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6 题号:198061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特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作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火焰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我喜欢住在希楞柱里。我从小看到的房屋就是像伞一样的希楞柱,我们也叫它仙人柱。希楞柱很容易建造(砍上二三十根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崔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戳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图、外面苦上挡风御寒的围子,希楞柱就建成了。它的尖顶处有一个小孔,自然而然就成了火糖排烟的通道。我常在夜晚时透过这个小孔看星星。从这里看到的星星只有不多的几题、但它们异常明亮,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感到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史实以及唯美的爱情故事。②乌力楞:鄂伦春语音译,由通古斯语“乌力尔托”一词引申而来,意为“子孙们”。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③希楞柱:鄂温克人居住的圆锥形的帐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叙述者是一个鄂温克老人,小说开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确定了全书“苍凉自述”的叙述基调。
B.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先交代绝大多数鄂温克人搬离大山后,“我”和安草儿的生活境况,然后插入叙述下山的表决过程,最后讲“火种”的重要性。这样能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C.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含蓄、委婉、生动、形象,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气氛,将人与自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交代了“我”为什么不愿意迁离山林。
D.“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我”之所以不感到孤单,是因为“我”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灵性,草木、驯鹿甚至风和雨、雪都是“我”的朋友。
2.关于搬离大山的描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如果搬离大山,就会眼瞎、耳聋、腿瘸、不会喘气,“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可见大山是“我”的精神家园。
B.安草儿是不愿意离开大山的,虽然他把白桦皮放在了神鼓上。别人是毕恭毕敬地摆在神鼓上,安草儿是“顺手撒开”。他只是盲从,见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C.多数人选择下山过定居的生活,营地里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侵入并战胜原始文明的讽刺。
D.山上生活太艰苦了,简陋的希楞柱,不方便使用的火种,稀缺的酒、盐、糖、茶等日用品,使得达吉亚娜,玛克辛姆这样的年轻一代选择逃离森林,下山搬迁至新的定居点。
3.有人说小说中的“我”意义重大,既为情节服务,又是典型人物,还凸显了主题。请你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与大山相比,布苏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要求,但“我”拒绝了,这是为什么?“我”做得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踩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牺牲的小榕的铭记,对负伤战友的思念,对寻找部队的不放弃等,伍原的这些心理,体现出他对战友的深情和对革命的忠诚。
B.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无所畏惧地前行。
C.小说描写“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潜伏的危机”,为后文遇到“老乡”看到希望作张本。
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能辨是非,当他知道伍原的身份后,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本文如豆的灯光这一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希望,百合花则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
B.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C.小说中几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真实地写出了伍原心理变化过程,又把小说前后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使人物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笔调简明朴实,均不以跌宕曲折的情节取胜,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创作风格。
3.有人把文中画横线部分改写成以下语段,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没有石子、草棍、树枝和白粉,没留下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在灰蒙蒙的没有人烟的天地中,只有自己站在这里。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伍原的形象特点。
2024-01-21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跳马

路内

队伍的大队长原是体育教员,三十一岁,副队长原是读书郎,只有十八岁,前不久收留的一个小孩,十三岁。

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去见抗日救亡队的徐主任,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徐主任说,孙庆荣素与大队长有仇隙,如今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提议队伍撤出上海。两个队长连夜召集人马,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带队往西走了。天亮时,福元带着小孩去看大队长,说,副队长留我下来做你警卫员。大队长说,你带小孩去芦苇荡避避风头吧。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的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开运动会也是跟日本人拼刺刀罢了。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

小孩说,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福元说,大队长就是这样的,他是体育教员。

走了半日,来到平日练兵的林子。福元抱枪钻进窝棚,想眯一觉。小孩站在林间空地上,渐感无聊,看着大队长亲手测量制作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用的木箱。日本人来了几次后,队伍化整为零,练兵场便也荒废了。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十分兴奋,这时听到有布谷鸟叫。小孩知道是暗号,喝道,是谁。只见芳蕙从一棵树后面绕了出来。福元也醒了。芳蕙带来一个情报:孙庆荣带了兵往镇上去了。

