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余华(1960-)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2 题号:194110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活着(节选)

余华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

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

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

爹,我走不动了。

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说:

爹,我腰疼得不行了。

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嗖嗖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

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到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

娘,娘。…

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背脊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出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

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

文本二:

活着(节选)

张先   许绿伦

[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

福贵谁料凤霞会出事呢,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幕后一个婴儿的啼哭传来。随即,婴儿的哭声变成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苦根的声音):我记得我出生后,爹的表情很奇怪,我被紧紧地抱着。旁边还有一个白头发红眼睛的人。你们说我不可能记得这种事,我不是乱说的,是真的记得呦!因为,爹在哭!爹和那个人喊着‘凤霞!凤霞!’,凤霞是谁呢?凤霞是我娘,我的眼睛睁开了,娘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

[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

福贵   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我爹和我娘最先熟了,如果他们都算是枯黄的老叶子,那么有庆和凤霞,他们是还泛着青色光泽的嫩枝,他们怎么也像是被割下的稻谷一样,与田野断开联系,被踩进泥沼。而我,只能像一只傻头傻脑的青蛙……所能做的,只是围在他们身边呱呱地叫。(模仿青蛙叫)呱呱,呱呱!

二喜   (停住脚步)爹,您上车吧。

福贵   呱呱,呱呱!

二喜   您怎么了,肚子疼?

福贵   我太重,二喜,你都几天没合眼了,撑不住。

二喜   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

福贵   二喜呀,人世间有很多事都强求不来的,人要是有缘,就应该惜福了。

[抱在福贵怀中的苦根突然哭了起来。福贵手忙脚乱。]

二喜   没娘的娃娃哭了!

福贵   我上去,我上去。娃娃离他的娘近了,就不会哭。(上板车)

[苦根的啼哭停止,二喜艰难地拉车前行。]

[苦根的声音:那天晚上,风吹得很冷,我被一个人紧紧地搂在怀里,脸上感到一滴滴的凉意,外公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落到我的口中。咸咸的,还带着烟味。]

二喜   爹,别再伤心了。

福贵   我对不住你,二喜,我们都被老天爷骗了!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就死在这,凤霞也死在这,是爹没找对地方。

二喜   爹,徐家没对不住我,我们有了儿子,我们都算是有福的人,惜福,惜福哦!(蹲下)爹,我只是走不动了,腰疼得不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除了写凤霞的离世之外,还写到有庆的死亡,这种死亡元素的重复出现,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活着的艰难、生命的可贵。
B.在妻子凤霞难产之际,二喜向医生求救“大的”,可以看出他俩夫妻情感深厚,也表现出二喜在悲剧命运笼罩之下的无奈选择。
C.文本二开头福贵的两次独白,流露出福贵因凤霞突然去世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之情,也反映出福贵对二喜的同情与怜爱之心。
D.“我”看到家珍在家眼睛呆滞,也不掉泪水,可见她的灵魂没有“活着”,对生无所依,对死无所惧,对凤霞的死亡表现淡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凤霞去世和埋葬的当天都出现雪,这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前后形成照应,显示出作者颇具匠心的构思。
B.文本二中舞台说明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为福贵和二喜的对话提供时空和布景的说明,还可以解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
C.两个文本的语言都形象生动,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充分体现出小说和戏剧的表达追求。
D.襁褓中的苦根会说话,这一内容并非实写,而是剧本的想象,剧本借助想象表现出凤霞去世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
3.结合文本一、二,请从语言和情节两方面概括分析剧本改编的特点。
4.余华在《活着》的一篇序言中坦言:“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没有任何阻挡”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这天下午,秋天的阳光照耀着这个男孩,他的双手被反绑到了身后,绳子从他的脖子上勒过去,使他没法低下头去,他只能仰着头看着前面的路,他的身旁是他渴望中的水果,可是他现在就是低头望一眼都不可能了,因为他的脖子被勒住了。只要有人过来,就是顺路走过,孙福都要他喊叫:

我是小偷。

孙福坐在水果摊位的后面,坐在一把有靠背的小椅子里,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男孩。他不再为自己失去一只苹果而恼怒了,他开始满意自己了,因为他抓住了这个偷他苹果的男孩,也惩罚了这个男孩,而且惩罚还在进行中。他让他喊叫,只要有人走过来,他就让他高声喊叫,正是有了这个男孩的喊叫,他发现水果摊前变得行人不绝了。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

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说到这里,孙福响亮地问男孩:你以后还偷不偷?

