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3 题号:1922865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边的雪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道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整个海面都漂着冰块。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成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地落下来,早晚是要融化的。

老刚点点头应道: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说: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堆积起来,让人踏,让日头照,最后融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着跳动的火苗,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烁。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吞进去。他习惯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他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他的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就算把锚绳加固了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的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里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但是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被冻得没有了知觉,丝毫不敢耽搁,推完舢板就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地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了老刚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捉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也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声和呼喊声。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子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一点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的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个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开始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他们这才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了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打猎回来时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大雪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依旧没能找到出路。就在他们觉得自己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时,他们在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地燃烧,并发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身上的冰雪融化着,水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细节描写紧扣标题。
B.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C.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的情节,从他睡不着而走出铺子,到他和老刚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D.两位老人毁家救人却意外的救了自己的儿子,看似巧合,其实是作者匠心独运,传递着人性的光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海边的雪”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还有一定的象征作用。
B.文中多次用到破折号,作用除了有解释说明、补充内容、表达声音的停顿、延续外,还对小说情节的延宕有一定作用。
C.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发生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生动。
D.小说故事的结尾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一波三折,有欧亨利的“含泪的笑”的风格。
3.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4.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2023-03-04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练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11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鹂的叫唤”表明吴召儿认真动听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吴召儿发现敌人的行动轨迹后,立即让“我”去集合人员,把自己伪装起来,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这说明她虽然机灵,但是有勇无谋。
D.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但“我”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形象。
C.小说对“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因此这两个人物略显呆板,缺乏生机。
D.小说倒数第八段描写了雨之“暴”,风之“狂”,凸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召儿不怕暴雨、不畏困难的形象做了铺垫。
3.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
2022-12-08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人的兵站

石钟山

那是许多年前的一个初冬,一次突然而至的大雪,让兵站又一次与世隔绝了。

打点好行装的战士常小兵,只能望雪兴叹了。背包以及随身的一切家当,昨天晚上已经收拾停当。就等今天一早,山下的大站派车来接他,然后他就要告别工作了五年的兵站。

他们是青藏线沿途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兵站,窝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只有两名士兵的编制,归山脚下的大站管理。他们离大站还有一百多公里的山路。整个青藏线,沿途大小兵站不计其数,保障着后方的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进高原。常小兵把自己的兵站比喻成一颗螺丝钉,虽然小,但不可缺少。

每当迎接一批人到来,他们是兴奋的、喜悦的,像招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这时,兵站里才有了烟火气。每来一拨儿人,足以让两名士兵高兴上好几天。他们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些人,当然都是军人和探亲的家属。那些军人的妻子或女朋友,穿着鲜亮,说话动听。她们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去奔赴她们爱人工作的地方。

两人的兵站,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冷清的,大批车队不会在他们这里歇脚驻足。他们早就计算好了行程和时间,路过他们两人兵站时,并不停留。两个人跑到路边,向车队的战友们挥手致意。车队发现他们两个人时,会鸣笛打招呼。偶尔的,也会有战友摇下车窗,扔给他们一袋方便面或者一两个水果,然后摆摆手,笑着走了。他们听着车队远去的隆隆声响,心里也跟着热闹过了。

这是道路开封后的日常景象。一到秋天,突降一场雪之后,气温骤降,再连续下几场雪,路便封了。他们的兵站便成了一座孤岛,与世隔绝。他们要挨过漫长的冬季,盼望着路上的雪和山上的雪一点点融化,直到再次热闹起来。

常小兵在兵站已经工作五年了,五个春夏秋冬,他都是这么熬过来的。他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可今年不一样了,他到了要离开的时候。三天前,他就接到了今年退伍的通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常小兵已经司空见惯了。每年的春天,他都会见到一批车队,载着入伍的新兵,昂扬地向高原挺进。他注视过这些新兵的眼神,有憧憬、有梦想,和自己刚参军时一样。他更多的是留意那些从高原上下来的退伍老兵。他们摘去了肩章和领花,一律沉默着。在这些老兵的眼神中,常小兵体会到了什么叫成熟。如今,也轮到他退伍了。接到退伍通知那天,他的心情就不一样了。有不舍、留恋,也有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参军满两年第一次探亲的时候,常小兵和王娟订了婚。王娟是他同学,从初中到高中。后来,王娟考入护士学校,在老家的镇医院当了一名护士。两人上学时就心生朦胧,他参军后,就一直通信。在公路解封期,十天半月,大站的人上山送补给时,都会给他带来好几封王娟的信,通信频率几乎是隔天一封。大站来人时,他也会把写给王娟的厚厚一沓信,塞给送给养的人,让他们带到山下寄走。两人都知道,只要一到封冻期,他们就会有半年的时间接不到对方的信。

