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沈从文(1902-1988)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9562298

阅读《边城》节选内容,完成小题。

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情绪,轻轻地说:“在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但在心里却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在心里答着:“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些什么!”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祖父是一个在自然里活了七十年的人……他为翠翠担心。有时便躺到门外岩石上,对着星子想他的心事。他以为死是应当快到了的,正因为翠翠人已长大了,证明自己也真正老了。无论如何,得让翠翠有个着落。翠翠既是她那可怜母亲交把他的,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方不委屈她?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1.下列对《边城》节选文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小城茶峒。
B.翠翠已经长到情窦初开的年龄。
C.翠翠正为做谁的新嫁娘而忧愁。
D.祖父很想帮翠翠找到她的幸福。
2.下列对《边城》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唤起翠翠对“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的回忆。
B.祖父提到了天保送的肥鸭子,既在暗示翠翠天保对她有情,又在试探翠翠的心意。
C.“大鱼会吃掉你”用了傩送曾跟翠翠开的玩笑,祖父以此试探翠翠对傩送的态度。
D.从祖孙对话看,祖父暗示翠翠要嫁给一个不会委屈她的人,这个人就是天保大老。
3.祖父提起与天保和傩送相关的往事,翠翠的不同反应分别体现了她怎样的心理?请结合节选文段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

沈从文

哲学硕士张六吉,长江中部某处小地主的独生子,年龄恰满二十岁,那年正是“五四运动”的一年。他觉得在小城里呆毫无意义,弄了一笔钱,离开了家乡。

他出外目的在寻求知识,十多年来所得到的知识,当真也不少了。凡是好“知识”他差不多都知道了。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又出国,在某国一个极负盛名的大学里得了学位。他的论文为“人生哲学”,他的学问成就,是那大学研究院一个导师尽力指导的,那是个世界知名的老博士。他信仰这个人如一个神。

他想把自己所学贡献社会,一时却找不着相当工作。他心想不如回到我那个“野蛮”家乡吧。他记起家乡有点忧郁,以为一面是一群毫无教育的乡下人,一面是他自己。要说话,无人了解;有意见,无人来倾听。他觉得孤独。

离家乡三天路上,见一坝山田中有个老农夫在锄草,大路旁树阴下却躺了个青年男子,从从容容在那儿睡觉。他同那老农攀谈:“天气热,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不休息休息?”

“要吃的,无办法,热也不碍事!”

“你怎不要那小伙子帮一手,却尽他躺在树阴下睡觉?"

那老的仍然同先前一模一样的,从从容容的说道:“他死了,扎前一会儿被毒蛇咬死了。”

他吓了一大跳,细看躺下这一个,那小子鼻端上有个很大麻苍蝇。果然人已死掉了。赶忙问:“这是谁?”

老农夫用手抹了抹额上汗水,走过树阴下来吸烟。“他是我的儿子。”说时,把苍蝇逮住了,摘下一张桐木叶,盖到死者脸上去。

“是你的儿子!儿子死了你不哭,你这个老古怪!?”

老农夫像是自言自语:“世界上哪有不死的人,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一死也就完事了。人死了,我坐下来哭他,让草在田里长,好主意!”他看到老农夫的样子,要再说几句话也说不出口,老农夫却又下田赶活去了。张六吉临走时,老农夫说:“你过前面寨子,第三家门前有个土坪坝,是我的家。我姓刘,名叫老刘,见我老婆就便告她一声,说冬福死了,送饭时送一个人的饭。”他想,“你这老糊涂老古怪!儿子被蛇咬死了,满不在乎,还有心吃中饭,还吝啬另一个人的中饭!”

到土坪坝里,看到两个妇人正在磨石旁磨碎豆子。他问两个妇人,刘家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妇人说自己便是刘家人,问有什么事。“我只是来传个话儿。”他说得那么从容,“你们家儿子被蛇咬死了!”

