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6 题号:206161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物

池莉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美丽而安详的,下午三点的阳光光线已经比较柔和,微风中的沙漠以一种流线型的柔弱无骨的姿态静静躺在阳光下,这就是历史有时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某种状态。它容易使人们在无意之中深信不疑地接受它。于是,在这个美丽而安详的下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车队没有停下。九辆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地从江安身边开了过去。江安吹着愉快的口哨钻进车厢底下修理他出了一点小毛病的大卡车。

江安一直都吹着愉快的口哨。江安以擅长吹口哨讲故事射击而闻名。在愉快的口哨声中,江安没用多少时间就把车修好了。

在踩着油门一气追赶了两个小时之后,富有经验的江安悚然一惊,他误入歧途了。

江安环顾四周:茫茫沙漠。茫茫沙漠上只有一滴缓缓下坠的如血夕阳和一辆大卡车。江安顿时感到了由沙漠的美丽安详中渗透出来的恐怖。

人的视野是有限的,就在江安的视野边缘,有一片茂密的胡杨林,这里栖息着一群正处在动荡时期的狼。

狼也许来,也许不来。狼是另一个世界,就像树木、花鸟、虫鱼一样,与人不在同一个语境。在江安误入歧途的最初一刻,狼就知道了。

第一个决定是头狼王做出的。年迈的王只稳健的说了一句话:不宜出击!

如果这群狼里头没有出类拔萃的芎,江安这次的误入歧途将有惊无险。芎是一只到了该做头狼的年纪而没得到机会的空怀壮志的狼。当王话音一落,芎就大声说:为什么不出击?

王依然沉默着,大家都以为君命难收,却不料王突然说话了。王说:好,芎讲得好,现在我命令你带领十八头身强力壮的狼立刻出击!整个胡杨林欢声雷动。

江安结束了几分钟的犹豫,发动了车,掉了头,踏上了归途。如果他像来的时候一样两个小时开足马力奔驰,那么他的命运将不会因为这次误入歧途而有所改变,但是又一个对于司机来说不算什么意外的意外发生了:车突然熄了火。江安一看是没油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有什么不得了的。江安拎起一只油桶就要下车去汲油。

就在这一刻,狼群赶到了。

江安一开车门,芎身先士卒猛扑上去。江安急退,但芎已经撕下了江安的半只裤腿。狼!江安跌坐在驾驶室里。江安驾驶的是性能优良的军用大卡车,宽敞的驾驶室里有一支七九步枪,有一百发子弹,有一箱干粮,有够喝三天的水,作为男子汉的江安有三大特长闻名车队:吹口哨、讲故事、射击。江安可是当过兵见过血的人。

一场人与狼的战争开始了。这时夕阳已经坠落,晚霞红了大半个沙漠。

枪响了,连着两响。随着划破沙漠寂静的突兀而尖厉的枪声,两只威风赫赫的老狼倒下了。狼群在一瞬间惊慌失措,四下逃窜。

第一个回合,江安赢了。

狼群消失后,江安发现月亮正在升起。月光很亮,它使沙漠像湖水一样平坦和波光粼粼,也使两只死狼的毛皮看上去油光水滑。江安笑了,他又有一个人生故事可讲了,江安点燃一支香烟,慢慢地吸着。

他打算抽完这支烟就去加油。

烟只抽了一半,狼就回来了,这一次江安认出了芎,芎神色悲壮地走在狼群最前面。江安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推断芎是炮灰,而真正的当权者一定是他身后的肥狼,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江安决定先解决肥胖的老狼。枪响了,狼群踌躇,老狼的死无人过问,狼们都跟着芎前进。江安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芎是狼们的头!

江安悔之晚矣,他找不到芎了。

芎已经通过一批老狼的死观察到江安的射击是有死角的,所以它冲到了驾驶室的踏板下面。芎在这里指挥狼群一次又一次地冲撞两边的车门。老狼们的遇难使芎万分高兴,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头狼王波被剪除羽翼之后的孤独和衰弱。

狼们在一个一个地倒下去,可它们又成群结队地涌现出来。

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江安惊呆了。这一夜他打死了五十只狼,现在五十只死狼只剩下一堆残尸败骨,而活狼却差不多有上百只。上百只狼错错落落蹲在卡车周围,它们看上去几乎是文质彬彬的。江安好半晌才想过来:狼们在利用他!

