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12 题号:199530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小说

夜渔

莫言

①经过长时缠磨,九叔终于答应夜里带我去拿蟹子。吃过晚饭后,九叔带我出了村。

②那晚上月亮很大,不是八月十四就是八月十六。时令自然是中秋了,晚风很凉爽。月光皎洁,照在高粱地间的水上,一片片烂银般放光。吵了一夏天的蛙类正忙着入蛰,所以很安静。

③等了很久,蟹子们还没出现,我有些焦急了。九叔也低声嘟哝着,起身到栅栏边上去查看。回来后他说:怪事怪事真怪事,今夜里应该是过蟹子的大潮呀,又说西风响蟹脚痒,蟹子不来出了鬼了。

④九叔从河边的一棵灌木上,摘下一片亮晶晶的树叶,用双唇夹着,吹出一些唧唧啾啾的怪声。我感到身上很冷,便说:九叔,你别吹了,俺娘说黑夜吹哨招鬼。九叔吹着树叶,回头看我一眼。他的目光绿幽幽的,好生怪异。我心里一阵急跳,突然感到九叔十分陌生。我紧缩在蓑衣里,冷得浑身打战。

⑤天上不知道何时出现了一朵黄色的、孤零零的云,月亮恰好钻了进去。我感到这现象古怪极了,这么大的天,月亮有的是宽广的道路好走,为什么偏要钻到那云团中去呢?

⑥清冷的光辉被阻挡了。河沟、原野都朦胧起来,那盏马灯的光芒强烈了许多。这时,我突然嗅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幽香来自河沟,沿着香味望过去,我看到水面上挺出一枝洁白的荷花。它在马灯的光芒之内,那么水灵,那么圣洁,我们家门前池塘里盛开过许许多多荷花,没有一枝能比得上眼前这一枝。

⑦荷花的出现使我忘记了恐惧,使我沉浸在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洁白清凉的情绪中。我不知不觉地站起来,脱掉蓑衣,向荷花走去。我的腿浸在温暖的水中,缓缓流淌的水轻轻抚摸着我,我感到很舒服。离荷花本来只有几步路,但走起来却显得特别漫长。我与荷花之间的距离仿佛永远不变,好像我前进一步,它便后退一步。我的心处于一种幸福的麻醉状态,我并不希望采摘这朵荷花,我希望永远保持着这种荷花走我也走的状态,在这种缓慢的、有美丽的目标的追随中,温暖河水的抚摸,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体验。

⑧后来,月亮的光辉突然洒满河道,一瞬间,我看到它颤抖两下,放射出几道比闪电还要亮的灼目白光,然后,那些宛若玉贝雕琢成的花瓣纷纷落下。花瓣打在水面上,碎成细小的圆片,旋转着消逝在光闪闪的河水中,那枝高挑着花瓣的花茎,在花瓣凋落之后,也随即萎靡倾倒,在水面上委蛇几下,化成了水的波纹……

⑨我不知不觉中眼睛里流淌出滚滚的热泪,心里充满甜蜜的忧伤。我心中并无悲痛,仅仅是忧伤。眼前发生的一切,宛若一个美丽的梦境。但我正站在河水中,水淹至我的心脏,我的心脏的每一下跳动都使河水轻轻翻腾,水面上泛起涟漪。荷花虽然消逝了,但清淡的幽香犹存,它在水面上漂漾着,与清冽的月光、凄婉的虫鸣融为一体……

(节选自《莫言的奇奇怪怪的故事集》)

文本二:散文

池塘

莫言

①前面有一个池塘,所谓池塘,实际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没人知道,大概也没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无数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时,池塘里积蓄着发黄的水。这些池塘无论大小,都以极圆的形状存在着,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结果就是浮想联翩。

