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00 题号:197385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故乡的烟火

冯积岐

我两年没有回故乡岐山了,有发小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只能搪塞:远,不方便。其实,坐车才两个多小时,况且,有高速公路,有高铁。地理上的距离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可以用遥远来形容,心的距离是无法计算、难以形容的。坦诚地说,我和故乡心远了。

我必须承认,我习惯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不习惯故乡的恬静和安闲;我习惯了城市的雾霾和暧昧,不习惯故乡的清爽和纯粹;我习惯了城市的忙乱和繁复,不习惯故乡的从容和简单。城市生活的习惯,一刀一刀地削砍着我对故乡积累的情感。人的习惯太可怕了。就像波浪冲刷堤岸,一天天,一年年,连石头也会被咬碎的,何况人?

暮春初夏时节,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岐山县陵头村。陵头这个村名,曾经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也给我们村老实纯朴的农民们带来了虚空的自傲和毫无实际意义的荣耀。只有埋葬皇族的地方叫陵,而平民百姓的埋葬地即使是一块宝地,也只能叫坟墓。我们村的人,住在什么人的陵头上?答案是,我们村就在西周皇族的陵地附近。由此,我们村里的人断定,陵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感受到的是当下,我呼吸着故乡清新的空气,让故乡的气息充盈我的血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故乡是由气息、色彩和声音构成的,即使挂在墙上的一根鞭子、立在院子里的一把镢头上,也洇漫着故乡特有的气息,这种气息,难以命名,却十分饱满,它是故乡的内涵。

小麦正在扬花,油菜结了荚。放眼望去,田野上浓郁的绿色,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得天空是绿的,空气也是澄明的绿。庄稼、青草、树木默默地伫立,故乡是一片静态。这个时候的故乡,只能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行走在故乡的田间土路上,双脚被路两边的青草淹没了,咬住了。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渴望,挥动镰刀,割它几捆子,背回家。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一把青草也很难在路边寻觅到,青草还没长到一拃高,就被人割走了。现在,任凭青草疯长,不要说没有人割它,村里人恐怕想也不会想到,它可以喂猪喂牛;不要说家家户户不养猪不养牛,村里人恐怕连割青草的镰刀、捆青草的绳子也没有了;不要说没有收留镰刀和绳子,连常用的铁锨、镢头、锄头、木叉、簸箕、竹筛子等农具也看不到了。他们有的是电视、电脑、电冰箱和空调。我能掂量到,故乡变轻了,变简单了,变现代了。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傍晚是一幅神秘而慵懒的图画,画卷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庄稼人把犁杖从潮湿的泥土地中拔出来,吆着牛,走上了回村子的土路;站在村街上的婶婶们,呼儿唤女的声音,和牛的叫声相呼应。随之,街道上便有了柴草燃烧的清香味儿,放下农具的女人们开始做晚饭,一缕一缕的白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伸上去,又弯下来,飘出村庄,和田野上的氤氲之气相融合,在麦田上空舒缓地游走,给傍晚的气息中增添了朦胧,增添了神秘——故乡似乎平添了几分难以解读的美好。

现在,我行走在故乡的傍晚,村街上的沉寂和城市里华灯初上的热闹形成强有力的反差。街道上空无一人,坚硬的水泥街道,显得空旷而沉闷。故乡仿佛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看起来也美,但却不在活物身上,但这也是我的故乡。当我丢掉历史的参照之后,我会习惯改变了面貌的故乡的,既然,我能习惯童年少年时的故乡,将来肯定也能习惯如今的故乡。

(选自《文化艺术报》,有删改)

文本二:

在作家们的笔下,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于是,故乡情结被物态化了,在散文中便成为一幅幅气韵生动、赏心悦目的图画,其色彩听凭作家们的情绪点染,或舒卷飘逸,或凝重沉郁,或清新爽目,或幽隐朦胧。作家周同宾当学生时常嫌家乡人憨地薄,而当他从城市中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作家在一种微醺的情绪中展开了对故乡的描绘。

对故乡沦肌浃髓的感受与深情必然产生浓郁的诗意,而诗意的流淌又必然借助高度情化的物象,诗情画意的境界由此而形成,这便是故乡情结在审美意义上的简单逻辑。故乡散文在取材上或讲述既往岁月,或描述童年生活的乐趣,或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先天就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中写道: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这棵驼背榕树给作家的印象最为深刻,儿时的游乐便由此而展开。作家对这棵榕树的分外有感情的回忆,难道不正是对故乡的苦苦追念吗?在故乡散文中,作家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亲切回顾,自然会撩拨我们的童心,让我们以此为参照去重温那彩虹般的岁月,并由此获得情感的释放和精神慰藉。

