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86 题号:19925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离开沙沟和西吉滩,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急急地前进了。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问答间已经能辨出方言的差异。西吉一别,即是隆德。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越过隆德。我们的心在六盘。
②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③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一个已经沉睡了的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眼前的景象,还有那急促的喘息和背上的汗水、双腿的沉重,都强烈地向我的肉体和心灵唤起着那个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脸上流淌的道道汗水,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像我这样的人也能说: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④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的、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⑤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分三岔,固原城已经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了。
⑥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⑦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1.简析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⑥段中“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水

谭谈

①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

②离开都市,走在潇湘山水间,钻过雪峰山的原始次生林,走过美丽惊险的龙头溪,赏过静如明镜的白马湖,又去湄江。湄江,是流淌在我故乡涟源深山里的一条小河,属长江水系。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开发旅游的春风里,她那神秘的面纱才被掀开,她那美丽动人的姿容才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

③尽管她美丽动人的姿容就藏在离我的出生地不过二十多里地的地方,然而,我以前却不知她,不识她,未见她。那些年月,谁又会去关注这些偏僻的角落呢?

④故乡,对每一个游子,都是有一种特别的力量。一声呼唤,欣然前往。湄江最神奇的地方,是她的行踪。她神秘地消失,又惊人地冒出。她冲冲撞撞,从深山老林里闯出来后,在一口叫湄塘的大山塘里神秘地消失了。河道在这里断了。尽管江水日夜不停地流进来,而这口不过几亩水面的山塘的水面,却不见涨。流进来的水到底去了哪里呢?人们百思而不得其解。而在离这里几里路以外的一堵百余丈高的山崖下,却神奇地冒出一股水流,在那里形成一个深潭。潭心,从地层深处鼓出的水流,状如一朵一朵美丽的莲花。于是,她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莲花涌泉。涌泉流出,在那里流出一条新的河流……立在这莲花涌泉前,人们想:这里涌出的水,是不是就是那条在湄塘里消失的湄江呢?据说,某一天,他们往这口山塘里倒了一筐谷糠,次日,这些谷糠,竟然从莲花泉孔里冒了出来。于是,这条神秘地消失又神奇地冒出的江,继续她的前程,流入涟水,汇入湘江,进入洞庭、长江,最终走进了大海大洋。

⑤赏过观音岩下的莲花涌泉,我们来到了湄塘。如今,人们称其为湄塘湖了。湖的对面,有连续三道状如门框的石崖挺立,湄江,就从从容容从这一道一道石门里流出。山水相依相偎,情意绵绵。人们把这里称为三道崖门。

⑥湄江的水,最动人的地方,在仙人府。这是一个高达一百余米的能见阳光和蓝天的大溶洞。一条小溪,从洞底流出。溪的两边,铺满圆滑、光洁的鹅卵石。居住在深山高处的山民,就是踏着这样的卵石河道出山进山。这是我三十多年前第一次进洞时见到的情景。如今,攀过一段水泥筑就的游道,面前出现了一片蓝天,洞的尽头,一堵险峻的高崖上,泻落一挂水流,击打在崖下状如海龟的巨石上。仰头望去,溪流泻落的山崖上面,拱立着一座由石崖构成的自生桥。原先,这天生桥前面,有一个村庄,住着十几户人家。当年,他们要出门,都要从这高崖上攀下,穿过这个数百米长的大洞,走出山去。可以想见,当年,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国家实行扶贫惠民政策之后,他们才从这高山上搬出,移居到便于生活的新居去了。

⑦看过故乡的水在这里做的精彩表演之后,我们坐上游艇荡漾在湄峰湖里。这是一个人工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库。人们在两山之间筑起一道大坝,拦住从大山深处流出的湄江水,让往年白白流走的湄江水,按照人们的意愿,通过一条条渠道,流入远远近近的田野,去浇灌庄稼,给谷粒灌浆……大坝内的这库湖水,在没有风的时候,真像一块静卧在青峰翠岭间的绿宝石。更让人惊异的,就是在这样美妙的环境里,我认识了一个无手的朋友。他叫吴毅,一个二十九岁的青年。他年幼时遭电击,不幸失去双手。他并没有因此而趴下,而是坚强地站立起来。在全国残运会上,他一举夺得游泳金牌。我们见面时,他给我们泡茶递水,全是靠他的双臂完成。这天,他来接我们,要领我们去看他开办的湄江山泉水厂。他们村里的一个石崖下,涌出一股大泉,水质经有关方面检验,质量极佳。于是,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办了这个桶装水厂。把故乡最佳的山泉水,销出山外,送到都市,供给南南北北的人们饮用。

