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2 题号:1901338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艰难的时刻【注】

托马斯·曼

他从写字台旁边站起来,从他那小巧的、不结实的写字台旁边站起来,就像一个绝望的人,快速和吃力地眯起眼睛望着他刚刚撂开的作品。这个负担,这个压力,这个良心的折磨,这一片需要他喝光的大海,这一项可怕的任务,既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不幸,既是他的天国,也是他的地狱。它拖延,它停滞,它中止——一而再,再而三!是该归咎于天气,还是他的感冒和倦怠,或者是这部作品?这项工作本身?这种不幸的、奉献给绝望的孕育?

他站了起来,为了拉开一点儿距离,因为与手稿拉开距离往往能使人高瞻远瞩,对素材有更长远的眼光,从而能加以支配。对,有这样的情况,等到人离开了搏斗的现场,那种轻松感才令人兴奋……

房子里笼罩着一片寂静。只听得见风声,它顺着那条小巷刮下去。还有雨声,雨点敲打着窗子溅起小泡沫。大伙儿都睡了,房东及其家人,还有洛蒂和孩子们。只有他孤独地醒着,强打精神眯起眼,望着那部作品……

不,不成功,一切都是徒劳!主人公并不是英雄,既不高尚又冷酷!布局是错误的,语言是虚伪的,这是一堂枯燥乏味而又没有活力的历史讲座,冗长、平淡,没希望上演!

好吧,总之是完了。一次失败。一次错误的行动。垮了。哦,他曾经是一个挨饿者,逃亡者,厌世者,沮丧而又在人情上赤贫如丐。可那时他年轻,还相当年轻!每一次,不管腰弯得多么深,他的精神还能灵活地弹起来,在痛苦时刻之后是信念和内心胜利的时刻。困苦和虚无的年代,其实却是富足和丰盛的年代。现在,一点儿幸运降临,他有了职位和荣誉,有了妻子和儿女,却感到疲惫不堪和精疲力竭了。

他呻吟,把两手按在眼睛上,在房间里焦躁不安地踱来踱去。他刚才想得那么可怕,以至于无法留在产生那种想法的原地不动。他坐到墙边的一把椅子上,让两手十指交叉垂在两膝之间,抑郁地呆望着地板。

他犯有过失,在这些年对自己犯了罪,对自己的身体这精巧的器具。他年轻时精力旺盛,不把身体放在心上,在香烟缭绕的室内空气中度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和白天,这是他赖以刺激自己工作的麻醉剂——现在有报应了!

这儿,在胸前这个部位,他呼吸、咳嗽、打哈欠,总是在同一处感到疼痛。这种小小的、厉害的、像针刺一般的钻心的提醒,自五年前起就从没停止过——一种剧烈的胸部疾病侵袭了他。不管医生是什么看法,他要做的事,就必须快做,今天就做,要快……恰恰是倾心于那些妨害健康和消耗精力的东西,使他觉得比一切智慧和冷静的纪律更合乎道德——奋斗与贫困,激情与痛苦!

痛苦!他挺直身子,交叉两臂。人只要还有可能给自己的不幸一种自豪与高贵的称呼,那就不算可耻,就还没完全潦倒。有一点是必要的:要有勇气,给自己的生命以伟大和美好的名字!不幸不应归咎于室内的空气以及疼痛!要充满激情——以便忽略身体,不在乎身体!能相信,能相信痛苦……

他的目光又朝手稿那边扫过去,两臂在胸前抱得更紧了……天才本身……不就是痛苦吗?假如那边那部不顺利的作品使得他受苦,那不是挺正常,几乎是个好的标志吗?它还从来没有奔放洋溢过,要是它那样了,他的怀疑才真正开始呢。它只是在马大哈和半吊子们那儿奔放洋溢,在迅速满足和无知者那儿奔放洋溢。因为天才,不是轻轻松松,不是戏耍调笑,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种能力。它从根本上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对理想的批判,是一种不知足,必须不无痛苦地创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最伟大、最不知足的人来说,天才是最严厉的惩罚……如果一周内没有一天,没有一个小时能摆脱痛苦——那又怎么办呢?藐视负担与成绩,藐视要求、困苦与劳累,小看它们——这就是使人伟大的东西!

