到我又听见那姑娘低声说:“身体总得自己保重一点,还咳不?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

那个男的含含糊糊回答了一句什么话,只顾向江岸那边眺望。他几次想说什么,正待启齿又止住了,或者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话语中透露出抱歉的声调。

原来他们就走在我前面,在同一条路上,两个人合用一顶很大的黑布伞。我只能看见他们伞下的两个背影。

那个姑娘挽着男朋友一起散步,只顾自己说话,有如幽幽独语:“我常常想,我们都在受苦,不过我相信,好日子总有一天会落到我们头上,你说是吗?”

男的似乎骤然想起是在向他发问,便慌忙点一下头。真怪,这位学生模样的青年,不知为了什么事,变得反常和沉默。

这时传来码头上起重机装卸货包的沉重的声响。间或响起码头工人的邪许声。江边一条小商轮不久将升火待发。船舱上有一盏半明不暗的灯,如诡谲的眼睛。

海关大钟在一串庄严的音乐伴奏后,从容自若地敲了九下。晚上九点整。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在码头上徘徊,转向铁栏杆,看着黑魑魅的江水出神。

是谁,在铁栏杆的另一头唱歌。熟悉的歌曲,凄迷的音调,在空旷的码头轻轻飞扬。仔细一听,是那个姑娘在曼声低唱。

他们挽着胳膊,并肩眺望黄浦江上悒郁的秋夜。在这阴寒湿冷的码头上,仿佛就只有他们两个人。随后,断断续续地,那个姑娘诉说着,轭下一股沉重的生活带来的苦恼。她的声音像从痛苦深渊里发出的一种回响。但她并不绝望。

她说,有时倚着窗口看天上飘浮的白云,真想飞,飞到高高的蓝天上……那声音恰如寂寞的女孩在编织一个美丽的童话。又下雨了。昏暗的灯光下,码头上笼罩着浓雾般的细雨。一顶宽大黑布伞遮着两个人影。只听见那个姑娘清脆的声音:“我可不能常跟你在一起,别再那么任性,烟酒都该节制一点。”

停停,她又说:

“咳,上回我给你织的那件毛绒背心该穿上了。咳,你今天倒是怎么啦?不笑,又不说话。”

回答含糊其词,随即勉强一笑。

“这年头大家都苦,不是说,生活像泥河一样地流吗?咳,生活!不过,我们都还年轻,你得闯出一条路来,是不是?啊,我回去了!”

她并没有马上移步离开。过了一会,才从伞下探身出来,又立刻想起什么回身进入伞盖下,依恋地说:

“哪,差点忘了,我给你织的一副手套。试试看。暖和吧?今夜你就别送了,那边有电车站,我不用伞。你早点回去。哦,你不是有信给我吗?我带着你的信,看你的信,就像你在我的身边。”黑布伞像童话里的大菌菇,这时菌菇下两双脚,不管雨水激溅,紧紧贴在一起。

我转过身去。

我回头时,黑布伞下只有一个人。那个男青年黯然地凝望着,在街角消失的一个背影。他伫立着久久不动。忽然又挪步向对街奔去,却又停步不前,喃喃自语。他猛一转身,匆匆上船去了。

他也是去送朋友远行的吧,我想。约定的时间已到,该是进舱了。在烟雾弥漫的货轮客舱里,我的那位十年同窗好友兴奋地向我握手。他给我介绍一位和他同上征途的朋友。

我一愣。这位朋友过去从不相识,却又在哪儿见过。不错,就在刚才,在街头一角,在码头上。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脚旁有一件小旅行包。

他苍白的脸上掠过阴郁的微笑,沉静地说:

“我看见你的,先生,我想你一定也看见我们。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我原想当面告诉她,可我不忍向她当面告别,她看了我的信就会明白的。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她想得开,她会原谅我而且祝福我。你看,我的心,我的手,有多温暖,不都是她给我的吗?”

带着这片温暖,他就要上路了。

我的同窗好友听毕这个生活中偶然的故事,不禁呵呵大笑,倒在席地铺开的床位上。

说者沉思了一会,隐藏着不易觉察的眼泪,背转身去看舷窗外秋雨连绵的黑夜。

今夜他们都要奔向憧憬已久的远方,让我也为他们祝福吧!