福元听了将长枪一背,说我得回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把他背出来也行。你俩去找副队长,我们的人都在芳蕙家王桥村的祠堂,告诉他赶紧带救兵过来。说罢就跑。

小孩和芳蕙出了树林向西走。路越来越窄,远远看见一座小石桥。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芳蕙大骇,往树林里跑,小孩一把拽住她背后的萝筐,说,躲到桥底下啦。果然两架飞机从南边过来,飞得很低。小孩说,你要记得,不可往树林里躲。

等了好一会儿,见两架飞机掠过头顶,向北飞去,像两只大鸟。芳蕙觉得小孩在发抖,拍了拍他,等到飞机远了,听到小孩的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芳蕙说你害怕了。小孩没说话,打了自己一个耳光,方才镇定下来。

小孩光着脚,跑到河边,蹲下喝了两口水,洗了洗脸。芳蕙也想喝水,小孩却说,你要记得,不喝生水。他站起身,看了看远处,飞机已不见踪影,这才说,孙庆荣投敌,我们的人马在镇上待不住了,要往西撤,什么时候回来只有天晓得,你在这里不要说认识我们,这是我要交代你的第三件事。小孩说完上桥,走出几步回头去看,芳蕙捂住了脸,站在桥上不动。

我想跟你们走但我阿爸不答应,他说你们迟早都会死光。芳蕙哭道。阿毛哥你不要去跟日本人拼刺刀。

司令说过,等到要拼刺刀的时候,哪有什么你情我愿的,是个活人就要上去。小孩说。

黄昏,终于来到王桥村祠堂。小孩跑进去,见到队伍里的王大贵,说,快去找副司令,我有要紧的情报。

小孩觉得很累,芳蕙不知道去了哪里。小孩坐在地上,背靠墙壁,双手抱腿,一会儿就打起了瞌睡。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进来,抬头看是芳蕙,她端着一碗米粥。

这碗粥怕是你的晚饭吧,我吃了,你吃啥?芳蕙说,我已经吃过了,你吃饱了去我家睡一觉。小孩说,军令如山,我得在这里等副司令。芳蕙忽然又跑了出去,片刻后回来,手里摇着一把蒲扇。芳蕙说,我帮你赶蚊子。小孩说,你对我的好,我决计不会忘的。芳蕙说,你好讲讲为啥飞机来了不能躲到树林里吗?小孩让芳蕙坐到身边来。

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的。我爷娘带着我和阿妹逃难。大路上全是人,拖儿带女,大包小包。日本兵从后面追了上来,一枪打死一个,有时一枪打死两个。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很多人往树林里躲,我爷娘带着阿妹也躲了进去,喊我快点跑过去。飞机往他们头上扔了一串炸弹,轰的一下,整个树林全飞上了天,起了大火。我又被震飞到了水沟里。

我懂了。芳蕙说。

小孩讲完这些,睡了过去。梦见大队长带着自己练跳马,福元与兄弟们围观,皆尽扛着长枪短炮,歪把子机枪三挺,刺刀明晃晃。小孩沿着跑道奔跑,那木箱却越来越远。小孩转头去看大队长,已经变成一个体育教员,穿运动背心,脖子上挂着铜哨,四面全是哨声,催促他往前跑。小孩醒了过来,睁眼看外面天色已黑,月光笼罩田野,芳蕙仍在身边扇着蒲扇,间或扑打着他的脸和腿。

小孩又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被一阵讲话声惊醒,眼睛却睁不开。那声音他一听就知道是福元,说,大队长已经牺牲了。怎么牺牲的?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小孩心想,肯定是在做梦。努力睁开眼,见祠堂外面点着几束火把,副队长带了七八个人站在空地上,福元蹲着。小孩爬了起来,向祠堂外面跑去,被芳蕙的腿绊了一下,直刺刺扑倒在地,摔岔了气,喊不出声音来。芳蕙往他背上拍了好久,小孩放声大哭。

