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198958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侯发山

老爹死后,渔娘就守着老爹的两孔窑洞,留了下来。她说,她已经跟母亲有了解不开的缘分,她要在这儿终老一生,陪伴母亲。

她说的“母亲”,指的是黄河。

这一段黄河的河长,也就是镇里的朱书记,不忍心她一个大姑娘家整日与风浪作伴,说要在县城里给她找个工作,她拒绝了。朱书记让她放心,说她走后,镇里会安排其他人接替她。她还是没有答应。她说,我跟老爹一样,喜欢这里,不要报酬。听了她的话,朱书记心里既欣慰又难过,知道她承袭了老爹的脾气,也就不再坚持。朱书记虽是河长,但镇里的工作千头万绪,都要他亲自过问,分身乏术,老爹自告奋勇把“家”安在黄河边,说他就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实际上是替朱书记分担责任。尽管政府三令五申,还是有人偷偷摸摸来挖沙抽水、倾倒垃圾、私搭乱建,等等。老爹住在黄河边上后,这种情形才大为好转。汛期时,他还可以随时巡视河堤,以保堤坝无虞。不要工资,义务守护,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因此,作为河长的朱书记自是感激不尽。

如今,渔娘快四十岁了,别看在黄河边上长大,每日风里来雨里去,沙里滚水里爬,但是好像吃了孙猴子师父的肉,眼角连个皱纹都没有,一点儿也不显老。皮肤粉里透白,又细腻又鲜嫩,跟人家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差不多。按当地人的话说,长得跟画上的人儿似的。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不愿出嫁。老爹活着的时候,大家以为她舍不得离开老爹。谁知道,老爹走后,尽管媒人说得天花乱坠,口角吐沫,介绍的对象中甚至不乏白马王子,渔娘愣是一个都没答应。

认识渔娘的人都说,这闺女啥毛病都没有,就是嘴像把刀子,不饶人。

这天,镇政府派刘秘书过来,让渔娘弄一尾黄河大鲤鱼,要招待重要客人。

黄河鲤鱼嘴大,鳞少,脊梁上有一道红线,肉肥汤美,独具风味,在国内久负盛名。自明代以来,黄河鲤鱼一直被列为贡品。不用说,来此地的客人都以能品尝到黄河鲤鱼为荣。

刘秘书刚说完,不想渔娘想都没想,撇撇嘴,冷冷地说:“就是拴住日头也说不成事。”

现在是四月份,正是鱼儿产卵的时候,属于禁渔期,不能捕捞,即使垂钓也是不允许的——有的人不单纯是休闲娱乐,完全是“多线多钩”“长线多钩”“单线多钩”等生产性垂钓。因此,根据老爹生前的建议,当地政府规定,在禁渔期,钓鱼也是禁止的。即便平时,看到那些钓到小鱼的,渔娘也劝人家给放了。她说:“放了小的是为了今后钓到大的,如果赶尽杀绝,连小的也不放过,那是自掘坟墓——长此下去,河里就没鱼了,后代子孙还怎么吃鱼?”其实,这些话也是老爹经常讲给她听的。

刘秘书愣了一下,说:“这可是朱书记亲自交代的。”

“就是朱书记来了也不行!”渔娘把脸一扭,不理睬刘秘书。

刘秘书说:“渔、渔姐……”说实话,他的年纪比她大,真不想用那个“娘”字。

“不是姐,是娘!”

刘秘书不自然地一笑,咽了下口水,说:“娘,不,渔、渔娘,今天是招待投资商的……”

渔娘打断刘秘书的话,没好气地说:“如果投资商来这里违法乱纪,哪儿远滚哪儿!”

