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1 题号:203063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吃家

刘建超

①老街人爱把食客分为三种。

②一种为吃货。吃货是最招饭铺里待见的那群人,想生意兴隆,就要有成群结队的吃货。吃货只管饭菜顺口,呼呼啦啦尽往嘴里扒拉食物,撑得肚圆胃胀,打着饱嗝方舒服。一种称吃客。吃客是店里的老主顾,熟悉大厨手艺,而大厨也知吃客口咸口酸,调剂得吃客味蕾全开。据传有位吃客跟着大厨吃了十几年炒面,大厨换主家,吃客一路相随不离不弃。一日大厨有事,就让徒弟给吃客做了炒面。炒面上桌,吃客只吃了一口就吐了,说这不是你家大厨的手艺。徒弟只好把炒面端回。大厨一笑,把炒面倒回锅里,双手抓面揉搓了几下说中了,徒弟再端上去,吃客尝一口,嗯嗯,就是这个味。还有一种人被称为吃家,被称为吃家在老街就是最高荣誉了,他们类似于在电视餐饮大赛节目中的美食家评委,会吃会做会摆活,譬如今天要给您说的费爷。

③老街很古老,九个朝代的皇帝都曾建都于此,老街人开店做生意也成多或少地滋生了些情怀,即便是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期望能调剂出古都的文化底蕴,这样显得有格调、有格局。老街吃家就能把吃文化张扬得流光溢彩。

④正是清晨匆忙时分,街上都是急匆匆奔走的人,许多人手里拿着早点,边走边吃。费爷一身休闲唐装,脚踏千层底布鞋,背着手,仰着头,平稳走在老街青石板路上。

⑤熟人打招呼,费爷,您老去哪啊?费爷头不低,步不停,喝汤。您老今儿个是去哪家喝汤?大石桥火街羊肉汤。

⑥火街羊肉汤?才开张的铺子啊。您这“老吃家”去给新铺子捧场?

⑦费爷微微笑着,不再回话,踏上大石桥。

⑧老街有句谚语:吃喝不用瞅,只管跟着吃家走。费爷的身后就跟随了一群吃货。

⑨生在古城,食在老街。外地人来老街吃个热闹,老街人却是要吃门道的。

⑩在古城开个汤铺不难,难的是在老街开个汤铺子。老街人喝汤都喝成精怪了,嘴巴刁钻认熟欺生,爱追老店铺,不太凑新店铺的热闹。你若开个新汤铺子,如果没老街吃家的光顾,三五年也别想在老街兴起。啶,还就这么邪。

⑪费爷是老街公认的“老吃家”。老街洋洋十里,上百家的饭铺,他都能给你数叨一遍。费爷对老店铺的饮食文化故事更是如数家珍。在老街,吃着佳肴,听着吃家给你数叨着店铺的趣闻轶事,那才算得上享受。

⑫费爷站在铺子前,并不急着进店,背着手看着店门上方的牌匾。

⑬费爷自言自语道,火街羊肉汤这几个字撇捺放纵,笔画粗重,尤其这火字,夸大禁脚,雄健足可扛鼎。颜黄融化合度,磅礴大气。不必见款就知是老街写家高德位的风格,定是高德位的后人高满堂所书,

⑭火街羊肉汤的老板叫袁成,四十开外的豫西汉子,憨厚豪爽。老板袁成迎出店外,拱手作揖连连点头称是。

⑮费爷进店坐下,一碗羊汤,不放盐,不放辣,两个火烧。随着费爷一同进店的人也附和着,一碗羊汤,不放盐,不放辣,两个火烧。

⑯费爷说,火街,又叫双龙街。诞生了宋太祖赵国胤、宋太宗赵光义两位天子。据传太祖诞生时,赤光照耀,满街通红,故名火街。

⑰咱们老街人的生活习俗就是从宋朝那会儿延续下来的。羊汤也是太祖太宗的喜好,火街的羊肉汤可是强势了上千年了呀。

⑱羊汤端上,费爷端起碗先唤了嗅,嘴贴着碗沿轻啜一口,懂行的都知道,老街人喝羊汤是喝甜汤的,这个甜就是不放盐、淡的意思。

⑲熬羊骨头汤你也达到七八成了,费爷说。上好的羊汤,羊,要当天宰杀,羊骨砸断铺在锅底,再将成坨的羊肉羊杂铺在羊骨之上,放入自家的香料秘方,一锅汤烧开,中途不能再兑水,慢炖八个小时以上,这叫原汤原味。