他看看两个妇人又说下去,“那小伙子被蛇咬后死在大路旁,你们当家的要我捎个信来……”两个妇人听了,颜色不变,答应了一个“哦”字,仍然不离开那磨石,还是把泡在木桶里的豆子,一瓢一瓢送进石孔里去,慢慢的转动那磨石。

那份从容使传话的十分不平。他说,“你们不相信我的话?你们去看看,是不是当真有个人死在那里!”

年纪老些的妇人说,“怎不相信?死了的是我儿子,不死的是我丈夫。两人下田一人被毒蛇咬死了,这自然是真事!”

“你不伤心,这件事对于你一定——”

“我伤什么心?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人死了,我坐下来哭,对他有何好处,对我有何益处?”

那老年妇人进家里去给客人倒水喝,他问那个年轻的妇人,死者是她什么人。

“他是我兄弟,我是他姐姐。”

“你是他姐姐?同气连枝的姊弟也不伤心?”

“我为什么伤心?我问你……”

“你为什么不伤心?我问你。”

“爸爸妈妈生养我们,同那些木簰完全一样。入山斫本,缚成一个大筏。我们一同浮在流水里,忽然风来雨来,木筏散了,有些下沉,有些漂去,这是常事!”

一会儿,来了一个年纪二十来岁的乡下人,女的向那男子说:“秋生,你冬福哥哥被蛇咬死了,就是这个先生说的。”

那小子望了望张六吉,“是真的假的?”

“真的!”

“那真糟,家里还有多少事应当做,不小心给一条蛇咬死!”

张六吉以为这一家人都不近人情,只这后生还有点人性看看后生神气很惨,以为一定非常伤心。

“你难受,是不是?”

“他死了我真难受。”

“怎么样?你有点……”

屋后草积下有母鸡生蛋,“咯咯大”只是叫,年轻的妇人拖围裙擦手赶过屋后取热鸡蛋去了。后生望望陌生人,悄悄说:“他不能这时就死,他得在家里做事,……我那糊涂哥哥死了,把我们计划完全打破了……”他说明这件事原是两人早已约好了的。

他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不用问,反正这件事使张六吉听到吃了一大惊。乡下人那么诚实,他不能不相信那乡下人说的话。他心想,“这是真的假的?”

临走时他自言自语说,“这才是我要学的!”到了家乡后,第一件事是写信给他那博学的先生说:“老骗子,你教我十来年书,还不如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人聪明。你所知道的全是活人不用知道的,人必需知道的你却一点不知道!”第二件事是把所有书籍全烧掉了。

他就留在那个野蛮家乡里,跟乡下人学他还不曾学过的一切。不多久,刘家那小子来找他,两人就走了。走到哪儿去,别人都不知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主线故事是张六吉回乡奇遇,叙事遵循时间脉络,以第三人称为叙述主体,向读者展示了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风俗人事。
B.“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小说借人物之口表现农民生活的艰难,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C.刘家后生对张六吉说了什么,读者不得而知,但此后张六吉写信骂先生、烧书、出走,说明两人交流的内容促进了张六吉知识观的转变。
D.小说突破常规的写法,没有严谨的结构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呈现给读者的是乡村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2.主人公张六吉获取知识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局有哪些必然性?蕴含作者怎样的深意?请简要分析。
2022-05-22更新 | 1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

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嘴宜于泊船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凡是可以泊船的地方早已被当地渔船占去了。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大石头,结果这只小船,还是不能不同许多大小船只一样,在正当泊船处插了篙子,把当作锚头用的石碇抛到沙上去,尽那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船上。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冻的。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

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这时节天气太冷,大门必已上好了,屋里一隅或点了小小油灯,屋中土地上必就地掘了浅凹火炉膛,烧了些树根柴块。火光煜煜,且时时刻刻爆炸着一种难于形容的声音。火旁矮板凳上坐有船上人,木筏上人,有对河住家的熟人。且有虽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年过七十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的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或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屋主人有退伍的老军人,有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寡妇,借着火光灯光,可以看得出这屋中的大略情形,三堵木板壁上,一面必有个供奉祖宗的神龛,神龛下空处或另一面,必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这些人各用一种不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边,逗留过若干时间。这些人离开了此地后,在另一世界里还是继续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发生关系以外,与一同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却仿佛便毫无关系可言了。

