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7 题号:192568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民工弟弟

胥加山

弟弟背着沾满尘沙的蛇皮口袋,被我们公司的门卫拦了下来。

走出清凉的办公室,我被一阵热浪裹住,远远地,看见弟弟坐在烈日下鼓鼓囊囊的蛇皮口袋上,不停地喝着硕大的雪碧瓶里的自来水。见我走来,他慌地站起身,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扶起倒在地上的蛇皮口袋。

我问他怎么不坐在传达室里等我。弟弟嗫嚅着,习惯了,再说怕弄脏人家传达室。看着弟弟被烈日蒸红的脸,我真想骂几个门卫两句。弟弟帮他们解了围,说是自己不愿意告诉他们他哥在这里做白领,才用我送他的旧手机给我打了电话。

弟弟在我的办公室只坐了五分钟,他说要在离我家不远的工地上打两个月工,想在我家住几宿,等工地安置好工棚就回到工地上。看着他被风沙揉红的眼睛,我脱口而出,这次打工就别住工棚了,天天晚上来家。弟弟激动得不知所措,他急急地说:哥,你这里太凉了,我得走,再多坐一会儿,会感冒的!

看着烈日下小弟的背影,我有种揪心的疼——同是一娘所生,我比他大三岁,他看上去却比我大;我在舒适的环境中拿着不菲的报酬,他却挥汗如雨,拼着死力挣着微薄的工资……

我提前下班,买了酒菜,把弟弟住的房间整理一新,等着弟弟。谁知妻却一口回绝我:这怎么行,他住家里,我们都会不方便的!”“不方便也得方便!我有点强词夺理,妻不想跟我吵,进房甩上门。

弟一回到家,我便说他,工地下班怎么这么晚?弟弟说他早下班了,在工地上冲了把凉水澡。这时,我才闻到弟身上散发出的淡淡的花露水的清香。

我为小弟斟酒。弟小声地问我:嫂还没下班?”“下班了,她今天工作有点儿累,先休息了!弟一怔,不再作声,和我默默地喝着酒。

我安置好弟休息,回房。妻一骨碌起床,一声关门,准是去了她父母家,声音惊动了小弟,他慌张地来到我的房间问:哥,嫂怎么啦?”“别管她!她爱去哪去哪,又不是小孩子,你去休息!明天还要上工呢!弟没有再和我说什么。

第二天,我起了大早,准备为弟做早餐,谁知,弟却不知去向,锅中煮好了粥,家中的物什收拾一新,桌上留有纸条:哥,我还是住工地吧,你家有空调,夜里失眠,睡不习惯……

看着小弟的留言,我有一种莫名的愤怒要向妻吼叫。

晚上,小弟没有再来,而妻准时而归,眉梢上挂着得意。我还没向她发火,她倒口若悬河,说小弟如何懂道理,嘴巴多么甜,句句说到人心窝里,哪像你。没等妻把话说完,我随手把一只碗砸向地面,咣当声吓得妻直向后退。我咬牙切齿地连骂带吼:你高人一等,你天生富贵……

妻收敛了些,可还在自言自语:他住家里我住娘家,我不是让步了吗?到底要我怎样,再说是他找到我们单位,说他在工地上住习惯了……

我哪有心情听妻辩白,歇斯底里地痛哭起来,说着和弟的情分——弟上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可一见生病的爸爸和病恹恹的我,过早懂事的他,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供我读中专……

妻不知何时,递来了一条毛巾,怯生生地说:你怎么不早说?要不,明天我接他回来!

妻去工地没有找到小弟,只带回工头的一句话,说小弟自愿去了更远的一家工地,本来他兴致勃勃地向工友们夸口,要是工头同意他到我家附近的工地做工,他会带他们来我家喝一顿酒……

我的民工弟弟走了,工头和工友们受小弟委托,不愿告诉我小弟所在的另一家工地的地址。其实我也知道,即使我请几天假,满城工地寻到小弟,他也不愿回来打扰我们平静的生活。而我内心的自责和疼痛会愈加沉重而无法化解……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沾满尘沙的蛇皮口袋”“喝着硕大的雪碧瓶里的自来水”等描写细致生动,反映了民工群体生存境遇的恶劣。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发“我”内心深处对弟弟丰富又复杂的真挚情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C.弟弟主动搬离“我家”这个情节,加重了我对弟弟的愧疚之情,突出了妻子对民工的偏见,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D.工头和工友们不愿告诉“我”小弟所在的新工地地址,是因为妻子的行为让工友们对“我”和妻子产生了不满。
2.下列对小说中设置“妻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弟住进“我”家,“我”妻子的反对使情节平添波澜,推动故事的发展。
B.妻子对弟弟的疏远反衬“我”和弟弟之间的深情,凸显了手足之情的可贵。
C.妻子对弟弟前后态度的变化,将全文情节贯穿了起来,起到了线索作用。
D.作者设计妻子后来想接弟弟回家住的情节,是想要呼吁人们尊重民工。
3.请谈谈小说塑造“弟弟”这一人物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
4.简要分析小说画线部分“我”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杀楼