194010月(有删改)

【注】①上海“孤岛时期”是一个历史名词,指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被日寇占领期间的上海。所谓“孤岛”指的是上海公共租界(不包括虹口、杨树浦两区)和法租界。“孤岛”虽然地方不大,却汇聚了上海文化界大批爱国青年和革命知识分子。②邪许:众人共同致力时的呼声,即“号子”,语出《淮南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半明不暗的灯,如诡谲的眼睛”“黑魅魅的江水”“浓雾般的细雨”这些意象暗示了险恶的政治环境,男青年正因此而迷惘,彷徨。
B.文中画横线语句运用比喻手法与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这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同时也为后文“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埋伏笔。
C.“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作者意在借男青年这句话表达特殊时期人们无法承受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
D.本文从第三人称叙述“我”秋夜江边送友远行的见闻和感受,着重描写一位姑娘对男友的临别叮咛,表达了女性觉醒、追求幸福的主题。
2.文章开头两段描写的景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评论指出,成功地吸取电影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是何为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请细读全文,指出其借鉴电影艺术形式的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眼千年的厮守

樊锦诗

1962年,我第一次到敦煌实习。

②那时,我第一眼见到敦煌,见到黄昏古朴庄严的莫高窟。远方铁马风铃的鸣响,让我好似听到了敦煌与历史千年的耳语,窥见了她跨越千年的美。

③那时,满脑子都是一听就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等等,敦煌就是神话的延续,他们就是神话中的人物啊!

④我和几个一起实习的同学跑进石窟,惊到只剩下几个词的重复使用,所有的语言似乎都显得平淡无奇,再华丽的词藻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了,满心满脑只有:哎呀,太好了,太美了!

⑤虽然说对大西北艰苦的环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水土不服的无奈、上蹿下跳的老鼠,至今想起仍叫人心有余悸。到处都是土,连水都是苦的,实习期没满我就因生病提前返校了,也没想着再回去。

⑥但没想到,可能就是注定要厮守的缘分,一年后我又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的前身),说没有犹豫惶惑,那是假话,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无垠的戈壁滩,稀稀疏疏的骆驼刺。洞外面很破烂,里面很黑,没有门,没有楼梯,就用树干插上树枝的蜈蚣梯爬进洞,爬上去后,还得用蜈蚣梯原路爬下来,很可怕。我父母自然也是不乐意的,父亲甚至还写了一封信,让我转交学校领导,希望给我换个工作地方,但是那个时候哪里肯这样做,新中国建立才十多年,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

⑦一开始,在这般庞大深邃的敦煌面前,我是羞怯的,忧若相见初恋一般的惶惑不安,一阵子相处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敦煌当了意中人

⑧文物界的人,只要对文物怀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能守护敦煌,我太知足了,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藏满珠宝玉翠的宝库。这样动人可爱的意中人,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怎么能离开呢?我的爱好和想法,影响了远在武汉工作的我的丈夫老彭,他也是我的同学,理解我,支持我,也了解敦煌。他毅然放弃了心仪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学工作,来到敦煌,来到我的身边,从此,我们相依相伴,相知相亲,共同守着敦煌。老彭热忱地投身到敦煌学研究行列,直到生命的最后。

⑨后来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1999年开始,来敦煌欣赏壁画的人愈发多了,我一半是高兴,另一半又是担忧。我把洞窟当意中人,游客数量的剧增有可能让洞窟的容颜不可逆地逝去,壁画渐渐模糊,颜色也慢慢褪去。

⑩有一天,太阳升起,阳光普照敦煌,风沙包围中的莫高窟依旧是安静从容,仰望之间,我莫名觉得心疼:静静沉睡了一千年,她的美丽、她含着泪的微笑,在漫长的岁月里无人可识,而现在,过量的美的惊羡者却可能让她因脆弱而衰老,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塑匠、石匠、泥匠、画匠,用坚韧的毅力和沉静的心愿,一代又一代,守护了她一千年。莫高窟带给人们的震撼,绝不应该只是我们看到的惊艳壁画和彩塑,她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就算有一天她真的衰老了,这种力量也不应该消失,我一定要让她活下来。

⑪当我知道可以通过数化技术将她们永久保留的时候,我立即向甘肃省、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提出要进行数化工程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别重视莫高窟的保护。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后来国家更是给了充足的经费,让我们首先进行数字化的实验。现在敦煌已经有一百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三十个洞窟的数字资源中英文版都已上线,并实现了全球共享。

⑫我想和敦煌厮守下去不再是梦想,这已真真切切成为现实!

