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1 题号:192868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桥上

鲁彦【注】

轧轧轧轧……

轧米船又响起来了。

伊新叔呆木地坐在桥上。薛家村的埠头上站着许多男女,一箩一箩地把谷子倒进轧米船的斗里,让它轧轧咬着,啃着,吞下去……

伊新叔曾整日不闲。他的昌祥南货店唯一帮手,只有伊新婶。但她不识字,不会算账,只能帮他包包几个铜板的白糖、黄糖。而且她不能久坐店里,因为要洗衣煮饭。他还要去帮别人的忙,譬如薛家村里有人家办喜酒、做丧事买菜,总是请他去,因为他买得最好最便宜。又如薛家村里的来信,多半由他的店转交。有时念给人家听了,还给他们写好回信带到店里,转托人送邮局去。

他吃咸菜,穿布衣,不爱赌也不吸烟,年轻时是为祖宗,好让人家说某人有一个好儿孙;年纪大了是为儿孙,好让他们将来日子过得舒服一些。他热热闹闹地把大女儿嫁出去,又给儿子讨了媳妇,现在又在薛家村尽头架起一幢三间两廊的七架屋。

轧轧轧轧……

正当伊新叔的新屋竖柱上梁的好日子,轧米船驶来了,轧一百斤谷要三角半小洋。

伊新叔一算,价钱并不比人工便宜。人工一天五角,一天做二百斤谷,加上一斤老酒一角三分,共六角三分。饭菜是粗的,咸齑、海蜇、龙头鲓,大家多得很,不用去买,米饭也算不得多少。有时请来的人不会吃酒,这一角三分就省了。当然,轧出来的比舂的白,可乡下人不想吃白米,米白了二百斤谷就变不得一石米。而且轧出的米碎。轧米船的好处,只在快。可这有什么关系呢?请人砻谷舂米,一向惯了,并不觉得麻烦。快慢更没有关系,绝没有人家吃完了米才砻谷的。

但是轧米船的老板林吉康有钱。他在北碶市开着永泰米行、隆茂酱油店、天生祥南货店等五家买卖,还开着一家钱庄。从第三个月开始,轧一百斤谷只要三角,而且连带卖米。

“就照你的价钱,看你抢得了我的生意不能!”伊新叔把米价重新订过,薛家村的人到底和他要好,又全到昌祥南货店来了。

但机器节省了人工,林吉康索性将上中白的米价再跌五分,下白竟跌到四元六角。伊新叔一算,一石米,就要四元谷本,一天人工三角半,连饭菜就四元四角朝外了,再加上屋租、捐税、运费、杂费、利息,只有亏本。但新谷将上市,陈谷积着更吃亏,只得咬着牙齿跌了价。

轧轧轧轧……

秋收一过,轧米船又突然出现,轧一百斤谷只要一角五分,下白竟跌到四元。

伊新叔只好宣布米生意彻底不做了。

轧轧轧轧……

轧米船生意好了,每天都到薛家村来。

“不在乎,不在乎!”伊新叔只好这样想,这样说,倘若有人问到他这事情。“这本来是带做的生意。这里不赚那里赚!我还有别的生意好做的!”

他这昌祥南货店招牌老,信用好之外,还有一点最要紧的是地点。它刚在河北桥桥头第一家,街的上头,来往的人无论是陆路水路,坐在柜台里都看得很清楚。市日一到,担子和顾客全拥挤在他的店门口,他兼做别的生意便利,人家向他买东西也便利。米生意虽然不做了,空了许多地方出来,但伊新叔索性把南货店装饰起来,改做了一间客堂,样子愈加阔气了。客堂一设,闲坐的人没有在柜台内坐着那样拘束,愈加坐得久了。