他站起来,把两手放在背后,急匆匆地走过房间,使得蜡烛的火苗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已……伟大!非凡!征服世界并使名字不朽!被人认可——被全世界人民认可和爱戴!雄心抱负似乎在说:痛苦难道就应该白费吗?它会使我伟大……

他的大鼻子的鼻翼绷紧了,目光咄咄逼人,扫视着。他那瘦削的两颊泛出一种瞬间的红晕,一种火焰,从他的艺术家热情中腾起,从他对自我的激情中腾起,在他内心深处永不熄灭地燃烧。他决心把一切都拿来为它效劳,当然没报酬,这是处在一种必要性之下无私的消耗和奉献。

人们可知道,一个句子,一个严肃的想法,要他付出多少辛勤培育和自我超越?因为最终他是无知的,缺少训练的,是个糊涂和痴迷的梦想者。写一封尤利乌斯的信要比吵吵嚷嚷更困难——它不也因此更高伟了吗?从对倾诉的第一次分明的渴望,到想法、形象、词语和字行,这是什么样的斗争啊!什么样的苦难历程啊!渴望他的作品成为奇迹,渴望形式、形象、限定与实体,渴望用神明之口点到那些阳光普照的事物。

谁像他这样创作,从乌有中,从自己的胸中进行创作?一首诗难道不是出自他的心灵?词语,概念,只是他的艺术家气质按响的琴键,为了让一场看不见的弦乐演出奏响起来……

钟声提醒他,夜已经深了,但同时也好像给他好心地指明了一个艰难时刻的结束。他松了一口气,嘴唇抿得紧紧的。他走过去抓起笔……别冥思苦想!不要陷入混乱!至少别在那儿耽搁!走出混乱,攀登到亮处,工作吧!限定,排除,塑造,完成……

它完成了,这部苦难的作品。也许它并不好,但是总算完成了。它完成了,瞧,这就挺好。从他的心灵里,迸发出了新的作品、响亮和闪光的形象,就好像从大海捞出的贝壳中响起了呼啸。

(有删改)

【注】《艰难的时刻》是托马斯·曼为纪念席勒去世而创作,描绘了席勒创作历史剧《华伦斯坦》的一幕。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等到人离开了搏斗的现场,那种轻松感才令人兴奋”,这句话写出了主人公完成作品时的如释重负。
B.主人公认为自己年轻时不爱惜身体遭到了“报应”,应当重视健康,又由之进一步生出了一种奋斗的紧迫感。
C.从“把两手按在眼睛上”到“挺直身子,交叉两臂”,主人公动作的变化表现其内心从软弱动摇转向坚强笃定。
D.主人公自认是“无知的,缺少训练的,是个糊涂和痴迷的梦想者”,表现出他无法完成作品的沮丧和不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端描写屋外的风雨,将主人公引入内心世界,结尾处的钟声,又将主人公唤回现实的世界。
B.文末“从大海捞出的贝壳中响起了呼啸”,将主人公的心灵比成呼啸,表现了他完成创作的自豪。
C.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情节、人物简单,不设矛盾冲突,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展现出主人公的内心思索和自我追问,从全知的视角叙述主人公创作的过程。
3.小说主人公承受着的“痛苦”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这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请分析这种抒情性的具体表现。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埃洛

莫泊桑

乐斐佛太太是个乡下太太,一个寡妇,那种半城半乡式的太太之一。她用的一个女佣人名叫洛斯,是个头脑很简单的纯朴的农家妇人。主仆两人住在一所不大的房子里,她们的房子前面有一个窄窄的园子,她们利用它种了些蔬菜。谁知某一天夜里,有人偷了她们十几个洋葱头。

那简直是一种令人伤心又令人恐怖的事。

这两个惊惶失措的人观察起那些脚印,想起未来的事她们不禁害怕起来。现在怎样能够安安稳稳睡觉!