“……”刘秘书嘴唇动了动,还想辩解。

“再吱声就把你也扔进河里,看你母亲答应不答应!”渔娘发怒了,舞乍着两手。

刘秘书吓得后退了两步,不敢再吭声了,忙拿出手机向朱书记汇报。

很快,渔娘接到了朱书记打来的电话。

没听到朱书记说什么,只听见末了渔娘对着手机吼道:“别扯那些没用的,我这样做就是为了报答老爹!”说罢,挂断电话,干脆关机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糊涂了,有必要交代一下:渔娘不是老爹的亲生女儿,她当年因感情问题跳河,被老爹搭救;朱书记呢,才是老爹的亲生儿子。

后来的结局如何,大家可能猜测不到。

当天在镇政府的小食堂,外地来的投资商,没有吃到黄河鲤鱼,但并不遗憾,因为他品尝到了味道鲜美的正宗黄河甲鱼——这甲鱼是渔娘送过来的。他一边吃,一边想起渔娘的话,又好气又好笑。渔娘临走时丢下一句:“王八不是吃肉的,是喝汤的。”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爹爱子心切,也不忍心眼睁睁看着黄河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于是主动请缨,在黄河边安“家”,义务守护黄河。
B.朱书记为满足客人想吃黄河鲤鱼的愿望,破坏禁渔期不得捕鱼的规定,虽是为了留住投资商的无奈之举,毕竟是不可取的。
C.刘秘书刚说完来意,渔娘一口拒绝,毫不通融,可见她的确“嘴像把刀子”。这一性格与她当年感情受挫大有关系。
D.小说构思巧妙,到结尾才补充交代渔娘和老爹、朱书记的关系,既使文章结构完整,也有利于突出渔娘的典型形象。
2.文章的结尾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通过“渔娘”这一形象,表达了什么主旨?请联系文本加以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状元搬妻

段荃法

去年冬天,县里召开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头两天是劳模讨论,不必细说。到了第三天,小王庄的典型代表王二发言,却出了件稀罕事。

那天,代表陆续到会场来了,看见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头从角落里走出来,模范们没见过他,交换了一下眼色。只见王二背着手,走上台来说:我叫王二。说我家人口多也算多,说少也算少。说少,只有我和老婆过日子;说多,加上我喂的那四个牲口,整整有六口,欢欢乐乐一大家子。

他说到这里,会场活跃起来。冒失的人沉不住气,小声说:怪不得能把牲口喂好,人家把牲口当成了自己家人。一阵嚷嚷之后,王二又说:我喂这牲口都是母的,母生子,子生孙,大队九个生产队,都有我的牲口。俺队有个人,常把马驹子牵到我家,捺着小马头,对我和老婆说:‘快给你姥爷姥姥作揖叩头。’老婆骂他说:‘死东西,就会编圈骂人。’我把马驹子抱在怀里说:‘咱一年能添几个这样的外孙,生产有了本钱,也不赖呀。’讲到这里,台下又是鼓掌又是笑。王二摸摸胡子,又继续往下说:

别看老婆骂,实际她待牲口很亲哩。去年春天,一下添了三个小牲口。小牲口不老实,又踢又跳,把面盆都踢烂了,她也不舍得打它一下。有一回,三个鬼东西啃断我两棵石榴树,我生气了,我想打它们两棍,可又舍不得,我把气出到了老婆身上,说:‘看把它惯成什么样子!’她说:‘说我呢,你没有惯它!’

台下又是一阵哄笑。主任看了看闹钟,走到台前悄声说:大爷,别说大娘了,主要说你自己吧。王二点点头又说起自己来,可说了一会,便又扯到了老婆身上:

那年俺队遭了灾,饲草差几千斤。我和队长到外地去买草,就把这牲口交给了老婆。老婆怕把牲口喂瘦,就在家里那头大肥猪身上打了主意,她卡了猪的口粮,把黑豆料都给牲口吃了。过了一段,牲口的成色越来越好,可那头猪却像个放了气的大皮球,卧到地下连哼都不会哼。

王二说到这里,心里很激动,脸上变红了,嘴唇直打哆嗦。台下的人两眼睁得大大的,等着王二继续往下讲。可真不巧,主席台上的闹钟响了。主任问大家怎么办,忽然台下一片掌声,有的说:往下说,往下说。有的说:时间不够,休息可以取消。张主任激动地点点头,王二就着说起来:

