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4 题号:201386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慢先生的秋天(节选)

蒋一谈

喷泉是向上流的瀑布。在喷泉的右前方,几只鸟排成斜线滑行。秋天的光线散发出沉静之美,这些鸟被它们的影子引向动物园的湖泊深处,绿藻虽然衰败,依旧将它们衬绿。其中的两只鸟,合力抓住一根断枝,轻盈地站在上面,低垂尾翼,脖颈缠绕,甜蜜地恋爱。

这些鸟很美,可是在慢先生心里,鹤最美。鹤园还在前面,他想象着鹤在假山和池塘旁漫步,一只脚落下,一只脚抬起,另一只脚隔一会儿才抬起,这不是鹤的做作,而是鹤的优雅。中国古代文人建造房屋和墓穴时,会依据鹤的步幅测量尺寸。想到这些,他的嘴角浮现出笑意。

认识他的人称呼他慢先生,他的慢超乎寻常,走路的时候,说话的节奏也是慢的。第一次看见他的人,会以为他的肢体有残疾,引来众人议论:这个男人慢得离谱,慢得让我心慌,他慢慢摇了摇头,有些气恼。

他在石头上慢慢坐下,慢慢取出水杯,慢慢拧开杯盖,喝了第一口水。一个肥胖的男人举起自己的水杯,嬉笑着模仿他的动作,最后累得气喘吁吁。他早已习惯这样的戏谑与模仿。

他抬头看湖泊里的鸟,鸟消失了,那是短暂的消失,它们飞不出动物园。动物园管理处发布过公告,说他们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虚拟天空装置,这样一来,动物园里的鸟能生活在铁笼和栅栏之外,在另一个空间里自由飞行,想飞多久就飞多久,不过,如果那些鸟飞得过高,虚拟天空里的电光屏障会自动阻拦它们的翅膀,强迫它们飞落下来。面对电子牢笼这种高科技新玩法,慢先生心里五味杂陈。他心里有隐忧,他听别人说起过,动物园里的这些动物死亡之后,会被机器动物取代。如果真是这样,那只鹤怎么办?想到这儿,他的神情有些黯然。

现在是秋天,其实夏天就在不远处。夏天的某一天,慢先生在图书馆典藏室中清理藏品,在箱柜最里面发现了古籍善本《鹤谱》。他拂去上面的灰尘,被里面的图画和文字深深吸引。中国古代文人以鹤为师,言行举止皆依照鹤的节奏和气韵,做一个缓慢的不慌不忙的人。

他去动物园观察鹤,他一边观察一边模仿,动作既夸张又滑稽,胳膊和腿脚被石头划伤过。周围的游客举起手机拍照,还有人笑话他,他掌握了慢的要领,身体也越来越自如。再后来,能让陌生人以为他原本就是这样的慢人,他心里高兴但没有满足,他期待那种真正的缓慢,比自然而然的慢再慢一些,找到新的自我。

妻子最先发现了异常,瞪大眼睛看着他,以为他在单位受了什么刺激。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他慢慢享用饭菜,妻子看着他举筷端碗和嘴巴咀嚼的怪异动作,忍不住喷了饭。儿子完成了一半作业,他还没吃完,妻子站在厨房门口,脸上有迷惑,更有不悦。有一次,儿子这样问他:“你是慢爸爸吗?”他慢慢点头,慢慢露出微笑,慢慢伸出手抚摸儿子的脑袋,儿子躲开了。

还有一次,上级领导来图书馆考察工作,大家列队欢迎,走到他面前了,领导伸出去的手已经在他胸前停留了两秒钟,他才慢慢抬起手臂,慢慢伸出右手,领导显然感受到了怠慢,错过他同下一位工作人员握手。这一幕被摄像机拍了下来。此后的情形可想而知。他提醒自己,这是必须经历的考验。

他的工作岗位从典藏部调到了借阅室。他原已是典藏部里的怪人,现在到了借阅室,又变成了多余的人,但他能够接受,这不过是一个秘密。他再次提醒自己,这是必须经历的考验。

他没想到儿子开始模仿他的慢,模仿得惟妙惟肖,且有自己的创造,同时又有些不安。妻子没有办法,只好把儿子送到外婆家,她自己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搬过去住。