战斗了一整夜的江安放下了枪。

江安开始记日记,江安开始把食物分成小块小块的,很珍惜地吃。江安开始把尿液存留起来以备后用。江安开始做一系列进行持久战的准备工作,他的脸上再也没有一丝笑容。

第三天,狼群有增无减。

第四天,狼群有增无减,达到两百五十多头。江安的子弹只剩十发了,他困顿不堪,饥渴交加。

芎钻出他的藏身之处,在不远的沙丘上蹲着,与江安遥遥相对。这场战斗洗礼了它,它没有想到自己的智慧会在与王和人的较量中被发挥得如此辉煌。

这无边无际的神秘莫测的大沙漠,哪里是人逞强的地方?

江安只想打死芎,江安已经明白所有的狼都是乌合之众,唯有芎是精英。是芎在和他斗智。如果他死,必死于芎之口,江安想:我一定要留颗子弹给芎!

一再撞击车门的几只猖狂的狼消耗掉了江安的最后几颗子弹,它们已经撞松了车门。

这是第九天呢还是第十天?江安举起了电工刀。江安渴极了也困极了,但江安还是举起了电工刀。雪亮的刀锋在阳光下像宝石一样光芒四射,芎看见了,站立起来,抖了抖身上的毛,从容不迫地向江安走过来。江安笑了。

这也是一个晚霞漫天的黄昏,狼藉满地的战场突然十分静寂。

芎和江安是在长久的对视之后猛然扑向对方的。紧接着,那柄雪亮的电工刀闪电一样划破了沙漠红色的天空。

【说明】这篇小说取材四十多年前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次事故。事故是在半年之后被另一辆迷途的车发现的。驾驶室里有一小堆人骨和一本日记,日记里把一只狼称作芎。

(原载《长城》1994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茫茫大漠与视野极限处的一滴红日,这样一个经典组合本身就蕴藏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时空下主人公产生的渺小无力感必然导致他的失败。
B.小说采用江安和芎的双向视角,表现人和自然万物不在一个语境,人自视为万物之主,称狼为狼。而在狼的语境中,狼才是万物之主。
C.小说表现了狼的世界的权力斗争,塑造了芎的鲜明形象,它借狼压人,又借人杀狼,可谓一箭双雕。芎也在追逐它的野心和梦想。
D.从第一回合江安志得意满的胜利,到第二回合江安误判导致的失败,直到最后江安与芎的殊死搏斗,作者将狼与人的战斗表现得跌宕起伏。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也许来,也许不来”可见故事发生不发生是偶然的,但是偶然的发生了就变成必然的无法逆转的历史。
B.阳光下五十只死狼只剩下一堆堆残尸败骨,场景触目惊心,可见在狼的世界通行的是“弱肉强食”的自然生存法则。
C.即使历史的发生现场是激烈的战场,只要时间流逝,一切斗争都变成静止的残骸。这些静物向人们提示着历史的结果。
D.作者站在人的立场想象狼生活的自然世界,表现狼与以江安为代表的人类的斗争,但作者的这种努力也只能是徒然的“一家之言”。
3.小说的奇幻之处在于表现狼群时的拟人化手法,但最后的说明又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你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4.小说标题“静物”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脚印

张大愚

旷野,小路。一支队伍正在行进,紧张有序的脚步声踏破晨的寂静。

“哎哟,走不了啦!”后排忽然传来一个声音。

“什么情况?”排长手一挥,队伍停下。

一个士兵歪坐在地上,痛苦地叫嚷着。排长面色一沉:“王志强,又是你!咋啦?”

“脚烂了!”王志强伸出脚给排长看。

排长的目光在上面转来转去,像刀。“几个血泡至于吗?起来,走!”

王志强挣扎着站起来,刚一迈步,一个趔趄又栽倒在地上。

“真的走不了了!”声音里带着哭腔。

排长皱皱眉,从背包里扯出一条绑腿布,递给旁边的一个战士。

“李国亮,你给他包上,陪他在这儿休息一会儿。天黑前务必赶到曹家店与我们会合!”

李国亮身子一挺:“是!”

