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8 题号:200653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阿吾斯奇

董夏青青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靶场上掀起沙尘,落到正在一座墓地上挥动铁锹、铁铲的几个人身上。

来靶场之前教导员跟他讲,上世纪七十年代连队骑乘巡逻,一个战士的马在山口甬道的雪崩中受惊。被甩下马背的战士一只脚被马镫挂住,拖行近一公里才挣脱,事后昏迷不醒,等不及送下山医治人就没了。

拾捡骨殖装箱时,烈士的弟弟跪倒在地,放声恸哭……回到连队,通讯员热了饭菜端上桌。

“营长,来。”教导员冲他扬了下下巴。

“您是这儿的营长?”烈士的弟弟问。

“忘了介绍。”教导员说,“这是南疆军区来指导工作的殷营长,他弟弟是咱们连队的三班长。”

“那这正好能跟兄弟见面了。”烈士的弟弟说。

“三班长现在正在总医院住院……休养好了就回来。”教导员说。

“生病了?”烈士的弟弟问。

他拿起盘子里教导员掰剩下的半块馍,没作声。

这两年不知说过多少回要来阿吾斯奇,可想不到有一天在这儿了,会是帮小弟收拾放在连队的被褥衣物和储藏室的行李,然后带走。

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烧锅炉,攒的煤渣子多了没地方放,拖拉机上山运煤渣的时候没油了,驾驶员给连队打电话,说车没油了,让人快给送来。小弟一听就拿上一桶油,开着辆皮卡去给拖拉机送。路上,小弟将皮卡车停在窄道边,跑下去找拖拉机。

送完油顶着风雪往回跑时,对面驶来一辆拉粮食的大半挂车,司机没刹住,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小弟当时就站在车斗后边,被撞进砌在路边的雪堆里埋住了。

小弟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

他端起热水瓶冲了杯茶,起身拉上窗帘。这时屋门被推开,教导员走进来。

“我跟指导员说了,下午你跟他们一块去巡逻。到界碑看看,你弟去年刚带人上去描的字。”教导员说。

他点点头。

坐在勇士车的副驾驶上向外看,雨前灰暗、阴沉的天空,已经被清澈明亮、瞬息万变的光芒冲破,无垠无底的草野上闪耀着星星点点。

“快看,殷营长!”一个战士抱着枪站起来,头盔撞到车窗上。

他顺着战士手指的方向,看见几匹棕黑色的马伫立在山坡上。

“那是我们班长养的马!”旁边的战士摇下车窗玻璃,头伸向窗外朝着那几匹马吹口哨。“那他跟你们说过,他去俄罗斯给普京表演吗?”他苦笑道。

“班长和我说过!”二条兵大喊,“班长去看了克里姆林宫,然后走总统办公室的特殊通道去的红场。”

小弟被送进少林寺那年,他正在高三复读。二零零九年,小弟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少林寺受邀参加第一届俄罗斯国际军乐节,普京总统亲自接见了他们。信的后半部分,小弟提到身边很多师兄弟已开始寻求未来更好的出路。小弟说,他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大师兄推荐他去曼哈顿的华人街当私人武术教练;另一份工作,是和同班一个德国同学回他在巴伐利亚的老家支教。信的末尾小弟问他,到底是选美元还是欧元。

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信中写到童年时奶奶家的老屋,晚上到处是老鼠的叫声,夏天雨水大,室内的积水漫到脚脖。哥俩每天吃的面饼磨嗓子,印象中最好的一顿饭是猪油酱油热水泡煎饼。奶奶家有两只羊,每天奶奶都背着筐出去打草。

他在信里拉杂说了两页纸才切入正题。他说,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争得荣誉。

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

二十八号界碑与哈萨克斯坦的边防哨楼毗邻。车开不进去,人走进去稍不小心也会摔倒。

走过一截铺着碎石子的土路快进草滩时,指导员招呼大伙停下,各自检查裤腿和袖口是否扎紧。指导员向他解释,草丛里有一种叫草瘪子的虫,专把脑袋钻进人的肉里吸血。

“报告营长,上回班长带我们来给界碑描红,被草瘪子咬了。”

见他没反应,二条兵沉下脸,正了正头盔。

“营长,我亲眼看见的,班长小腿那一块都烂了。”

“正常。”他说,“他身上有各种各样的伤。”

“班长说他在少林寺的时候没有买保险,有病就自己治。”

太阳当空,界碑上新描的红色字眼看起来醒目极了。他站在界碑前向四周远望,阳光在光滑舒缓的大地上流泻。

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敞着门,屋里有灯。他经过时,看军医正坐在长条桌前翻书。见他走进来,军医起身摘下老花镜向他打招呼:“三班长有一回给我说你要他多看书,我就推荐了曾国藩的传记和家书,还有苏东坡的传记。曾国藩和他的兄弟连心,仗打得好。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两个人同朝做官,官做得明白,文章也写得好。”