⑳费爷又夹起一片羊肉,眯着眼看看,放入口中慢嚼,说,羊是当地改良品种的绵羊,远闻清香,近闻不腔,肉质鲜嫩,味美清口。

㉑费爷有滋有味地又喝了几口涵,说,添汤,双份辣。

㉒吃货也跟着喊,添汤,双份辣。火烧一掰四牙儿,泡入红油汤中,呼呼啦啦满屋人喝得热汗淋漓,大呼过瘾。

㉓费爷说,这汤稍显不足的是你用的葱花是外地大葱,应该用本地南关小香葱,压膻气,入味快,不粘牙。

㉔袁老板点头称是。

㉕袁老板的妻子,望着费爷的背影,说,费爷帮着咱开这汤馆,咱这汤真有费爷说的那么好?

㉖袁老板看着腿有残疾的妻子,想着家里卧床不起的儿子,没接话,只望向外面。太阳已升上了丽景门,老街,就笼罩在温润的阳光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大早,费爷就走在了老街青石板路上,碰到熟人也头不低,步不停,他将前去给袁成新开张的汤铺店捧场。
B.袁成知道在老街开汤铺难,于是就做了相应的准备,如店门牌画请老街写家后人写,羊采用当地改良品种的绵羊等。
C.费爷对袁成所制作的羊汤进行了细细品味与鉴定,虽然发现其汤有明显不足,但不动声色,仍对此加以高度肯定。
D.费爷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很鲜明,文中运用了烘托等多种描写手法对其进行塑造,人物形象显得更有立体感。
2.关于小说开头介绍老街食客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街食客层次不一,最高层次属吃家,其次是吃客,最招饭铺待见的是吃货。
B.文中对老街三种食客的介绍,体现了老街饮食文化上的浓厚氛围与历史底蕴。
C.文中所述老街一位吃客的故事,旨在通过吃客行为来强化其所占的历史地位。
D.文章开头先对老街食客中的三种类型做了介绍,为后文吃家费爷的出场做了铺垫。
3.刘建超的“老街”系列小小说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鞋

张品成

来宽满周的那天,被爷娘放在床上任由他爬,只是在板床上放了些东西。都是平常人期望伢长大后成就个什么人物的寄望,摆放在那儿的物件就很特别。如笔,期望小小人儿将来读书中举平步青云,成状元当宰相高官;如毫子票子,抓了能成生意人发大财……还有纸折的令旗和兵器,抓了能有戎马生涯做大将军……

反正就那些东西,周岁时候让细伢抓,训抓周。

一屋人就盯着那细伢,眼都老大,目不转睛,齐齐拴在来宽的那两只手上。

来宽爬着抓着,眼见是那只笔了,可却从屋顶上坠落根稻草。

草落手到。

来宽的那只小手,抓住的是根草,老纠就无奈了。老纠是来宽他爷。他娘当然也看到了那场面,“啊呀”了一声。屋里人脸都白了,大惊失色。

抓周抓到根禾草,这又意味着伢将来什么“前景”?

是什么?来宽他爷他姐当然可以猜得到,抓周抓到禾草,注定了将来是个种禾人,那就信命了吧。来宽第一次上街是在娘背上,来宽娘在来宽满周后带上儿子去赶了场集。来宽在娘的背上,脑壳左左右右地望,他很亢奋,身子不安分,时而颤动那么几下,那是细伢兴奋的本能。

娘说:“伢呀,你就不能安分点?”

