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93402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快 嘴 王

李海庆

“快嘴王”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一分钟能从他的嘴里蹦出多少个字儿来,没有人数得过来,蹦出那些字儿像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散落,纵是你多长个耳朵,也会有收不到的音儿。

偌大一个说书的场子,快嘴王一出场,扇子一摇,醒木一拍,全场顿时敛起声,针鼻大的气儿都不会出了。

旧社会牡丹江老道巷子这地儿,各色人等混杂其中,这说书场子更是囊括林林总总,没名没号的且不论,有头有脸的坐成了片,能把这么大个场子震得住,且让你的喜怒哭笑任由摆弄,非快嘴王莫属了。

快嘴王高挑个儿,人群中一站,本是高人一头,看官们坐在台下,又会矮人一截。仰头,伸脖,目不斜视,一场下来,看官们的脖子都酸了吧唧的,怪只怪快嘴王这张嘴了得,隔着八百年的事都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更让你听得如解如痴。

台下靠台子的地方摆了两排八仙桌,旁边摆着十来把太师椅,能坐在太师椅上听书的,自是老道巷子不一般的炮儿,是走黑道的走白道的且不论,人一屁股往那儿一坐,店伙计就会上前来,屁颠屁颠地给人家端茶倒水。

大耳周就是前排听书的常客。

大耳周坐下后,跷起矮粗腿,摇着纸折扇,时而喝下一口浓茶,时而冒出一句粗话,一把太师椅,硬是让他坐得地动山摇,吱吱直响。

大耳周在日本关东军当差,认日本人当干爹,背上背的匣子枪,就是日本人亲手送给他的。

而快嘴王一张嘴就是两样子的了,大耳周立马销了声,歪着胖脸,咪眼盯住快嘴王,竖起肥大的耳朵,生怕遗落了一个字。就有人传得非常邪乎了,快嘴王说书场子上讲过的段子,大耳周听过后,回去跟姨太太重述一遍,竟不差毫厘。

大耳周这异人之处是否真实,且不去考证,有一件事是确有其事

大耳周充当了日本人手底下的鹰犬,支楞着大胖耳朵四处探听消息,搜罗情报,把打听到的信儿,全盘汇报给日本人,因而博得了日本人对他的信赖,让他在关东军里挂了个衔。

大耳周成了老道巷子的土皇帝,只要手头一紧,随手把匣子枪往谁家的店铺柜台上一放,店铺老板就会麻溜儿地掏出银票来,且必须满脸堆笑,苦着脸还不成,啪啪两个嘴巴会让你哭不出腔来。

老道巷子这地儿,活生生地被搅成了一摊烂泥。

大耳周四处吃白食,偏偏独好听书这一口儿,他来听书,专挑快嘴王的场子。

快嘴王随意吐出一串儿话,钻进大耳周的耳朵,就会让大耳周稀罕得不得了——这快嘴王除了银票不会印,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儿啊,胸中皆智慧,腹内藏乾坤呢!

快嘴王说书的时候,满眼冒光,环视四周,独独不往大耳周那儿扫上一眼,权当大耳周坐着的地儿是白地。

这些天,大耳周不光自己听,还唤了自己的爪牙来听,说书场子本来就挤得慌,这一下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周遭散发着的汗臭味,久久挥之不去。

有一天,《曹刿论战》《伍子胥过关》《岳飞大战朱仙镇》——接连的这三个段子,一次又一次把说书场子推向高潮,看官们直呼过瘾,全力叫好。

就在看官们期待快嘴王会拿出更出彩的活儿的时候,却再未见到快嘴王的身影,竟不知其去向。一股股热浪之后,却瞬间退潮,大家未免落寞。

又让人咋舌的是,自快嘴王没了身影之后,大耳周在老道巷子也消失了踪迹。

老道巷子一下子没了两个人。

两个消息一好一坏,让人一喜一忧。

本是扑朔迷离的事儿,更添了些许虚无缥缈的猜想。有人说,快嘴王向东投奔了抗日联军,临走送大耳周上了西天;也有人说,大耳周是个耳朵贼拉灵的汉奸,探听到快嘴王和抗联军队有联系,便加紧了对说书场子的盯防,可毫无收获,未见快嘴王和任何人接触;更有人说,快嘴王把日本岗哨守卫松懈的消息在说书之时,加以描绘传递给接头人,又暗示自己身份让人怀疑,让接头人趁早脱险。