他回到招待室时已响过熄灯号。外头下雪了。广大空旷的天地间,每一片雪花都标示出风的 力道和方向,在窗外,在他眼前连缀而下,蕴藏着沉甸甸的寒光。

那晚在阿吾斯奇的图书室,军医从书柜里拿出一幅字赠他。他接过字在桌上展开。写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人民文学》2019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叙述了烈士弟弟接遗骸的故事,表明戍边战士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并为下文小弟受伤埋下伏笔。
B.小说多次出现的“界碑”象征国家的领土主权,是军人心中的使命标识,与戍边战士的群像互相映衬。
C.结尾“每一片雪花都标示出风的力道和方向”,暗示了殷营长此时内心不再沉重,坚定了戍边的信念。
D.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为小说增添几分诗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2.关于文中兄弟互通书信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弟曾思想不成熟,受周围人的影响,未能果断做出选择,在选美元与欧元之间犹疑。
B.收到哥哥回信后,小弟放弃到国外发展的机会,选择了从军,认为从军有更好的出路。
C.殷营长在给小弟的书信中,回忆了儿时往事,为劝说弟弟走上从军之路奠定情感基础。
D.殷营长在信中对小弟的鼓励成为小弟从军路上的精神动力,促使小弟日后实现精神蜕变。
3.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小弟这一“不在场的在场者”形象的。
4.作家卢一萍说,“她(董夏青青)的军旅题材小说里始终有种向上的意志。”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是如何体现“向上的意志”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硝烟下的流泉

符浩勇

战火前沿阵地最大的难处是供应中断,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无人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双方的火力网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会白白牺牲而不会搞到水,所以断水三天来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

前沿阵地断水后,最为心焦的是炊事员老苏,他认为前沿的同志喝不上水是他的失职。战争年代没有比失职更可怕的了。他虽然是个炊事员,但他有独特的见解:“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前沿断水三天之后,他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第五天清晨,无名高地漫了一层浓雾,他安全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只是萝卜太少,每人分了两个,轻伤员三个,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老苏找到白连长,白连长正闭着眼贴在石壁上吸凉气,这个壮汉子听见响动睁开眼对他笑笑,算是对老苏送萝卜的表扬。

“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老苏在白连长面前蹲下说。

“什么?”白连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到下边提桶泉水来。”老苏要求着。

“不行!”白连长忽地坐起来,“不行,对面敌人的几挺重机枪不是吃素的,你看——”他拉着老苏来到一个狭小的道口,在地上拾了一个废罐头盒,装上土,用力向山坡上甩去,霎时,招来了敌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连长说:“听见了吧!你就是铁人也休想取回水来。”

“让我试试吧!”老苏还是要求去。

“不行,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白连长恼火了。

“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没有喝上水了,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

“我们没有水,敌人也没有水,他能忍受,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

“我们不是和敌人比赛谁耐渴,帝国主义要喝水,无产阶级也要喝水,两家都到了快要渴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去汲水?”老苏继续争辩。

“小心敌人打你的冷枪。”白连长说。

“他不让我们喝,他自己也喝不上,他让我们喝,我们也让他们喝,现在就看谁能主动采取行动,敌人既不愿意死,又不会主动去提水,双方都得耐性留火了,现在正是我们采取主动的好机会。”老苏发表了见解。

白连长觉得老苏讲得有些道理,向他点头,意思是你去试试。

经过周密的布置,老苏开始行动了,在坑道里找了一只S国加仑桶(一种手提汽油桶),站在交通沟里,中午十二点钟,双方阵地都停止了射击,沉寂得连对面敌人的咳嗽声都能听见。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S国兵没有丝毫动静,他们既没有射击,也没有投弹,好像装着没有看见一样。老苏心里有底了,他对白连长笑笑,白连长对机枪班长命令:“如果敌人开枪,你们轻重机枪一起掩护。”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他们“咿里哇啦”地喊叫起来,一会儿,也从交通壕里爬出来一个黑人士兵,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

从此以后,想不到在敌我接壤地带竟出现了没有经过谈判就达成的停火地段。每天中午十二时,双方各派一人去泉边汲水。据说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送到团部化验去了;老苏觉得没有抽到S国烟开开洋荤,实在是一辈子的遗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老苏“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和“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等内容凸显战场缺水断粮的严峻形势。
B.白连长拾废罐头盒试探敌人,遭到了敌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巧妙地说明前沿阵地供水中断的原因,表现汲水难度的确很大。
C.对面敌人被老苏突如其来的举桶汲水的行动“惊呆了”以致于忘记了开枪射击,随后他们也派人效仿老苏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
D.“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说明老苏通过赠送物品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前沿阵地缺水严重,取水迫切”,设置了悬念;结尾段写“双方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呼应开头,结构圆整。
B.老苏和白连长精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老苏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细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发展。
C.小说结尾互送香烟的情节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同时也带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体现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D.小说将主人公老苏置于与白连长的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冲突中,通过描摹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3.小说在刻画“老苏”这一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分别是怎样刻画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小说以物象“流泉”作为标题,且将“流泉”置于“硝烟”的背景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023-11-01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我心里是极不满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

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根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