男孩使劲地摇起了头,由于他的脖子被勒住了,他摇头的幅度很小,速度却很快。

你们都看到了吧?孙福得意地对他们说。

这一天的下午,男孩不停地喊叫着,他的嘴唇在阳光里干裂了,他的嗓音也沙哑了。到了黄昏的时候,男孩已经喊叫不出声音了,只有咝咝的摩擦似的声音,可是他仍然在喊叫着:

我是小偷。

走过的人已经听不清他在喊些什么了,孙福就告诉他们:

他是在喊‘我是小偷’。

然后,孙福给他解开了绳子。这时候天就要黑了,孙福将所有的水果搬上板车,收拾完以后,给他解开了绳子。孙福将绳子收起来放到了板车上时,听到后面扑通一声,他转过身去,看到男孩倒在了地上,他就对男孩说:

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东西?

说着,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渴交加,精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躺在地上,①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②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他们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

1.下列对文中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福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他不再因为苹果被偷而恼怒,他要让男孩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B.孙福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路人男孩偷苹果的事情,是因为他意识到他拥有对男孩的裁判权力。
C.围观者们没有阻止孙福的行为,他们显然不是故意在为难孩子,而是为了正义,为了道德,为了良心。
D.男孩的右手中间的手指已经翻过来和手背靠在一起,此刻男孩的身心经历了非人的折磨。
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小说更加接近真实,作者在作品中善于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
B.作者用他的神来之笔,把复杂的问题简而化之,用冷静客观的笔锋为读者讲述一个最平凡不过的抓小偷的故事。
C.作者直接引用人物原话,故意把自己与故事人物和读者隔离,让读者实现凭借自己所见所闻完成对主题思想的构建过程。
D.小说如实转述孙福和围观者的直接对话,带给读者亲身经历的现场感,摒弃了他人间接引用话语时可能夹杂的再加工因素。
3.小说开头描写男孩被捆绑的细节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中两处划横线的句子含义深刻,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2023-09-20更新 | 3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脑袋又塞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

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

现在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新鲜复杂的世界,我只是一个在年龄上迈入成年而在心理上却还是充满童真的少年。
B.“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说明“我”对于此次的远行并未预设目的地,这是一场没有方向的远行。
C.在经历一系列不合情理的“糟心事”后,“我”坐回汽车,孤独而又痛苦,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段彻底失败的旅程。
D.当“我”奋不顾身阻止抢劫苹果的山民时,司机却看笑话似的袖手旁观;因为他明白面对暴力群体,弱小的抗争是徒劳无力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出门远行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用倒叙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也给小说增加了一抹亮色。
B.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充分体现重复的特点,不仅中心事件如“寻找旅店”和“遇到汽车”贯穿始终,而且还有细节上的重复。
C.小说中青春初旅的兴奋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引人深思。
D.语言的陌生化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写刚长出的胡须“迎风飘飘”,超乎寻常的夸张表达,让人感受到少年即将远行的快乐。
3.先锋派小说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特点,解释文中多次出现的“旅店”的多重含义。
4.“突发事件”往往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动力,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火烧草料场”、《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等,这篇小说里的“抢苹果”也是一个“突发事件”,结合全文,探讨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2023-06-26更新 | 3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许玉兰嫁给许三观已经有十年,这十年里许玉兰天天算计着过日子,她在床底下放着两口小缸,那是盛米的缸。在厨房里还有口大一点的米缸,许玉兰每天做饭时,先是揭开厨房里米缸的木盖,按照全家每个人的饭量,往锅里倒米,然后再抓出一把米放到床下的小米缸中。她对许三观说:“每个人多吃一口饭,谁也不会觉得多;少吃一口饭,谁也不会觉得少。”

她每天都让许三观少吃两口饭,有了一乐、二乐、三乐以后,也让他们每天少吃两口饭,至于她自己,每天少吃的就不止是两口饭了。节省下来的米,被她放进床下的小米缸。原先只有一口小缸,放满了米以后,她又去弄来了一口小缸,没有半年又放满了。米放久了就要长出虫子来,所以床下两口小缸里的米放满以后,许玉兰把它们倒进厨房的米缸里。然后,她坐在床上,估算着那两小缸的米有多少斤,值多少钱,她把算出来的钱叠好了放到箱子底下。这些钱她不花出去,她对许三观说:“这些钱是我从你们嘴里一点一点掏出来的,你们一点都没觉察到吧?”她又说:“这些钱平日里不能动,到了紧要关头才能拿出来。”

