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201495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望

原上秋

①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①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②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彼此都能窥见,两边的人如相会,能拉手,不能拥抱。

③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④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经常绕着高墙行走。回到家里,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子,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⑤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底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

⑥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

⑦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⑧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⑨后来,他看到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⑩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⑪他孙子也来过,孙子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

⑫孙子回过头,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

⑬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也涌动一份幸福。

⑭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也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⑮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的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员把手围个喇叭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⑯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员也牺牲了。

⑰他深深内疚。

⑱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的对待,在他身上多擦几下,在他身边多停片刻。

⑲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他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他不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⑳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②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眼睛和心也潮湿起来。等云一片片散开,太阳光照在大地,公园的一侧开始欢闹起来,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㉑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有删改)

1.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陵园地块由“整体”一分为二,引发了“他”心理的变化。小说围绕“陵园地块的变动”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地块变动情况“他”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没有划开时行为:时常过来,绕墙走,从家中看   心理:平静
开始建公园时行为:①____ 心理:②____
公园建成后行为:③____ 心理:④____
2.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文中“孙子”的言行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3.下列与小说主题相关的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反复写“他”的“来”与“坐”,体现了“他”执着守望战友们的深厚情感。
B.小说写“他”把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体现了“他”的内疚心理和“他”对战斗岁月难以忘怀,点明了“他”守望的原因。
C.结尾句的含义是:活着的人们在守望英烈;英烈在守望活着的人们,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
D.标题“守望”点明了人物的行为特点,揭示了守望的痛苦和绝望。
4.结合小说文本的内容,简要赏析文中①、②处画横线语句各自的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

鸟语

老杨犹豫了几天还是出摊了。

三十六年前,老杨还是小杨时就摆过几次地摊。那时叫跳蚤市场,逢周日开设。偌大的田径场,卖吃的少,多设在看台墙根下,卖货的多,都聚在足球场土地上,那年月谁也没见过绿茵场长得啥模样。卖吃的多是炸油饼、馒头、粉浆面条等果腹之食,当年还没有份饭出售,因没有一次性餐具产品,苍蝇嗡嗡,大蒲扇哗哗。卖货的也多是针头线脑,旧衣物,肥皂牙刷,手绢,布鞋、胶鞋、塑料鞋等日常生活用品,电器物品是见不到的,缸盆都是搪瓷的。一张席,一块破油布,地上铺开,一个砖头敲成四块,压住四角防风便是一个标准摊位,行列还算齐整,鸟瞰倒像大型团体操图案。

小杨摆的是书摊,其实也不能算是书摊,书是舍不得卖的,小杨卖的是刊物,刊物也不是新刊物,都是小杨从牙缝挤钱买的、页面翻起角的旧文学刊物。

卖旧刊物是为贴补买新书新刊物的钱,能省一角几分的也是省。一个退伍兵,三级工,34元的死工资,交母亲 30元,攒着等将来娶媳妇用,手里每月只有4元的零花钱,一个5角的烧饼夹牛肉都吃不起,喝的是军用水壶装的烧开水,喝光了就再去灌上一壶自来水。一套两个兜的确良军装,斜挎军用书包,一顶麦秸编织的草帽是标配,书包里倒是装几本《数理化自学丛书》,摆摊看书两不误。

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考个电大还是有戏的。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类吆喝声是不会有人喊的,小杨更不喊,他只埋头看书,时不时拿个树棍在土地上写点什么,再用脚抹掉,再划拉,再抹掉。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好字!一阵清香风吹来一声莺鸣赞语。

小杨从藏在一双白色塑料凉鞋里的秀脚往上看,一袭白底蓝碎花连衣裙摇曳生姿,小蛮腰两把可掐,一字型美人骨上一抹鹅颈托着一张秀美恬静的鹅蛋脸,淡淡柳眉下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墨染长发如瀑。

这个妹妹我见过。小杨心里突突。

俩人从云想衣裳花想容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聊得风生水起。常谈不烦,久处不厌,只因书摊边多看了你几眼。

后来的后来,皆是凡人俗事,无非是转干,提职称,有房有车有孩子,有饭局,有老板椅坐。平平淡淡,淡淡轻轻。

一场新冠疫情,打破了许多成功学讲座听多了、鸡汤文看多了、立志求功名、坐井说天阔的人的梦想。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酒肉穿肠过,老杨一拍桌,对一群愁眉苦脸的狐朋狗友小老板们说: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出摊!

卖啥?去哪里卖?一小兄弟醉眼迷离地问。

卖存货,去库存,哪里让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你们手里都有啥货?