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

(选自《小说界》2021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庆荣公开投敌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副队长的带队撤离以及大队长的牺牲,都与之有直接的关系。
B.对运动会的不同看法,折射出小孩拥有强烈的民族恩怨意识,而大队长则能看到更为深刻的民族尊严问题。
C.在桥下躲避日本人飞机时,小孩发抖、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表现了小孩相对芳蕙而言的软弱与畏惧。
D.面对芳惠不要和日本人拼刺刀的请求,小孩以司令的话作答,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无情。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孩向芳蕙讲述了父母和妹妹遇难的经过,解释了不让她进树林躲飞机的原因,这一部分在小说中是倒叙。
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以小孩和芳惠的报信过程为暗线,福元营救大队长为明线,双线交汇于祠堂外的一幕。
C.小说叙述张弛有度,既有大队长命悬一线、小孩冒险报信的紧张感,又有小孩与芳蕙真挚友情的柔和舒缓。
D.小说不直接描写战争场景,语言清新淡远,故事给人以对未来的信心感,这与孙犁《荷花淀》有相通之处。
3.小说为什么反复强调大队长“体育教员”的身份?请简要分析。
4.评论家何平说:“逃亡途中小孩腾身一跃的起跳和完成,放在小说设定的历史时间内,寓现实的沉痛和想象的飞动。”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2023-07-02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才让

杨志军

母亲看了父亲的来信有些泪汪汪,上前摸着小孩的头说:这就是才让吗?才让忽地抬起头,眼睛星星一样眨了一下。年轻藏族通信员说:①才让的耳朵关门啦,舌头变硬啦,听不见也说不出啦。他汉话不怎么流利,但表情达意足够了,他叮嘱道:才让就留下啦。

在通信员拉马离开时,才让下意识地跟了过去,母亲上前牵住他的手。母亲说:不知道你们两个谁大,看上去差不多。我凑过去想跟他比个子。他吃惊地后退着,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一阵风吹来,我的鼻子里顿时灌满了浓浓的酥油味。

这是一个星期天,已经下午了。斜射的阳光把小巷分割成了阴阳两半,风也是一边凉一边热。②才让走在阳光里,望着两边高高的土墙和前面深深的门洞,好几次都想停下来。母亲牢牢攥着他的手说:你第一次来西宁吧?现在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后来才让告诉我,他当时忐忑极了,就像一只小羊闯进了陌生的羊群。不不,他比小羊更不幸,小羊在陌生的羊群里会高声咩叫着寻找母羊和熟悉的伴侣,他却只能一声不吭,连表示一下疑惑都不可能。他来自草原,对城市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抵触,所有迎面而来的,对他都是无法判断优劣好坏的巨大未知。

我们进了院门,又进了我家居住的南房。姥姥惊讶道:这是谁家的娃娃,你怎么领进来了?姥爷说:别紧张,人家又不是来吃来喝的。母亲说:不吃不喝来家里干什么?姥爷姥姥包括我都愣住了。这是一九五九年的下半年,渐渐凸显的饥荒让谁也无法轻松面对家中来客这件事,连不到五岁的我都本能地有了沉甸甸的压力。我朦朦胧胧意识到:本来就吃不饱的食物又要从我们嘴里扒拉出去一些了。母亲又说:他阿妈死了,洋洋他爸也差一点死掉。然后拿着信念起来,还没念完,姥姥就哭了。姥姥一手抱住才让的头,一手摸着他的光脊梁:没娘的娃娃太可怜,大夏天还穿着皮袍,光身子上连个衬衣也没有。说着又哭。母亲也抹起了眼泪。姥爷长叹一声说:这是恩人的娃娃,我们不能对不起。我那时还不理解父亲信中的话,也不理解大人们的眼泪,只觉得家里来了一个小藏族人,他已经没有阿妈了。我警惕地想:是不是他没有了阿妈,就来这里找阿妈?这里的阿妈是我的阿妈。

就这样,才让成了我家的一员。他用极快的速度学会并适应着一切,包括每天洗脸刷牙,换下皮袍穿上短衣长裤,用筷子吃饭等等。而且,许多事他一学会就甚至比我做得更好,饭后他能把碗舔得干干净净,而我却常常需要姥姥或姥爷拿过去再舔一遍。当然,他必须适应的还有我的情绪,对只能吃个半饱的忍耐,以及家里家外许多意想不到的事。