他买了一袋鱼虾,在鹤园搜寻鹤的影子。那只熟悉的鹤单腿站在假山的阴影里,眯着眼一动不动,好像在睡觉,又好像生了病。他有些担心,走过去通知附近的管理员。管理员坐在椅子上,似笑非笑地看他一眼,没有说话。这只鹤年岁大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应该让它住在温度和湿度相对平衡的空间里生活。他把想法说给管理员听,管理员依旧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没有说话。他撕开包装袋,把鱼虾抛进池塘。

动物园闭园的前奏曲开始飘荡,游客朝出口走去。他忽然听见管理员通电话的声音:我现在还不能下班,那只鹤出了毛病,我得看一下。”

他顿时紧张起来,顺着矮树林走到管理员休息室后面,透过窗户看。鹤一动不动,以为鹤死了,可是随后看见的一幕让他大吃一惊。管理员把鹤放在桌上,从工具箱里取出改锥,拨开鹤的羽毛,他胸口有些憋闷——这是一只机器鹤,不是真的鹤。怎么会这样呢?那只鹤死了吗?管理员从鹤的肚子里取出一个拳头大小的黑色胶囊,他看见了鱼和虾,还看见了开心果和杏仁。他万万没有想到,现在的机器鹤也能吃东西。

一切妥当之后,管理员把部件组装起来,梳理好鹤的羽毛,这只鹤晃了晃脖颈,迈开步子在管理室里走来走去。是他熟悉的鹤的漫步。管理员推开门,这只鹤走出去,慢慢走进鹤园。他跟随这只鹤走进鹤园,这是他第一次走进鹤园。

管理员大声制止了他:“你是谁呀!你不能进去!”他定在原地,慢慢回转身。管理员认出了他,降低声调说道:“那只鹤上周病了,送进医院没抢救过来。”“那只鹤活了多大岁数?”管理员点上一根烟,情绪有些低落,说:“六十一岁,比我父亲的岁数都大。”比我大十六岁……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通过介绍鹤的步幅在中国古人建筑中的运用,强调了鹤在慢先生心中的地位。
B.古籍善本《鹤谱》的图文深深吸引了慢先生,直接使他成为一个缓慢的不慌不忙的人。
C.动物园里的动物死后会被机器动物取代的说法,令慢先生为他喜欢的鹤担忧、感伤。
D.慢先生非常努力地模仿鹤的动作,而模仿中对慢的感受让他相信可以找到新的自我。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写了喷泉、滑行的鸟、绿藻,通过对这些景物细致的描写表现了慢先生眼里的世界的美好和他对慢生活的崇尚。
B.本文使用了夸张手法正面描绘了慢先生走路的时候的样子,同时通过众人的议论侧面衬托并突出了慢先生超乎寻常的慢。
C.本文通过细节描写,情景化地再现了慢先生喝水的情形,并通过肥胖男人的模仿具体表现了慢先生所受到的质疑和嘲讽。
D.本文通过对慢先生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设置虚拟天空电光屏障阻拦囚禁鸟儿的做法的否定,语言委婉含蓄
(3)文中慢先生两次提醒自己“这是必须经历的考验”,对此你怎么理解?
(4)在本文中,作者将中国文化符号与科幻元素相融合,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丁会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长江南岸的临湘市,清明时节,是很难碰上一个好天气的。但今年是个例外,清明前后这些天,阳光格外明媚。

“爬山去哟!天气这么好,快起来爬山啰!”一大早,妈妈就把休假回娘家的我喊醒。

爬山?门前这座荆竹山?这有什么好爬的!我睡眼惺忪地不愿起床。俗语云:靠山吃山。这座荆竹山,砍柴、扯猪菜、挖葛根、摘油茶子……少年的我们哪天不爬几遍?那时候,我们谁不想离这座山远远的?谁不想着山那边的繁华?

终于,寒窗苦读,翻过了这座山。一餐一饭,终于不需要像鸡啄米似的从山里刨了。为什么还要去爬山呢?