孙犁

玉柳庄炮楼,高有五丈,全是卧板砖灌石灰垒起。紧靠炮楼外面,有几间平房,一间是伪军营房。平房外才是沟墙、障碍。进入里面要经过一个吊桥。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因为近来围困炮楼,鬼子不敢轻易下来。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炮楼上的鬼子伪军眼红,就三番两次托人捎信给“维持村长”柳老新,说无论如何,给送点东西上来。

十四夜里,有一队穿便衣的队伍开到五柳村庄里来了。十五这天,吃了早饭,柳老新置备了二十斤梨,五只杀好的鸡、十斤月饼、十五斤葡萄,装好四个大篮子、两个小篮子,派四个年轻人提着大篮子,他和十三岁的小星提了小篮子到炮楼上去送节礼。

街上有的人念说:“鬼子不敢下来就算了,又去招引他干什么?”

柳老新和小星先走一步。炮楼上的鬼子伪军一见柳老新来送礼,心里高兴的很,鬼子把吊桥放下来,鬼子獭尾气势汹汹地把他两个浑身上下搜了一遍,又把篮子搜查一遍,才抓了一把葡萄往嘴里塞:“为什么好久不来送东西?”

柳老新说:“不是我不来送,是八路军活动的要紧,送也送不到啊!”

金田在上面招呼柳老新快上去。柳老新回头一看,那四个人跟上来了,就说:“这两篮子是给警备队先生们吃的。”便领着四个青年人到了炮楼上,对金田说:“队长,今天进来的东西,都是好成色。你先看看这几只鸡肥不肥?”那个提鸡篮子的青年赶紧把鸡提到金田面前,叫金田过目。金田一看,果然好肥鸡,忍不住脸上笑容。楼上还有四个鬼子。柳老新指挥着,叫皇军们看梨好吃不好吃,尝尝月饼,再看看葡萄甜不甜。鬼子们狼吞虎咽,嘴角上说话:“好,好吃,甜,香!”

一句话没了,只见提鸡的那个青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抽出把明亮亮、冷森森的宰猪刀来,左手揪住金田衣领,右手一按一抹,金田的半个脖子已下来。那青年一面轻轻把金田放倒,回头一看,只见他的三个伙伴也已把四个鬼子杀倒在地,简直没出点声音。

两个青年搬着一挺轻机枪轻轻走下楼来,对准伪军平房。这时柳老新在楼顶放哨的地方呐喊一声,说道:“伪军弟兄们,八路军已经把金田和上面鬼子全杀了,你们快快反正,把獭尾捉住,我保你们安全。谁反抗谁倒霉!”

忽然,獭尾端着枪从平房里窜出来,机松一扫没扫住,他跑过吊桥,奔着城里跑去。这时就听见炮楼南面野地里响了一枪。原来埋伏在村里的正规军,全开出来截击城里出来的敌人。队伍在街上一走,街上人们才看出,领队的就是本村的柳英华。再往队伍里看看,很多是他们的子弟。众人一哄就围了上去。

“这不是俺家二小吗?”

“嘿呀,你可长的高多了,这衣裳是发的吗?”

这些青年子弟,抗战开始就参加八路军,已几年不回家来了,现在爹娘、叔伯、妻子、姐妹一见,问长问短。柳英华笑着说:“叔叔大伯、婶子大娘们,我们这是去打仗,回来再说吧。”

队伍已出村,人们跟在后面,都说:“走,去看咱们的子弟兵打鬼子去。”队伍从道沟里向炮楼包围过去,鬼子獭尾窜出来,观阵的正着急,埋伏的子弟兵,一枪把他打死,人们一齐拍手叫好。

晚上,大圆大亮的月亮升起来,五柳庄的人们和他们的子弟兵在祠堂门前广场上开庆祝会。五年前,柳英华率领全村二十个青年参加了我们的队伍。这片广场,抢秋时,碾成了一个大场,四边堆着一大堆豆秸、棒子。三个月前,炮楼上的鬼子就在这个广场上刀砍柳英华年老的父来,枪挑死他七岁的孩子,推进广场旁的死水坑里,只剩下孩子母亲整天在家哭泣。

夜深了,柳英华把队伍整理好,命令靠在柴禾堆上休息。家里人都恋恋不舍,可也不好打扰他们。他们的孩子们背靠着绵软的柴禾,怀抱着上好子弹的枪支,不久就舒舒服服地睡着了。月亮转到西北角,半夜后的清凉露水,慢慢滴下来,落在他们的脸上,衣服上、枪膛上,他们也没有觉得……

英华也靠在一边,但他没有睡,他望着天空,忽然小星跑到他的身边小声说:“英华哥,俺嫂子想和你说句话,就在那池子边上。”

英华走过去,女人说:“你也不回家去看看!”