一次姥爷带着我们两个去理发铺理发,姥爷让我先来,我不知为什么死活不肯。才让以为我害怕,以为用刀剪搞掉头发会很疼,也害怕得抖起来。不该理发的姥爷只好让理发匠先在自己头上又剪又剃又刮。才让看到姥爷有说有笑,眼里的惊恐这才消失。当他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跟城里所有的男孩一样也有了一头短发时,④呆钝了半晌,突然又轻轻笑了一下。

但对才让来说,真正需要适应的还是不停息地看病吃药。母亲是省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每天早晨起来,母亲的第一件事就是叫才让,她期望能把才让从梦中叫醒。她常叮嘱我:你要多跟他说话,不管他听清听不清,这是治疗的一部分。我说:我才不说。

其实我没有少说。我经常对他发号施令:我是大将你是喽啰,冲啊……我发现只要我重复几遍,他差不多都能听懂。院子里别的小孩子有时也会学我的样子对才让发号施令,我便说:我家的才让,不准你命令他。有时我们也会去巷口玩斗鸡,去街上赛跑,去更远的城墙根里打石头仗,去城门口拾钱——曾经我在这里拾到过一分钱,就觉得这里永远都有钱。才让跟我们一样开心,尽管他笑不出声来。

有时姥爷会带我们去城外的野地里寻找野菜,去西门口排长长的队买青海湖的干板鱼,去粮店购回越来越少的供应粮,去北门外在农民收获过的洋芋地里挖洋芋,在割过的麦地里捡麦穗。才让在逐渐适应之后很快就显示了比我更强的能力。才让还频频显示了他的力气。当然,后来我才知道,草原上的牧人有抱牲畜的喜好,才让的力气是抱藏獒抱绵羊抱牛犊抱出来的。我服了,对才让也不像以前一样了,我开始信任他依赖他甚至感激他。

那天姥爷带我们去西宁南山根里挖地皮木耳,路过一片菜地时,一只大狼狗冲我们叫起来,我一害怕撒丫子就跑。接下来的情形是:大狼狗追我,才让追大狼狗。就在大狼狗扑向我时,才让揪住了大狼狗的尾巴。大狼狗放掉我,回头咬他,却突然又改变主意,尖尖地叫了几声,脱逃而去。姥爷跑过来说:才让不光力气大,胆子也大,洋洋你要记住,人家救了你。但在我的感觉里,才让除了胆子大,还有一种能让大狼狗害怕的神秘力量。我钦佩而感激地望着才让。才让却像什么事也没做,呆呆地望着南山腰里的庙宇,望着庙宇旁边的缓坡上,那些零零散散吃草的羊。

(节选自长篇小说《雪山大地》,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叙写母亲两次读父亲的来信,巧妙地交代了才让与“我”家非同寻常的关系。
B.藏族孩子才让初到“我”家时忐忑不安,但是他很快就学会并适应了全新的城市生活。
C.“我”经常对才让发号施令,却不允许别的小孩子这样做,都源于“我”对才让的爱。
D.饥荒年代,城市里的“我”和家人有时得去寻找野菜,生活得比草原上的牧人更艰难。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关门啦”“变硬啦”,采用比喻修辞,含蓄地写出才让是个丧失了听说能力的聋哑孩子。
B.句子②中的“阳光”“土墙”“门洞”意味着希望、隔膜与未知,渲染了才让内心本能的恐惧和抵触。
C.句子③承上启下,下文从“适应”和“适应之后”两个阶段展开,叙写才让如何真正成为“我家的一员”。
D.句子④写才让的心理变化,“呆钝半晌”可见他对短发形象的惊异不适应,“轻轻一笑”表示欣然接纳。
3.选文“我们进了院门,又进了我家居住的南房”这个段落,写出了才让到来后我们一家人的不同态度。请加以梳理概括。
4.小说的叙述以“儿童视角”为主,间有“成人视角”。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采用“成人视角”的好处。
2024-03-15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