⑧看了他厂房里那自动化加工处理原水的设备以后,我们来到取原水的那道山崖前。从两堵石壁的夹缝里,流出一股巨大的泉水。水量之大,在泉口流出了一条溪河。此刻,我忍不住躬下身去,捧了一捧水喝。这水,还真有一丝丝甜味……站在这位汉子前,我觉得自己突然变矮了。我为故乡这样自强不息的山里汉子自豪,也为故乡这样神奇的山水骄傲!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美丽的湄江虽然就藏在离“我”出生地很近的地方,但是我之前却不了解她,因为在那时的年月,没谁去关注那偏僻的角落。
B.人们在湄塘里倒了一筐谷糠,次日,这些谷糠,竟然从莲花泉孔里冒了出来,由此说明,湄江的确是神秘地消失又神奇地冒出。
C.峰湖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人们在两山之间筑起大坝,拦住从大山深处流出的湄江水,让湄江水造福一方百姓。
D.不管是直接写水的文字还是写人的相关活动,都是围绕湄江之水来选材,本文以“故乡的水”来谋篇布局,可谓“形散神聚”。
E.本文以时间线索行文,一一介绍了湄江水流经于不同地方而呈现出的不同情形与特点,写出湄江水今昔之不同,层次井然。
2.文章在开篇两次化用“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有何作用?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作者所写的故乡的水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简析。
5.本文标题是“故乡的水”,却为什么要写天生桥十几户人家生活的变迁和吴毅的故事?
2022-04-24更新 | 2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院子

董改正

有个朋友写了一首诗,叫《如果,有个院子》。他在院子的左边种了几株蔷薇,右边栽了两棵芭蕉,中间留一条小径,“看阳光和风在这里停留、扬弯/像亲人从远方归来”。他说有个院子,是为了给他“寂静之美/和它虚度”。“虚度”这个调打动了我。

炊具在厨房,饭桌在餐厅,接待客人在客厅。书在书房,床在卧室,洗漱方便有卫浴,晾衣服在阳台,瞭望有窗户。一个人的业余完全可以在屋内完成,为何你我的心里,还盼望有个院子?

在文章《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里,作家冯唐说:“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或花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每年花树开花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

林语堂在台北“有不为斋”居住时,看着自己的院子说:“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果然快哉。老舍的院子叫“丹柿小院”,因为种了柿树,他说:“院子必须很大,靠墙几株小果木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足够打开太极拳的,其他地方就都种着花草。”

叶圣陶的院子有三进,院内有一字影壁、倒座房、走廊。正房院带垂花门,内有抄手廊、坐凳栏杆,廊墙上嵌有什锦窗。正房院内的四棵树,北屋两棵海棠,南院一棵白丁香,一棵黑枣树。“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就写在这个院子里。

院子也看不少了,它都有些什么用呢?看花,花树下喝酒,看树,看树上的天和月,看柿子,院内“抄手”,闲庭信步。好像都是一些“虚”的东西,花大力气整来一个院子,就是为了“闲”后的“信步”,值吗?饭后去公园不也行吗?种花裁树喝酒,似乎都是些无用的事,都是虚度时光。

人生这要怎样才叫不虚度?一个人的生活若是密不透风,他的心庭里一定荒芜不堪,他一定会觉得喘不过气来。一个富商让画家给他画一幅荷花,画家画了一杆荷,其余都是粼粼水纹,索银十两。富商心疼银子,央求他多画一点,他就加了一些荷叶,退给富商二两银子。富商高兴了,让他再加几杆花,画家添了三杆,退银三两。富商乐坏了,说:“您给我再添几片叶子吧!”画家把剩下的银子全部退给他,将砚池里的墨一股脑泼到纸上,说:“你拿走吧,已经满了!”填满工作和 “实”的生活,就是那一纸浓墨。

生活需要留白,那些看起来无用的“虚”,就是留白,如裁花种树,如月下独酌,如庭中听箫。这些“虚”成了图画;这些“无”,让“有”意蕴悠悠。屋子虽然具备了休息的一切功用,但它不像院子,院子是诗歌、是戏曲、是散文。院子是心灵的延伸,院子是屋子的留白。

院子是家与世界的缓冲。开门即红尘,进门即家庭。有院子就好,进来院子,有花有树,有石桌子,桌子上画着棋盘,母亲坐在矮凳上择菜,妻子正在晾衣服,孩子正在观察一只蚂蚁的去向,你就莞尔了;从家出来,院子里有落叶,菊花夜发了好多枝,叶片上的白露莹莹,一只鸟抓着树枝,好奇的歪着脑袋看着你,你就微笑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赏心乐事谁家院?一个院子隔出了神秘和传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个院子隔出了诗意和怀想:“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扇院门,关出一个心灵院落。

摘自《思维与智慧》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了正确的一项是          
A.院子是文章的标题,也是作者行文的依据,文章写了院子里的树木、花草,人物活动,还引入了相关诗文名句等内容。
B.文章开头引述了朋友的诗歌,指出最打动自己心灵的是“虚度”一词,从全文来看,“虚度”不含贬义,它是作者推崇的生活态度。
C.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待别地忙碌,就可能会心绪纷乱、压力增大,失去生活的画意,这正是作者引述富人买画故事要表达的意思。
D.作者认为院子是家与世界之间的缓冲与过渡,人们在院子里的欣赏、休闲等活动,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为“开门”作准备。
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院子”的含意。
3.文中有大量引文,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引文的作用。
2018-05-12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第④段中写了屈原,形象地表现了“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B.文章第④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④段想象分析屈原没有用竹子自况的原因,指出用竹子自喻会胜过那些香草,会使屈原形象风骨遒劲,不会自沉汨罗江。
C.本文引经据典,将竹子与古代文人高士联系在一起,可以从这些文人高士的精神品质中体会竹子的气质。
D.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3.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4.第⑥段中“农耕者”形象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文中第②段塑造的竹子形象有哪些特点?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3-24更新 | 2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