②前年夏天,我带一位朋友来看这些池塘。刚下了一场大雨,草叶子上的雨水把我们的裤子都打湿了。池水有些混浊,水底下一串串的气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着一股腥甜的气味。有的池塘里生长着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长着睡莲,油亮的叶片紧贴着水面,中间高挑起一枝两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带着十分人工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绝对是自生自灭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静,月光如水,虫声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蝉声渗到岩石中。”声音是一种力呢还是一种物质?它既然能“渗透”到磁盘上,也必定能“渗透”到岩石里。原野里的声音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时时地想起来,响起来。

③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仿佛高密东北乡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月亮和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节选自莫言《会唱歌的墙》)

文本三:散文

大地

毕飞宇

①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②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③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节选自毕飞宇《大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的“月光”,或是光亮万丈、或是朦胧幽暗、或是怪异灼目,反映的是少年人诗意化奇异的心灵世界。
B.文本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也抒发了他对故乡新的发现与哲思,富有色彩与声音的故乡不啻作者的精神寄托。
C.文本二中的“月光”单看并不出奇,但与花朵、虫鸣与青蛙的气味组合在一起,就是烙印在作者心上的故乡的感觉。
D.文本三借气味的描述,意在表达乡下人的故乡总是相同的,有大地的地方就有大自然的魅力,等待着作家去发掘。
2.对文本二第③段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以“美人”来写荷花的“风韵”,与周围环境十分契合。
B.“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用“湿漉漉”形容蛙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描画出独特的视听感受。
C.“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用“粘”字强化青蛙皮肤给人的触感,给读者带来恶心、不适的心理冲击。
D.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他笔下的世界不但具有画面感,更是一个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丰富的世界。
3.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分析作者运用了小说和散文怎样的文体特点来书写“故乡”的。
4.每位作家都背靠属于自己的“大地”。“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大地”,既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又具有象征意义,还能体现作者的精神气质。请从鲁迅、沈从文、贾平凹的作品中选取一个这样的“大地”,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

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

“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的语言经过精心锤炼,华丽典雅、饱含热情,把一场宏大战争中的一个微小的场景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能重现在读者的眼前。
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3.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
4.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03-27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樟子松王

满打满算,福树已在床上躺了七八个年头。

七八年前,他长得壮实得像一头牛!他脑袋瓜子好使,眼睛一转就一个主意。乡亲们佩服他,选他当了村主任。

横亘千里的科尔沁沙漠逶迤而来,到了这里突然就像只胳膊肘拐进了他们村。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大沙窝。冬天,风沙像风刀;夏天,沙窝像蒸笼。当地人流行一首民谣:“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村里连一棵大树也没有,种子落地就被大风刮跑。

政府认为不宜人居,让他们整体移民。他带头不同意,嚷着故土难离,哪里也不去!他鼓动村民栽树,说树长大了,风沙就撵不走我们。但流沙堆成山,一锹挖下去,树坑没成形就被流沙填平了。可即便这样,他还是不停地栽。他找人贷款承包沙地,把苞米秆子平铺在沙地上,在苞米秆子的缝隙里栽小树苗,让树立了根。接着,他摸索出先栽下坡、后栽上坡的自下而上沙丘植树法,尝试用差巴嘎蒿、黄柳、锦鸡儿、紫穗槐、胡枝子等固沙植物,最后樟子松栽植取得了成功。如此领着乡亲们在寸草不生的沙地,栽了几百万棵树,将防沙第一道防线向前推进了十几公里。

可是,现在这个长高长大了、人情世故学得猴精、当上了老板的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说是生态旅游休闲,说穿了,不就是建一个游山玩水、吃吃喝喝的地方?这不是糟蹋草原,成心毁掉他的樟子松林吗?

走进那间晦暗的砖石瓦房里,梁沙生照例笑着将随手带的人参、李子、梨子,还有一盒海参放到桌上,然后坐下来。随着经常上门,梁沙生已变得很自信了。他觉得他能成为这屋里的主人,成为这片樟子松林旅游休闲基地的经营者。他知道现在离成功还有障碍,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不能落下一个不忠不厚的骂名。况且一想到福树叔用瘦如枯柴的手摸着他的头,嘱咐他“要常常看看满女”!他心里就有什么痴痴地涌动。

“坐,坐,沙生,你又花钱了!”瞥了一眼桌上,福树眼窝里有些发湿。微微侧过身子,在床上弓成了一个虾状。突然,冷不丁地问:“梁沙生,你父亲死去几年了?”