我有三十万的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我有二十万的白酒。

……

我出车。我出人。

……

全部按进价卖,卖不动再打折卖,盘活存量,有了现金流就能活下去,挺过去就是赢家。

中央商务区灯火辉煌,停车场热闹非凡。有车载音响发出的当红网络歌曲,没有一般地摊劣质喇叭的吵杂声。游人也少有嘴上撸串串、唧唧喳喳的,均悠闲自得。

楚河汉界。主车道西侧,一色的车后盖打开,车原价不超五十万,货品大众化;东侧全是车价百万左右豪车,车盖上摆放的都是奢饰品。西侧车主年龄参差不齐,东侧俊男靓女衣着光鲜。

人家是生活,咱们是活着;人家是体验生活,咱们是为了活着;人家有诗和远方,咱们是眼前的苟且……与老杨搭伙卖货的二货酸溜溜地诌上了鸡汤

切!干活吧!诗和远方都很贵,星辰大海也收费。老杨目光炯炯,坚定地说。

二货:诺,嫂子来了。

顺着二货手指的方向,老杨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身影出现在五彩斑斓的世界。她身后那座形似玉米棒的标志性建筑跳闪出一行大字:地摊经济,人间烟火!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六年前,摊位上多是针头线脑、旧衣物、搪瓷缸盆,现在有了奢侈品,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体现了时代的发展。
B.小杨作为一个退伍兵、三级工,工作之余通过摆摊卖书和自学,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他的上进心使他小有成就。
C.“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一句,写出了老杨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不怨天尤人,能主动寻找出路的积极态度。
D.“人家是生活,咱们是活着”表现了“二货”的不平衡心理,“诗和远方都很贵,星辰大海也收费”则写出了老杨的牢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场面描写,对三十六年前与现在的摆摊场景进行了详细描写,使小说跨越不同时代,富有厚重感。
B.小说中“去哪里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等对话简短有力,说明老杨虽生活很不如意,却能乐观面对,主动寻找出路的积极态度。
C.小说善于运用衬托手法,用小老板们面对经济不景气的苦恼和“二货”的态度,衬托主要人物老杨的形象。
D.小说以“人间烟火”为题,紧扣时代命题,意在表达唯有实实在在打拼才能成为人生赢家的主题,极具代表性和启发性。
3.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4.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4-04-22更新 | 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侯发山

19389月。正值秋天,山上的植被高低错落,远看一片绿色,像是给大别山披了一件绿颜色的毯子。近看,那绿色却深浅不一,墨绿、淡绿、嫩绿等,还有一些红叶、野花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那动作像是跟大地亲吻似的,怎么也亲不够;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

忽然,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日本鬼子进山了。准确地说是一个小队的鬼子,队长唤作野木次郎。无恶不作在小鬼子身上得到了详尽的诠释:有的烧老百姓的房子,有的抢老百姓家的粮食,有的去抓老百姓的鸡,有的欺负那些妇女和孩子……一时间,村子里鸡飞狗跳,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哭爹叫娘的声音此起彼伏。到了后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被集中起来。小鬼子们站成一排,端起枪,嬉笑着,准备把老百姓当作靶子来射。老年人掩面啼哭,小孩子瑟瑟发抖,有的瞪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

村里的族长江老爹颤巍巍地走出来,给乡亲们求情。经翻译沟通,野木次郎才知道江老爹想用自己一个人的性命换取全村人的性命。野木次郎狂笑不已,举起东洋砍刀,想一刀劈了江老爹,又想这样太便宜他了,便指挥鬼子挖个土坑,想活埋了江老爹。

土坑很快挖好了,两个鬼子把江老爹推搡到土坑里。接下来,一掀土接一掀土洒落到江老爹身上。江老爹冷冷瞪着野木次郎,满眼的不屑和鄙视。①男女老少都跪向江老爹,呜嗬呜嗬痛哭起来。

正在这紧要时刻,只听地一声枪响,野木次郎倒在地上。 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响起,那些荷枪实弹的鬼子们全部被打翻在地——八路军来了。带队的是黄连长,击毙野木次郎的那一枪就是他打的。②他们之前活捉了一个日本军官,才知道野木次郎进了大别山。幸亏他们赶到得及时,救下了江老爹,救下了全村的百姓。

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之后又在山上挖了数个山洞。黄连长告诉江老爹,这些山洞,平时可以储粮,战时可以藏身。

后来,江老爹的儿子为了打日本人,当兵去了。

194711月,深秋时节。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③山上绿色的植被像是被红颜色染了,深深浅浅,有的趋近于黄色。……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

半个月前,黄团长的部下撤出了大别山,他不得不留了下来。说实话,黄团长不想留下,他不是想跟着部队去战斗,他是怕连累了当地的老百姓。现在是非常时期,土匪时不时进山抢夺粮食,骚扰百姓,一旦发现老百姓收留了他,他倒不怕死,他担心老百姓跟着遭殃。再说,他的腿被子弹打中,已经感染化脓,想走也走不了。