许三观对她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说:“你这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许玉兰说:“话可不能这么说,人活一辈子,谁会没病没灾?遇到那些倒楣的事,有准备总比没有准备好。聪明人做事都给自己留着一条退路……”“再说,我也给家里节省出了钱……”

许玉兰经常说:“灾荒年景会来的,人活一生总会遇到那么几次,想躲是躲不了的。”

当三乐八岁,二乐十岁,一乐十一岁的时候,整个城里都被水淹到了,水灾过去后,荒年就跟着来了。刚开始的时候,许三观和许玉兰还没有觉得荒年就在面前了,他们只是听说乡下的稻子大多数都烂在田里了,后来到城里来要饭的人越来越多,许三观和许玉兰这才真正觉得荒年来了。每天早晨打开屋门,就会看到巷子里睡着要饭的人,而且每天看到的面孔都不一样,那些面孔也是越来越瘦。

城里米店大门有时候开着,有时候就关上了,每次关上后重新打开时,米价就往上涨了几倍。没多久,以前能买十斤米的钱,只能买两斤红薯了。丝厂停工了,因为没有蚕茧;许玉兰也用不着去炸油条了,因为没有面粉,没有食油;学校也不上课了,很多饭店都关了门。

“好在床底下还有两缸米……”许玉兰说:“从今天起,我们不能再吃干饭了,我估算过了,这灾荒还得有半年,要到明年开春以后,地里的庄稼都长出来以后,这灾荒才会过去。家里的米只够我们吃一个月,如果每天都喝稀粥的话,也只够吃四个月多几天。剩下还有一个多月的灾荒怎么过?总不能一个多月不吃不喝,要把这一个多月拆开了,插到那四个月里去。趁着冬天还没有来,我们到城外去采一些野菜回来,野菜撒上了盐就不会烂,起码四五个月不会烂掉。家里还有一些钱,我藏在褥子底下,这钱你不知道,是我这些年买菜时节省下来的,有十九元六角七分,拿出来十三元去买玉米棒子,能买一百斤回来,把玉米剥下来,自己给磨成粉,估计也有三十来斤,玉米粉混在稀粥里一起煮了吃,稀粥就会很稠,喝到肚子里也能觉得饱……”

许三观对儿子们说:“我们喝了一个月的玉米稀粥了,你们脸上红润的颜色喝没了,你们身上的肉也越喝越少了,你们一天比一天无精打采,好在你们的小命都还在。你们到邻居家去看看,再到同学家里去看看,每天有玉米稀粥喝的已经是好人家了。你们整天都在说饿、饿、饿,就是因为你们每天还出去玩,你们一喝完粥就溜出去,我叫都叫不住。从今天起,喝完粥以后都给我上床去躺着,不要动,一动就会饿,你们都给我静静地躺着,我和你们妈也上床躺着……我不能再说话了,我饿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我刚才喝下去的稀粥一点都没有了。”

许三观一家人从这天起,每天只喝两次玉米稀粥了,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别的时间全家都躺在床上,不说话也不动。一说话一动,肚子里就会咕咚咕咚起来,就会饿。不说话也不动,静静地躺在床上,就会睡着了。于是许三观一家人从白天睡到晚上,又从晚上睡到白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城市人的视角来写农村的饥荒,或是巷子里要饭人的变化,或是丝厂停工、饭店关门,无一不是农村闹灾的侧面再现。
B.作者善用“早晨一次,晚上一次”这种类似反复的句式,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事语言,均不例外,有增强画面感之实,却无繁复之嫌。
C.小说开篇许三观对妻子做法不以为然,文末却说“每天有玉米稀粥喝的已经是好人家了”,写出许三观的知足及对妻子未雨绸缪的崇敬。
D.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日常生活画面为主体,展现以许三观一家为代表的老百姓的生活,同时又映射着历史。
2.意大利《日报》评价“这部小说是一出悲喜剧,使人悲喜交加。”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主题。
3.小说中人物语言的描写占了很大比重,请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2021-03-30更新 | 1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