队伍渐渐远去了。

王志强和李国亮坐在路边。天阴沉沉的,乌云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半晌,两人抬头看一眼前方,队伍已没了影子。

“现在感觉好点吗?”李国亮率先打破沉默。

“疼得更厉害了。”王志强做出呲牙咧嘴的表情。

李国亮怪异地看了王志强一眼。对方躲开他的眼神,扭过头,目光投向身后——那是他们家乡的方向。新发的“汉阳造”斜放在旁边,他摸了一下,冷得像冰,赶忙缩回手。

“狗娃,聊聊天吧。”王志强说。

“说吧,铁柱。”

“咱们出来多长时间了?”

“半个月吧。听说马上打北平了,能活着回去不?”

“能,一定能……吧。”狗娃眼睛看着别处。

“你心里也没底是不是?”铁柱紧盯着狗娃。

狗娃没有回答。

铁柱没有再问,目光再次投向家乡的方向。

“狗娃,真羡慕你啊,一个人无牵无挂的,多好!哪像我拖家带口的,难啦。我出来不打紧,家里咋办?你小侄儿才十一个月,没有奶嚼,瘦得猫崽儿样——你嫂子自己都吃不饱,哪里有奶水喂?唉,不易呀,自己一身病,还要伺候我老娘。一个女人家,咋个支撑?她要有个好歹,整个家就完了……”铁柱哽咽了。

狗娃听着,嘴角微微抖动着,眼圈也有点儿泛红,但他始终没看铁柱。

一阵沉默,天空蓦地响起嘎——嘎——的叫声,两人仰起头,一行大雁正朝着北方飞去。

“我想去解个手。”铁柱突然说。

“解呗,就在这解吧。”狗娃说。

“我解大的,你看着我解不出来。”

“那你走不了咋办?”

“我……能走。”铁柱说着站起来,迈开了步子。

“你……装的是不是?”狗娃大声说。

“装啥?只能慢慢地走几步。”铁柱说。

狗娃的呼吸急促起来,仿佛有什么东西堵在胸口。他背对铁柱站着,许久,转过身来:

“去吧,你要想好了就去吧。”

狗娃的声音很低,像是打地底下发出来的。

铁柱愣了愣,起身往回走,腿一瘸一拐的,速度却不慢。

狗娃泥像似的戳着,他听见脚步声一点点远去了。

“等等!”狗娃突然朝铁柱的背影喊了一嗓子。铁柱像被子弹击中了似的一哆嗦,猛地站住,却没有回头。

“把枪给我,别带枪!”

铁柱满眼是泪:“好兄弟,哥一辈子记着你的好!哥……对不住你!”

狗娃不看铁柱,颤声重复了一遍:

“把枪给我!”

铁柱把枪递给狗娃,狗娃身体晃了一下。铁柱看着狗娃,停了两秒钟,猛地转身向北走去。

狗娃背过身去。

四周无比静寂,时间一点点过去。几分钟后,狗娃猛地转回身。他的动作有些快,两支枪在后背撞击了一下,发出啪的一声响,狗娃心头一凛,低头看了看胸标,“中国人民解放军”几个字针一样刺入他的眼睛。他打了个冷战,狠狠捶了一下头,飞似的朝铁柱的方向跑去。

刚跑了两步,他站住了。

他看见铁柱正一瘸一拐地从远处向自己走来。

狗娃喉头哽住了。铁柱一点点地走近,在离狗娃一米远的地方停住了。两人面对面站着,眼睛都亮亮的,热热的。

“解个手这么长时间,是不是闹肚子了?”

“可不是吗!蹲下就起不来了。”

狗娃狠劲儿砸了铁柱一拳,铁柱也回敬一下,两人都笑了。狗娃把枪甩给铁柱,两个人搀扶着往前走。

天晴了,太阳出来了,阳光洒在两排结实的脚印上,像镀了一层金。

补记:

上面的故事是狗娃叔讲给我的,铁柱就是我爹。我爹没赶上解放北平,打天津时就牺牲了,时间是一九四八年腊月十六,离他二十二岁生日还差一天。后来我长大了,看了书才知道,那场战役很有名,史称平津战役。