(选自王开志《泛论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故乡情结》,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借口“远,不方便”而难得回故乡,真正的原因是“我”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从而消解了那份积累起来的故乡情感。
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现在的故乡比作“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美好。
C.“我”回到故乡,看到了美好的景色,但故乡一片沉寂,需要用心去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D.以前,故乡路边青草难觅,现在青草疯长,农家连铁锨、锄头等农具都看不到了,表现出当下故乡生活的巨大变化。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说故乡的地名曾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但又说“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这句话意在突出“我”并不像村里人那样以故乡为傲。
B.“我”始终在历史的参照之中感受着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由热爱、自豪到忽视、疏远再到习惯的过程。
C.周同宾在学生时代嫌家乡人憨地薄,从城市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表现了他对乡村的喜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故乡题材的散文蕴含着对故乡独特的审美情趣,黄河浪散文中对“驼背”榕树的描绘,就体现了对故乡追念的审美情感。
3.文本一中叙写故乡过往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说“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郑獬

郑武文

我们郑氏一家,虽然百家姓中排名第七,可是几千年风云中名人达士并不很多,几乎屈指可数。只在大明一朝虽有下西洋的郑和与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却又都有皇帝赐姓一说。有人牵强附会,认为朱元章也可能本来姓郑,只因被蒙古人烧了族谱,以讹传讹,后又不好更改,才沿用姓朱。君不见我们族谱大都是明朝开始?前不可追。

单说郑家出的另外名人,却又把名字都取一个音。一个郑變,字板桥,做过滩县县令,为江南八怪之首,其是清朝,咱只讲宋青州历史,因此说另一个郑獬。郑獬,字毅夫,号云谷,今湖北安陆人。三十岁的时候,进京会试,张榜一看:全国第五,可以安心参加殿试了。他却感觉不屑一顾,在给主考官的答谢信中说:李广事业,自谓无双;杜牧文章,止得第五。横扫匈奴的李广,写出《阿房宫赋》的杜牧,那都是些举世无双的人物,都应该得第一的,就给个第五,以此表白自己:而跑在我这匹宝马前面的,都是些劣驹驽马……

主考官也是一位认为级别到了本事就到了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干部。他认真研究了郑獬的文章风格和笔迹,殿试卷子凡是认为与其相近的一律判作不及格。他心里一定一边咬牙切齿一边骂娘,一定要把这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小子赶出朝堂,要不以后还真是不好共事。谁知御批以后,揭开状元糊名一看:郑獬。

这样的人果然不好共事。在朝中磕磕绊绊干了十几年,功劳立了不少,犯错也是接二连三。公元1069年,47岁的郑獬被贬杭州,继而来到青州。

一日,益都县一枯井内发现一具女尸,显然已经死亡多时。虽是中秋天气,依旧炎热难耐,蚊虫鼠蛇横行,尸体已经严重腐烂。县令发出文书,让各处有失踪人口者前来相认。就近李家庄李缓根据衣饰认出是其母刁氏。县令怒斥李缓:你母亲既然失踪半月有余,你竟然不闻不问,也不去寻找?还在此哭哭啼啼,实为不孝之子!李缓唯唯诺诺,并不敢答话。县令又找来村里乡民问询,都道虽然李缓为人忠厚老实,其母刁氏却是仗着有个兄弟在京为官,平时骄横放纵、蛮不讲理,经常辱骂欺压乡邻,而且行为极不检点,因为寡居多年,在周围村庄有多个姘头,经常彻月不归,儿子怕遭受辱骂,也不敢说,也不敢问,也不敢管。

县令派人把案宗呈给郑獬,结论是深夜行走不慎落入枯井,无人发现救助继而身亡。郑獬合上案卷,发现并无疑点,准备月底一块儿上报。谁知益都县令又急匆匆跑来,说:刁氏一案,请先未结案,今有李村村民李有田前来投案自首,说刁氏是他杀的。

郑獬立即命人提审李有田,李有田战战兢兢,并不敢有半句隐瞒,详述了杀人经过:那日李有田正与妻子在自家地里收割谷子,刁氏从村外走来,看到谷子长势喜人,就撒泼说谷子是她家的,并从地头找出私挪的界石作证。李妻与她理论,虽说旁边的地块是刁氏家的,可这些谷子的确是李有田家的。刁氏蛮横,又说当初播错了种子,误种到李家田里,自然收成归她。

