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6 题号:2067178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七天

阿来

这天早上的天气,和五年前的那天一模一样。薄云的遮挡使阳光稀薄而又温暖。

阿巴起身,去了一趟村里。走到第三家人的院子里,他就发现倒塌的木板房下,现出两只旧拖拉机轮胎,那盘手磨就在爆出了白线的轮胎旁边。这是白玛家。地震时,白玛家的儿子砸死在屋子里。老夫妇在移民村,出嫁的女儿也在移民村,她在云中村生了个孩子,到移民村又生了一个。阿巴趟过院里齐膝的荒草时,说了一声:主人家,我进来了。搬起石磨时,下面几只虫子急忙跑开,钻进了草丛。

阿巴跨进这个荒草丛生的院子,大声说:白玛家有人在吧,借你们家石磨一用啊。阿巴一手转动石磨,一手把干燥的柏树皮和柏树叶投进去,把一朵朵干枯的杜鹃花瓣投进去。他转动石磨,看到棕褐色的粉末从石磨的缝隙间吐出来。阿巴看着手表,他是从上午9点开始的。

1140,他去下一家人借一样东西。他需要一只薰香炉。走到第九家,他借到了。那真是一个精美的香炉。圆鼓鼓的肚子,底下有带栅的进风口,只是三只炉耳上的系绳已经腐烂了。1155分,他在第十二家找到了替代品——废墟里的电线。他取出一段做成了半米多长的系绳。他对塌去了多半,剩下一个角落还能遮风避雨的空房子说:我就要这一点点,我就要这么一点点,我这也是替大家办事,不要舍不得啊!

12点半,他回到了磐石边的老柏树下。这是地震来的那一天,乡亲们从玉米地里回到家里午饭的时间,他和那些回到家里的乡亲们一样,扒开火塘中的冷灰,俯下身子轻吹几口,黯淡的火种泛出了红光。他把干柴架在火种上,鼓着腮帮再吹几口。火塘上升起蓝色的烟。他俯下身子又吹了几口,烟消失,变成了火苗。

火噼噼啪啪燃烧。

这时是下午1点钟了。他开始穿戴那一身祭师行头,衣料窣窣作响,衣服上的金属挂件叮叮当当。阿巴有些紧张,有些手忙脚乱。他穿戴好祭师的衣服,祭师的盔形帽子。他还没忘记整理一下插在盔形帽顶上的羽毛和小旗幡。他把那对摇铃别在腰带上,把鼓也拴在腰上。再把薰香炉摆在火堆边。

阿巴开始等待。

还有五十分钟。地震就要来了。他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心跳声渐渐加快,越来越响。他站起,坐下,又站起。左边的松树颜色沉郁,就像一个男人严肃地阴沉着脸。右边的樱桃树叶子鲜绿,一点点风,只有一点点风,就晃动每一片叶子,晃动每一颗未成熟的果实,哗哗作响,像一个神经质的爱笑的姑娘。还有二十分钟。现在,除了心跳声,阿巴还听到手表的指针嚓嚓作响。十分钟。阿巴的身子开始震颤摇晃。他望了望天空。天蓝汪汪的,没有一丝云彩。这跟那天不一样。那天此时的天上满是被风吹薄了的,拉成了鱼鳞状的云彩,从东向西飘拂。汗水从阿巴的额头上,后背上,甚至是大腿根上沁出来。阿巴的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因为他知道,地震就要来了。

五年前的此刻,云中村一片祥和宁谧的景象。没有人知道地震正从大地深处发动。大地深处潜伏的巨兽正格格地错动参差错落的岩层的牙齿。巨兽觉得身上压着的黑暗、时间,以及岩石之上的岩石是那么沉重,以至要咬碎自己的牙齿。五年后的此时,阿巴把一切都知道了。知道了五年前的此时,大地将要制造巨大的人间悲剧。几十年上百年来,大地一直在准备。阿巴跌坐到地上。火堆上柴已经烧尽了,一堆木炭继续燃烧,颜色忽明忽暗。

手表咔嚓一声,似乎就再没有了响动。那个写在书上的时间,那个在广播里电视上被重复了很多很次的时间,142804秒。那一刻,地震发生!

