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97553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裸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报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上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拉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柱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柱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衫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错,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削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年轻时天天在山林中打猎,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之事。
B.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的勇敢和舍己为人。
C.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他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爷爷遭遇了不幸,“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因为是一个寨里的人,大家只能配合演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情节设置巧妙紧凑,采用了倒叙的写法,把读者拉入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吸引了读者,同时引出了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B.“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一系列的外貌描写营造了紧张气氛,也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
C.文中多处情节伏笔,如“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可见 “我”在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
D.爷爷的口头禅“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使用了设问、感叹语气表现了爷爷发自内心的自豪,而这也与红军队伍作风优良有关。
3.“感怀峥嵘岁月,弘扬长征精神”,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支红军队伍具有的精神品质。
4.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标题“爷爷的雷雨天”的妙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 怎样地可以自傲! 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 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
B.樵夫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映衬,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著坚持。
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你日日锱铢为利”流露了内心对子贡的不满,暗示子贡的追求与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前者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有埋怨之意。
C.“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说明子贡不了解孔子心情骤变的真正原因。
D.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
3.冯至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4.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
2022-10-03更新 | 6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灯(节选)

斯继东

爷爷极少出门做嬉客。他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是看书,就是写字。他还时常深更半夜勿困。据我奶奶讲,落雪天公早起,道地屋顶都积起尺把厚的雪,他的房顶却总有一个勿积雪的———那底下是他放灯烛的地方。灯油那么贵,就勿晓得日里写?讲到这里,我奶奶总要骂上一句。

爷爷偶尔会从房间出来踱步,也不走远,就在家门口转转,立到河埠头呆望望,或者冷眼看我们在竹园里拔草、挖笋,玩游戏,嬉笑打闹。小猢狲哪怕闹得沸反盈天,他也从不出声帮腔。他极少笑,我基本没见过伊笑;伊整天虎着一张脸———照我们绍兴话讲,是很威势

我幼小印象最深的事是陪爷爷去东街理发。爷爷平日勿出门,要出门的话便是去东街理发,每月一次。

那一日爷爷的兴致总是很高,平时端着的威势好像也放下了。一路走走停停、游游荡荡,他会絮絮叨叨给我们讲这个城市的逸事野史,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飞鸟尽,良弓藏的范蠡文种,王羲之的题扇桥、躲婆弄,还有泥马渡康王的故事,王城寺里的和尚———去了大半的典故。

东街西首自大街到大坊口那一截,以前一直是绍兴城最闹热的地段。其间店铺鳞次栉比,沿街是各式摊贩,我爷爷光顾的人民理发店就夹在中间。人民理发店生意好,常常得等,一等就是半日。

蹲在街沿,爷爷跟我说,解放以前这里一直叫开元寺前。爷爷又告诉我,开元寺的寺额就是他写的,三个榜字,字大盈丈。盈丈是多大,有白篮那么大吗?大得多。这就有点难以想象了。开元寺毁于抗战期间,爷爷比白篮还要大得多的匾额,我自然也就见勿着了。

爷爷三十岁开始在本地有书名,之后给许多地方题过匾额,但留存下来的很少。我啊,我勿会写字,只会看看,我们子孙辈没有一个是吃书法米饭的。提到学书法,他总是反对,说写字太苦。七子三女中,最有天分的是他的四子翁旦,四一年日寇侵入绍兴城,我爷爷不明不白失了他的四子,连尸首也没下落。爷爷大概是想托以衣钵的,却偏偏走得最早。