旁边也有劳作的乡邻给李有田作证,怎奈刁氏自恃其弟在京城做官,平时又撒泼惯了,不但不听劝告,还辱骂众人。最后又恼羞成怒,去暴打李有田的妻子。李有田前去劝架,忘记了手里拿着割谷子的镰刀,不小心刀刃正好滑到刁氏脖子上,误伤将其杀死……最后把尸体扔到就近一处枯井里,并盖上一些枯草等杂物,怎奈时间久了,不但恶味四散,而且被蛇鼠等啃嗤尸体弄去了杂草,才被过路人发现。李有田最后说:听说大人发现了尸体,又在侦破此案。小民日日惊心,夜不能寐,因此前来自首,还望大人可怜事出有因,网开一面。

案子也并不复杂,郑獬还真想网开一面,判他一个监禁充军之罪。怎奈刁氏之弟在京上奏朝廷,一直要求严惩凶手,李有田终究未能逃一死。

本来案子这么判也算公平公正,虽是误伤,毕竟也是杀了人。可此时正是变法时期,根据保甲法规定:十家为一小保,五十家为一大保,五百家为一都保。保内人犯事,知情不报者一律同罪!如此推算,当初劝架乡亲无人能免死罪。

郑獬却一意孤行,压下卷宗,坚持按律治罪,不搞株连,其余人等概不追究。又因为在青州对青苗法的实施也是阳奉阴违,一心为百姓着想,多次受到激进变法者的弹劾。

尽管皇帝爱惜其才华,偶尔给他打打马虎眼,但毕竟郑獬与主流官场的官员们性格格格不入。与其无力抗争,不如回家弄扁舟,写他的诗词文章,于是请求病退,回到自己的老家安州。

回去不久,他就积郁成疾,竟然真的病了。也许是天妒英才,因杜牧文章,止得第五成名的郑獬只活了五十年。而他一生清康,不但没有积蓄,而且简直是家徒四壁,就连入土为安的钱也没有,只好装在一口薄皮棺材里,寄居在安州的寺院里。就这么在风风雨雨里,又静静听了十年的暮鼓晨钟,直到膝甫做安州知州时,才用自己的俸禄让他与大地融为一体。

膝甫,字符发,探花出身,也曾做过青州知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百家姓排名谈起,谈到了郑氏名人颇少的状况,后又提到了明朝,得出了郑姓始自明朝的结论,有理有据。
B.主考官本来没想让郑獬考中,他想尽办法要将郑獬“赶出朝堂”;可皇上御批的状元却偏偏是郑獬,这大大地出人意料。
C.在审理刁氏被杀一案时,县令一开始简单处理,但在李有田投案自首后,县令又主动前去找郑獬,说明了案件的实情。
D.郑獬因为心怀百姓、不想株连众人、对青苗法阳奉阴违等原因而遭到弹劾,虽然皇帝赏识他,但他最终请求病退回家。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干部”一词颇具现代气息,细品整个句子之后可悟出作者的褒扬之情。
B.句子②不仅上承主考官对郑獬“不好共事”的猜测,又开启了下文相关内容的介绍。
C.句子③说明了郑獬判处李有田死刑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因为李有田毕竟杀了人。
D.句子④表现出了郑獬在辞官之后内心的抑郁与悲伤,他竟然因此而抱病在身了。
3.郑獬进京参加会试,考了“全国第五”之后,他的心理感受有哪些?请加以梳理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爱民、无畏、愤懑;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变通。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10-31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B.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C.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D.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漱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04-15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被时间打败的故乡

   

⑴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差点儿就是这样。通往老房子的3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

⑵实际上,5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

⑶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

⑷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1984年夏秋之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12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桔园。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

⑸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

⑹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我对这些人的记忆,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的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

⑺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⑻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们,先后成了“城里人”。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里,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林记忆。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光短浅和不识时务。

⑼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的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式的愚昧、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

⑽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

⑾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

⑿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苟延残喘。

⒀“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

⒁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我一度以为,逃离农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

⒂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败得溃不成军。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

⒃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

(选自2015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于故乡被时间打败始终感到无可奈何。
B.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都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C.作者将客观叙述描写和主观感受抒写相结合,笔调凝重深沉。
D.作者内心苦苦挣扎,对故乡被时间打败心有不甘。
2.第⒂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
3.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得知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家人与邻居争墙基地界的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家人,该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便拆墙,后退三尺让路。请联系这个故事与本文内容,简要说说本文第⑼段画线句子的内涵与张英诗句的内涵有何异同。
2017-11-02更新 | 1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