一个住在近边的农庄主人给她们献了一个主意:“您两位应当养一条狗。”

这句话是真的,她们应当养一条狗。乐斐佛太太长久地讨论这个养狗的意思。经过了考虑,她被一只满盛着狗食的盆子的影子弄得大起恐慌,所以用尽方法反对。洛斯却是欢喜动物的,她们终于决定要养一条狗,一条很小的狗。她们开始寻狗了,但是只找得一些大的,一些有骇人食量的。罗尔村的杂货店老板却有很小的一条;但是他非得有人出两个金法郎做饲养费不肯让出来。

某天早上,面包店老板带来了一条异样的黄毛小畜生,乐斐佛太太却认为这条怪狗很好看,并且不花一个钱。洛斯抱着它,随后又问它叫什么。面包店老板说它名叫“比埃洛”。

它却素来是只为要求口粮而叫的,无论是谁,都可以走到她们的园子里。然而乐斐佛太太却和这畜生弄得熟了。她并且竟到了爱它的地步,给它握握手,有时还给它好几小片在肉汤里浸过的面包。

但是她却绝没有想到养狗是要纳税的;终于有人为着这条不叫的狗向她讨八个金法郎了,说是:“八个金法郎,太太!”这时候,她几乎吓得晕过去。

于是她立刻打定了主意要推开比埃洛,不过谁也不肯要它。她没有旁的办法了,只好决定教它“去吃石灰质粘土”。

那地方的人每逢淘汰一切不想再留下的狗,用的总是教它“去吃石灰质粘土”的办法。在一片广大的平原中央,我们望得见一种茅棚子,那就是石灰质粘土坑道的竖坑入口,竖坑是个深达二十来公尺的往下垂直的井,井底和一组长的横坑道相通,那里面的土壤是石灰质粘土。

每年到了肥田的季节,就有人到井底下去取石灰质粘土做肥料,其余的月份,它就给一切被人判处了死刑的狗做坟墓。

每一条狗到了那里面,靠那些先到者的恶臭遗体做食物可以挣扎十一二天光景,以后就有一条格外肥一些的当然格外强一些的狗忽然被人扔下去,末了那条强一些的就吃了那条弱一些的,活活地吃了它。

把比埃洛送了去吃肥泥的那个办法固然已经决定,她们忙着寻找一位执行人。那个修理驿路的工人要半个金法郎的工钱才肯走这么一趟。那个住在隔壁的泥瓦匠学徒虽然只讨五个苏,却还是贵了一点;末后,洛斯认为最好是她们自己去送。

吃晚饭了,她们给了它一盆好汤和一点奶油。

她们从平原上穿过去。流着眼泪的洛斯抱住它吻着,随后就扔了它到坑里,她们都伏下身躯去侧耳静听。

它叫着,唉!它叫着!

她们后悔了,害怕了,于是她们都跑着逃走了。

她们这一晚做了许多恶梦。

乐斐佛太太梦见自己坐在餐桌前预备吃汤,但是揭开了汤盂的盖子,比埃洛却在汤盂里。它腾起身子扑过来,咬住她的鼻子。又觉得自己在一条没有尽头的大路上走。忽然,她瞧见路当中有一只被人丢下的篮子,她揭开了它的盖子,于是伏在篮子里的比埃洛咬住她的手不肯放松;末了她张皇失措地逃走了,那只不肯松口的狗却悬在胳膊上。

黎明的时候,她醒来了,几乎发痴了,末后再跑到那个肥泥坑的边儿上去。

它叫着;它依然叫着,它叫过了一整夜。她开始呜咽了,向它许了一个心愿,暗自答应使它到死为止都是快快活活的。

她跑到了那个以取肥泥为专业的掏井工人的家里对他说起情形。他说:“您想您的狗?这要四个金法郎。”

