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190071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锋日记八则

1958

诗歌札记

一、诗歌包括:骚、铭、赋、民歌、古诗、绝诗、律诗、词、散曲。

二、民歌特点:语言精练,含义深远,易于流传……

三、形式分为两种:1.叙事诗;2.抒情诗。

四、民歌文艺手法多样。

1958

排渍忙

垅中清水似汪洋,英雄排渍日夜忙。

稻田绿遍水排尽,活活气死老龙王。

195867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1960820

望花区成立了一个人民公社,我把平时节约下来的一百元钱,支援了他们;辽阳市遭受了洪水的灾害,我把省吃俭用积存下来的一百元钱寄给了辽阳灾区人民。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

1960115

忆苦思甜

我生于19401218日,家住在湖南省湘潭专区望城县,家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和我。我家祖辈三代都是给地主做长工,到了荒年腊月,好久还看不到一粒米下锅,我哥哥常常带着我出去要饭。

我爸爸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被日本鬼子抓住,惨遭毒打,吐血屙血而死。我十二岁的哥哥到离家几百里的津市一个机械厂当徒工,经受资本家一年左右的折磨,得了童子痨。一天,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轧断了手指,资本家看他再无油水可榨,便把他赶出了工厂。回家之后因无钱医治,死于1946年春。

我和妈弟三人,只好上街讨吃,我那幼小的弟弟受不住那种生活的折磨,活活饿死在母亲怀里。我妈被逼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母亲死时我还只有七岁,旧社会使我无法活下去。

1949年我的家乡解放了,乡长找到了我。我那时真不像样子了,头发长得很长,身上披了一个旧麻袋。他给我洗了澡,给我换衣服,过年还把我接到他家里做好了菜给我吃。我好像做梦一样,心里非常感激乡长,就跪在他面前。他说,孩子,不要感谢我,是伟大的党和毛主席救了你,要感谢党和毛主席。

我于1956年高小毕业,老师让我升学,我向学校写了决心,要求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去建设新农村。

196018日,我入伍了。我到了部队,首长把衣服、帽子给我一穿、对镜子一照,特别高兴,不知怎么说才好。一夜没睡,感冒了,营长半夜来查铺看我咳了几声,马上叫医生来给我看病,并把自己的被子给我盖上,使我非常感动。

1961424

我到了XX部队,好几个战友的眼神出神地看着我。其中一个同志说:是雷锋!另一个上士同志说:不是,雷锋一定是下士了,哪能还是一个上等兵呢?他可能是雷锋班里的战士吧。他们都不敢肯定我是不是。和我一同去的同志对他说:你们不认识他吗?他就是雷锋。我笑着和他们握了手,并问好。其中有个战友可有意思了,他伸出大拇指对我说:你是这个,呱呱叫的,起先我们都不敢认你,想必你一定是个下士了。我笑着回答说:当兵很好嘛,都是为着一个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他们想我一定是下士了,也许是有点根据,因报纸上都宣扬过,同时党和首长都很信任,一定要提升得快一些。可是,他们没考虑到工作需不需要的问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总是想多贡献一点力量,那些个人的军衔级别,我真没时间考虑。

1961520

目前,我们的军事训练很紧张,干部战士的工作、学习简直忙得不可开交,晚饭后的一个小时休息时间,大家都主动地到地里搞生产,有些战友连上街理个发的时间也抽不出来。根据这种情况,首长给我们买了三套理发的工具,要我们自己互相理发……我利用业余时间,跑到附近的理发店,请教理发师,在理发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方法。

我第一次给战友理发时,总是感到手不顺心,推剪夹头发,一个头还没有理到一半,他说剪刀夹的头皮痛,不剪了。开头一次学理发失败了。

我鼓足了勇气,午休不睡觉,跑到理发店继续学习,在理发师的热情帮助下,一次、两次、三次,终于学会了理发。现在战友们都愿意要我理发了,到了星期六或星期日,我就忙不开。