懒懒地躺在床上,想着今天是清明节,突然又生出兴致,觉得应该去看看这座山,它曾让我的双手、脸上布满荆棘刮出的许多血痕、令我痛苦甚至恐惧。这也算是对逝去的少年时光的一种祭祀吧。

走出家门约300米,就到了山脚下。这300米,我已经差不多10年没走过了。山涧里的泉水依旧在叮咚,竹子比以前似乎更茂密了些。

咯咯嗒、咯咯嗒……突然,竹林中飞奔出一群鸡来,飞奔的鸡群让山林瞬间有了生机。鸡群后面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妇女。“这是周大娘养的鸡,有300多只。”妈妈的话,一下子把个祥林嫂般的人物拉进我的记忆中。这个周大娘,年轻守寡,有个儿子,快30岁还娶不上媳妇。周大娘逢人就诉说,她崽如何老实、如何肯吃苦,求别人介绍媳妇。但因为家里穷,硬是没姑娘看得中。我问妈妈,周大娘的儿子现在娶上媳妇了么?妈妈笑着不答话,与不远处喂鸡的大嫂鸡价高、蛋价好地扯了小半晌。

我们重新上路后,妈妈才说,政府先是要周大娘在山脚下种蘑菇,后来又加入一个合作社喂鸡养羊,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周大娘的儿子前几年娶了邻村的姑娘,就是刚才喂鸡的。周大娘说有了靠山就不会再过穷日子了,天天笑得合不拢嘴。

当年快被贫穷逼疯的周大娘竟然过上了好日子,我不禁心情愉悦,脚步也轻快起来,走山路如履平地。走到半山腰,一片美丽的云霞挡住了我们。“怎么有这么多桃花?这是谁栽的桃树?”我惊呼。

“这是我栽的桃树,你是小会吧?我是你叔咧。”花丛中,50多岁的国良叔正在为桃树抹芽。

年轻时的国良叔是我们村里的大力士。记得有一年,有个湖北人在我们这里收茅草梗,一毛钱一斤,拖到造纸厂里做原料。国良叔白天砍了好几百斤,晚上去搬,他力气大,一边肩膀搬一捆,腾不出手来拿手电筒,就用嘴巴咬住手电筒,结果下山时滑了一跤,手电筒插进了喉咙里,流了好多血。妈妈倾其所有去看望,也只凑了20个鸡蛋。

“那一次受伤后,我十来年不敢上山。”听我提起恐怖的一幕,国良叔陷入回忆中。出门就是山,不敢上山的国良叔日子越过越穷。前几年,临湘市派来的扶贫工作队支持国良叔将这一片荒山承包起来,搞起了种植业。国良叔在工作队的带领下,重新走进大山,种了30多亩桃子,还种了几亩黄精,现在年收入30多万元。

我由衷地为国良叔感到开心,当年的大力士终于不再沉沦。

“端午节一过,桃子就熟了,你一定要来摘桃子吃呀。”走出老远,国良叔中气十足的嘱咐,还在我耳边萦绕。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山路拾级而上,这石板,墨黑色中泛着灰白的光,石板的左边是随手可攀折的红杜鹃、紫檵木,右边则是一条清亮的小溪哗哗流淌。这样的石板路,我在云南的茶马古道走过,在贵州的千户苗寨走过,这古老的石板路,分明就是珍贵的旅游景点嘛。妈妈说,确实有外地人来旅游,桂香姐开了家“乡里香”农家乐,就是专门接待游客的。妈妈还笑着与我分享,去年9月份,有一伙岳阳的户外驴友来这里爬山,正碰到妈妈,就出300元钱要她带路。“爬爬山,就赚了300元地导费,哈哈哈……”妈妈开心极了。

“小会,你知道这风力发电机一天可发多少电么?”坐在石头上休息时,妈妈抬手指着山顶上一线排开的风力发电机问我,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发电机,我只得老老实实地告诉妈妈,我不知道。为了看个究竟,我大踏步走上山顶。写着“国网电投”的风力发电机,在风的作用下,不紧不慢地转动着,巨大的叶轮,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像邻居毛婆婆在喘气。毛婆婆有气管炎,喘气声音特别大,她儿子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日子要多苦有多苦。

说起毛婆婆,妈妈不知借了多少米多少油给她,但从来没有还过。“现在不找我借东西了。”妈妈说,自从有个局长结队帮扶她家后,那个局长先是自己提米提油给她吃,后来安排她哑巴儿子在村里拖垃圾,一年1.2万元工资,不愁吃穿了。这个风力发电项目,也是那个局长考察我们村子后,看到这座山地势好,适合发电,争取了这个风力发电扶贫项目,每个贫困户每年可分红3000元……