⑬我很喜欢中唐第一百五十八窟的卧佛,每当心里有苦闷与烦恼时,都忍不住想走进这个洞窟,瞬间忘却许多烦恼。有时候,甚至觉得敦煌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了。

⑭我还想说,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有志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年轻人,面对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面对苍茫戈壁的寂寞,披星戴月,前赴后继,践行着文物工作者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⑮而我也与我的前辈、同仁们一样,仍愿与这一眼千年的美厮守下去。

(选文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父亲写信让“我”转交学校领导,希望给“我”换个工作地方,表现父亲疼爱女儿,反对女儿投身敦煌学研究。
B.“我”的丈夫老彭,毅然放弃了心仪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学工作,来到敦煌,并同“我”一起守着敦煌,是因为他“理解我,支持我”,也说明了敦煌非凡的魅力。
C.1999年开始,作者为“来敦煌欣赏壁画的人愈发多了”而高兴,为可能使洞窟脆弱、衰老而担忧。
D.现在敦煌已经有一百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表明数字化技术,虽然不能阻挡壁画渐渐模糊,颜色慢慢褪去,但却能够将她们永久保留。
2.梳理作者与莫高窟日益深化的“缘分”并填空。
见到→①________→守护→②________→传承
3.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整个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藏满珠宝玉翠的宝库。(从修辞的角度)
②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特批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赏析加点的词语)
4.文章以“一眼千年的厮守”作为题目有何妙处?
2022-09-30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晒秋

段吉雄

①蟋蟀一声紧似一声的弹奏声中,村庄日渐丰腴。从田野里飘出来的风挟裹着瓜果醇香,沿着那条深邃小路踢踏踢踏就走进了季节深处,天空一副了无心事的样子,像是被水濯洗过,清爽,干净,素衣猎猎。②藏在岁月深处的镰刀被季节唤醒,在月光下被洗去斑斑锈迹。刺啦刺啦,刀刃紧贴着纹路细腻的石片,在月牙一样的磨石上面荡着秋千,渐渐闪出银色光芒。当月光开始在镰刀上打旋的时候,磨刀声停了,农人用粗壮的大拇指肚在刀刃上轻轻荡着,手上能感到刀锋的寒气,听得到刀刃触摸指纹沟壑的声响。镰刀磨成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拖泥带水。收割庄稼,一下就是一大把。就是伸向天空收割云彩,也是轻轻一挥,就会揽下满怀五彩缤纷。

③一墙之隔的老牛梦呓般的咀嚼被打断,摆动着尾巴送走悠闲梦境,踱步走进季节的繁忙中,男人腰上插着两把镰刀,身后是老牛健壮的身影,像是要仗剑闯荡江湖。他们同步迈出农家小院,消失在牛铃铛摇曳的清脆中,院子里模糊的轮廊渐次清晰。先是挂在屋檐下的辣椒、黄豆,然后是堆砌的玉米、芝麻。女人推开房门,打着哈欠来到院子中央,扫一眼天空。太阳挣扎着,一点一点地蠕动着,光线从罅缝中迸出。仅扫一眼,女人便知晓今天是个大晴天。她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忙碌起来。

④水泥地上,原本灰白的颜色现在却是一片深沉。蒙在玉米上面的塑料布有一层细细的水珠,看来昨夜的露水确实不小。女人边抖动着塑料布边在心里盘算着,今天院子里的粮食怎么晒,地里的农活怎么做。心里想着,手脚不停歇,轻轻一脚就叩开紧闭的鸡笼门,早就伸着颀长脑袋的那群生灵争着从笼子里出来,挤在门口谁也不肯让谁,还是那只一身雪白羽毛,顶着红润鸡冠的占得上风,成功突围,趾高气扬地踱着步,一个跃身,飞到院墙上,抖搂着身上的羽毛,引颈放喉。

⑤村庄在激昂的呼唤声中彻底醒过来。女人此时已经把院子里扫干净了,灰尘,露水还有喧嚣,以及一夜的慵懒。水泥院子还需要再晾晒一下,要经过太阳的消毒才能把粮食铺在上面,不然容易返潮。趁着这个功夫,她还有不少事要做,一边呼喝着赖床的孩子一边走向厨房。

⑥面团意气风发坐在锅中盆里,膨胀的面团都快要溢出来。这季节发酵,不加高点温度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看到这盆发酵好的面团,女人心里很欢喜,如同这个沉甸甸的季节带给她的喜悦。屋子里,玉米、花生、芝麻已经堆得插不下去脚了,只好挪到屋檐下。还不止这些呢,地里还有,雪白的棉花还未来得及摘,长得快要撑破地面的红薯还需要个把月沉淀。满院子都是醇浓的果浆味。雪白的面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满身热情顺着胳膊汩汩流进面里。千揉百转之后,放进笼屉,按上锅盖,蒙上湿布,灶膛里塞上两根干硬的松木棒子,火舌一下子就伸出来了。