得知黄团长要留下养伤,老少爷们争抢着收留他:

住俺家,俺娘会擀面条。

俺家地方宽敞,住俺家。

谁也别争了,住我家!江老爹一句话,大家伙儿都不吭声了。

不是说江老爹是族长,也不是说江老爹的儿子当兵去了,家里有地方,而是因为江老爹是个土先儿,对跌打损伤有一套治疗的办法。

就这样,黄团长住在了江老爹家。说是住在江老爹家,乡亲们没少来看望他,今天李家送来一张油馍,明天张家拿来两个鸡蛋……江老爹也不劝阻大家,在他看来,都是应该的,怎么感谢都不为过。

江老爹隔三差五上山挖药材,回来炮制后,让黄团长内服或外敷。

在江老爹和乡亲们的精心伺候下,不到二十天,黄团长几乎能下地行走了。他坚持要住进山洞里,江老爹也就没再勉强他。在那个年月,住在村里确实危险。

有一天,村里响起了枪声。黄团长放心不下村里的百姓,就从洞里走了出来,想看个究竟,不想被一群土匪抓个正着。

土匪们盘问黄团长,黄团长答非所问,引起了他们的警觉,决定挖坑活埋黄团长。

江老爹和几个乡亲赶到的时候,黄团长已经被埋到腰部那里了。见此情形,江老爹吓坏了,点头作揖,给黄团长求情:他是良民,不是解放军。

其中一个土匪认出了江老爹,因为他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

江老爹觉得有戏,忙说:他是我的外甥,来这里跟我学医。

腿怎么受伤了?

上山采药摔伤了。

真的是你外甥?

真的。真的。

几个土匪交头接耳,似乎还在犹豫。

江老爹说:若我说的是瞎话,你们可以活埋我。

就这样,土匪们把黄团长放了。

……

过了好多年,黄师长已经退休,第三次来到大别山时,得知两个噩耗:江老爹的儿子在一次与日本军队的交战中,牺牲了;江老爹已经去世——他因为曾经给土匪治过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迫害致死。

让黄师长欣慰的是,没过多久,江老爹的儿子被授予了革命烈士的称号,江老爹也给平了反。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老爹的两次“求情”(替乡亲求情、替黄团长求情),表达出江老爹为救他人而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
B.江老爹对跌打损伤有一套治疗办法,治好了黄团长的腿伤,但最终因给土匪治过病而在特殊年代被迫害致死。
C.野木次郎心狠手辣,又富有心计,他狂笑着举起东洋砍刀威胁江老爹,江老爹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D.江老爹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治过病,土匪因此放松了警惕,江老爹也因此觉得黄团长有救了。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痛哭”既有村民对族长的“痛别”之情,更有对日本鬼子的愤恨之意。
B.句子②不仅交代黄连长在紧急关头“赶到得及时”的原因,还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C.句子③中的“红颜色”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大别山的解放。
D.句子④不仅说明江老爹医术不错,对黄团长照顾有加,还表现出军民的鱼水之情。
3.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阅读兴趣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美好·践踏·天道;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互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1-06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匠

俞平伯

到了一家花场门口。栅栏虚掩着,我用手一推,“呀”的一声露出一片平地。紧靠西墙,有三间矮屋。旁边有口井,上面安着辘轳,井口现出几条很深的凹纹,是吊桶绳子磨的。场上收拾得非常干净,一排一排摆列许多花盆,是些山茶、碧桃、金雀、迎春、杜鹃之类。轻风掠过,一阵阵花草的香气。冰哩!雪哩!我不多时还看见你们。花开得这般快呀!

一个花匠,年纪不过四十上下,酱色的脸膛显出些皱纹,好像也还和善,手拿把剪刀,脚边放着一堆棕绳,蹲在地上做工。

他正在扎榆叶梅呢。树上有稍为桠杈点的枝子,只听他的剪刀咯吱咯吱几响,连梗带叶都纷纷掉下。他却全不理会,慢慢的用手将花稍弯转差不多要成椭圆形,然后用手掐住,那手拿棕绳紧紧一结。从这枝到那枝,这盆到那盆,还是一样的办法。

原来他心里先有个样子,把花往里面填。这一园的花多半已经过他的妙手了。所以都是几盘几曲滚圆的一盆,好像同胞兄弟一般。有两盆花梗稍软一点,简直扎成两把团扇。那种“披风拂水疏乱横斜”的样子,只好想想罢了。

但花开得虽是繁盛,总一点生趣没有;垂头丧气,就短一个死。我初进来觉得春色满园,及定睛一看,满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深红浅紫鸭绿鹅黄又俏又丽的顔色,里面总隐着些灰白。仿佛在那边诉苦,又像求饶意思,想叫人怜他,还他的本来面目。那种委曲冤屈的神情,不是有眼泪的能看的。真狠心的花匠!他也是个人呵!这不过是我旁观的痴想。花儿不会说话,懂得什么呢?他受了痛苦,只有开一朵朵的鲜花,给他赏玩,让他赚钱。我不禁问道:“好好的花扎了不可惜吗?”