相比爷爷的字,那时更吸引我的却是满街的行贩。内中有个卖甜酒酿的水泉矮子,最是勾魂。别看伊人矮,嗓门却高———哎———水泉的甜酒酿来大哉———癞子多花头,其兜揽顾客的方式也稀刁,甜酒酿装在两只特制的木桶里,水泉用白粉笔在木桶盖上写着几排字,谁要认得出就能白吃一碗甜酒酿。第一次我挤进去看西洋镜,那时我已识得勿少字,但桶盖上的粉笔字看半天却一个也念勿出。边上的人东猜西详,也都不对。老店王理完发出来,我弟弟搬救兵,拉了伊来认。爷爷从头至尾扫一遍,一声不响退出人堆。我和弟弟都非常失望,连小贩写的字都勿识得,你还威势什么啊?归到家后,老头子破例把我俩喊到了书房。那些字我都识得,但我识得勿等于你们识得。”“你们来看———在一本厚沓沓的书里,爷爷把桶盖上的字一个一个找了出来。天下只有写勿出的字,无有认勿得的字———想吃免费的甜酒酿,那得靠自己本事。爷爷拿在手里的那本厚沓沓的书,就是《康熙字典》。爷爷出身贫寒,父亲早卒,只在十岁时上过勿到一年的私塾,此后就是靠这一本《康熙字典》识字断文起家,后来专攻书画,也全靠自己摸索钻研。

免费的甜酒酿我和弟弟一直没吃到,因为水泉矮子桶盖上的字总是在换,但我却因此识得了勿少的生僻字,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反切法。

爷爷的书名被更多人晓得,应该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时他已过背二十多年。当时社会上有一股书法热,大气候又提倡创新,于是一批隐而不显的书画界人士文物样被挖了出来。

爷爷由隐到显重出江湖,中间起关键作用的人是他的弟子沈先生。沈先生后来成了隶书大家。爷爷一辈子就收了这么一个弟子。以他当时在绍兴的名声,想拜入山门的人自然很多,但他都一一拒绝。收沈先生时,爷爷已届耄耋之年,首次授徒,一时传为佳话。按沈先生的说法:我六岁即受先生嘉勉,时隔二十多年,才执弟子礼。

爷爷为什么不收弟子呢?这个问题好像从来没人深究。书画圈历来是讲究师承的,所谓师出有门,否则就会被视为野路子。而我的爷爷似乎就是野路子,他一辈子都没拜过师。以我的理解,可能我爷爷骨子里是不相信书法可以教的。要说师,无碑无帖不是师,谁都可以学,万事万物皆为师,何用得上拜?至于学勿学得到,最后能修炼到哪个份上,那就要看各人的悟性和造化了。

爷爷早年习颜。家里买勿起纸,便每日以废纸旧簿本临习。爷爷曾经在文章中写道:我从小爱好书画,但家无藏弆,乏师友为之指导。今兹略有所获,多靠自己钻研得来。沈先生的年谱中说,爷爷曾用端正的颜字为家中新置板桌书写年月及名号。那张四仙桌我确实是看到过的。

(选自《人民文学》2021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因爷爷雪夜练字耗费灯烛而责骂他,可见奶奶心胸不广,不支持爷爷爱好与追求。
B.爷爷没满足孙儿吃免费甜酒酿的渴望,而让他们靠自己本事,可见爷爷很懂教育方法。
C.作者用生动的笔触记写了他所见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老绍兴城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气息。
D.“传灯”写书艺的薪火相传,更象征一种人文精神的传递,作者以此致敬中国传统文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文中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让读者仿佛看到历史中真实走过的人物。
B.小说遣词用字非常讲究,常常融入一些生僻字和文言词语、方言语句,与小说主人公身份、气质相谐一致。
C.作者注重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如以“爷爷的房顶却总有一个勿积雪的‘坑’”来反映爷爷的勤奋。
D.小说讲述了书法家爷爷波折起伏的人生,展现了他以书为乐、达观超然的处世方式,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3.文中“我”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文中说“爷爷为什么不收弟子呢?这个问题好像从来没人深究”。请结合文本探究爷爷不收弟子的原因。
2022-07-17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鹊起

津子围

天气好的时候,老庞总是出现在街心公园,坐在斜角那条磨出本色的木椅上。从青草发芽到花瓣缤纷,从树叶遍地到雪地暖阳,时间长了,不仅很多人认识老庞,连梧桐树枝上的喜鹊,见到老庞都不停地欢叫。

椅子另一端坐的是苏颖奶奶,她和老庞谁都不瞅谁,眼睛望着前方,仿佛前方有无尽的景色和岁月。他们眼前是一片老街区,是整个城市最早生长的地方,难得地保留了下来。从空中俯瞰,那里成了四面围着高楼的“天井”,老建筑的年龄很大,外墙已经上了“包浆”,却有着温暖祥和的气场。

“喂喜鹊了吗?”苏颖奶奶问了一句。

老庞好一会儿才说话:“早晨喝的牛奶有点儿凉,烧心!”