“我父亲?”梁沙生愣了会儿,答道:“六年了。”

“六年!这么快……你记得吗,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的……”

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眼看着漫漫黄沙席卷家园,乡亲们一下逃离不少。可他父亲没走。也跟福树一样贷款,承包了一千多亩沙丘栽树。为了把流沙治住,他俩一起找到专家。听说固沙要先种沙打旺,他俩就种沙打旺;看羊蹄子踩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樟子松林遭虫害,他俩就赶猪崽进林子吃松毛虫,放鸭子上山吃蛾子,硬是造出了这一片樟子松林。

“福树叔,这个我怎么会忘呢?”梁沙生说。

他叹了口气。转过脸,望着一边默不作声的满女,突然用手招着梁沙生,说:“梁沙生,你对满女要好……”

夏天过去,福树的病情似乎在日益加重。架子床吱呀呀像老鼠一般叫唤,那声音就像无数根炸刺,扎得他心里火辣辣的。

那天一大早,满女照例像往常一样起床喊着爸爸。福树没答应,满女心一慌,便用劲摇了摇,发觉他的身子已变得僵硬……满女吓得大哭了起来。

梁沙生和满女忙了几天,安葬了福树。那天,梁沙生安慰了一番满女,端详着她家墙壁上挂的一幅老照片。照片上的福树手拿锹镐,神采奕奕。梁沙生沉吟了下,似乎明白了什么,便执意要看那一棵“樟子松王”。

说是“樟子松王”,其实,就是福树开始治沙那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实打实算只有几十年的树龄——那年,樟子松林发生虫灾,边上许多樟子松都枯死了,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孤零零地树立着。等到四周的樟子松林都长起来,它长得更壮实、更高了,没几年就成了这里最为醒目的一棵——“樟子松王”也就这样叫开了。为了保护这棵樟子松,福树给它垒了个石头台子做隔离。在石头台子旁又搭起一个高高的瞭望台,这样,他就能看护这一大片的樟子松林了。

梁沙生朝“樟子松王”虔诚地鞠了一躬,和满女登上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向远处望去,他感觉樟子松森林就像一条条绿色锁链,将科尔沁沙漠的一只爪子牢牢地摁住了。但举目北望,他发觉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王蛰伏、窥视着,稍不留神就会扑向这里……他眼窝里一热,心里一动。他想,他要在松树王台前真的立一个石碑,上面刻上“大漠忠魂”几个大字,把这里当作一个宣传福树和父辈们艰苦奋斗,战风沙、治风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想着,他嘴角就不由欠了下,咧嘴一笑。

满女问:“你笑什么?”

染沙生说:“不告诉你,你猜?”

满女没有猜——她看见葱葱郁郁的樟子松森林,因为大雪的覆盖变得雪白雪白,宛若一片深不可测的林海雪原了。而她身边,那樟子松王却像一颗晶莹的翡翠深深掩藏其中……恍惚,她见父亲在樟子松林里朝她笑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引用当地的民谣,意在说明此处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也赞扬了当地政府移民决策的英明。
B.文章两次写治沙的过程,一方面突出了治沙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以福树为代表的治沙英雄们的光辉形象。
C.文章最后说“满女没有猜”,但从后文可以看出,她理解了梁沙生今天的行为,也确信他会使父亲的在天之灵满意。
D.文章的叙事视角在福树、梁沙生、摘女之间转换,这更有利于叙事和抒情,也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突出。
2.作者塑造梁沙生这一人物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文章写了梁沙生思想转变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8-04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笛