一样的荆竹山,不一样的人间烟火!10年时光,当年的穷山僻壤,在政府的帮助下,已经变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靠山。

站在山顶,俯视村庄,只见弯弯曲曲的山路,像飞舞的银蛇,一栋栋气派的楼房,像山路串起的珍珠,熠熠生辉……10年前的茅草屋、泥巴路,连同那段贫穷的生活,都埋葬在岁月深处不见了踪迹。天地万物,竟是如此气清景明。

荆竹山,乡亲们永远的靠山。

(摘自2020-05-29《湖南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对爬山充满矛盾的心理,既体现了少年贫穷生活对“我”造成的心理伤害之深,又表达了“我”想对少年生活祭祀而释怀的心情。
B.周大娘养鸡、国良叔种桃树、桂香姐开农家乐、毛婆婆哑巴儿子拖垃圾、风力发电等故事场景,以点串面,以小见大,有力地立体呈现了政府扶贫帮困带来的乡村巨变。
C.全文从平视与俯视的角度,通过拟声描摩、俚语对话、数字具述、动作细刻等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荆竹山村民由贫到富的人文生态。
D.文章以荆竹山为背景,对10年前后的乡村生活平均使用笔墨,进行比较描写,全镜头地展现了中国扶贫政策带来生活变化,深刻反映同人不同天的主题。
2.文章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叙写故事,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内容概述。
3.本文以“靠山”为题,有何用意?
2020-08-07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谁能让我害羞

铁凝

女人拐进厨房,发现饮水机上那只淡蓝色的水桶空了。她开始拨水站的号码,却怎么也打不通。她想起上次听从那个送水的小男孩的建议,买了10张共100块钱的水票。女人决定按水票上的地址去找这家水站。女人有理由认为自己已被戏弄。这感觉她并不陌生,火爆而没有信誉的商业,富裕却并不安稳的生活,经常被她交叉体味。

女人怀着一腔的不快把自己穿戴整齐,开车去寻找那个可能已经失踪的水站。原来这是一条拥挤、嘈杂的肮脏小街。水站的他不超过17岁吧,有点鼠相,有点孱弱,面目和表情介乎于城乡之间,皮色发暗,一个营养不良的少年而已。

他又鸣里鸣哝向女人道了些个“真不好意思”之类。女人不耐烦听他的道歉,只说:“你不是给家送过水吗,下午3点以后请你给我送一桶水。”少年殷勤地答应说他知道女人的住址。

少年目送女人开车远去,特别注意着她的白色汽车。她穿得真高级。少年只是低头看了看自己,原来自己是如此破旧,脚上那双县级制鞋厂出产的绒面运动鞋已经出现了几个小洞。他觉得他必须要换一身衣裳了。

女人在下午3点听见门铃响,她开了门。此时此刻的少年换了装,穿一身于他来说显然过大的西服,簇新的,面料低劣的,支支棱棱的,把他的脑袋比照得更小。她让他进来,房间里顿时响起一阵巨大的“咯噔”声,那脚上是一双偏大的硬底皮鞋——他的崭新行头的另一部分。

少年安好水桶。她撕给他一张水票,少年却还站着不走。因为有点懊丧。这身“行头”是他中午专门回姑姑家偷出的表哥的礼服,他以为这礼服应该能配得上他下午的送水,出入女人那样的人家,应该有他身上现在这样的衣服。少年解释说如果再要水可以呼他,他有呼机。

“那我为什么要呼你呢?”女人说。

五天之后,少年又来了,仍然穿着西服和皮鞋,脖子上又添了一条花格围巾,使他看上去格外臃肿。女人为他开了门,接着,一切如同上次。仅在付水票的时候,女人多问了他几句话。她问他送一桶水挣多少钱,他说8毛;她问他一天能送多少桶,他昂起头说,最多的时候,他一天送过60桶水。

“哦,60桶!”