英华看见自己的女人,又黄又瘦,心里一酸,忍着眼泪说:“你看我能离开吗?”

女人呜咽着说:“爹和小俊就是在这池子里死的呀!我看你像忘了他们一样。”说罢就痛哭起来。

英华说:“我心里难过,我把眼泪往肚子里吞,我好好执行上级的命令去消灭鬼子!”

正说着,侦察员回来报告情况,英华对女人说:“回家去吧!不要净啼哭!自己身子要紧。我不能多照顾你们,我已经托付了老新叔,有什么困难就和他说。”

女人赶紧抹着眼泪转身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小说中设置悬念,“十四夜里,一队便衣进入村里”这一情节为后面柳老新等人捣毁鬼子炮楼的内容埋下伏笔。
B.机智灵活的柳老新虽然表面是鬼子的“维持村长”,但仍心怀家国大义,带领村民与子弟兵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消灭敌人。
C.从全文看,“子弟兵出现在村里并受到乡亲热情接待”这一情节是倒叙,交待了前文“炮楼南面野地里响了一枪”的缘由。
D.柳英华的妻子识大体,在听闻侦察员报告后,她怕影响丈夫及部队的行动,便立马收敛悲情,遵从丈夫的安排。
2.从柳英华与其妻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分析。
3.孙犁的抗战小说富有“舒缓朴质的诗意”。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2-01-14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黄原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其历史可追溯至周。周以后,历代曾分别在这里设郡、州、府,既是屯兵御敌之重镇,又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现在作为地区首府,管辖着黄原市和周围十五个县

该城坐落在一个大川道里,被连绵的群山包围。黄原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于几百里外注入黄河。市区在黄原河上建有两桥,连结东西两岸。市中心的桥建于五十年代,称为老桥;桥面相当狭窄,勉强可以对行两辆汽车。上游还有一座新桥,桥面虽然宽阔,但已在城市外围,车辆和行人不像老桥这样拥挤。

黄原城以老桥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大桥以东统称东关,因为汽车站在这里,各种杂七杂八的市场摊点和针对外地人的服务性行业也就特别多。东关大桥头也是出卖劳动力的市场,经常像集市一般涌满了各地漫流下来的匠人和小工,等待包工头们来“招工”。城市的主要部分在黄原河西岸。东关的街道通过老桥延伸过来,一直到西面的麻雀山下,和那条南北主街道交叉成丁字形。

当孙少平背着破烂行李,从拥挤的汽车站走到街道上的时候,他便置身于这座群山包围的城市了。他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刹那间,他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他在心里发出疑问。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赤手空拳来到这里,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

这一切他全然不知道。

孙少平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

到东关大桥的时候,他看见两边的人行道上,挤满了衣衫不整、穿戴破烂的人。他们身边都放着一卷简单的行李;有的行李。上还别着锤、钎、刨、錾、方尺、曲尺、墨斗。这些人有的心慌意乱地走来走去,有的麻木不仁地坐着,有的干脆枕着行李睡在人行道上。少平马上知道,这就是他的世界。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

他自然地加入了这个杂乱的阵营,找了一块空地方把行李搁下。他不熟练地卷起一根旱烟棒,靠着铺盖卷抽起来。此时已经是下午,黄原河被西斜的太阳照耀得金光灿烂,大片的楼房已。经沉浸在麻雀山的阴影中。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旷野。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染红的东拉河边,饮饱水的黄牛抬起头来,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的山。

“唔……”他呻吟般地发出一声叹息。

严酷的现实横在这个漂泊青年的面前。他既没有闯世的经验,又没有谋生的技能,仅仅凭着一股勇气就来到了这个城市。

他久久地闭着眼睛,内心痛苦而烦乱,感觉自己在这里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那么,返回双水村吗?这很容易,明天早晨买一张汽车票,大半天就回去了一回到他那另一种苦恼之中……可是,他怎么能回去呢?