过了不久,老酒行情提高了。许多人讲今年酒捐要加,从前是一缸五元,今年会加到七元。糯米呢,因为时局不太平,将和南稻谷一齐涨。

伊新叔连忙办好一笔现款,收进一批陈酒,果然谷价涨了,老酒行情也涨起来,便跟着行情走。

但不多几天,隆茂的老酒跌价了。伊新叔不相信以后会便宜,不肯跌,他的老酒主顾到北碶市去了。

九月到了,酒捐并没有加钱,时局也安定下来,老酒行情又跌了。伊新叔这才知道上当,赶快跟着人家跌价。但隆茂竟一直跌到二十个铜板。

伊新叔冒冷汗了。他本钱要还,谁晓得会不会再跌!单是利上加利就够了。

然而伊新叔一生做生意,见多识广,既谨慎,也有相当的胆量,虽然负债。仍有希望,至少他还可以给别人去称柴。

天生祥南货店又跌价了,一路贴着触目的大廉价广告。伊新叔跟着廉价,但还是生意不多。平日到他店堂里闲谈的,现在几乎绝迹,因为到年关都忙。银根也紧缩起来,上行一家一家开了清单,钱庄也催他解款。幸亏一些婆婆嫂嫂信任他,儿子丈夫寄来的过年款或自己的私钱,五十一百地交给他存放,解了他的围。

年关终于过去。

伊新叔觉得身内空得可怕,正像昌祥南货店,门开着,东西摆着,招牌挂着,但货旧的完了,新的没有进,外面背的债像毛一样多……

“称一斤三全,伊新叔!”吉生伯母来买东西了。

伊新叔开柜屉,只剩半斤。

“一听罐头笋!”本全婶站在柜台外说。

他呆了一会,像在思索什么,总算找到一听。

“要倒啦!要倒啦!”伊新叔听见人们走出店门对许多人说。

“要倒啦!要倒啦!”外面许多人应和着走过来。

“柴钱一总多少?请你代我垫付了吧!”品生婶说。

这话不对,她有钱存在他这里,现在要还了!

“我五十!”

“我一百!”

“我三百!”

“还给我!伊新叔!”

“……”

轧轧轧轧……

“把新屋子卖给我偿债!”

轧轧轧轧……

“把店屋让给我!”

轧轧轧轧……

长生嫂,万福婶,威康伯母,阿林侄,贵财叔,明发伯,本全婶,辛生公,阿根嫂,梅生驼背,阿李拐脚,三麻皮,上行,钱庄……全来了,黑圈似的漫山遍野地向他滚了过来。

“好吧,好吧,明天是市日。明天再来!有办法的!”

伊新叔连忙开后门,走到桥上。他知道,现在连称柴也不能了,必须立刻离开这里。

轧轧轧轧……

他听见自己的脚步也在大声响着。

(有删改)

【注】鲁彦(1901-1944),又称王鲁彦,著名多土小说家、翻译家。《桥上》选自其同名短小说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明了伊新叔在自己的昌祥南货店倒闭后呆坐的位置,凸显其几经挣扎而最终落败、只得逃离家乡的心情。
B.第五自然段写伊新叔年轻和年老时对人生责任的理解和实践,带有明显的封建社会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痕迹。
C.文章通过写伊新叔采用人工舂米的落后方式敌不过林吉康机械化的冲击,意在表明守旧,不思创新必然被时代淘汰。
D.经过同行的资本打压后,伊新叔背负的债务越来越多,乡民在年关后又纷纷讨要存放的钱,这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采用倒叙手法,先写伊新叔呆坐在桥上,再回述伊新叔和林吉康的经济矛盾的缘起、过程和结果,使冲突更为突出,更引人入胜。
B.《阿Q正传》中,鲁迅多次写到阿Q的心理变化。本文也像伊新叔的心理日记,记录了伊新叔从自信、不服输到彻底绝望的心理过程。
C.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淳朴的湘西风情,本文也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浙东地方特色的风俗画卷。
D.本文语言质朴但叙述节奏急促,情节推进迅速,在展现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吸引读者时刻关注人物的命运变化。
3.文中多次写到轧米船“轧轧轧轧……”的声音,自始至终贯穿全文,请分析其多重意蕴。
4.中国现代作家周立波认为:“鲁彦的作品,是受了鲁迅的现实主义的重陶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4个鸡蛋