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牌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是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羊还固执地鸣着。远处不知什么地方有锣鼓声音,那一定是某个人家禳土酬神还愿巫师的锣鼓。声音所在处必有火燎与九品蜡照耀争辉。眩目火光下必有头包红布的老巫师独立作旋风舞,门上架上有黄钱,平地有装满了谷米的平斗。有新宰的猪羊伏在木架上,头上插着小小五色纸旗。有行将为巫师用口把头咬下的活生公鸡,缚了双脚与翼翅,在土坛边无可奈何的躺卧。主人锅灶边则热了满锅猪血稀粥,灶中正火光熊熊。

邻近一只大船上,水手们已静静的睡下了,只剩余一个人吸着烟,且时时刻刻把烟管敲着船舷。

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

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人细语着,我心想,第二天我一定可以看到邻船上那个人上船时节,在岸边雪地上留下那一行足迹。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见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

(有删改)

备注:《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他和张兆和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正是根据这些书简写成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时令、天气与泊船过程,描绘岸边的景致,渲染了鸭窠围岸边迷蒙枯寂清冷的氛围。
B.棉被又冷又硬,可见水手的生活条件艰苦;睡觉、抽烟、喝酒、烤火、聊天等,表现出水手生活的寂寥单调又不乏生活原味。
C.那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让沈从文感受到各色湘西人的气息,且不能自己地去揣想他们后来的命运。
D.文中通过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地呈现出水上人的生活状态,寄寓着作者对普通人际遇命运的深刻理解。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船”是贯穿文本的标识物,身为叙述者的“我”始终在船上,对鸭窠围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刻绘入微,细节生动饱满。
B.不同于其他游记散文侧重于时间层面的线性描述,本文只将视角转向空间,在多个景物的转换中展现作者自由而灵活的审美趣味。
C.文章半写景物,半叙人事,全篇在人与自然契合的背景上动人地展现了这一方水上人“也是眼泪也是笑”的苦乐人生。
D.沈从文笔下的声音,沿袭了古典诗歌中对声、光的重视,由声、光而引发对于周边环境的想象,并以此谱写了一首湘西之歌。
3.小羊的鸣叫引发了“我”的哪些忧郁,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4.沈从文在《湘行书简》中写道:“历史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5-23更新 | 1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毛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为人性情忠诚而快乐,爱清洁,又惜物不浪费,所以在一家中极得力,受一家重视。这点重视为王嫂感觉到时,引起她的自尊心,事情便做得更有条理。

王嫂的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孩子虽是她唯一宝贝,可并不娇惯,守规矩,从不胡乱花钱。王嫂的女儿出嫁后生孩子喝不干净的水死掉了,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

这家里同别的人家一样,有鸡,有狗,有猫儿。这一切统由王嫂照管。她看见横蛮霸道的大公鸡欺侮小母鸡时,就追着那公鸡踢一脚,一面骂着,“你个良心不好的扁毛畜生,一个小小肚子吃多少!我打死你!”公鸡还是大模大样不在乎,为的是这扁毛畜生,已认识了王嫂实在是个好人。每天大清早,家中小黑狗照例来追逐公鸡玩。到后真正来援救解围的,照例只有王嫂一人。小狗尽管挨骂,挨打,小狗心中还是清楚明白,一家中唯有王嫂最关心它。

下半天是她洗衣的时间,衣服虽不少,她倒不慌不忙的做去。事情永远做不完,可并不使她懊恼。一面搓衣一面间或还用本地调子唱唱歌,喉咙窄,声调十分悦耳。偶然为主人听到时,要她好好唱下去,就觉得害臊,把个脸羞得红红的,决不再开口。