“不!”他喊叫说,睁开了眼睛。周围有几个人在看他,脸上显出诧异的神色。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想:他本来就不是准备到这里享福的。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过去的生活都已经成为历史,而新的生活现在就从这大桥头开始了。

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使孙少平的心平静了一些,他开始谋算自己眼下该怎么办。

他没想到聚在东关“找工作”的人这么多。每当一个包工头,嘴里噙着黑棒烟来到大桥头的时候,很快就被一群揽工汉包围了。包工头就像买牲畜一样打量着周围的一圈人,然后挑选几个人带走。带走的人就像参加了工作一样高兴;没被挑上的人,灰心地又回到自己的铺盖卷旁边。

当又一位嘴噙黑棒烟的家伙来到大桥头的时候,少平毫不犹豫地跟随众人,挤到了他的跟前,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选拔。

这人扫视了一下周围,说:“要三个匠人!”

“要不要小工?”有人问。

“不要!”

那些匠人便带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把赤手空拳的小工攉在一边,纷纷问包工头:“一个工多少钱?”

“老行情!四块!”

所有的匠人都争着要去,但包工头只挑了其中三个身体最好的带上走了。

孙少平只好沮丧地退回到砖墙边上。

麻雀山后面最后一缕太阳的光芒消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路灯都亮了——黑夜即将来临。孙少平仍然焦急地立在砖墙边上,看来这工不好上!至少今天是没有任何希望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朴实生动,既有贴合人物形象的准确描摹,又有对自然环境的诗意呈现,于朴实中流淌着灵动,有着鲜明独特的语言特色。
B.“黄原河被西斜的太阳照耀得金光灿烂”的景物描写映射了孙少平的心情:有初到黄原城的兴奋,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初来乍到的孤单和恐慌。
C.小说精于细节描写,令人如身临其境,如对嘴里噙着黑棒烟的包工头挑选揽工汉的描写,就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带给了读者逼真的感受。
D.小说在塑造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回避现实,而是如实描写了孙少平揽工的艰难,体现了底层奋斗者的艰辛,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2.小说前面三段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3.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一大特色。本文通过对孙少平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了他身上的哪些丰富的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7-23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蛋蛋的夏天

王在庆

蛋蛋的这个夏天阳光灿烂。蛋蛋全身赤裸,黑不溜秋,真像条泥鳅,一跳一跳地奔跑在村外池塘边,无忧无虑地高唱着:晾——晾——晾干干,打火火,吸烟烟。他的哥哥们在池塘里打闹,你用泥巴扔我,我用泥巴扔你,从水里扔到岸上,从岸上扔到水里。可是蛋蛋不知道他的灾难已经拉开大幕,这个七岁的男孩自由自在。

蛋蛋的歌声戛然而止——一块泥巴飞过来,正中蛋蛋头部,蛋蛋一下摔倒在地。等蛋蛋醒过来时,一圈光屁股哥哥大眼小眼盯着他,二正叔的白色医疗箱就在蛋蛋头边张开着。二正叔剪掉蛋蛋伤口附近的头发,用酒精消毒,疼得蛋蛋鬼哭狼嚎。他的胳膊腿都被哥哥们按着,上药,包扎。原来砸在蛋蛋头上的,并不是泥巴,而是半截砖。

池塘里还有多半池水,蛋蛋被剪掉的头发还没长出来,他又在水里和哥哥们快快乐乐地嬉闹了。和哥哥们比赛看谁游得快,一群哥哥在岸上叫喊着蹦跳着给他加油,他居然赢得多输得少。他可以憋一口气潜入水底,手刨脚蹬,在水底淤泥中快速爬行,远远地在水面冒出来,大叫大笑着向抓他的哥哥挑衅。

悲苦又降临到蛋蛋头上。五英伯的宅基地紧靠池塘,游泳的孩子们在这儿上上下下,池水日渐侵蚀宅基地。五英伯不胜其烦,干脆拿来几个酒瓶,高喊着叫池塘里的野小子们看清楚了,然后砸碎酒瓶,把一片一片碎酒瓶插在他家宅基地旁的池塘边。那儿从此成了雷区。蛋蛋也看得清清楚楚,但不久便忘得一干二净,于一次慌不择路的追逐中,一脚踏进雷区。

蛋蛋独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池塘只剩下一小片水,已见了底的部分,干透的裂纹横七竖八,如罗中立的《父亲》的那张脸。后来,池塘已不再是池塘,应该只是一条小水沟——说水沟也不准确,因为小水沟里没有水,全是泥巴。蛋蛋并不孤独,他伸伸腿就能蹬到一头猪。他和那头猪都努力把身体往下压,只把头露在烈日下。蛋蛋和那头猪的想法是一致的;泥巴太浅了,稍不小心就会把脊背和屁股露出来了。太阳太毒,晒得人和猪都受不了。二正叔赤着上身站在树荫下,肚皮耷拉到皮带下,面无表情地看着蛋蛋和那头猪。