女人的顺嘴搭腔仿佛伤害了少年,他的谎话就连引她嗤之以鼻都不可能。他觉得口渴,他对女人说他想喝点水。女人用下巴朝洗碗池那儿轻轻一点,少年有点恍惚地歪过自己那满是尘土和头皮屑的小脑袋,把嘴伸向那个冷冰冰的龙头。

又是五天过去了。

少年骑车驮着一桶新水去给女人送水,但电梯停开了。他得扛着50斤重的水桶爬8层楼梯。少年觉得自己是没有退路的,他这一身狂热加冒险的来之不易的装束,他这一副虽已摔坏却显示着时尚的耳机,他这一路的颠簸和磕绊,都鼓舞着他不能回头。

他进了门,有点气喘,直到往饮水机上安好水桶,他一直猫着腰,并且一手捂住肚子。他就是想用这种姿势引起女人的注意女人的好奇甚至女人的怜悯。

女人彻底地嫌恶他了。他有什么权利在顾客家有病?她递给他水票,告诉他可以走了。

他说他渴了,他要喝点水。女人像上次一样,指给他洗碗池。

少年没往洗碗池那儿走,相反他朝贴墙而立的饮水机跨近了一步。我要喝点儿矿泉水。他说。她直盯着少年细小的、目光游移的眼睛说,你不能。

一阵踢踢踏踏的脚步声,是女人的孩子。少年曾经见过的那个5岁的宝宝,他曾经拿着手机当玩具玩儿,当女人要他放下手机时,他就很悲哀地对女人说:“为什么我总是不能痛痛快快地玩呢?我要打‘110’了”。“痛痛快快”和“110”给少年留下了印象。

在这时他捧着小小的口杯到厨房来了。“妈妈我要喝水。”他说,“你躲开!”他又对少年说。

女人神情严肃地要求她的宝宝回到自己房间去。

宝宝就捧着空杯子走了,他不哭也不闹,他一定也觉出了这里气氛的不同寻常。

女人更加严肃地对少年说:“请你出去!”

少年彻底绝望了,他的手碰到了腰间那串穿着折刀、剪子和假手机的钥匙串。他一把将刀子攥在手中并打开了它。

女人望着逼近的少年,她判断她遇见了一个入室抢劫者。她把右手背到身后,够过灶台上的手枪,双手握住,然后出其不意对准少年。那是一枝手枪式的点火器。

她压低着嗓音拿枪指着少年说:“出去!不出去我就开枪!”

他望着乌洞洞的枪口,开了眼似的半张着嘴,那枝手枪仿佛才是他自卑的真正根源,它使他无地自容。有一刹那他几乎想把自己手中那低档的委琐的小刀抛到身后,它因为低档而更显委琐,因为委琐而格外低档。

一辆“110”警车在这时已经停在楼下,警察很快就破门而入了。是女人的宝宝藏在自己的房间里用女人的手机报了警。

警察问少年:“知道什么叫羞耻吗?”少年不说话。警察说:“唉,还有什么能让你害羞呢。”少年想了想说:“枪。”

女人有时候会怀着凛然的高傲回想起那个少年,她也会想起那天“110”的警察还告诉她,当时如果不是电梯坏了,他们会到达得更加迅速。那么,那天的少年是扛着水桶爬上8楼的了。女人猜着,少年猫腰捂肚子的形状就会在眼前闪一闪。

那又如何?女人紧接着便强硬地自问。我要为他的劳累感到羞愧吗?不。女人反复在心里说。不!女人在心里大声说。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从农村来的少年多次送水到女人家,却被女人一再漠视乃至厌恶,最终引发尖锐的对峙。
B.小说细腻地描写少年走近女人家、跨向饮水机、想喝矿泉水等行为和心理,从本质上讲,这些都是他对地位平等的诉求。
C.少年被审讯时说让他感到羞愧的是枪,枪让少年意识到法律的威慑力,发觉自己的罪恶,体现了少年的反省和良知。
D.小说折射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人际交往境况,引发了读者对不同阶层的生存困厄、个人突围和普遍人性的思考。
2.女人的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试简要分析。
3.少年最终彻底绝望,拿出刀子与女人对峙,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2020-07-28更新 | 2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2016年第4期《小说月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菜大爷”雅号的由来,一方面暗示菜大爷受到了邻里四周的爱戴,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他特别重视清名埋下伏笔。
B.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C.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D.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E.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慨和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2.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0-11-03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