后来,猪死了,老婆很难受。她掂了掂猪耳朵,回到屋里,把槽前半布袋牲口料一下倒进里屋盛猪料的大缸里,然后虚掩上门,找人来抬死猪。恰好这天我从外地回来了。

我走进屋,也没歇,先抓住拌草棍给牲口拌草。一看料布袋,却是空的。我心想:料少,也不能这么快呀!我起了疑心,人到难处才见心哩。想着找着,真的在猪料缸里发现了牲口料。我的头轰了一下,身子打了个仄歪,骂,‘没良心的东西,我早没看清你呀!’话刚落音,老婆回来了,她一进门,我骂她:‘想不到,你会办出这样的丑事!’老婆听了我的话,摸不着头脑,先是一愣,后来又笑着直走到我跟前说:‘他爹,你莫非吃了酒。’我指着她说:‘你专会卖嘴!’她更迷了,说:‘我到底办了那件错事?’我把话一说透,你猜咋着?她像挨了一闷棍,身子摇晃了一下,手扶住床帮,定了定神,一句话也没说,拉住我到猪圈去了。到猪圈一看,我的心一下软了,再看老婆那委屈的脸,也掉了两滴眼泪。晚上,我向老婆赔礼,老婆说:‘你打我骂我我都不恼,你说我和队里两条心,我气得嘴唇直打哆嗦。’

后来,这死猪的事被队长知道了。头天,他在大会上表扬了我和老婆,第二天,他又领着会计到我家来了,无论如何要算钱。老婆有点生气,用手按了一下心口说:‘我们一心都给队里了,你算算能值多少钱?’队长愣了一会,仰头笑起来,说:‘黄金有价心无价,你们这爱社的心,我能用什么计算呢?’会计用手碰了一下队长说:‘咱们队委会给他们家评议评议吧。’后来,竟然就把我评议成典型了。

王二把话讲完,台下又是一片掌声。掌声过后,许多人又都自动发起言来。有说老大娘的事迹真感动人;有说,成绩大哩;还有的说夫妻模范。一个姑娘站在凳子上挥了挥手,对大家说:咱要求领导把大娘请来参加会行不行?大家都鼓起掌来。过了一会儿,主任笑着向大家说:大家的要求很好,主席团作了研究,我们就让王二把大娘也请来交流。

晚上,王二躺在招待所的床上,咋也睡不着,他想起了在队里评议模范的那天晚上,自己踩着淡淡的月影走回家,坐在床上,不说一句话。老婆还没有睡,她一边补扎脖,一边喂牲口。她见老头这般样子,只当他没有被评上模范,便劝他说:咱喂牛是为大家,也不是为的四海扬名。王二听罢这话,忙解释说:评上了,还是特等的,过几日还要到县上开会哩!老婆一听,笑了笑,说:你开了半夜会,饿了,我去给你煮几个鸡蛋吃。王二说:不饿,饭没伸完劲呢。老婆有点糊涂,问道:你立了功劳,中了‘状元’,还有啥不如意?王二斜眼看了一下老婆的脸,停了好大一会,说:要是这喂胖牲口也算大功,你的功劳也不小哩。老婆说:就摸弄几下拌草棍子,算啥功劳!王二笑笑说:县里发了奖章,回来先让你挂。老婆把扎脖补好了,咚的扔在床上,站起来一边给牲口撒料,一边笑着撇撇嘴说:俺,不配。她停了一会,又逗老头说:别说让俺挂奖章啦,只要你中了‘状元’,莫把俺忘了就行。王二说:看你说到哪里去了。我中了‘状元’,抬着花轿回来搬你。