刘向阳

他勾头埋在一堆电路板里,保安说外面有人找他。出来后,意外地看到樟树下面停着一辆车,乌黑锃亮。妈妈打扮得差点认不出来了。妈妈简单地问了他的情况,塞几张红红的钞票,哽咽着钻进了车里。

你跟爸爸吗?晚上,她发来一个抖动的表情。

是的。我爸喝酒打牌买彩票,醉了输了都是我的错。

我们要坚强。她加了一个竖着大拇指的符号。

她喜欢音乐,她的头像炫着一杆青青的竹笛。她空间那首《最幸福的人》,也是他的最爱。她长什么样子呢。他觉得自己真奇怪,素未谋面,关心她干什么?即便同城同区,相距并不遥远。

她在一家衣架厂上班。麻雀大的厂,待遇虽差,却自由,能够提早下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问她喜欢做什么,她说去表演。

表演?他的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画面:高雅的舞台中央,一位少女横吹玉笛,舒缓地倾诉她的忧伤与欢乐。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他满脸泪水地迎着她娇美的脸庞……

你们一般在哪演出?

呵呵。

我能见你吗?

不见面好。你妈还来看你吗?

他默然下线了。有一次去南郊公园,他无意中看见了那辆乌黑锃亮的车。妈妈下了车,疼爱有加地牵着不相识的小男孩过马路。那一瞬间,他特嫉妒那个抢走了他母爱的孩子,牙根咬得脆响。

四岁那年,我患了小儿麻痹症,妈妈不辞而别,是爸爸给了我希望。我家门前有棵樟树,树上的广播喇叭每天都会传出曼妙的音乐,有时像潺潺的小溪,有时像婉转的鸟鸣。我问爸爸,樟树怎么会唱歌?爸爸手把手教我吹笛,说,樟树快乐啊,花草虫鸟,猪牛羊鸡,都被它感染得笑呵呵的……

他摸摸脸,湿湿的。

岁末的一天,冷风扑面,华灯初上,他筒着袖子加入了喝同事喜酒的人群。

觥筹交错中,进来一中年男人,问,各位老板,点歌助助兴吧。有人接过歌单,剔着牙,点了《春天里》。男人后边跟一女孩,发往后梳,翘一朵洁白的小花,胸前斜挂一杆青笛。男人嗓音粗犷,女孩吹笛伴奏。但还没唱完,就遭邻桌呵斥,人家千百年的好事,埋在春天里怎么行?这一首没钱。男人拉着女孩,走向下一桌讨要献歌。女孩泪光点点。

他冲男人招招手。男人牵着女孩趔趄而至。女孩发上小花翩翩,白得耀眼。众人这才注意到,女孩走路是一瘸一拐的!一双湛蓝的眸子,蓄满了太多的梦幻与向往。他点了一首《最幸福的人》,女孩眉儿微蹙,轻启薄唇,婉转深邃的旋律,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把大家带进了音乐的殿堂。

他噙泪盯着深情演唱的女孩——她少女的身躯都集中在左腿上,右腿仅是一个象征;她沐浴在柔和而橘黄的光辉里,额角沁出了一层晶莹的汗珠。

难道是她?他按捺住差点要跳出来的心,看着男人拖着自制的音响设备,搀扶女儿走上街头。

月影,人影。冠盖如伞的樟树下面传来了阵阵悠扬的笛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妈妈简单地问了他的情况,塞几张红红的钞票”,说明他们母子关系冷漠,从而突出了“他”处境的悲苦可怜。
B.这篇小说语言洗练,词语使用精准生动,如“勾头埋在”“焊死在”“翘一朵小花” 等,用凝练的动词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
C.小说最后“他”猜出卖唱女孩儿就是自己的网友“青笛女孩儿”,为此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头像”“小儿麻痹”“表演”等多处伏笔。
D.小说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但是从前文内容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测:结尾处青笛女孩儿在樟树下吹奏的很可能是那首《最幸福的人》。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末段画横线句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读者认为:“他”花钱点歌这一行为不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这一情节设计不够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并阐述理由。
2020-04-08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