看看,那有座戏台。戏台边有座石碌。就把来宽放了下来,坐在那歇息。

就那会儿,来宽目光拴住了那几串东西。来宽眼里一大片的金黄。其实那没什么,是几串草鞋。根普老信是个孤寡,一生未娶,一生也只做一样事,打草鞋。

老信在那儿已经好多年了,在众人看来习以为常,没什么稀奇处。没想到这一天,有个细伢却对这一切目不转睛,然后往老信身边爬。

娘说:“伢呀,你别乱动!”来宽还是爬。

来宽被那一串串金黄吸引,执拗地往那边爬。娘就惊了。“莫动,这街上人多。”来宽依然故我地爬。

娘把他扯住了,来宽“哇”一声嚎哭起来。

那声哭,让根普老信抬起了头,朝那个细伢望了一眼。就那一眼,来宽的哭声瞬间止息。来宽不仅停止了哭嚎,就那一闪间,手里居然抓握着几根禾草。

来宽娘对她男人说:“抓周抓那根禾草,不是种田的事了,看样子和那老信营生有关……”男人“嗯”了一声,抛出句轻描淡写的话:“打草鞋?那也是门手艺,要真像根普老信那样也是一方好佬,也算是出息哟。”

“放屁!”女人恼怒了,嘴里迸出这两个字。“你看你?”

“你说我家伢将来打草鞋!”

“打草鞋有什么不好?”

“呸!你做什么不干那营生?”

回到家已经日落了,门槛上抹了黑。来宽才进门,脸上重重地挨了一掌。是娘用力扇的。娘从来没打过儿子,但这回下手很重。那一巴掌,把天上的星星全抛在了来宽的眼前。

来宽没哭,娘却哭了,嚎啕大哭。

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娘不想打儿子,她只想用那一巴掌把儿子打醒。但没丝毫作用,来宽依然故我,逢集就往戏台那儿去。没人知道那老信什么时候收了个小徒弟。

渐渐地,来宽那双手也成了两只翻飞的蝴蝶,在禾秆里飞旋起来,一只草鞋就成形了。这一年,根普老信过世了,谁都以为来宽要继承师傅的草鞋生涯,但没有。这一年红军来了。来宽没打草鞋,跟了一帮 伢站岗放哨,收查路条。

那天,乡苏维埃主席老纠把儿子从角岭上叫了下来,十万火急那样。来宽那时正在角岭山顶的那棵树上,那儿望得远,能看到十几里外那片旷野的动静。

男人风风火火地来,扯大了喉咙喊,气喘得急:“来宽楞哎,你爷……不是,是老纠主席喊你去……有急事!哎!”

来宽也那么火烧眉毛般急赶到他爷跟前,气也喘得急:“爷……不是,主席你叫我!”老纠说:“有你出息的机会了!”这话让来宽云里雾里,他愣着看着他爷。

“什么事?”

“打草鞋!”

“鬼哟!”

“我没哄你,爷哄你,乡苏维埃也不会哄你的吧?”

来宽瞪大了眼睛看他爷老纠,老纠也那么瞪大了眼睛看他,两个人眉不动眼不眨对视了好一会儿。

来宽很快知道了真相。队伍里首长下了命令,两个月内,八万将士,每人要有两双草鞋。要十几万双草鞋哩。

来宽抓过一把禾草,一脸亢奋,身上像注入了什么,一阵阵狂喜的涛在涌。

很快那双手就成了两只蝴蝶,在那翻飞了起来。很快那些禾草就成了鞋,端在来宽掌心里了。

“呀!”

“呀呀!”

“呀呀呀!”