王二想到这里,喜眯眯的在心里说:多玄气!我说回去搬她,原是一句玩话,如今却成真的了。

19635月于郑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牲口称作“人口”的一部分,像对待孩子一样惯着小牲口,说明王二十分爱惜公家财产。
B.王二老婆害怕别人知道肥猪是饿死的,于是将草料倒进猪料的大缸,然后去叫人来抬猪。
C.王二老婆拒绝了队长的算钱赔偿,因为她不在乎金钱价值的损失,更在意“模范”的荣誉。
D.王二的发言总离不开老婆,既是交代被评为“模范”的缘由,也表现了对妻子的爱和感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介绍劳模大会,用“不必细说”跳过无关情节,直叙“稀罕事”,颇有传统说书艺术的口吻。
B.王二将饿死的肥猪比作泄了气的皮球,“连哼都不会哼”,这个比喻的趣味性化解了王二内心的感伤。
C.小说多次写到会场上听众的反应,这样既可以用听众表现烘托王二发言的精彩,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王二老婆被冤枉后的表现,有神态、有动作,着笔不多,简约生动,很好地表现了她的伤心与委屈。
3.小说的题目来自主人公王二夫妇间的一句玩笑,但意蕴丰富。请简要回答。
4.文中王二的发言主要是讲故事。他讲故事很有特色,因而赢得了听众的掌声。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表

贾大山

我们村的村南口上,又盖起一排新房,是祁家三兄弟的。

祁家三个男人都不在家,天天从街门里出入的,是他们的女人。大嫂叫淑娥,二嫂叫小桂,老三媳妇是民办教员,名字也雅,叫墨香。

男人们不在家,大嫂就是总理,家中有了事情,小桂、墨香都要问问她。譬如,新房落成了,村里让安电表,小桂、墨香也要问她怎么安。她说:“自家弟兄们,又住在一起了,我看就安一个吧,省事,也省东西。”

一个月过去了,电工看了电表,就和大嫂算账。大嫂付了钱,以后遇到合适的机会,告诉小桂、墨香一声,上月走了几个字儿,一共多少钱,一家该拿多少。大嫂总是只报个整数,不提那零头。墨香不落意了,就说:“不对,大嫂又吃亏了。”小桂便哈哈一笑,说:“算啦,谁跟谁呀!”——好像她是大嫂。

麦收后,一个热辣辣的天气,小桂、墨香正在房上晒麦子,听见电工来了,小桂站在房檐上问:“多少?”

“一共走了三十一个字,一家三块一。”大嫂说。

“哎哟,那么多?”小桂把脸儿一沉,瞅定墨香说,“你家到底几个灯头儿呀?”

墨香也把脸儿一沉,说:“你算吧,里间屋一个,外间屋一个……”

“别算了,一家都是三个灯头儿,一台电视。”大嫂说,“天热了,谁家屋里没有电扇?”

从那天起,大嫂便不得安静了。半夜里,小桂经常来找她,把她拉到街门外面,指着墨香的窗子说:“大嫂,你看看,什么时候了,她还亮着灯!”

大嫂说:“她是老师,得备课。”

“咱俩伙用一个电表吧,让她自己另安一个!”

“那可不行。”大嫂说,“那样做不利于团结,让人笑话。”

后来,墨香也不断地找大嫂,指着小桂的院子说:“大嫂,你看看,什么时候了,还在喝酒!”

大嫂说:“老二是乡长,客人多。”

“没客人也是这样!”墨香说,“大灯泡子点着,电扇扇着,电视看着——天天黑夜从‘节目预告’看到‘再见’!”

墨香也想和小桂分开电表,大嫂也不同意,还是那两句话。

一天中午,墨香正躺着看书,小桂来了,满脸的笑容。墨香赶忙坐起来,笑容也很现成:“二嫂吃个西瓜吧?”

她说不吃了。

“二嫂喝杯饮料儿吧?”

她说不喝了。

其实,墨香这里既没西瓜也没饮料儿,只有两眼警惕她来干什么?

小桂坐在床上,夸了一阵墨香的屋子干净,被子整齐,突然说:“墨香,你说如今实行的‘大包干’好不好呀?”

“好呀,古时候的人们,就认识到了‘大包干’的好处。”

“谁呀?”