玉如意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摘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34个鸡蛋”为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揭开了谜底,孩子们的行为使李暖暖感动,她决心留下来
B.李暖暖心理细密,她制止“我”再点两个菜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反映出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小说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支教经历,笔触细腻、生动,娓娓道来,情节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D.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李暖暖从家里跑了”单独成段,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为主人公李暖暖后来的性格发展作了铺垫。
B.小说采用了有限视角,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李暖暖的故事,使事件真实可信,拉近了小说和读者的距离。
C.小说以小见大,现实性强。主要扣住当前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也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D.小说巧用插叙,补充情节,小说后半部分“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交代了李暖暖决心支教到底的原因。
3.小说写“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2022-01-09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桂芳

又收到父亲要钱的电话,山明有点无奈地笑了,不是不想孝敬老爹,是他要钱的频率有点高,自己寄回去的钱老爹花费肯定绰绰有余。今天处理完公司的事,他决定回家看看老爹是否又犯病了,一路疾驰,到家时已满地月光。

一进家门,见父亲在收拾捡来的废品,气就不打一处来。

“你看这村子里,人家都给祖先立碑了。咱家呢?”山明指指院子旁的那片坟地。月光里,乳白色的大理石碑一座紧挨一座,密如丛林。

这些年,人们富裕了,纷纷给祖先修坟立碑。座座石碑精致漂亮,彰显着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越是豪华的石碑,越显示那家人经济实力雄厚。

他淡淡地说:“咋能看不见!”

“都立碑了,就爷爷奶奶坟头上光秃秃的,你心里咋想?”

“我们这里曾有个清代的翰林坟地,雄壮气派,雕梁画栋,如一座宫殿。现在连影子也看不见,他的后代也是平平常常。照样的,这些石碑,能存在多少年?能被多少代儿孙记住?如果不是做点有意义的事,记住又能咋样?”

“你在狡辩!我给你立碑的钱你干了什么?”山明有些生气。

“哼,狡辩?”他呵呵笑了。

“还有这房子,一直让装修,到现在还空荡荡的。看看别人家,哪有这样寒酸的?”

“以前茅草房都能住,现在好歹是砖房了,还有啥不满足?古人说……”

“又来了!给你寄的装修的钱,都借给人家了吧?”

他点点头说:“没办法,不借,他们的孩子就上不了学。”

“他们当爹妈的都不管,要你管?”山明声音大起来。

“我咋能不管?我不管我心能安?”他也吼起来。

“你一辈子都在管人家的事!你会青史留名?”山明讥讽说。

“那倒不必。你说吧,钱给不给?”他的语气软下来。

“不给!”山明斩钉截铁。

“那我打欠条,付利息呢?”他低声下气。

“你!”山明瞪他一眼,转身走开。

第二天清晨,他蹲在院子边,举着錾子,叮叮当当地敲打一块厚重的石板。

山明从屋里走出,揉着惺忪的睡眼,嘟哝说:“大好的清早, 不让人睡觉,叮叮当当地搞啥?”他没做声,停下,坐到石板上,拿根烟点着,吸一口,眯眼看着山明说:“我出最高的利,年底就连本带息一起还给你。行不?”

“哼,黄鼠狼借鸡!”山明抱怨一句,没看父亲一眼,披上外套,朝门外走去。

他看着山明的背影,脑子里是儿子手里的清单,他不由低声嘿嘿地笑起来。他依然蹲在院子边錾石碑,錾得无比认真。

下午,汽车的嘶叫,唤醒了院子里椅子上打瞌睡的他。山明走近他,说:“快去学校帮忙,你想要的东西都拉回来了。”

“真的?”他喜形于色,像个孩子似的奔跑起来。蹒跚颠簸的背影,直把山明看得泪眼婆娑。

他乐颠颠地指挥着乡亲们,将一车崭新的铁床架子卸下,又一一安置好,还铺上了暖和的被褥。看着新崭崭的床铺,他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正葵花般灿烂绽放.....