戏台下坐满了人,人们"呀"着赞叹不已。

来宽很威风,来宽很神气。戏台下满是人,队伍上的人,村人乡民,男男女女。就看见脑壳和脸,脸上眼都睁大了,齐齐注目来宽那双手。来宽那两只手不是蝴蝶了,他缓慢地演示着编织,那些男女也慢慢地跟样学了。

十五天后,来宽娘看到了那个现实,十几万双草鞋都成了现实。来宽伢很认真地教,那些女人很认真地学。首长看到了那个现实,屋檐下,挂了无数双草鞋。

十天后,那些草鞋分发到了那些士兵的手里。那一天,就都穿在了士兵们的脚上。天黑下来,

八万将士从田埂和河堤上涌向十几个渡口,看不清人,可听得见细软的草鞋跺在细软的秋草上的声音……

来宽那天趴在离浮桥不远的树墩上,他看着那些脚,从田埂和河堤上迈向那些浮桥,天和地黑成一大团的墨,但来宽却看到了那两团金黄,无数的金黄组成一条金色的长龙,往远方游走蔓延。

来宽掏出怀里那双草鞋,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追赶着那条长龙……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来宽抓周的时候,作者突出了对众人目光的细节描写,其中“拴”字生动地表现出众人对来宽未来命运的极大关注。
B.对来宽抓到稻草的结果,来宽爷和娘虽然很失望,但想到这就是来宽的命,也只能接受,说明来宽热衷编草鞋是有其必然性的。
C.从情节安排来看,来宽抓到稻草的行为和根普老信的出现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使来宽“爬”向老信有了合理的解释。
D.“来宽那双手也成了两只翻飞的蝴蝶”,形象地展示了来宽在根普老信的指导下编草鞋的娴熟技艺,也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2.下列关于文中来宽接到编草鞋命令后的表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编草鞋的任务很重,但来宽的内心却狂喜,为自己能为队伍出力而感到光荣。
B.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宽缓慢演示,认真教授他人,体现了他的成长和担当。
C.来宽编草鞋得到众人赞叹后,威风神气,写出其自大的一面,却让人物更丰满真实。
D.来宽最后将草鞋穿在自己的脚上去追赶队伍,表明了他也有投身革命的美好愿望。
3.小说在描述来宽眼中的草鞋时,前后都出现了“金黄”一词,这样写有何不同的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在选材上以小见大,在创作方法上注重传奇色彩和现实主义相结合,虽然没有直接书写难忘的红色岁月,但却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5-19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琴与鹅

陈世旭

聪明的人往往胆小,刘志国就属于这种。他谁也不敢得罪,夜里去江边练琴,就是怕吵了大家,惹骂。聪明跟青春期的躁动一样,不释放会堵得发慌。但洲上需要的是干活的体力,太用脑力的事情不多。刘志国智力过剩,成了他的一个累赘,总要找个方式发泄。做不了大事,做点芝麻绿豆小事,也算一种消遣。小事常常是麻烦事,但再麻烦的事,到他手上,都会拎得清清爽爽聪明好像是他特有的一种玩物,什么事只要他玩了,都能玩出花样。

下农场的第二年,开春,大坝上来了挑箩担卖鸡仔鸭仔的人。刘志国下早工时刚好碰上,买了一群。

宿舍与大坝之间的空场上,去年收棉花后拔出的棉花槁子,打成捆,运到食堂当柴火,堆了一个大柴堆,跟宿舍一样高。天晓得什么时候,刘志国在柴垛底下抽出了一个洞,洞口挡了一个柴捆,做了鸡鸭的窝。每天上工前把柴捆移开,放出鸡鸭;晚上收工回来,鸡鸭已经自己进了窝。

有一天,刘志国忽然发现,有一只鸭仔,小小的,黄黄的,茸茸的,傻傻的,一摇一摆,有点像他自己。又过了些时候,在那群鸡鸭中高出一头,原来竟是只鹅!