“荣国府的三姑娘,贾探春呀!”墨香拍拍手中的书,一时忘了警惕。她说那年正月,凤姐儿病了,王夫人让探春主持大观园的工作。探春见园中的婆子们,一个个吃酒斗牌,不肯用心管理园子,便采取了果断措施。她把大观园的竹子,稻香村的稻地,以及蘅芜院、怡红院里的玫瑰花儿、蔷薇花儿、藤花儿,分别包给了几个婆子。这么一包,大家吃的竹笋有了,姑娘们用的脂粉头油有了,小鹿、小兔、大小禽鸟吃的粮食也有了,园中花木枝繁叶茂,一年竟能节省四五百两银子!

小桂听了,拍着手说:“哎呀墨香,你真是有学问,这些典故儿,乡长都不知道!——你说咱们的电表还是分开好吧?”

小桂拉着墨香的手,一同去找大嫂,显得很团结。大嫂听了她们的想法,笑了一下说:“你们既然愿意,那就分开吧。”

小桂自己安了电表,家中客人依然不少,只是灯光阴沉沉的,让人想到阴曹地府。——她把原来的大灯泡子,换成了小灯棍儿。

客人来了,小桂非常活跃,经常卖弄大观园里的故事。有时讲着讲着,忘了,就隔着墙头喊墨香:“墨香,大观园的竹子包给哪个婆子了?”

“祝妈!”

“稻地呢?”

“田妈!”

“那些花儿草儿呢?”

“叶妈!”

有时候,墨香烦了,就装听不见,或是说一声:“我也忘了!”

一天傍晚,天热的出奇,祁家门前摇着三把芭蕉扇子。小桂好像格外高兴,脸儿向东一扭,脆声亮嗓地说:“大嫂,你的电表,上月走了几个字儿呀?”

“你的呢?”

“你猜!”

“我猜不着。”

“三个半?”

“噢,你省。”

“墨香,你的呢?”

“六个。”

“你也省。”大嫂平静地说,“我的还是十个半。”

小桂更高兴了,脸儿向西一扭,又想起了大观园的故事:“那年,凤姐儿得的什么病呀?”

墨香仰着脸儿,好像没听见。

“那年,探春多大年岁啦?”

墨香仍然不说话。

“你看我,简直是猪脑子,大观园的竹子包给哪个婆子了?”

“包给你了!”墨香忽然把扇子朝地下一摔,冷冷地说,“你也是大观园里的一个婆子!”小桂怔了一下,像是意识到了什么,也把扇子一摔,叫:“大嫂!”

“哎。”

“分开电表不好吗?”

“谁说不好,确实省电。”大嫂依然很平静。

“要不,咱们还伙了!”

“行啊,等到电多了吧,多到用电不要钱的时候。”

“那就不用电表了!”墨香说着,忍不住笑了。

小桂也想笑,但是笑不出。她看看墨香和大嫂,说了一声天儿真热呀,三把扇子又在夜色中摇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用对话描写,使整篇小说看似日常闲谈,变化徐缓,不动声色,却在不经意间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墨香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她作为一个民办教员,有文化,懂事理,和小桂形成鲜明对比,是小说讴歌的人物。
C.小说结尾写“三把扇子又在夜色中摇起来”,展现了妯娌之间无话可说的隔阂和大热天省电不用电扇的窘态。
D.小说通过叙写妯娌之间关于安装电表的分分合合的故事,表达了对农村施行“大包干”制度的利与弊的思考。
2.关于小桂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桂是反面人物,她精明、自私,反衬出了大嫂的谦和温厚。
B.作者在叙事中控制情绪,没有表达内心的不快和对小桂的不满。
C.对于小桂,小说是作冷峻的审视的,揶揄之中却又不乏善意。
D.小说塑造小桂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农民某些陋习的反思和批判。
3.小说中,墨香讲述了《红楼梦》中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文学效果。
4.有多位评论家用“语言幽默风趣”来评论贾大山的作品。请结合小说举例分析他的这一创作风格。
2023-01-29更新 | 1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做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撤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地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剥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铁啦?”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B.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C.“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D.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的侵略暴行和人物内心的惨淡阴暗。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C.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D.小说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点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铁”则是“确定”的意思。
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4.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2022-05-05更新 | 1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