一切事都简单具体,使这个简单的人生活下来觉得健康而快乐,世界虽不断的在变,人心也在变,鸡狗好象都在变,唯有这个乡下进城的农妇,人生观和希望,却始终变得不怎么大。

三月后城区经常有空袭警报。警报来时,王嫂一面笑一面说:“先生,来了来了,快走快走!”说话得极少,主要表示倒是她并不怕。为什么不怕?孔子遗教在这颗简单的心上有了影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这一次情形不同一点,三点左右竟真有二十七架飞机排队从市空飞过。到飞机场投了弹。飞机的样子,声音,轰炸消息,共同在王嫂脑子中产生一个综合印象。

这件事也就过去了。第二天到了下午,小狗忽然狂吠起来。原来那个在茶业局当差的小儿子来了。小孩子脸黑黑的,裤子已破裂,要他母亲给缝补缝补。

“福寿,你走哪里来?” 孩子说:“我从近日楼那个法国甘美医院来。”

“昨天警报你在哪里?” 孩子说:“我在河甸营。”

这一来王嫂呆住了。“你怎么到飞机场去。日本飞机不是把河甸营炸平了吗?炸死好多好多人。你去看热闹!有什么好看的!”

“我有事去。飞机来了,丢下十二个炸弹,三个燃烧弹,房子烧了,倒了,我前前后后是人手人脚。土把我埋了。有人摸我还有一点气,汽车装我到甘美医院。今天九点钟我醒回来了,他们说王家孩子,你回家去吧,你妈找你!他们说我真命大,全身没有伤,死里逃生的。”

孩子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毫不觉得可怕。坐在他母亲洗衣盆边,裤子破了一个大裂口,把手抹抹,瘦瘦的腿子全裸露出来了。王嫂声哑了,“咦,咦,咦,你不炸死!你看到死人?看到房子倒了烧起来?你看到人手人脚朝天上飞?人家抬你到医院去,九点钟才醒。回去主任骂不骂你?来,我看看你裤子!”

小孩子走到她身边去,她把破裤子一拉,在孩子精光光的瘦臀上巴巴的打了三下。“你不怕死?我自己打死你,省得吃水缸大炸弹五马分尸!”小孩子却嘻嘻笑着,看看母亲的眼睛,已湿莹莹的了。

孩子说:“我不怕日本,我长大了还要当兵去!”

王嫂一面拉围裙抹眼角,一面生气的说:“好,你当兵去,人家让你豆子大人当兵去,老鸦看你以为是耗子,叼你上天去!”

王嫂不再同孩子争辩了,赶忙去取针线给孩子缝裤。把针线取来,坐到小竹椅边时,又拍打了孩子几下,孩子却感到一种爱抚的温情,问他母亲:“娘,你怕不怕?”

“咄,我怕什么?天在头上。”

她看看天,天上蓝蓝的,有一团团白云镶在空间。恰有三只老鸦飞到院中树枝上停下来,孩子一拍掌,老鸦又飞去了。王嫂把裤子缝好后,用口咬下那点线头,把针别到头髻上去,打抱不平似的,拉住孩子脏耳朵说:“你当兵去,老鸦就叼你到树上去。福寿,你能当兵?”孩子不作声,只快乐的微笑。孩子走后,家中人知道了这件事,都以为王嫂人好,心好,命好。

王嫂不作声,只是微笑。到晚上,却悄悄的买了些香纸,拿到北门外去烧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王嫂的情况,点明王嫂的身份,说明王嫂和主人一家相处融洽。
B.王嫂的儿子在城西当差,他一来,王嫂就骂骂,这是因为王嫂怕他学坏。
C.王嫂反复提到老鸦把儿子叼走,是为了表明儿子的瘦弱,表现了她的迷信思想。
D.小说详细叙述了儿子遇险的经过,为孩子要当兵抗日的朴素愿望做铺垫。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王嫂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3.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2020-07-03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