刘志国惊喜得不得了,一弯腰抱在怀里,又是亲,又是摸。以后每天见到,都要在怀里抱一会儿,摸一会儿,梳理一会儿羽毛。

鹅闷声不响,只要见到刘志国,就会伸长脖子,加快步子,很厉害地摇晃着,扑过来,在刘志国脚前脚后扑打翅膀撒欢,像是一对亲兄弟。新职工里的刻薄鬼干脆就用刘志国的名字给它命了名:“刘志国”。刘志国不生气,也一样“刘志国”“刘志国”地喊它。

刘志国其实并不小肚鸡肠、孤芳自赏,反而天生懂得化解和协调。别人疏远他,他不计较,别人一有好意,他马上就欣然接受。

新职工里第一个结婚成家的聂宏亮搬走了,屋里剩了三个人。晏德成是老大哥,给死心塌地喜欢他的翘白儿老缠着,陈志跟刘志国同年,在一间屋里处久了,老别扭着都不自在。

“可不可以看看你的书?”刘志国试探着问。

陈志床头有一个棉花篓子,装满了书,有省城带来的,也有在农场各处借来的和顺来的。

“可以啊,杂七杂八,没什么好的,你不笑话就行。”

“那回我真不是笑话你。就那么随口一说。”

刘志国说的是陈志那件中山装。

“你说的也是事实。”

毕竟年轻,说是记仇,时间长了,陈志也渐渐冷静。他一直在观察刘志国:他的聪明处处闪烁,像是卖弄;觉得不该说的又绝不说,像是自私。如果不带成见,其实应该说:前一个是本能,后一个是教养。

“你的诗写得真好。”这是刘志国真想说的话题。

“真的吗?”陈志来劲了。

“真的。”刘志国说,“我二哥说,交朋友,不在乎他是不是得志,只要自己觉得好。”

陈志很感动,刘志国是真诚的。

他们都把枕头掉了头:先前的脚板对脚板,改成了头顶对头顶,便于聊天。

刘志国最崇拜他二哥。二哥每次回家探亲,除了跟刘志国一块练琴,还给他讲各种道理,比如“气质”“修养”“成长”“成熟”。

“难怪你这么懂事。”陈志深叹了气。从来没人给他讲过这些。

但刘志国的弱点也是明显的。他因为精明而太过谨慎,几乎有一点怯弱。他从来没有疯笑过,再高兴的事也只是抓着举头挥一挥;也从来没有痛哭过,再伤心的事也是背过身子窸窸窣窣。

那些鸡鸭转眼就长大了。按理柴堆下的那个窝该容不下它们了,但始终没有发生拥挤,鸡鸭反而一天比一天少了。

半夜里,听见柴堆下有鸡鸭的惨叫,刘志国说,是黄鼠狼;坝外的水塘里飘着鸡毛鸭毛和血迹,他照样说:是黄鼠狼;宿舍夜深人静时有快活吃喝的“吃吃”偷笑,他还坚持:是黄鼠狼。

聂宏亮搬出去以后,他那张床一直空着,陈志建议,夜里让“刘志国”进屋睡。晏德成松开紧咬的竹烟筒:“对对,保险。”

刘志国在床下垫了薄薄一层棉花槁子,铺上一个抗洪剩下的草袋。“刘志国”跟刘志国一样灵光,一进门就什么都明白了,大摇大摆地走向它的安乐窝,长脖子往后贴到背上,脑袋钻进翅膀,像吃饱了奶的婴儿一样睡了。

一早,大家起床,“刘志国”也跟着钻出床底,傻傻地一下一下向前伸着长脖子,送大家出门,然后就老成持重地在坝里坝外高视徜徉。一到傍晚,又傻傻地站在宿舍走廊上,等收工的人声。

“刘志国”很乖巧,见到宿舍的所有人都很滑稽地一下一下往前伸着长脖子讨好,有时候还大大地张开翅膀,大幅度扇动,作激动状。

“刘志国”成了新职工宿舍的一个宝贝,一个美梦,寒冬的日光和暗夜的月亮,每日每夜不能少的一种意义。女伢儿喜欢搂着它合影,它会臭美地缠绵或神气地抬头。沉默寡言的晏德成,只要见到“刘志国”,就有说不出的开心。