大约在退伍前二十天,常小兵就告诉王娟自己大概离队的日期。王娟告诉他,自己要亲自来接他下山,看一看他信中说的兵站,再和他到大城市里逛一逛,准备他们春节结婚的用品。

自从和王娟订婚后,他思念恋人的心情与日俱增,随着退伍的日子临近,几乎到了顶点。

现在却被这场突然而至的大雪瞬间浇灭了。

大雪一落,山上路上一切都白雪皑皑,不仅路断了,而且他们唯一通往大站的电话线也断了。电话线中断是常有的事,比如,一次塌方、一场大风,或者一场大雪,都会让脆弱的电话线中断。

突然的落雪让常小兵打消了正常退伍的念头,他只能等待来年化雪的日子。这几个月,他是怎么度过的,事后他自己都记不住了。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望山望雪,然后他就会拿出王娟的照片,看上一遍又一遍。王娟在他眼前阳光般温暖地笑着,笑容中透出对幸福的渴望。这是一张王娟新近寄来的照片,当时,他们已经定好了婚期。

在等待的日子里,他天天跑到山路上去,雪先是硬的,后来慢慢变软,最后又在他手里开始融化。不经意间,远山近景的雪开始变薄变淡,他的心也一点点敞亮起来。他经常会想,王娟现在在干什么,她要来接他下山,她来过了吗?眼看冰雪就要消融了,想着念着,雪就真的一点点化了。

一天清晨,他突然听到了外面汽车的轰鸣声。他以为是做梦,可那轰鸣声一点点地接近两个人的兵站,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慌张地跑到外面。一辆越野车停在了兵站门前。

先是后座一侧车门打开,他看到一支拐杖探了出来,然后又看到一只脚,王娟拄着一支拐梦一样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呆怔地望着她,看见王娟眼角有两行泪流了下来,嘴唇颤抖着。他叫了一声“王娟”。便扑了过去。

王娟不仅如期地来接他了,而且还在这里和他一起熬过了漫长的冬季。接王娟的车还没有行驶到大站,大雪便落了。车无法行驶,王娟被困在一个兵站里。雪快化的时候,她偷偷地向大站步行而来。结果,王娟冻晕在半路上。人们找到她时,她已经冻僵了,一条腿被冻伤。还没等完全康复,王娟就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

她终于见到了心爱的人。兵站的车载着两人,在小路上越驶越远。两人兵站,送行的新兵站在高处,泪眼模糊着再也看不见他们了。

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故事。

原载于2022年8月16日《解放军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兵站自然环境恶劣,时常因突然而至的落雪与世隔绝,成为孤岛。小说以此为背景,交代戍边战士的生存环境,展开故事情节。
B.兵站时常是冷清的,戍守的两人会因探亲的家属和偶尔摇窗问候的战友而兴奋,这写出了他们在兵站生活的孤寂失望之感。
C.小说写战友们路过兵站时,“鸣笛打招呼”“扔给他们一袋方便面或者一两个水果”等描写体现了真挚的战友情,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
D.小说以恶劣的环境、兵站生活的孤独体现现代军人戍边的的感人事迹,也反映了常小兵和王娟之间爱情的纯洁美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一次突然而至的大雪,让兵站又一次与世隔绝了”,“又一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当拄着拐杖的王娟突然出现时常小兵的激动喜悦之情,文字颇具感染力。
C.小说写常小兵与王娟订婚一段情节也是倒叙手法,写了分居两地的年青人以书信往来寄托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D.小说避开军旅文学宏大叙事模式,故事展开过程中插入补叙,写出了戍守青藏线普通士兵的平凡生活和情感世界,真实感人。
3.小说的结尾“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故事”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十分出色。请结合文章,谈谈“雪”在文中的作用。
2023-11-15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