人们一拍脑门,一下子领悟到快嘴王那天要选那几个段子的缘由——《曹刿论战》应是在传达彼竭我盈的信息;《伍子胥过关》在暗示接头人要金蝉脱壳;至于《岳飞大战朱仙镇》的段子,快嘴王犹似在描述小日本碉堡被端掉时的鬼哭狼嚎……

解放后,牡丹江地区文化站成立,第一任站长姓王,高挑个儿。有记者采访他,当年为什么要放弃说书场子去

从戎?他只说了一句:国家这个大场子危急存亡,我岂可在一个小说书场子里苟且偷安……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小小说从民间崛起,是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精灵,是大众化的文体,是一种平民艺术。平民艺术的质朴与单纯,简洁与明朗,加上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使小小说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和力,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杨晓敏《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仙镇之战中,岳家军势如破竹,击溃金兵,大获全胜,所以快嘴王选《岳飞大战朱仙镇》展现了克敌制胜的决心。
B.民间传说伍子胥在东皋公的帮助下,更衣换装,混过昭关,所以快嘴王借《伍子胥过关》提醒接头人要“金蝉脱壳”。
C.长勺之战,鲁国士气高昂,率先出击,以弱胜强,所以快嘴王用《曹刿论战》传达“彼竭我盈”“敌疲我打”的信息。
D.“快嘴王”在国家危急存亡时不愿苟且偷安,放弃说书而从戎,所以《快嘴王》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歌颂和弘扬。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场采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不断蓄势,快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本张力。
B.小说中牡丹江老道巷子、说书场的杂乱环境和各色人物,是抗战时期敌占区的生活写照,体现了故事创作的时代性。
C.小说通过对快嘴王的外貌及其说书时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致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丰满立体的说书人形象。
D.快嘴王在解放前突然不知去向,解放后化身文化站站长的情节,使故事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增强了艺术魅力。
3.“快嘴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请根据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所体现的“平民艺术”特点。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是城墙,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看得见红日头,——这是指西山的落日,这里正是西城。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

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爱得觉着自己是一个小姑娘,清早起来辫子也没有梳!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爸爸担着水桶在林子里穿来穿去,不是把背弓了一弓就要挨到树叶子。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天狗真个把日头吃了怎么办呢?……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天狗的日头,吃不掉的,到了这个时分格外的照彻她的天,——这是说她的心儿。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

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

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她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橘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棵大橘露到院子外,——橘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但小姑娘的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阿毛如果道得出她的意思,这时她要说不称意罢。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

阿毛低声地说了一句:

“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

她站在树下,抱着箩筐,看爸爸摘桃,林子外不像再有天,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是这个树吗?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桃花她不见得怎样的喜欢,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她还丢了一块石头到井里去了哩,爸爸不晓得!……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阿毛,今天一天没有看见你吃点什么,老是喝茶,茶饱得了肚子吗?”

“不要什么东西吃。”

慢慢又一句: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

这时月亮才真个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坐下板凳脱草鞋,——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你想橘子吃吗?”

“不。”

阿毛虽然说栽橘子,其实她不是想到橘子树上长橘,一棵橘树罢了。她还没有吃过橘子。

“阿毛,你手也是热的哩!”