悲剧还是发生了。

省农垦文工团巡回演出,到江洲的首场,所有人都蜂拥去了场部。半夜回来,不见了“刘志国”。

刘志国转身就往大坝猛跑。

坝外,惨白的月光下,“刘志国”洁白的羽毛拖着黑色的血,在水塘上漂浮。

陈志担心刘志国受不了,会喊,会哭,会疯掉。

但是没有。

刘志国从床头的大皮箱里,抱出琴盒,轻轻打开。绛红色的小提琴,像女妖忽然睁开的眼睛,在昏暗的煤油灯光里射出异样的光亮。

整个后半夜,刘志国都在反复拉一支曲子。陈志在省城听过这支曲子:法国音乐家圣桑的《天鹅》。

宁静的湖边,迷蒙的月光。缓慢的旋律,流畅并且轻柔。毫无装饰的忧郁和深沉,营造出水的波光粼粼。天鹅优雅而端庄,在水中悠然游动。没有激烈的旋转,没有振翅的舞蹈。她天生高贵,却头颅低垂;她纤尘不染,却难逃凡俗;她可以引吭歌唱,唱出的却只是悲伤。天鹅在全曲最弱的节奏中渐渐消失,仿佛无力地拍打翅膀,飞向了天空,只剩下水面缓缓荡开的涟漪……

宿舍的门都开着或半开着。

没有声息。

省农垦文工团离开江洲时,带走了刘志国。

过年,陈志省城探亲,按刘志国信上的地址去省农垦文工团。大门口值班的说,里面没人,都下基层演出了。看看陈志大失所望的样子,问:“你要找谁?”

“刘志国。”

“哦,我们团里头把小提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鸡养鸭给刘志国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其中一只“鸭仔”竟然是鹅,更是令他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B.“前一个是本能,后一个是教养。”这是陈志观察、了解刘志国后的真实看法,说明陈志内心还是佩服刘志国的。
C.刘志国以书为切入点与陈志聊起了天,解释了之前的误会,假借陈志的诗来套近乎,两人冰释前嫌,相谈甚欢。
D.刘志国没有哭喊,而是反复拉着小提琴曲《天鹅》,这既符合他的性格,也更能令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哀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老成持重”“高视徜徉”“滑稽”“讨好”等词赋予鹅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刘志国”的乖巧讨喜。
B.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鹅的可爱懂事、刘志国对鹅的喜爱以及鹅对新职工宿舍的意义,为下文鹅惨死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C.小说没有直接评价刘志国的小提琴技艺,而是化抽象为具象,描绘了一幅动态的湖中天鹅图,表现出曲中情感与技巧的和谐统一。
D.“宿舍的门都开着或半开着。没有声息。”这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大家都沉浸在琴声与忧伤中。
3.小说以“琴与鹅”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陈世旭塑造人物最大的特点是立体地写人、客观地写人,请结合小说中的刘志国这一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2023-05-25更新 | 1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根河的传说

陈晓雷

我知道,这里已临近根河的源头了,远处莽莽苍苍的群山峻岭,绿阴浓密,森林草丛中流出的千沟万壑,蓄存着丰沛的雪水、泉水、露水,它们就是这条大河无以数计的源流。

现在我想把父亲当年听百岁老额尼讲的“葛根高勒”的故事,讲给读者朋友,没有这段流传久远的森林神话传说,父亲的故事好像缺少精神的支撑,这就像天上的风筝,其精神的高远在于放筝人手中还有多长的线。

这个早晨,岭上幽静无风,天阴沉着脸,故意施展威严,好像要惩罚大地似的连旷野山川都为它静默施礼。

这天山下河畔的女主人迏玛拉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自从去年冬天丈夫过世后,额尼达玛拉就成了这家人的顶梁柱,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可她感到心里很踏实。身边有两岁的儿子萨沙,十六岁的女儿月拉,还有一群驯鹿,这就足够了。

额尼今天起得早,见儿子还睡着,她悄声告诉月拉去林子里找找多日不见的驯鹿群,还嘱咐女儿不要贪玩,赶着驯鹿回来时要走自己去时的路。

月拉走上山岗,听到林子里的鸟儿在唱歌,林间弥漫着杜香草的味道,脚下的芍药花、黄罂粟、紫鸢草、石竹花的脸颊,贴着她的裤腿弄湿了她的鹿皮靴子,姑娘颇感惬意。回头望,山下河边自家的撮罗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她知道额尼生火做饭了。