那天,那一刻,阿巴正带着两匹马,走在山道上。此时,阿巴却产生了一个幻觉,地震发生时,他不是在山道上,而是坐在自己家院子里,正在研磨祭神的香料。大地开始抖动。他捧着香料的手变成了一个沙漏。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快的一只沙漏,一瞬之间,他的手掌里就空空如也。他看见那些香料的粉末变成了一股烟尘。院子里的石板地裂开,合拢,裂开,合拢,喷吐出来的也是大股的烟尘。院墙像是变软了,像一匹帆布一样晃荡。背后的整座房子抽风一样扭曲了身子,挣扎几下之后,像用光了力气一样,瘫坐下来。先是屋顶塌向中央。然后,四周的墙壁也向塌陷下去的屋顶扑了过去。阿巴想站起身来,但他站不起来。

大地不用手,把所有尘土扬起,大地不用手,把所有的石头砸下。

大地没有嘴,用众生的嘴巴哭喊,大地没有眼睛,不想看见,不想看见!

阿巴脑子里轰响着云中村古老史诗中的唱段。时间紧迫!阿巴睁开眼睛,徒手把一块块彤红的木炭抓起来,投入了香炉。木炭烧灼着阿巴的手指,阿巴还是不管不顾,徒手把一块块燃烧的木炭投入了香炉。阿巴起身向村子走去,手里舞动着那个青烟腾腾的香炉。这时是下午两点五十分,五年前这个时候,大地停止了摇晃。

他往香炉里添加了更多的香料。他开始呼喊:回来!回来!后来,他会想,这回来是什么意思。

香炉里的香烟升起来,他呼喊:回来!回来!他击鼓摇铃,声声呼喊;回来,回来!他要安抚灵魂,安抚云中村,不让悲声再起。

①本文摘自《云中记》。阿来在序中表示,谨献给‘5·12’地震中的死难者和消失的城镇与村庄。节选部分前面的情节是:经历了地震的云中村村民在政府的组织下,进行了集体迁移。阿巴是云中村的祭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在移民村生活了四年多之后,他毅然决定返回云中村敬奉祖先,照顾魂灵

1.下列选项中,对小说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巴明知白玛家家中无人,却大声问了一句“白玛家有人在吧”,因为作为祭师的阿巴虔诚地相信灵魂的存在,这是他与这里的故人、旧物以及亡灵特意而别样的问候。
B.文章节奏前松后紧,前半部分阿巴从容镇定地搜集祭祀物品,慢慢研磨香料,穿戴好祭师行头,等待中阿巴越来越紧张,甚至恐惧。
C.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一个神经质的爱笑的姑娘”“鱼鳞状的云彩”“像一匹帆布一样晃荡”等,这样的比喻既生活化,又形象化。
D.时间和火,都是本文中非常重要的存在。现实和回忆交织,两个时空并存,拓宽了叙事空间;生火、火热烈燃烧、烧尽成炭,是对时间推移的印证。
2.下列对文中引入云中村古老史诗唱段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词内容本身写出了大地的力量与神秘,由此折射出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感。“不想看见,不想看见”所表达的既有对灾难中人类的不忍,也有天道无情之意。
B.歌词内容简单,并且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古朴的史诗唱段渲染了肃穆的氛围,为接下来的祭祀仪式做好铺垫。
C.歌词“所有尘土扬起”“所有的石头砸下”“众生的嘴巴哭喊”,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那场地震的实况,这些句子让人们更直观感受了地震的破坏力巨大,伤亡惨重。
D.这一小节唱段,在视觉画面之外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想象力,在极具视觉冲击的地震画面之后,辅之以史诗唱段的旋律,强化了灾难的悲剧性。
3.“他开始呼喊:回来!回来!后来,他会想,这回来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回来,回来”包含几层含义?
4.有学者曾评价《云中记》:“有清晰准确的实证背景,又有波澜万丈的灵魂演出;如此辽阔,又如此细腻。”结合节选部分谈谈你对“如此辽阔,又如此细腻”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地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地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地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地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地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
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D.小说结尾处写公输般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表现他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
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本文是如何塑造墨子这一古代平民英雄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本文原名“扶危”,临交稿时更名为“非攻”,这样更改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4-14更新 | 2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台风天