她吃了一惊;她的痛苦一下子都吓跑了。

洛斯说道:“倘若把食物扔给这条可怜的狗吃,使它不这样的死掉,那行吗?”乐斐佛太太很欢喜地答应了这个办法;她们带着一大块揩了奶油的面包又动身到那儿去了。

她们把面包切成很小的片儿,一片一片扔到坑里。

她们到傍晚时候回家了,随后第二天又去,以后每天如此。

谁知某一天早上,她们刚好把第一片面包扔下去,忽然听见坑里有一道洪大的狗叫声音。它们已经是两条了!有人另外又扔了一条狗,一条大狗!她们开始扔下食物了;不过每一回,她们都清清楚楚听见了一阵可怕的扰乱,接着就是比埃洛的许多哀鸣,它被它的伙伴咬了,那伙伴力气大,把什么都吃掉了。

乐斐佛太太用不高兴的声音说道:“然而我却不能喂养一切被人扔在这里面的狗。这非停止不行了。”

末了,想到一切的狗都要靠她的费用生活,她心疼得说不出话来,她把剩下的面包带在身边走开了,自己一面走一面吃。洛斯在后面跟随,不住地拿自己的蓝布围裙擦着眼角。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和《最后一课》等,本文体现了他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B.乐斐佛太太收养狗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小,因为大狗食量太大,二是不要花钱,所以最后她收养了长得异样的小怪狗比埃洛,这说明她经济拮据。
C.作者写比埃洛长得丑,也没有起到看家护院的作用,但是乐斐佛太太却竟到了爱它的地步,给它握握手,给它在肉汤里浸过的面包吃,是为了突出乐斐佛太太的善良。
D.小说中乐斐佛太太优柔寡断,表现为:要不要养狗,养大狗还是小狗,让谁把比埃洛“送去吃石灰质粘土”,要不要救起比埃洛,要不要继续喂养等。
2.洛斯在文中多次出现,简析她对乐斐佛太太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2020-10-21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巨翅老人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门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周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

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钱。形形色色的人从远方怀着不同目的来了: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

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于是贝拉约的院子又恢复了三天阴雨连绵、螃蟹满地时的孤寂。

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痘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一阵风从阳台窗子外刮进屋来,她以为是海风,若无其事地朝外边探视一下,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似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贝拉约夫妇收留巨翅老人后的一系列举动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善意。
B.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之后吸引了一大批麻木、无所事事的人前来围观。
C.随着时间的推移,巨翅老人和蜘蛛女孩给贝拉约夫妇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D.埃丽森达切完洋葱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消失,她的内心忽而变得轻松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贝拉约家院落前后不同环境的描写,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说明人可以凭借聪明才智改变生存环境。
B.“蠕动”“呻吟”“挣扎”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有别于大家惯常想象的天使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荒诞色彩。
C.作者采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写巨翅老人面对戏耍者攻击时的无动于衷,突显了巨翅老人隐忍、坚强的品格。
D.巨翅老人蛰伏数年最终展翅飞翔,一反前文落魄潦倒的形象,两相对比,更能突显文章蓬勃、洋溢的感情基调。
3.马尔克斯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提及,“《百年孤独》等作品混糅着魔幻与现实”。请简要分析本文中“魔幻”与“现实”各体现在哪些地方,二者又有怎样的关系。
4.所谓“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完全客观地陈述;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的感情影响读者。请从写作手法上,简要分析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点的。
2022-11-18更新 | 1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在桥边
【德】 海因里希·伯尔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从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时,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注】①海因里希·伯尔:二战后德国文学领军人物,也是战后德国最早(197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不少作品描写“小人物”在战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小说《在桥边》展现的正是德国战后的社会生活。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从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时,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有人说“我”这是小题大作,因为心爱的姑娘被乘被除之后,毫发无损,还是那个姑娘;有人说这是“我”的坚守。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2016-11-18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