他说:“先生,你别开玩笑啦。这些花从窖里拿出来,枝枝桠桠,不这么办,有人买吗?你看墙角边一堆梗子,都是我昨天剪下来的,我的手脚多快。”

我才知道这都是烘出来的唐花,不然三月天气,哪里来许多花呢。便问道:“我看不扎倒好,你何必费事?” 他答道:“你不喜欢不行,喜欢的人多着呢。前两天张大人差个管家来买一百盆花。花刚出房,有许多还没扎。他们现逼着要,把我忙得手当脚做,才讨他一个喜欢。这碗饭好不容易吃!”

我方才明白他们原是靠花做买卖,只要得顾客的欢心,管什么花呢!他们好比是奴才。阔人要看这种花,花没有开,便用火烘;阔人喜欢花这个样子,花不这么生,便用剪刀来绞,绳子来缚。如果他们不这样办,有人夸奖吗?有人照顾吗?本来好名气同黄的白的钱是世界上顶好的东西,再没有好的东西!

话虽如此,但是花的可怜总是真的。我既觉得这样,何以早早晚晚殷勤照顾他的花匠,偏一点不动心,整天的绳儿剪子忙个不住?难道一个人除吃饭穿衣以外,竟没有别的喜欢东西吗?我一点不懂。

想到这里,方要转身出去,但两只脚偏钉在地上,不听我的命令。我又痴想,倘若有了钱,把许多的花一齐买回,痛痛快快把绳捆索绑的牵缠解个干净。魔鬼都死了,只留那可爱的天真,自然的美。

正想的时候,远远听得呜呜怪叫,我便呆了。一忽儿,栅门开处,看见有一辆红色的汽车,里面有个白须的绅士,带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慢慢下来。花匠一看见,便抢上去,满面堆笑道:“您老带着小姐来得这样早呵。”一种肉麻的神气,不是能够比方的。然而我方且自幸我不是阔人,他还没有用那种面孔来对我,叫我不能哭,不能笑。

那老者穿着狐皮袍子,带了顶貂帽,一望便像个达官。那女子手上带个钻戒,一闪一闪在花匠眼睛前面只管发光,但脸上总白里带青,一点儿血色没有。

听得她老子说道:“娴儿,赌输的钱有什么要紧。不要说四五百块钱,就是再多点,怕我不会替你还吗?你不要一来就不高兴。你看那花扎得多么整齐。”

那女孩只是不响,低着头,并着脚,一步一步地捱着走,拿条淡红丝巾在那边擦眼睛,露出一种失眠的样子。

他俩走了十几步。老头子回头看看她,说道:“昨天牌本来散得太晚,天都发了白,弄得你没有睡。我带你来看花,借着消遣消遣。你既倦了,也许睡得着,花不要看了,我们回去罢。”

那女孩嘴里说了几句话,——很轻很轻——我也模模糊糊没有听见什么。

忽然,蓦地里澎腾的一声怪响。

我那时分,早已痴痴地出神,忘记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了,被午炮一声,方才惊醒。我站在这里,已经快有两点多钟的光景,红炎炎的太阳,正晒着我的头顶,我好像有许多没头绪的心思,只是说不出,直瞪着眼睛,看许多花在阳光底下淌泪。停下来半晌,把眼一低,慢慢的转身踱出。

那匠人还是扎他的花,猛然一抬头,露出深黄的牙齿,对我嘻嘻一阵冷笑。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呈现了花场一片鲜花盛开的动人景象,与后文花几被“扎过”之后“一点生趣没有”形成对比,从而突显花匠的狠心。
B.“原来他心里先有个样子,把花往里面填”,写出了花匠扎花技能的娴熟,故而作者紧接着赞叹“这一园的花多半已经过他的妙手了”。
C.前来买花的是“张大人”“绅士”这类人,他们的喜好决定了花的命运,也决定着花匠的境界,这揭示了当时上层人士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D.小说按照时间的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中融合抒情和议论,语言自然朴实又不乏雅致,故事简单又意蕴深邃,艺术特征非常鲜明。
2.花匠在“扎花”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小说分析。
3.娴儿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05-06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