郑彭畅

①小杰记得,老张把他叫进办公室的那天,正是七月份最闷热的时候。热气自脚底升上来,像狗的舌头在身上蹭出一道又一道,叫人没由来的烦。

②是母亲打来的电话。自打上了高中,小杰就很少和家人通电话了。他迟疑地看了老张一眼,接过手机。

③【甲】“小杰,妈妈想和你商量一下……有点突然……”

④母亲的描述断断续续。小杰听见她似乎不停地深呼吸,似乎是用力地思考,用力地讲述,用力地压住哭泣后的鼻音。

⑤一位小杰应该称呼为“大伯”的老人去世了。

⑥【乙】小杰抬起眼盯着长着霉点的天花板。死亡。这两个字,往往在你想起之后,过了好一会儿,才感到疑惧。小杰几乎没有真正经历过死亡。他只记得,外公去世的时候,他才小学一年级,父亲母亲将自己送到了小姑家,他和表弟快活了好几天。后来外公就永远停滞在小杰7岁之前的记忆里了。只是,也是那一年之后,似乎也再没有去过小姑家,关于父亲的记忆,也在之后的几年里逐渐停滞了。小杰突然想,那段时间的母亲,该多难过。

⑦“妈妈也没想好……我们还是想你一起去一趟,是他们老家的习俗,也算是尽一点孝心……”

⑧母亲的声音好像被困在玻璃罩里,闷闷的,有些颤抖。小杰在心里默默叹了一口气,心里算着这位素未谋面的大伯是谁——继父的大哥,长什么样。

⑨“你是大孩子了……妈妈觉得,你自己做决定就好,你不去的话,他也会替你上香。小杰,只是妈妈总在想,大哥才这么年轻,又是……特别好的一个人……”

⑩母亲努力克制着某些情绪。小杰似乎能感受她攥着手机的手微微发抖。

⑪母亲说,让他去是继父的想法,可是他并没有坚持,倒是母亲,似乎考虑了很久,最后还是给他打了这个电话。

⑫小杰有些茫然,对母亲后面的嘱咐,他只是嗯、嗯回应。后来母亲又反复确认了好几次,他的想法,他的课业,他能不能习惯和继父单独相处,对丧事害不害怕……小杰不知道,他没有回应。但是在母亲的反复追问下,他心里也慢慢蒙上了一层雾。

⑬“他晚上就去接你,我再和你们老师说一下……妈妈还是希望,这个事情不要影响到你,你要是忙,要是不愿意,也没关系的。”

⑭手机已经有些发烫,小杰递给老张,老张拍了拍他的肩,他低下头嘟囔了一句“谢谢老师”,不像跑也不像走,别扭地退出了办公室。【丙】他觉得心里头烦,像是堵着一块石头,边上的沙砾掉下来,在胸腔里刮着。所以离教室还隔着两间屋子的时候,他转身径直往男厕所走去。

⑮晚上,小杰提前十分钟下了楼。到了学校大门口,假条冲保卫室扬了一扬,然后两步跨出校门。母亲经常说他走没个走相,佝着背,两条腿跟没力气似的往前晃悠,整个人都没点儿朝气。

⑯出了大门口,他左右看了看,往边上的角落走过去,然后一屁股坐在石阶上,拿耳机往耳朵里一塞。这似乎是盛夏里难得的凉意。他拿下巴抵着胸前的背包,抬头看天。

⑰大概过了四五首歌的工夫,对面驶来了一辆小轿车。小杰打起了一点精神,站起身走过去。

⑱车里的男人正低头划拉着屏幕,车门开那会,他似乎扬起脑袋“嗯”了声。小杰很快缩在座上。耳机里的音乐炸着耳朵,他有点儿僵硬地盯着车子前面的路灯,光下飘浮着细小的扬尘。