月拉在林中走着,不知走了多远,抬头望望天,突然看到天空暗下来,天上的云越聚越厚,很快她听到了“轰隆隆”的打雷声,顷刻间暴雨就像饿狼似的扑来。

月拉想,驯鹿群在山上不怕雨大,密林能为它们遮风挡雨。下大雨了,我要回去和额尼、弟弟在一起,她转身往回跑……

当月拉站在小山坡上看自己的家时,姑娘被山下的一切惊呆了,山洪暴发,河岸变成了汪洋,她家的撮罗子不见了,额尼和弟弟都不见了!

曾经秀美的河,暴涨数倍,变成了疯女人,喋喋不休、张牙舞爪。家四周的松树、桦树、柞树全让洪水泡上了,平坦的青草地变成水泡子,浑浊的洪水淹没了地上的藓苔、鲜花、绿草,大河肆虐着、狂奔着、咆哮着……

月拉姑娘站在山坡上,几乎精神崩溃了,脸上泪雨如河,这姑娘变成了可怜巴巴的孤女。

月拉大喊:额尼——弟弟——你们在哪里?

苍天无言,山川流泪。

月拉顺着河岸边跑边看,边找边喊:额尼——弟弟——

旷野无应,大河号啕。

月拉全身发抖,一步不停,她要坚持找额尼找弟弟,不管狂风大雨,不管路远沟深。

河水无情,阴雨刺背。在山脚下的河湾处,姑娘实在累了,就倚在一棵白桦树下喘口气,她恐惧、疲劳、饥饿,她情不自禁地合上眼睛,梦见额尼抱着弟弟,正蹚着河水向自己走来……

姑娘猛地醒来,见天穹上的浓云散开了,一缕阳光映在她头顶的白桦树上,她看见一张手掌大小的鹿皮挂在树枝上,忙站起身去抓那张鹿皮,那上面写满了字,这些字就像一幅幅好看的画,她想这一定是萨满写给自己的神书,就开始默念起来,认出了那些字,这是敖鲁古雅河、激流河、根河流域流传极广的《唤母歌》,月拉面对大河,轻轻唱起来:

女儿若变鱼,河水不哭泣。

女儿真变鱼,河水变清晰。

女儿变成鱼,妈妈有归期。

月拉就这样一遍一遍地唱着,从白天唱到夜晚,从夜晚唱到黎明。 面对浑浊的滔滔大河,唱歌的姑娘泪水涟涟,悲情深切……

一个洒满阳光的早晨,月拉开悟了,弯腰脱下鹿皮袍衣,白皙挺拔的胴体,像一株迎风招展的白桦树,一阵清风刮来,裸身的姑娘随风飘入了呼啸浑浊的大河……

这时,奇迹发生了——大河恐怖的涛声停息了,激荡的波浪平静了,河面上升腾着一条轻柔的银雾带,转眼间将河面全部遮盖住了。大约过了一刻钟,银雾缓缓散去,浑黄的河水神奇地变得透明、变得洁净了,美丽的姑娘月拉变成河中一条银光闪闪的白细鳞鱼,她摇头摆尾在河中嬉戏,在她的周围伴游着大群大群的萤火虫般闪亮的小银鱼,它们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白细鳞鱼,它们把她当成公主,喜气洋洋地簇拥于她的身边,她就真的化身为白鱼公主了。

这公主身材修长,眼睛灼灼灵动、熠熠闪光,如夜里皎洁的月亮。此刻白鱼公主鳞片闪闪、尾翅齐舞,好像为刚刚获得的新生而欢欣鼓舞……

河水繁星,鱼儿们欢腾着,像在庆祝自己的节日。

三天后的傍晚,玫瑰红染红了山岭,染红了河面,就在月拉跳河的那棵白桦树下,额尼达玛拉领着弟弟萨沙出现在那里,他们没有死,在洪水涌来时,及时撤到山岗上躲过了大难,他们就这样与月拉失散了。