“小不点儿去幼儿园了吗?”

“这个月的退休金昨天到账的!”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前言不搭后语。

“生二女儿时你不在身边……”苏颖奶奶说。

“昨天下雨了吗?前天,前天好不好?”

“我说二女儿,你扯什么雨。”

“你老糊涂了?老二不是儿子嘛!”

“你才老糊涂了呢……那时候你一出海就三四个月……”

“我从没出过海……那是支援三线建设……”

“海上三线?”

“说你糊涂了还不服气,海上哪有三线?是西北,大西北!”

“编,老了老了,怎么还会编了呢?”

“我虽然不算铁骨铮铮,但也是一条硬汉,好几次要见到死神了,咬咬牙,还是回来了。”

“你是条硬汉,家里可苦了我了,一家老小,省吃俭用,那些日子都不知道是怎么挨过来的。”

“你是不容易,付出太多了,你劳苦功高,是这个家的大功臣总行了吧?”

“我可不图你表扬……要说苦累,你也苦累,我记恨你的是,你从不把我放在心上……一两个月也不写个信,好不容易盼到一封信吧,写得跟电报似的,就说生老二的时候吧……”苏颖奶奶开始唠叨了,一旦进入唠叨节奏就不容易停歇,还不免掺杂着抱怨。说到一半儿,一只喜鹊落在苏颖奶奶脚下,她连忙去照顾喜鹊,喜鹊飞走了,苏颖奶奶问:“我刚才说到哪儿了?”

老庞瞅了瞅她,沉着脸说:“说完了!”

夕阳暖融融地照在“口袋公园”的树上、草坪上,椅子和两位老人留下拉长的影子。苏颖奶奶过来搀扶老庞,她贴着老庞的耳边说:“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怎么偏偏嫁了你,受了一辈子罪!”老庞侧过脸偷笑着,如孩子般顽皮地伸了一下舌头。

一连几天,老庞没见到苏颖奶奶,他似乎找不到谁去问间,身边显得空空荡荡。“老东西,跑哪儿去了呢?”

不知什么时候,苏颖出现了,她有些迟疑地走到老庞身边。苏颖问老庞:“您是庞大爷吧?”

老庞愣愣地看着苏颖,他一时又记不起自己是谁了。

“我是苏颖,我奶奶让我来找您的。”

“你奶奶?”

苏颖似乎明白了,她蹲在老庞跟前,问:“大爷,您是不是总坐拐角这条椅子?”老庞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经常跟您坐在这条椅子上的老太太,是我奶奶。”

老庞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我奶奶周五进医院了,昨天晚上才醒过来,她让我给您捎个信儿。”

“你奶奶住院了?要紧吗?”

“现在没事儿了,已经过了危险期……”

“你刚才说你奶奶……也坐在这条椅子上?”

“是啊。”

“经常坐在这条椅子上?”

“是。”

“你确定?”

“以前,我从远处看见过您,见您和奶奶聊天,只是没这么近距离……”

“走!”老庞用力站起来:“……哪家医院?”

“我奶奶没想让您去探视,她只是让我给您传个话儿。”

“走,你带我去!”老庞拉住苏颖的胳膊。

苏颖不好违拗,只好拉着老庞的手,这时,他们身后传来清脆的铃声,驻足间,自行车锻炼者从他们身边快速闪过,铃声使得老庞的意识,水洗过一般清晰起来——老婆自行车车把上挂着尼龙绸菜袋子,站在街口对他微笑,那是她最后一个微笑,是的,他老婆在20年前就离世了。

老庞步履蹒跚,跟着苏颖向外马路走去,两只喜鹊倏地从草地上鹊起,跟随在老庞和苏颖身后,仿佛起舞。

1.根据文中画线句,概括老街区的特点,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喜鹊”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文中出现了老庞与苏颖奶奶的大量对话,请结合文本多角度赏析这一叙述特色。
4.评析本文表达的思想意义。
2022-04-23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