19611013

今天可有意思,×××同志出车回来,惊奇地问这个,问那个,不知是谁给他洗了一条衬裤和一双穿得发了臭的袜子。可是没有一个人说话,究竟是谁给他洗的呢?只有我知道,但是我没有说,我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与土地,阳光与黑暗,粮食与生命等多组关系,既富含诗意,又体现雷锋的思考深度。
B.战士们认为雷锋一定是下士的观点,与雷锋自己的观念形成对比,使其精神更显可贵。
C.雷锋的家乡解放后,乡长对他的关心与教导,让他心存感激,坚定了其建设乡村的信念。
D.八则日记的文体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札记、诗歌,也有叙述性、抒情性、议论性文体。
2.联系《诗歌札记》简要分析《排渍忙》体现了哪些民歌特点,运用了哪些民歌文艺手法。
3.请结合《雷锋日记八则》简要分析雷锋的形象特点。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裸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报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上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拉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柱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柱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衫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错,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削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年轻时天天在山林中打猎,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之事。
B.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的勇敢和舍己为人。
C.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他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爷爷遭遇了不幸,“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因为是一个寨里的人,大家只能配合演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情节设置巧妙紧凑,采用了倒叙的写法,把读者拉入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吸引了读者,同时引出了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B.“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一系列的外貌描写营造了紧张气氛,也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
C.文中多处情节伏笔,如“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可见 “我”在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
D.爷爷的口头禅“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使用了设问、感叹语气表现了爷爷发自内心的自豪,而这也与红军队伍作风优良有关。
3.“感怀峥嵘岁月,弘扬长征精神”,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支红军队伍具有的精神品质。
4.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标题“爷爷的雷雨天”的妙处。
2023-07-30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节选)

铁凝

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寒寒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②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哪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⑤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地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寒寒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⑥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⑦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⑧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的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⑩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⑪哦,香雪!香雪!

19826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的文字写香雪在得到梦寐以求的自动铅笔盒后,独自走了三十里夜路回家的一段冒险旅程。
B.“闪闪发光”一词修饰自动铅笔盒,为香雪由充满满足感的喜悦转向忐忑害怕的心理波动作了铺垫。
C.香雪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借“避邪”的枯草驱散独自走夜路内心的恐惧,向前冲去。
D.这段独自行走的人生之旅,标志着香雪的独立和成长,以及香雪对新生活纯真、热切的憧憬和追求。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分别描写了铅笔盒的颜色、图案、材质、声音等,充分表现了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来铅笔盒的喜悦。
B.第④段连用三个“原来是这样的”,香雪好像头一次认识到故乡样貌,流露出香雪重新认识故乡的兴奋和喜悦。
C.第⑩段运用拟人、双关的手法,明写姑娘们的声音在古老的群山回荡,又暗指古老的大山被现代文明唤醒。
D.第⑪段以反复、呼告的手法结尾,既是对香雪美好质朴心灵的赞美,又表达了“香雪们”对现代文明的呼唤。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分别表达了香雪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
(2)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
4.节选文字在“月亮”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2023-10-07更新 | 1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村

阿来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28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

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阿巴在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老家的山货为招牌,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我不能要工资以外的钱。

我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冈,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儿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时间,一个是地震发生的5月,一个是离开四年多后的当下。地震后,村民离开大山去安置点居住,四年多之后,阿巴重回故土。
B.“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阿巴所说的“那里”暗示在灾难中被毁弃的云中村,阿巴此行的重要目的是告慰每家在村里死去的亲人。
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作者用灾民为解放军“补鞋”、亲吻他们的手等细节,体现汉藏两族的情感交融。
D.小说结尾,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以此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传达出对生命的超然洒脱的态度。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运用第三人称,便于抒情,通过阿巴的所见所闻所思叙事抒情;并且多将情景描写与叙事结合,有着哀伤的诗意之美。
B.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东西的褡裢、阿巴穿的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C.小说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一村人以歌声为阿巴送行的场景,语言生动形象,渲染出肃穆深沉的气氛。
D.小说的语言高度凝练,整散句兼用,尤其善用长句;笔法灵活,摇曳多姿,感情深沉饱满,引人深思,并极具感染力。
3.本文将现实与回忆交织起来写,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有人评价这部小说是“用颂诗来书写殒灭的故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03-14更新 | 1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