这一刻,弟弟抱着姐姐月拉留下的鹿皮衣袍,额尼泪水涟涟,手捧着那封萨满神书,口中喃喃默念。

达玛拉低头望着清悠的河水流过山弯,她望着望着,就见着河面升起一团银雾,接着一朵巨大的浪花绽放,一条两米多长的白细鳞鱼腾空而出,还“吱吱”地发声欢叫。达玛拉看到她在欢笑、她在舞蹈,她泪光闪闪,神情留恋。

达玛拉知道,那就是女儿月拉,忍不住泪流满面,用嘶哑的嗓音唱起了山中那首古老的鄂温克民族歌谣《唤女谣》:

女儿快回家,满山花枝芽。

女儿真回家,鹿儿笑哈哈。

女儿回了家,蝴蝶闹出嫁……

达玛拉就这样一遍一遍不停地唱着,不知唱了多久。当月亮照在河谷里的时候,不知从峡谷里,还是从森林里涌来了成千上万的银蝴蝶、金蝴蝶,像悬浮在半空的数万颗星星,它们先把河谷塞满,然后又蜂拥着飞向河面上,它们的羽翼连成片,它们的身体变成了金纱银纱,它们变成一条流动的光带,把整条大河都盖住了……

达玛拉继续唱着,河谷中的蝴蝶光带,神奇地向两侧分开,大河水面再次翻开浪花,那漂亮的白鱼公主跳出水面,一个矫健的打挺亮相,洁白细长的身子几乎横在空中,姿态优美而炫目! 看得岸上的母子俩心动神摇。

萨沙大喊:鱼——多好看的鱼!

达玛拉纠正儿子:那不是鱼,那是你的月拉姐姐!

母子俩再看,河中一条银光飞速远去,瞬间河水急速流动,不多时即变清变透变明亮,波光粼粼了……

萨沙再次大喊:是姐姐,姐姐——回来!

达玛拉望着河面对儿子说:姐姐在河里,那白鱼公主就是姐姐,这条河因姐姐的干净,才变得透明、透亮了。现在这条河有自己的名字了,我们就叫它葛根高勒吧……

萨沙问额尼:什么是葛根高勒?

达玛拉告诉儿子:这是姥爷教我的蒙古语,葛根高勒——就是清澈透明的河。

他们母子一起高喊:葛根高勒!

葛——根——高——勒——

葛——根——高——勒——

母子俩的喊声,再次让河谷中的金蝴蝶银蝴蝶翩翩起舞,它们把整条大河变成了流动的光带……

大兴安岭——这永不低头的山脉,此刻亦蓄满柔情,在深情地倾听……

(摘编自《北京文学》2017年第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借父亲的故事引出全文,既给“根河的传说”带来了神秘色彩,更让整篇文章充满了历史沧桑感。
B.额尼特意叮嘱月拉不要贪玩,但是林子里的鸟、草、花都让她感到惬意,让她来不及在大雨来时和家人们在一起。
C.月拉变成鱼的过程中,“银雾带将河面全部遮盖住”“大约过了一刻钟”等细致的描写,使这一过程极具真实感。
D.因为这条河已经成为一条清澈透明的河,在达玛拉与萨沙的呼喊中,它就有了自己的蒙古语名字,叫它葛根高勒。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景物描写,隐隐透露出灾难来临前的阴森与恐怖,暗示了事件的发展。
B.句子②采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根河的特征,写出根河狂暴反复无常的特点。
C.句子③以整齐的句式来回应上文内容,既通过短句传递感情,又富于节奏变化。
D.句子④中破折号的使用,以声音延长的方式,展现了对月拉的思念与赞美之情。
3.在文中月拉的情感随着“神书”的出现而逐步生发,请简要概括分析。
4.有人认为,陈晓雷的写作体现了具有“生命共同体”意义的创作观。请结合文本评价这一观点。
2024-04-11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