后来连泥巴也没有了,蛋蛋只有坐在门楼下的墙角里,那里比较阴凉。蛋蛋昏昏沉沉,半睡半醒。隔壁家的伙伴们正在唱戏,有敲凳子的,有敲脸盆的,咿咿呀呀,叮叮当当,好不热闹。蛋蛋醒来时已是满天繁星,阒寂无人。

蛋蛋就像一个跳着牙的小狗,看似柔软弱小,却极不驯服。一群人在街上大声说笑。蛋蛋漫无目的地走过来,忽然从人群里伸出来一只手,一把抓住他。二正叔把蛋蛋往上一举,双手顺势往下一滑,就抓住了蛋蛋的两个脚踝,然后一圈一圈地抡起来。蛋蛋只觉得天旋地转,干呕欲吐,各个方向各个角落都有笑声传过来。蛋蛋坐到能站起来,一步一步在众人的笑声中走开。走到很远了,估计他们追也追不上了,蛋蛋放声大骂;小二正!小二正!然后飞奔而去。对于蛋蛋而言,直接叫堂叔的小名,就是对堂叔最恶毒的谩骂。

蛋蛋必然要为他的不驯服付出代价。当他去奶奶家的时候,忽听背后一阵脚步声,回头一看,不远处二正叔正往他这里蹑脚飞奔。蛋蛋如受了惊吓的兔子,扭头就往奶奶家跑。进了奶奶家院子,他听见奶奶就在厨房里做饭,风箱吧嗒吧嗒一下一下地响着。但蛋蛋不相信奶奶能保护得了自己,转身躲进东房里,藏在了床下面。二正叔前后脚闯进来,一把把二蛋从床底下拽出来,咬着牙抡起了巴掌:还敢叫我小名吗!

蛋蛋只觉得后背通的一声遭到重击,身子飞出去,脚尖几乎离了地。他并没有叫,但从胸腔里挤出半个来,眼冒金星。渐渐地,东房里响起疾风暴雨般的通通声和一个男孩不似人声的啊啊声,十米之外的厨房里响着吧嗒吧嗒不紧不慢的风箱声。

蛋蛋蜷缩在他的小床上睡着了,睡着了的蛋蛋还在一抽一抽地哭泣。哭泣的蛋蛋从窗口里飞出去,白色云朵在他脚下飘来飘去。蛋蛋用手背左一下右一下抹着眼泪,他确定自己在寻找着什么,却又忘记了要找什么。蛋蛋好像听到有人在叫自己,扭头一看,一个慈眉兽目的人站在一朵白云上,左手托着一个瓷瓶,右手拿着一截杨柳枝,凝神聚气瞧着他。那人用枝条在瓶里蘸一下,往他头上一洒——

妈妈回来了!

满脸泪痕的蛋蛋跳起来,看见将近一年不见的弟弟跨过横放在大门前挡猪羊的门板,用普通话高喊着。

(有删改)


【注】①《父亲》,中国当代画家罗中立创作的人物肖像画,画中的人物是一位头裹白布、手端拍碗、满脸皱纹的普通农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正叔给蛋蛋粗暴上药,当众戏耍蛋蛋,后来又报复蛋蛋,表明他是一个性格暴躁、毫无爱心的人。
B.蛋蛋被哥哥们砸伤后又很快和他们嬉闹,在比赛游泳时哥哥们又为他加油,表现出孩童的纯真。
C.作者将池塘的裂纹比作“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那张脸”,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情结和悲悯情怀。
D.小说结尾写将近一年不见的弟弟用普通话高喊“妈妈回来了”,暗示出蛋蛋留守儿童的身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蛋蛋并不孤独”,其实是反语,在“池塘”里陪伴他的只剩一头猪,恰恰表现了他的孤单寂寞。
B.池塘边夏日的快乐,实际上蕴含着生活的悲苦,但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用笔克制,点到为止。
C.小说没有集中完整的情节,而是截取几个片段加以叙述,不以人物性格的刻画为主,而重在表现人物命运。
D.蛋蛋被形容成泥鳅、小狗、兔子,这些比喻既符合孩童的特点,又表达了“人的物化”这个主题,饱含深意。
3.小说结尾写蛋蛋梦见了观世音,请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
2022-12-12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