还是儿子懂老爹的心,帮自己实现心愿。不愧是爹的儿子!

帮忙的村民陆续散去。山明看他独自站在校门口傻笑,就佯装严肃地说:“拿笔来,你不是要写借条吗?现在就写,我还忙着要走呢!”

“先别忙着写借条,我做了块碑,你看看吧。”

他将山明引到校园一角,指着一块靠墙而立的青石碑说:“你念念。”

山明就轻声念:“兹有村民马山明,捐资五万元,为桃源村小学购置铁床50张,被褥50床,并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套。为表彰其大义助学之壮举,特立碑一座,以示纪念。”

“哈哈哈!真想让我青史留名?不错,这个想法真不错!”山明摸摸那方光滑的石碑,爽朗地笑了。

“高兴吧?人生呀,就得做点有意义的事。你知道,那山脚下有个山洞,洞里有座碑,至今镌刻着你曾祖父捐资助学的事。你曾祖父当年是中过进士的,过了这么多年,村民也没舍得毁掉。县志上还有记载,不信你去查查。”他指指近旁的山脚说,“你祖父一辈子也是修桥补路,怜惜没钱上学的孩子,虽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可帮一个是一个。”

“哈哈哈,名垂青史?亏你想得出!”山明说着,伸手将石碑放倒,让其字迹朝下,说,“用它铺路,让孩子们踩踏着,用处更大!再说了,我的母校,我能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吗?”

“好儿子!”他动情地伸出手,山明却一扭身,躲开了,笑着朝远处走了几步,回转身,煞有介事地拱手行礼:“老子英雄,儿好汉,算我跟你一起做回善事吧。只要你身体健健康康的,别让我九泉之下的母亲牵挂,钱呀,我再挣就是了!老马书记,您多保重,告辞!”

他看看儿子的背影,没来由的,老泪就沿着皱纹满脸爬行……

(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马山明“决定回家看看老爹是否又犯病了”,其实父亲不是真的犯了病,而是有“心病”,即为资助孩子上学而想办法筹钱。
B.小说写清代的翰林坟地现在不见踪影,和村民至今还留着马家祖先的助学碑形成对比,说明人生必须做点有意义的事,才能真正被人记住。
C.马书记捡垃圾,向儿子要钱,指挥乡亲安置捐助物品等情节,表现了他一心助学、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突出了小说“扶贫先扶智”的主题。
D.小说语言质朴自然,简练生动,综合运用语言、神情、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马山明父子形象丰满立体,跃然纸上。
2.小说中的马山明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标题“碑”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10-23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他俩又吵架了。

可是今天的架打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儿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儿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儿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儿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地摔在地上,老婆儿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老婆儿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候得了那场病,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外边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不留神滑倒摔坏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呆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雪下得正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绒绒、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活鲜鲜的生气了。

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沿着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去。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浑身上下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都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气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

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一件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了,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感觉,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节选自《冯骥才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选择一对老夫老妻作为写作的对象,选择"吵架”这一件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平凡人真挚感情的可贵。
B.老婆子出门时“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这个貌似不经意的细节,彰显出她对老头儿无微不至的关爱。
C.老婆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把老头儿气得离家出走,结尾老头儿“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说明了这一点。
D.老头儿性情急躁却不记仇,这一点从老婆子外出寻找老头儿时的回忆以及文末老头儿回家后的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以妻子的视角来展开情节,采用第三人称“她”来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感情细腻丰富,叙述自由灵活。
B.小说多用心理描写,比如老婆子气得想跟老头儿离婚,希望老头儿已经回家等心理刻画,准确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使用插叙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说明他们有很好的感情基础,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不仅人物做着朴实的事,说着朴实的话,叙事语言也很朴实。
3.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
2023-09-09更新 | 2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