(《小说月刊》2023年1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面写“天阴沉沉的,乌云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最后“天晴了,太阳出来了”“阳光洒在”“像镀了一层金”,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B.小说的语言颇具特色,如“狗娃的声音很低,像是打地底下发出来的”“狗娃泥像似的戳着”“铁柱像被子弹击中了似的一哆嗦”等就耐人寻味。
C.小说细节传神,比如“两人面对面站着,眼睛都亮亮的,热热的”“狗娃狠劲儿砸了铁柱一拳,铁柱也回敬一下,两人都笑了”就显示二人心有灵犀。
D.小说虽篇末才提及“两个人搀扶着往前走”“两排结实的脚印”,但题目取名“脚印”寓意深刻、直揭主题:两位解放军战士大公无私,奋勇向前。
2.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王志强(铁柱),有人认为是李国亮(狗娃),有人认为两人都是。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
3.这篇小说的后面还写了个补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16更新 | 1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失灯影

张炜

直到现在,古登州一带还有一个村子叫“灯影”。但这个村子是否就是过去那个得而复失的地方,人们还说不准。近一二百年来的变化之速,真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从古登州府置往西直到屺砪岛、三山岛,现在都成了人烟最稠密的地区。而不足一百年前这里只是荒野,二百年前则是莽莽苍苍的林子。

那时候这里的人走夜路,如果到了荒凉地方,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就是前边遥远处出现一处闪烁的灯影。有人就在挨近了荒郊的一点儿光亮时,才发现这是一处瓜棚,柱子上挂了一盏灯笼,有人坐在灯影里,问他话只字不答,赶路人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这人一回头把赶路人吓个半死。原来黑影里坐的是一头老狼,刚刚吃了一个人,正坐在那里舔嘴巴呢。类似的警示故事很多,一半是口耳相传的野趣,一半是当时的真实经历。时过境迁,现在这一带入夜常常是灯火辉煌,早就没有黑夜中星星点点的光亮了。现在所忧虑的只是太热闹了,是人气过盛,除了人什么都没有了。

就在这样的村落里,曾有一位顽皮少年,他像大多数野孩子一样好奇,聪明却不喜读书,愿意冒险,越是家长禁止的事情越是要尝试一番。他多次在夜间独自一人跑到野外,总想遇到一两桩怪事。有一次他真的在野外瓜棚那儿见到了悬挂的灯笼,也真的发现了垂头反坐的人。就像传说中那样,他伸手往那人后背一拍,结果却大失所望:转回头来的是一个上年纪的看瓜人。对方看清了是个孩子,立刻叫出了他的小名。这使他觉得实在无趣。离开瓜棚又往更深的林子里走,这在一般人是绝对不敢的,因为一旦迷路麻烦就大了。

经过了多次冒险,这个孩子胆子更大了。有一次他不知走了多远,感觉就快听到海浪声了,前面还是黑漆漆一片林子。突然他看到了树隙里有一两点灯影在闪烁,心上立刻怦怦乱跳,有不可抑制的兴奋涌出来。随着往前,那灯影竟扩大开来,渐渐显出了街道的形状,原来是一个藏在林子深处的小小村庄!这一下他就放开步子往里闯了。

进了小村,马上有些比他还小的孩子围上来看,一个个毛头毛脑分外好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叫什么等等。他们告诉他这个小小的村子叫“灯影”。他和他们玩儿得高兴,又跳又叫,玩儿捉迷藏之类,累了就随他们进小茅屋吃各种果子。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野果,一大堆摆满了桌子。这些野果甜得很,结果他一口气吃得肚子都圆了。左右小孩子有男有女,扯上他的手跑到街上,还让他去一个地方打秋千,看另一些有奇才异能的孩子在大树梢上蹿跳。他惊得合不上嘴,因为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午夜过了,村里的老人扯着他的手,让另几个孩子把他送出林子,叮嘱他对谁也不要告诉这个灯影,要不就来不成了。

他心里揣了个秘密,到后来每隔几天就到林子深处找这个小村子。他走熟了路,为了不再迷失,就在沿途做了一些记号。这个叫灯影的小村成了他的乐园。他在这儿有吃不完的好东西,比如果子、野蜜;还有看不完的趣事,比如连年迈的白发婆婆高兴了也会扔下拐杖,灵活无比地翻起跟头或跃上树梢。他把自己村里才有的一些玩儿法教给他们,比如踢毽子等等。这个小村从老人到小孩都喜欢他。

这样过了半年,让小孩子愁闷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家里人要送他去很远的一个镇子上学,那里有一户亲戚。这是不能逃脱的事,他只好找一个夜晚到灯影告别了。小村的人也舍不得他,都说你只要不忘路,过多久来都行,这儿会一直等着你。