阿毛——心里晓得爸爸摸她的脑壳又捏一捏手,枕着眼睛真在哭。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

文本二:

三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这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石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来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地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地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地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地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撮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交代阿毛生病了很长时间,后文王老大叮嘱阿毛回屋,让阿毛上床睡觉等,表现了父亲对女儿健康的担忧。
B.文本一第四段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阿毛的心理活动,写出了阿毛感情细腻、敏感的特点以及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C.文本二中杨家碾坊的生活富庶而悠闲,因此成长在此地的三三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可以制作小笼,看鱼等等。
D.“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文本二用平淡的笔触叙述三三父亲去世之事,哀而不伤。
2.阿毛和三三都生活在田园之中,她们的形象有很多共同之处,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3.两篇小说都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3-05-30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慈

【美】纳博科夫

这间工作室是我从一位摄影师手里继承下来的。我坐在一张藤椅上,我坐着想你,一直想到天明。倾斜的玻璃窗上挂着几面黑色的窗帘,我用一根长竿子将它们相继挑开。我把清晨引进屋来——①一个睡眼惺忪的可怜清晨——我不由得笑起来,不知为何发笑。也许原因就是我整整一夜坐在一张藤椅上想你。

前一天和你通过电话,我们约好今天在勃兰登堡门下见面。电话的杂音像蜜蜂嗡嗡叫,你的声音显得遥远,听得人心急。我紧闭双眼跟你说话,难过得直想哭,我对你的爱是扑簌涌动的热泪。

吃过饭后,我出门去见你。空气清新,黄色的阳光如滚滚洪流,每一道阳光都刺在我的太阳穴上。大片的黄褐色落叶沿着人行道飞舞,声响成一片。

我边走边想你可能不会到说好的地点来。即便来了,我们还是会再吵一次。我只会塑像,只会爱。这对你而言是不够的。

我在城门压抑的拱顶下等你,不远处是门卫室的格子窗。到处是人:柏林的上班族正下班回家,脸没有刮干净,每个人腋下夹着公文包。这些上班族脸色疲惫,神情还很贪婪,穿着硬高领衬衣,没完没了地闪现在人群中。

我倚着手杖,在两根柱子清冷的影子里等着。我想你不会来了。

门卫室窗户附近的一根柱子旁有一个小货摊,摆着明信片、交通图、呈扇形摊开的彩色照片。货摊旁有一张小凳,上面坐着一个晒黑的小老太太,短腿,胖身材,圆脸上长着雀斑。她也在等。

我心想,我和这老太太不知谁会等得时间更长,要等的人哪一个会先到——她的顾客,还是你。行人不停地走过,有的人走过去时朝明信片瞅上一眼。遇到这种情况,②老太太总是绷紧每一根神经,两只亮闪闪的眼睛盯住来人,仿佛在传递她的想法:买吧,买吧……可是对方迅速瞥一眼,便走了过去。老太太好像并不在乎,垂下眼睛,重新看起放在腿上的那本红皮的书来。

我以为你不会来了。但我还是等着你,从来不曾这样等过。我竭力想象你正走过来,趁我没看见就走到我跟前了。我只要再往拐弯处看一眼,就会看见你的海豹皮外衣,就会看见你帽檐上的黑色丝带。但我故意不往那边看,舍不得刚才自欺欺人的想象。

一阵冷风袭来。老太太站起身来,她上身穿的是一种腰部打褶的黄丝绒夹克衫,下身是褐色的裙子。她戴顶小圆帽,脚上穿一双破旧的粗布短靴。这会儿她正忙着整理她的货摊。

已经过去一个钟头了,也许不止一个钟头。我怎能相信你会来呢?③不知不觉间天空浓云密布,要来一场暴风雨了。行人走得更快,弓起背,扶住帽子。现在你要是来了,那可真成奇迹了。

老太太往书里夹了张书签,停下来仿佛陷入了沉思。我猜,她是在幻想从阿德隆饭店出来一个富有的外国人,买了她摊子上的所有小物品。她穿那么一件丝绒夹克衫,想来也不是很暖和。你可是说好了要来的呀!我记得电话上说的话,记得你那如影子一般消失了的声音。我多么想见到你!狠心的风又刮了起来。我拉起了衣领。

突然门卫室的窗子开了,一位绿衣卫兵叫老太太过去。她赶快爬下凳子,挺着肚子朝窗口跑去。那卫兵不慌不忙地递给她一个热气腾腾的杯子,然后合上窗扇。老太太小心翼翼地端着杯子,回到她的凳子上。从杯口粘着的一圈奶皮来看,那是一杯牛奶咖啡。