⑦女人快步走出厨房,秋阳已经在院子里铺上金色地毯。是时候了,她一伸手,先把那黄豆荚从屋檐下抱下来,几步走到院子的一边,胳膊轻轻一抖,豆荚就均匀地铺在了地上,无需再去翻动。满屋玉米也需要太阳猛晒。女人半蹲着身子,两手轮流捡起玉米,挥臂把它们掷出门。那些玉米棒子撞击着地面,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也有玉米粒从上面脱落,在院子里打着口哨。很快,院子就变了样,金色一点一点吞噬着冷凝。

⑧女人想起锅里的馍馍,急忙起身。还没到厨房,就有一股甜醇的面香迎了过来。掀起锅盖,腾起的水雾一下子把半个身子都罩住了。她揭起一个冒着热气的白馍,在手里左右倒着,朝坐在院子角落的孩子走去。

⑨田地里,男人和牛已经把那块泛着油光的黑泥地犁了一半。老牛不紧不慢,与男人默契,十分娴熟地在这块地上走出一条条笔直的痕迹。他们不是在犁地,是在翻阅大地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书籍。

⑩太阳已经跃上山头,薄雾慢慢消失,阳光徜徉在这雾霭中,给山岗和大地都披上金霞。晨霭另一头,女人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来。男人回过头,看着那个身影,扭回头,鞭子在空中扯一个清脆的鞭花,气沉丹田,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

1.本文围绕“晒秋”写了女人一早上的活动,细腻而真切。请用简单的语言按照顺序概括女人的活动。
起床——叩鸡笼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白馍——迎男人
2.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品析画线句子的语言。
(1)蟋蟀一声紧似一声的弹奏声中,村庄日渐丰腴。(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那些玉米棒子撞击着地面,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也有玉米粒从上面脱落,在院子里打着口哨。(赏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2023-09-20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轮问路

史铁生

(1)坐轮椅竞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是件没想到的事。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十年,如今已然大大超额了。

(2)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那一个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地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大约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的设计,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跑了好些天,才有一家黑白铁加工部肯于接受。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3)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但是下一辆真正的轮椅来了,母亲却没能看到。

(4)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字。

(5)这辆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其实是众人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我说: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吓得他只好请我去了趟沈阳。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

(6)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算是头一回见了外国。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转年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是学医的,笑嘻嘻地闻一闻我的尿说:不要紧,味儿挺大,还能排毒。其实他心里全明白。他所以急着请我去,就是怕我一旦透析就去不成了。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7)说起那辆宇轮椅就要想起的那些人呢,如今都老了,有的已经过世。大伙儿推着、抬着、背着我走南闯北的日子,都是回忆了。这辆轮椅,是不可断有情的印证。

(8)如今我也是年近花甲了,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泊来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九?两万七?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小姐。好吧好吧,希米小姐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这东西才真正是给了我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给条坡道就能上山。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9)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

(10)谁能相信,是我自己上了山的呢!

(11)坐在山上,看山下的路,看那浩瀚并喧嚣着的城市,想起凡·高给提奥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12)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心里有了一句诗:嗨,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呢/谁想却碰见了你!——若把凡·高的那些话加在后面,差不多就是一首完整的诗了。

(13)坐在山上,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个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想那些个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个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14)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是呀,这五十七年我都干了些什么?——扶轮问路,扶轮问路啊!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新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既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设若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在了别人,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选自史铁生《扶轮问路》,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记述重病后医生对自己存活时间的预言,引出下文对自己在亲朋支持下与命运抗争的回忆。
B.从文章第二段“即刻”“越发”两个词,可以感受到“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是双腿残疾根本无法阻挡的。
C.文中提到“众人推着、背着、抬着”,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作者朋友的热心,也可以感受到作者自身的人格魅力。
D.“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一句中的“又”字,透露出多年后再次登山的欣喜,更多的是对比活力四射的青年时代的无尽辛酸。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长于细微处显深意,如写制作第一辆轮椅时,父亲“捧”了图纸,母亲“求”人安装支架,一“捧”一“求”两个细节浓缩了父母对“我”厚重的爱。
B.作者以“轮椅”为线索贯穿全文,轮椅的更替见证了作者残疾后由自我封闭到打开心扉、看遍世界、参悟人生的全过程。
C.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我”虽青年残疾,但亲人和朋友的陪伴成为“我”的人生底气,“我”始终活得从容淡定。
D.文章引用凡·高名言,表现出作者残疾多年重新“爬”上山以后,在思想上与先哲产生共鸣,丰富了文章内容,升华了文章主旨。
3.历经生命绝境的史铁生,语言却不乏风趣幽默,请结合文本中的一处语句具体赏析。
4.本文题为“扶轮问路”,内涵丰富,请结合作品分析。
2023-07-26更新 | 1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