这个孩子上了外地的学堂,中间只回过一两次村子,也去灯影欢聚过一次。又是几年过去,他长大了,聪明过人,没费劲儿就考中了功名。上任后忙于应酬,一连多年后才有空回了一趟老家。因为身在官场,一时忘了灯影,可是一回村子就想起了它,于是就打听起这个村子。村里人摇头,从老到少竟没有一个人知道附近还有这么个村庄。他觉得奇怪极了。

这天,他实在忍不住,就脱了官服,按照小时候牢牢记住的路径往林子深处来了。他料定一定会找得到,因为一个村子既然落成了,哪能轻易挪动呢?可惜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直到天黑,把记忆中的那一带找了个遍,就是没有小村的影子。就在他失望至极往回走的路上,也许是有什么在怜惜他吧,一抬头竟看见了影影绰绰的光亮。他嘴里说着“就是这儿了”,赶紧奔了过去,到了近前只见一个老人坐在那儿吸烟。他当时并没想别的,没觉得一个老人坐在荒野里吸烟有多么不正常,只脱口问:灯影在哪儿?

老人把烟嘴抽出来,说:它还在原来的地方。他说:那怪了,我怎么就是找不见哪?老人说:灯影的人厌弃官人,躲着你。他惊讶说:怪了,我脱了官服啊。老人哼了一声说:这也没用,灯影的人鼻子尖,他们远远一嗅就知道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有意把从前的“灯影村”与现在的“灯影村”、从前的“灯影”闪烁与现在的灯火辉煌放在一起来写,流露出失落与惆怅。
B.警示故事中的“灯影”令人畏惧,少年见到“灯影”却压抑不住兴奋,这种勇于冒险的性格和异乎常人的兴致帮助他发现了灯影村。
C.“垂头反坐”的看瓜人与后面“坐在荒野里吸烟”的老人都只是次要角色,却都起到渲染故事的神秘气氛、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D.《失灯影》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讲述了关于“迷失”的故事,与武陵人背弃约定不同,少年背弃了自我而最终失去了灯影村。
2.张炜善于把故事讲得曲折有致,请简析《失灯影》情节的多次转折。
3.《失灯影》体现了张炜小说既厚实又轻灵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0-04-13更新 | 3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王小波

我喜欢诗。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

十七岁我从插队的南方病退回北京,住在街道上借来的一间小屋里。在北京能借到很多书,我读了很多文艺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苏联的叶比西莫夫,试着从理性分析中找到一条通向目标——写诗——的道路,结果一无所成。

那时候我穷得发疯,老盼着在地上拣到钱。在天黑以后,我拿了一条破麻袋走向垃圾站。我站在垃圾堆上却弯不下腰来。我拎着空麻袋走开时却碰上一位姑娘从这儿走过。我和她只有一面之识,可她却再三盘问我。我编不出谎来,只好照实招了。

她几乎哭了出来,非要到我住的地方看看不可。在那儿,我把我的事情都告诉她了。那一天我很不痛快,就告诉她我准备把一切都放弃。她把我写过的东西看了一遍之后,指出有三首无可挑剔的好诗。她说事情也许不像我想的那么糟糕。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那三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了。我还不是一个源泉、一个发光体,那么什么也安慰不了我。

后来她常到我这儿来。我把我写的都给她看,因为她独具慧眼,很能分出好坏来。她聪明又漂亮。后来我们把这些都放下,开始谈起恋爱来。过了三个月她要回插队的老家去,我也跟她去了。

在大海边上,有一个小村镇。这儿是公社的所在地,她在公社当广播员,把我安排在公社中学代课。她有三间大瓦房,我住在东边屋里,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在门口坐着,她也常来陪我。我们有很多时间来谈论,有很多次谈到我。

看来写诗对我是一个不堪的重负,可是这已经是一件不可更改的事情了。我必须在这条路上走到底。我不断地试下去,写过无数的坏诗。偶尔也写过几个美好的句子,但是没有真正使她满意的一首。我好像老在贫乏的圈子里转来转去,爬不出去。我就这么过了好几年。有时挎着她的手到海边去散步时我想:“算了吧!我也算是幸福的了。她是多么好的伴侣。也许满足了就会幸福。”可是我安静不下来。我的脑子总是在想那个渺茫的目标。