这时她喝了起来。我从来没见有人喝咖啡喝得如此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她忘了她的小摊,忘了明信片,忘了寒风,只是一门心思地一点一点细细品尝,她完全消失在她的咖啡中了——这情形倒像我一样,忘记了自己的等待,只管看她那双幸福得迷迷瞪瞪的眼,看她那双手紧紧捧着咖啡杯。一股看不见的甜蜜暖流注入我的心田。我的灵魂也在喝咖啡,也在取暖。她喝完了,然后站起来,走到窗子边去还杯子。但走到一半,她停住了,双唇一收,露出个淡淡的微笑。她快步折回货摊,抽出两张彩色明信片,又快步走到窗子前,轻叩玻璃。窗子打开了,一只绿袖子滑了出来。她把杯子连同明信片递进窗户里,连连致谢。卫兵翻看着明信片,转身离开窗户,反手缓缓关上窗扇,走到屋子里面去了。

这时我突然明白,世界原来充满关爱,我周围的一切都深怀仁慈之心。在我和天地万物之间,有着幸福的纽带。我明白了,我想从你身上找到的欢乐并不只隐藏在你身上,还在我周围无处不在:在街上匆匆的声音中,在意外翻起的裙裾上,在雨意欲滴的秋云中。我明白了,这世界并不是一场争斗,也不是弱肉强食的偶然事件,而是光明亮堂的快乐,是仁慈之心的颤动,是一件赠与我们、尚未被打开欣赏的礼物。

我没必要再等下去了。我沿着逐渐暗下来的街道离开了,遇上过往行人,便往他们脸上悄悄观瞧,捕捉笑容和意想不到的小动作——一个小姑娘往墙上投球,小辫子一翘一翘地跳动;一匹马略带紫色的椭圆形眼睛里映出忧郁的天空。我捕捉一切,搜集一切。饱满的雨点斜斜落下,越来越密,我想起我工作室的凉爽、安逸,想起我已经塑好的肌肉、前额、缕缕头发。④一想到要做雕塑,我的指头不由得痒痒起来。

天黑了,雨也大起来。每拐一个弯,风就呼啸着问候我。这时一辆有轨电车叮当驶来,车窗闪着琥珀色的亮光,车厢里挤满黑色人影。电车开过时我跳上车,擦干被雨淋湿的双手。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你”通电话,“你”的声音显得遥远,既呈现了“我”内心的焦虑与急切,也暗示下文“你”最终不来的结果。
B.“我”在城门拱顶下等待时,看到上班族们行色匆匆,脸色疲惫,显示出生活节奏的紧张,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
C.老太太津津有味地品尝咖啡,我全神贯注地观察老太太,她的这种沉浸状态让我忘记了等待,开始感受到生活带来的甜蜜。
D.“我”在回家的路上捕捉一切,搜集一切,“投球的小姑娘”“紫色眼睛的马”等生活情境透露出了此时“我”心情的变化。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我”因思念“你”而一夜未眠的疲惫状态。
B.②句的“绷紧”“亮闪闪”“盯”等词语,描写出老太太迫切出售明信片的心理。
C.③句处的自然环境描写,既能够衬托“我”此时的心情,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④句与前文“我只会塑像”呼应,体现“我”热爱雕塑事业,并从中获得快乐。
3.“我”从开始的坚持等待到最后决定不再等待,造成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24-05-25更新 | 1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1944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孩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到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
B.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抗日情绪高涨,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并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才是男儿死所。
C.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表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凉”、“沉重”等词语则表现出大家内心对局势的担心。
D.日寇入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甚至出言讽刺,表现出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过队伍”时,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写路面不堪重负;写嵋和玮谈话时引用了古人诗句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惨烈。
B.小说塑造人物时,语言能契合形象。“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我们决不投降!”表现出秦校长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韧不屈的形象特征。
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
D.小说行文中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儿,又写了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
3.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秋风”极富意味,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4.有人这样评价宗璞的小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创痕”,虽不直接描写战斗画面,只叙写后方生活状况,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深刻影响。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2022-03-20更新 | 2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