⑲车子开动了,小杰凭着男人一张一合的嘴才判断出他在同他说话,他把随身听的音量降低,很快地和男人对视一眼,但马上又有点儿尴尬地将视线从眼睛转移到他的嘴唇、衣领。

⑳男人的声音有点儿哑,像是灌了水泥,在空气里沉重地落下。【丁】下午蒙上的那层雾被拨开。他突然感到害怕了。一个人死去了,不再生活着,不再回应你,不再以平时和你相处的状态存在。这个人可能前几天才和你朝夕相处。小杰盯着男人的胡茬,他突然很想逃,拉开车门跑回学校,回到下午,回到那个电话之前。

车子停了。

“我也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我只是想,大哥之前一直也说着想见见你,我想带你送他最后一程,也……也是我自己圆他一个念想。”

男人几乎要哭出声来,似乎一整个下午压抑的情绪突然喷涌。他撑着方向盘,小杰分不清自己的情绪,只是更窘迫,也更恐惧。

“我妈跟我说了……”

开口,小杰才发现自己的声音喑哑,唇片粘着牙,压着说话的声音。

男人摸了一根烟,但很快又放了回去。两侧车窗慢慢摇下,吹进一点凉风。车里的空气也慢慢沉静下来。

男人发动了汽车,简单嘱咐了接下来四天的行程。小杰等他说完,嗯了一声表示答应。男人瞥了他一眼,又给他讲了关于这位大伯的事儿,讲到激动处,他会突然小声向小杰表示歉意,然后向他解释故事里复杂的人物关系,什么二伯、堂哥的,小杰也对不上人,只能呆呆听着,许多故事对小杰来说,奇怪而有趣。只是讲到大哥的时候,男人的情绪总会低沉,小杰也随着他叙述的起伏,不断意识到这已经是一个逝去的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杰“没由来的烦”有天气闷热造成心理烦躁的一方面,也是他既不愿进办公室,又不想家人电话打扰的心理反应。
B.⑥段插叙小杰对外公、父亲去世的记忆,交代了他的身世,为下文更加明确“大伯”的身份和“继父”出场埋下伏笔。
C.⑨段母亲的话包含:对小杰懂事知礼、感同身受的期望,不能强求孩子的纠结,对习俗不可违背的遵从和对逝去之人的悲伤。
D.⑮⑯两段叙写了小杰经历了心理的煎熬和思想斗争,决定要去参加“伯父”的葬礼,他轻松的行动已表明心结完全被打开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句中的省略号表示母亲跟小杰通话时语言中断和话未说完。
B.乙句通过动作描写描摹出小杰当时心不在焉和对人情的淡漠。
C.丙句用比喻形象地反映出小杰的心情,烦闷难抑,痛苦难耐。
D.丁句照应前文,小杰逐渐走出茫然、疑惧、痛苦的那层“雾”。
3.请赏析文中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4.对小说中人物间关系变化的描写,有评论认为:“由疏离到融入再到亲近的把握颇见功力。”请结合选文作简析。
2024-04-24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战。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到。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他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睁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噬——噬——”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天气,也陈述了卢进勇行程耽误的原因,推动了情节发展。
B.“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表现了卢进勇过分爱惜面团,可见艰难之中食物的珍贵。
C.“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说明他认同无名战士的话,食物对一个垂死之人已经没有用处了。
D.“他的眼睛模糊了”说明此时卢进勇悲痛难忍,这与后文“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并不矛盾。
2.关于文中卢进勇赶上后卫部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进勇走得特别快不是因为小腿伤口好转了,而是因为受无名战士的精神鼓舞,无畏向前。
B.篝火、谈笑、野菜描绘了一幅风雨后的安适画面,是为了烘托卢进勇转交火柴时的沉痛心情。
C.天黑时追上了后卫部队一面说明他走得很快,只一天就追上了;另一面说明他没有落下太远。
D.小说结尾部分在情节上与前文相呼应,如“他追上了后卫部队”,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
3.小说中有两处数火柴的情节,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在数数时的心理有何异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
4.有评论家认为,本文作者借鉴了雕塑和抒情诗的创作艺术,使小说人物有雕塑的分明线条,也使主题有抒情诗的深远意境。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2023-10-21更新 | 2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