昨天早上,校长让我带十几个学生去赶大潮。我们分两批到大海中间的沙滩上去挖牡蛎,准备拿回去卖给供销社,给学校增加一点收入。下午第一批学生上船以后,忽然起了一阵大风,风是从陆上吹来的。这时潮水已经涨平了沙滩,浪花逐渐大了起来,把沙洲上的沙子全掀了起来。如果浪把我们打到海里,学生们会淹死,我也可能会淹死,淹不死也要进监狱。我让学生们拉住我的裤腰带,推着我与大海对抗。我身高一米九零,体重一百八十斤,如果浪卷不走我,学生们也会安全。

小船来接我们时,浪高得几乎要把我浮起来,一浮起来我们就完了。小船不敢靠近,怕在沙滩上搁浅,就绕到下风处,我把学生一个一个从浪峰推出去,让他们漂到船上去。最后一个学生会一点水,我和他一起浮起来时,他一个狗刨动作正刨在我下巴上,打得我晕了几秒钟,醒过来时几乎被水灌饱了。我再浮上水面时,小船已经离得很远。我喊了一声,他们没有听见,我又随浪沉下去。再浮到浪顶时,小船已经摇走,他们一定以为我淹死了。

我在海里挣扎了很久,陆地在天边消失了。我一个劲地往海底沉,因为我太重,很不容易浮起来。大海要淹死我。可是我碰上了一条没桨的小船在海上乱漂。我爬上船,随它漂去。我晕得一塌糊涂,吐了个天翻地覆。天黑以后,风停了。我看见这片大海之中有一个小孤岛,就游了上去。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我听到了金喇叭的声音。在这个荒岛上,我写出了一生中第一首从源泉中涌出来的诗,我把它刻在了石头上。

我的四周都是海,闪着金光,然后闪着银光,天空从浅红变作天蓝。海面上看不见一条船。在这小岛顶上有一座玩具一样的龙王庙。也许人们不会来救我,我还要回到海里,试着自己游回岸上去,但是我并不害怕。我不觉得饿,还可以支持很久。我既可以等待,也可以游泳。现在我愿意等待。于是我叉手于胸站在小岛顶上。我感到自豪,因为我取得了第一个胜利,我毫不怀疑胜利是会接踵而至的。我能够战胜命运,将自己随心所欲地改变,所以我是英雄。我做到了第一件做不到的事情,我也可以接着做下去。我喜欢我的诗,因为我知道它是真正美好的,它身上有无可争辩的光辉。我也喜欢我自己造出的我自己,我对他满意了。

有一只小船在天边出现,一个白色的小点,然后又像一只白天鹅。我站在山顶上,把衬衫脱下来挥舞。是她,独自划着条白色的救生艇,是从海军炮校的游泳场搞来的。她在船上挥着手。我跑到岸边去接她。

她哭着拥抱我,说在海上找了我一夜。人们都相信我已经淹死了,但是她不相信我会死。我把她引到那块石头前,让她看我写的诗。她默默地看了很久,然后向我要那片硬质合金,要我把我的名字刻上去。可是我不让她刻。我不需要刻上我的名字。名字对我无关紧要。我不希望人们知道我的名字,因为我的胜利是属于我的。

(节选自《王小波文集》第八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我”住在北京,阅读了很多文艺理论方面的书,为下文写“我”坚持写出好诗做铺垫。
B.她是“我”生命中的重要角色,小说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这一形象。
C.“我”不让她将“我”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表明“我”热爱的是写诗,而不是写诗给“我”带来的名利。
D.小说以“我”为中心创设了一个想象世界,交代“我”一段时间的特殊经历,可以看作是一篇虚构的自传。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所起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在荒岛上写出好诗并把它刻在石头上时的激动和自豪。
B.此段文字以“我”的心理活动,表达了“我”能够战胜命运、随心所欲改变自己的喜悦。
C.“它是真正美好的,它身上有无可争辩的光辉”揭示了“我”找到了生命的真谛的主题。
D.“它身上有无可争辩的光辉”与开头“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相照应,结构上前后呼应。
3.请简要分析标题的深刻内涵。
4.很多读者认为,王小波的作品充满诗意。请从语言、内容、意境三方面分析小说的“诗意”。
2021-09-03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