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担心和牵挂。
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爹说“地是通人性的”“人哪,是地养着呢”,这体现了爹对土地的信任和依恋,以及对人与土地的关系的独特见解。
D.小说使用了两次“浑然一体”,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意蕴深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处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爹的形象,同时还暗示了农耕环境正在逐渐恶化。
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出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的看法的转变。
3.小说中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4.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023-11-03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一个狙击兵岭

魏巍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槌敲。自从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之后,郭祥就立时召开了支委会,首先对自己打大仗的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随后经过研究,选出了本连的特等射手,组成了步枪组、机枪组,还有六○炮和祖国新来的无座力炮合编的冷炮组,区分了地段,划分了责任。第二天,狙击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大家都憋足劲,要向狙击兵岭看齐。

果然不出所料,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很疯狂了一阵。但是都被他们硬顶了过去。郭祥还特意把无座力炮秘密运到前沿,敲掉了无名山上敌人设置的那辆固定坦克,狙击活动就更顺利地开展起来。无名山上的每一条大路小路,敌人出没的每一个场所,都受到狙击手们的严密监视。敌人只要一露头,就会猝不及防地倒在狙击手们的枪弹之下。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开始敌人还去拖死尸,死尸拖不回,还得赔上三个五个,最后连死尸也不拖了。当时,我们的快板诗人毕革飞,曾写过一篇快板,专门记载此事。诗曰:

狙击手,真活跃,你一枪,我一炮,

不打死靶,要打活目标。

展开狙击大竞赛,个个都把战机找,

敌人在工事一露头,叭的一枪应声倒。

敌人出来拉尸首,又是射击好目标。

你要愿意要尸首,我们负责给你造!

零零碎碎吃喝你,最后把你全吃掉!

在这场狙击大竞赛中,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这匹刚刚戴上笼嘴的小马,在老保姆陈三得力的领导下,虽然进步不小,但是按陈三的说法,始终没有把他那种过剩的精力完全转化为建设的积极性。平时,不是到这个班偷偷拆卸机枪,就是到那个班摆弄别人的炮。这一下可好了,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这方面去了。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有时候为了减小自己的目标,他甚至脱个光膀子,把帽子也染上黄泥,伏在交通沟沿上观察。远远看去,他那在庄稼地滚过的身体简直同黄黄的泥块没有两样。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这样,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他的毙敌数已经达到58名,不要说在全连,就是在全营也遥遥领先了。有人分析说,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他那精确的射击技术。确实不能否认,他从小就是一个玩弹弓的好手,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就是他的战友给他留下的光荣纪念!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揭破这小鬼的一件秘密。它甚至已经到了绝密的程度,以至使得料事如神的郭祥、工作深入的老模范以及朝夕相处的陈三都摸不清底细。

那还是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从祖国寄来了大批的慰问袋,小杨春也理所当然地分到了一个。这个袋子里装了几十块水果糖,还有一封短短的信。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信上写道: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我妈妈每天给我一分钱买糖。我没有吃,现在我给叔叔寄去。希望叔叔吃了我的糖,多打死几个美国鬼子!我要向叔叔学习,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

李毛毛

当时,接到慰问袋的这位16岁的志愿军叔叔,不用说是颇受感动的。因为他平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人民的战士受人尊敬。他当时就在自己的小本上写了一首诗:

慰问袋,六寸长,慰问糖在里面装。

昨天我吃一块糖,糖儿对我把话讲:

你吃糖,想一想,祖国人民的心意可记上?

按照小杨春原来的计划,这糖本来是准备立功之后才吃的。但是,毕竟我们这位志愿军叔叔修养方面还有些不足,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也就吃完了。只剩了个空空的小口袋还包在包袱里。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100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岂不是一个很好的纪念?就这样暗暗下了决心。但是,这小鬼鬼心眼不少:一来这计划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即使能完成,事先透露出去,还是会被人传为笑柄。他自己这样那样的漏子已经够多了,何必再给人增加一份谈话的资料呢?于是就把这事定为绝密一级,对人闭口不谈。只是在打死一个敌人后,才选一枚晶莹可爱的小红石子,乘夜深人静悄悄丢到那个未曾见过面的朋友的口袋里。

(节选自《东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杨春是志愿军战士的典型,文章通过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以及“狙击大竞赛”前后的对比塑造这一形象。
B.大家分析小杨春射击成绩好的原因时以调侃的方式提到他脸上的伤疤,表现出大家对小杨春的关怀和喜爱。
C.文中“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表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D.文中写祖国的孩子送来“慰问袋”并写信这一事件,揭示出后方的大力支持是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2.关于文中快板诗人毕革飞快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虽与上文的内容有些重复,但衬托出战士们的乐观精神。
B.表现出朝鲜战场上我军不但战法灵活,还善于调动士兵的士气。
C.表现出对装备精良的敌军的蔑视,体现出我军战士的必胜信心。
D.以对偶的形式、诙谐的语调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场景。
3.有人说魏巍的《东方》让我们对英雄的定义愈发清晰,请结合杨春这一人物,对魏巍笔下英雄的形象做简要分析。
4.魏巍曾说:“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写作‘富矿’,文风朴实,言之有物。”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体现魏巍的这一创作特征的。
2024-04-03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